载荷传递特性论文-何子煜

载荷传递特性论文-何子煜

导读:本文包含了载荷传递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压支架,冲击载荷,力传递,ADAMS

载荷传递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何子煜[1](2019)在《冲击载荷下液压支架的力的传递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支架在支护作业中受到巷道顶部矿层压力以及煤矸石等掉落时的冲击力,对液压支架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液压支架结构受到破坏,严重影响了煤矿井下的综采安全。因此利用ADAMS仿真分析软件建立了液压支架的动力学模型,主要针对液压支架在受到冲击载荷后力在支架内的传递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冲击载荷作用在液压支架的不同位置对各连接位置的力的传递特性影响不同,该分析结果为后续液压支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于新童[2](2018)在《石墨烯/PET界面载荷传递及粘着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理想的二维原子晶体,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和力学性能,已经成为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材料。但其只有原子厚度,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与基底相结合而存在界面问题,因此,石墨烯/基底间界面力学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柔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上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备的大尺寸单层石墨烯为研究对象,针对石墨烯与柔性基底界面载荷传递及粘附的问题展开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石墨烯/基底切向界面载荷传递及其法向界面粘着特性。石墨烯/PET试件切向界面载荷传递的实验研究以拉曼光谱技术为手段,实验结果给出了加载过程中石墨烯正应变、正应力以及界面切应力的分布曲线。分析表明石墨烯与PET基底间的载荷传递存在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粘附阶段、滑移阶段和界面脱粘破坏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界面切应力积分,得到基底变形引起的石墨烯切向界面粘着能的变化,并讨论了不同试件尺寸(50μm、140μm、270μm和600μm)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材料与柔性基底间界面剪切强度与临界脱粘切向界面粘着能等界面强度指标均受到尺寸的显着影响,尺寸越小切向界面强度越高,反之,尺寸越大则强度越低。石墨烯/PET间法向粘着特性主要是通过双悬臂梁(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分为两部分,包括粘接剂的选择与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的测量。首先,本文对“玻璃/PET/粘接剂/PET/玻璃”试件进行双悬臂梁实验,选择出粘性更强的粘接剂用于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测量所需的试件;然后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对“玻璃/PET/粘接剂/石墨烯/PET/玻璃”试件进行双悬臂梁实验,并利用电测法检测实验产生的裂纹界面上石墨烯的粘接情况,以确认石墨烯是否从PET基底上撕离,从而得出不同加载速率对石墨烯/PET基底之间粘着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加载速率越高,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越大,反之,加载速率越低,粘着能越小,也越接近真实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宋英燕,张京英,李晓峰,程向群[3](2017)在《两种连接结构动载荷传递特性的MATLAB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两种连接结构在低速冲击过程中的动载荷传递特性。通过MIPS(muti-directional impact protection system)冲击实验,获得系统的冲击与响应过载信号;基于MATLAB对信号进行了时域与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结构A的阻尼作用大于结构B,对冲击系统有一定的减震作用;结构B的谐振频率明显,共振幅值高,不适用于冲击结构。这种差异性对连接结构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MATLAB函数辨识工具对两种结构的信号传递过程进行函数辨识;通过适当增大零/极点数的方法对传递函数进行了优化。实验数据检验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有效提高传递函数的适配度,对其他结构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图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范晓婷[4](2017)在《采煤机摇臂载荷与振动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摇臂是采煤机在进行采煤、落煤和装煤等整个作业过程中重要的装置之一,由于其十分复杂的作业环境,采煤机摇臂会受到非线性冲击载荷,最终引起振动和噪声,并且剧烈的振动会影响其工作性能和寿命,加速了摇臂的损坏,所以为了提高摇臂工作的可靠性,需要对摇臂进行振动状态的检测,也就是要求在摇臂壳体上选择合理有效的位置利用传感器采集到摇臂内的振动信号。因此本文以功率流进行摇臂振动传递特性分析,对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优化,最终提出了传感器合理布置的方案。本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的山西煤基低碳联合基金资助下,以型号为MGTY750/1800-3.3D的采煤机的摇臂为研究背景。利用叁维UG软件建立摇臂的传动系统和壳体的模型,将摇臂的传动系统在ADAMS中进行动力学分析,仿真得出在恒定载荷作用下齿轮啮合力情况。然后在摇臂壳体进行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对壳体进行瞬态动力学的仿真分析,最终仿真得到摇臂壳体表面关键部位的振动响应情况。由于采煤机摇臂的传动系统中齿轮啮合传动产生的振动主要是通过支撑轴、轴承传递到壳体上,从而引起了摇臂壳体的振动。所以基于齿轮传动系统中齿轮、轴、轴承产生振动的机理的分析,根据功率流能量传递的原理来研究分析采煤机摇臂的振动传递特性,研究得出齿轮啮合的振动能量以功率流的方式几乎全部传递给了摇臂壳体上。利用布置在壳体上的传感器对摇臂振动情况进行信号采集与识别,本文介绍了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准则,提取所选关键节点处的位移模态,基于模态置信准则(MAC)确定优化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利用逐步累积法通过MATLAB数值分析得到传感器的最优布置位置及数量,最终利用摇臂的加载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白杰,李广,王伟[5](2015)在《大型客机风车不平衡振动载荷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真实客机的结构动力特性,建立"吊架—机翼—机身"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基于实验台测得发动机风车不平衡振动载荷谱,分析风车不平衡振动通过吊架向机翼及机身结构传递的载荷特性。结果表明,风车不平衡振动主要由低压压气机转子产生,飞机机身隔框振动具有明显的离散特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5年04期)

王洋,孙伟,魏静,李想,胡兴龙[6](2015)在《随机风速下风力发电机组载荷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指数律函数描述平均风速,运用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线性滤波法建立的风速模型模拟自然界随机风速。根据动量矩定理和简单的弹簧-质量-阻尼模型建立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刚性传动模型及柔性传动模型来描述系统动态特性。以5MW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参数为依据,计算随机风速下两种不同传动模型对风轮叶片以及发电机转子的动态响应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柔性传动模型,研究不同主轴刚度对传动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得出最佳主轴刚度,并利用雨流计数法描述不同主轴刚度下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可为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提供载荷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王晓振,许家林,朱卫兵,王欢[7](2014)在《松散承压含水层特征对其载荷传递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压架突水灾害防治问题为工程背景,基于含水层载荷传递机理设计了专门的模拟实验装置,就松散承压含水层赋存特征对其载荷传递特性及关键层复合破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散承压含水层骨架颗粒粒径越大,组分越单一,含水层的流动补给性能越好,作用在基岩顶部的载荷较大,覆岩越易发生复合破断,易导致压架突水事故;骨架颗粒粒径越小,粒度组分复杂,含水层流动补给性能越差,作用在基岩顶界面的载荷易随采动降低,含水层载荷传递系数小,覆岩关键层自下而上逐层破断,不易导致压架突水事故。研究形成了含水层载荷传递系数的确定方法,在祁东煤矿的开采条件下,洪冲积扇区域含水层的载荷传递系数应为0.83~0.94,漫滩沉积区域可取0.69~0.71。(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刘永乾,任尊松[8](2013)在《高速列车载荷频率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轮轨激振力引起的列车结构振动问题越来越明显。利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和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车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转向架弹性体模型。在两种模型上分别施加京津线激扰,得到了车辆多刚体系统高速直线工况轮轨激振力;将该激振力施加于ANSYS弹性体模型并对其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了弹性转向架一系和二系悬挂载荷、构架应力时间历程、频谱特性及系统频率传递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轮轨力载荷经一系和二系悬挂系统传递至车体时,频率成分发生了明显的衰减,但高速运行时构架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弹性振动;线路实测转向架载荷信号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所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陈熠,贺尔铭,扈西枝,韩峰[9](2012)在《大型客机发动机振动载荷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振动冲击频段向低频转移,使得飞机舱内噪声频率分布中的低频结构传递噪声变得更加突出。为了研究发动机振动载荷通过机翼向机身传递的中低频振动特性,文章针对真实客机的结构动力特性,创新地提出了机翼双梁动力学模型概念,建立了"吊架-机翼-机身"全机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基于发动机的振动载荷谱,分析了发动机振动通过机翼向机身结构传递的载荷特性,为后续舱内噪声预计提供了数据输入;并仿真辨识了发动机振动传递的主路径,为舱内声学设计及发动机隔振安装提供了基础数据。文中研究结果对我国大型客机的减振降噪设计工作有重要的工程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郁大照,陈跃良,张勇,高永[10](2010)在《螺接搭接件的载荷传递特性试验及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螺栓与孔壁间的非线性接触、摩擦、干涉配合和螺栓预紧力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构建了螺接搭接件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建叁维模型能有效地模拟搭接件的载荷传递特性。基于叁维有限元模型,讨论了无裂纹搭接件的螺栓孔形式、干涉配合和螺栓预紧力对载荷传递比的影响规律,同时对含裂纹搭接件的载荷传递比随裂纹扩展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和结论可作为该类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0年19期)

载荷传递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理想的二维原子晶体,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和力学性能,已经成为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材料。但其只有原子厚度,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与基底相结合而存在界面问题,因此,石墨烯/基底间界面力学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柔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上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备的大尺寸单层石墨烯为研究对象,针对石墨烯与柔性基底界面载荷传递及粘附的问题展开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石墨烯/基底切向界面载荷传递及其法向界面粘着特性。石墨烯/PET试件切向界面载荷传递的实验研究以拉曼光谱技术为手段,实验结果给出了加载过程中石墨烯正应变、正应力以及界面切应力的分布曲线。分析表明石墨烯与PET基底间的载荷传递存在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粘附阶段、滑移阶段和界面脱粘破坏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界面切应力积分,得到基底变形引起的石墨烯切向界面粘着能的变化,并讨论了不同试件尺寸(50μm、140μm、270μm和600μm)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材料与柔性基底间界面剪切强度与临界脱粘切向界面粘着能等界面强度指标均受到尺寸的显着影响,尺寸越小切向界面强度越高,反之,尺寸越大则强度越低。石墨烯/PET间法向粘着特性主要是通过双悬臂梁(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分为两部分,包括粘接剂的选择与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的测量。首先,本文对“玻璃/PET/粘接剂/PET/玻璃”试件进行双悬臂梁实验,选择出粘性更强的粘接剂用于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测量所需的试件;然后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对“玻璃/PET/粘接剂/石墨烯/PET/玻璃”试件进行双悬臂梁实验,并利用电测法检测实验产生的裂纹界面上石墨烯的粘接情况,以确认石墨烯是否从PET基底上撕离,从而得出不同加载速率对石墨烯/PET基底之间粘着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加载速率越高,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越大,反之,加载速率越低,粘着能越小,也越接近真实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载荷传递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何子煜.冲击载荷下液压支架的力的传递特性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9

[2].于新童.石墨烯/PET界面载荷传递及粘着特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8

[3].宋英燕,张京英,李晓峰,程向群.两种连接结构动载荷传递特性的MATLAB仿真研究[J].图学学报.2017

[4].范晓婷.采煤机摇臂载荷与振动传递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5].白杰,李广,王伟.大型客机风车不平衡振动载荷传递特性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5

[6].王洋,孙伟,魏静,李想,胡兴龙.随机风速下风力发电机组载荷传递特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5

[7].王晓振,许家林,朱卫兵,王欢.松散承压含水层特征对其载荷传递特性的影响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

[8].刘永乾,任尊松.高速列车载荷频率传递特性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3

[9].陈熠,贺尔铭,扈西枝,韩峰.大型客机发动机振动载荷传递特性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

[10].郁大照,陈跃良,张勇,高永.螺接搭接件的载荷传递特性试验及叁维有限元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0

标签:;  ;  ;  ;  

载荷传递特性论文-何子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