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绘画论文-赵敏纳

西方宗教绘画论文-赵敏纳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方宗教绘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方文艺复兴,中国传统绘画,宗教绘画

西方宗教绘画论文文献综述

赵敏纳[1](2018)在《浅析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宗教绘画当中绘画艺术形式的比较及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管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都是在相应的社会环境背景所产生而再继续加工创造,在当下发展艺术道路的我们,自然要很明确地区分绘画的不同,西方的油画、漆画与东方的传统绘画水墨之间的不同本质,其中影响其形成这本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在了解这些本质间的不同后,自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10期)

邢达[2](2016)在《神画神话——论中西方早期宗教绘画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绘画实际上是宗教信仰的直观体现,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绘画的构图、色彩、线条以及表现力、时代背景、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透过画作感受中西方早期艺术创作理念的异同,并通过对比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已走向世界,走向交流融合,艺术上的"异同"不是"党同伐异",而是"求同存异",使中西方的艺术创作之"神"与艺术创作之"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艺术文化交流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何惠[3](2013)在《中西方宗教绘画中的母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母性崇拜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化和人类意识深处的“原始情结”。“母性”之爱是超越一切的力量。纵观中西方美术作品,“母性”题材一直是艺术家乐于表现的题材之一,有关“母性”形象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史上的经典主题之一。本文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行文中笔者将运用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史、图像学中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具体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绘画中母性形象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中西方宗教绘画中母性形象的异同,找出两者之间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揭示出“母性”之爱在表现母性形象方面无论在宗教绘画中还是在非宗教绘画中都使作品彰显着恒久的艺术价值。本文以人类意识深处的母性崇拜文化为依托,分析研究中西方宗教绘画中的母性形象。通过此项研究,预期能对中西方绘画中美术形式语言的异同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现状、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以及论文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宗教绘画中的母性形象,对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母性形象,进行较为综合的推敲梳理,归纳出“母性”在中国宗教绘画作品中独特的艺术价值。第叁章,主要介绍西方宗教绘画中的母性形象,尤其对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母性形象进行综合性的归纳,得出人们对“母性”之爱的向往和依恋,几乎是任何民族亘古不变的赞歌。第四章,主要介绍中西方宗教绘画中母性形象差异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文化渊源的探究以及对20世纪中西方绘画中母性形象的对比分析,得出艺术家在宗教及非宗教绘画中所描绘的母性形象多是对“母性”之爱的赞美。在绘画创作中,这种对“母性”之爱的赞美在中西方现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五章,主要是论述本文的最终结语及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6-01)

钟华,薛黎静[4](2011)在《中西比较下宗教绘画艺术的审美诉求——从中国飞天壁画和西方教堂天顶画的模糊性与肯定性说开》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不仅起源于巫术这种原始宗教,而且就其以后的全部发展看,一直与人类的宗教信仰和哲学宇宙观具有密切的联系。就迄今为止的全部艺术史看,宗教和哲学在人类精神文化中一直是艺术存在的两大基石。"[1]纵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多的联系。艺(本文来源于《美术界》期刊2011年10期)

周磊[5](2011)在《西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艺术史上,宗教艺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中世纪,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为宗教服务的。因此,要辨析所谓"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之间的异同,首先(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馆》期刊2011年05期)

汪秀霞[6](2007)在《夏娃,永远的他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基督教文化中夏娃被视为“原罪”的根源,她的图像是基督教推行禁欲修行过程中用以惩戒与救赎最有力的工具,因此,在基督教宗教绘画中与夏娃有关的一系列主题和变体的图像层出不穷。本文将聚焦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绘画中的夏娃图像,分析它的变化形式及变迁原由,试图通过夏娃这个西方宗教文化中特殊的女性形象,寻找图像背后隐藏着的性别权力关系。本文对夏娃图像作了叁部分划分:首先,负罪的夏娃;其次,母性的夏娃;第叁,性感的夏娃。负罪的夏娃图像是中世纪艺术家表现夏娃最惯常的方式,文艺复兴时期负罪的夏娃图像仍是表现夏娃的主要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艺术家应教会而作的夏娃图像它应当符合基督教义,而夏娃在基督教文化中始终处于被谴责的地位;其次,艺术家本人具有历史局限性,他们的思想里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夏娃应该为她“原罪”的行为受到惩罚。在母性的夏娃这一章里,对夏娃作为生育工具这一职能的典型图像作了分析,同时对两位母亲夏娃与第二夏娃——圣母玛利亚图像进行了比较。虽然玛丽亚因她的贞洁与顺从成为顶礼膜拜的圣母,但是在父权社会里男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光将夏娃推上了祭坛,玛丽亚也是男人们维护自己利益而造的牺牲品。对于性感的夏娃图像,它的出现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推进而泛滥,文艺复兴后期世俗化艺术逐渐充斥人们的生活,为了迎合赞助人的口味,夏娃图像由苦难的象征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性感裸女,尤其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威尼斯及北欧的弗兰德斯,这些地区出现的夏娃图像更多是在“原罪”的幌子下成为欲望的符号。不论是负罪的夏娃、母性的夏娃,还是性感诱惑的夏娃,夏娃图像的传承与变异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权力关系。夏娃图像是再现文艺复兴时期现实社会中妇女生存境况的窗口,通过夏娃图像,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没能摆脱传统观念对女人的束缚,她们依旧受到社会的歧视与压迫。(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7-05-01)

王磊[7](2001)在《基督的天国与佛佑的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精神、宗教背景下的两种宗教艺术进行形式方面的比较,探讨相关的中西方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并分别对两种宗教艺术的历史意义提出思考,并力图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理解力,做出具有现实意义或启发性的结论。 宗教艺术的繁荣是中西方历史上共有的现象,本文截取的两个实例即属此中杰作,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其中,西西里蒙里阿莱教堂的半圆室镶嵌画被誉为12世纪最伟大的拜占庭风格作品,而敦煌《宝雨经变》壁画则被称为盖有封建政治烙印的初唐杰作,盛唐先声。本文从论述二者的可比性出发,交代西西里与敦煌在历史、文化、民族、宗教诸背景下的差异主因: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并对二者所属的文化范畴及宗教在其中所扮角色作了宏观的把握,指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根本差异,即世俗的信仰心态和神圣的信仰精神。籍此,对世俗性宗教艺术和神圣性宗教艺术的内涵做出了对照性的界定:世俗性宗教艺术以感官审美、现世色彩、功利目的和宣扬君权为特征,神圣性宗教艺术则以精神象征、超脱性、无功利和宣扬神权为特征。 本文以对实例的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比较作为论述重心,完成对中西方宗教艺术与审美差异的考察。针对世俗审美性和精神象征性两种异质的艺术原则和审美理想,以材质、构图、色彩、线程式与造型几类典型表现要素展开比较,将蒙里阿莱教堂半圆室镶嵌画与敦煌《宝雨经变》壁画中相关的形式诸要素进行了形态意义上的对照和美学意义上的观照。二者在绘制材料上折射出不同的“光”与“色”:镶嵌画所闪烁的是崇高的光,是具有基督教美学价值的光,而敦煌壁画之色则显然是赋彩鲜丽观者说情的 基督的天国与佛佑的人间民族审美心态的反映;二者整体构图上所显示的巨大差异实际上正是由西方宗教森严的秩序精神与中土富于情境的意象审美观念所致;对于二者的色彩审美。本文以镶嵌画金色之统率性与壁画中土色之协调性。对比色之互补性形成比较范例;完成对西方尚秩序与数之和谐与中方尚相成相济之和谐的比较;在不同的线程式之中,精神的张力与生命的韵律各各呈现出来:一个表达着精神的深层力量,一个表达着生命的律动美感;二者造型观念的差异又一次集中体现了中西方宗教精神与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西方以象征之美解谈了形象与理想的矛盾,中土以符合生活美的形态再次反映了唐人的世俗审美情趣。 论文结语部分涉及唐代人物圆及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提出世俗审美的美学追求和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对于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西方历史上,与十二世纪镶嵌画及承接其后的彩色玻璃画渊源深厚的,是二十世纪异军突起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它再次专注于表现精神世界并提供出精神象征艺术的现代版本。(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1-04-28)

西方宗教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宗教绘画实际上是宗教信仰的直观体现,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绘画的构图、色彩、线条以及表现力、时代背景、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透过画作感受中西方早期艺术创作理念的异同,并通过对比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已走向世界,走向交流融合,艺术上的"异同"不是"党同伐异",而是"求同存异",使中西方的艺术创作之"神"与艺术创作之"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艺术文化交流的巨大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方宗教绘画论文参考文献

[1].赵敏纳.浅析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宗教绘画当中绘画艺术形式的比较及审视[J].戏剧之家.2018

[2].邢达.神画神话——论中西方早期宗教绘画之异同[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

[3].何惠.中西方宗教绘画中的母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钟华,薛黎静.中西比较下宗教绘画艺术的审美诉求——从中国飞天壁画和西方教堂天顶画的模糊性与肯定性说开[J].美术界.2011

[5].周磊.西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J].中国美术馆.2011

[6].汪秀霞.夏娃,永远的他者[D].扬州大学.2007

[7].王磊.基督的天国与佛佑的人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

标签:;  ;  ;  

西方宗教绘画论文-赵敏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