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味化瘀通络法论文-齐宝芳,邱幸凡,李娜

辛味化瘀通络法论文-齐宝芳,邱幸凡,李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辛味化瘀通络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辛味化瘀通络,脑梗死,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辛味化瘀通络法论文文献综述

齐宝芳,邱幸凡,李娜[1](2011)在《辛味化瘀通络治法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辛味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VEGF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辛味低剂量组、非辛味高剂量组、辛味低剂量组、辛味高剂量组。运用免疫组化、逆转录PCR检测大鼠脑组织VEGF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结果各化瘀通络组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与正常组有非常显着差异;辛味高剂量组与非辛味高剂量组有显着差异。结论化瘀通络能增强脑梗死大鼠脑组织VEGF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并与剂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辛味化瘀通络的作用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1年11期)

齐宝芳,邱幸凡,张六通[2](2010)在《辛味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辛味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为中医络病的化瘀通络治疗提供相应的实验数据和应用基础。方法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辛味低剂量组、辛味高剂量组、非辛味低剂量组、非辛味高剂量组。灌胃治疗7天后,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CD31蛋白表达。采用Weidner方法进行微血管判定及计数。结果各化瘀通络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辛味各剂量组与非辛味各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化瘀通络能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血管新生,并且辛味化瘀通络的作用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0年04期)

齐宝芳,邱幸凡,张六通[3](2009)在《辛味化瘀通络之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决定了络脉中气血运行缓慢、面性弥散的特性,因此各种病因伤及络脉而导致络病时,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出现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等变化[1],即络病在病变过程中都存在(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09年11期)

陈俞祯[4](2009)在《辛味化瘀通络与非辛味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作用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之病位在脑络,病理改变为脑络虚滞导致脑络瘀阻,治疗则以化瘀通络为主。在前期的实验中,我们曾用祛瘀生新方对脑梗死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祛瘀生新方可以增强脑梗死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促进脑缺血半暗带区的微血管新生,以达到化瘀通络之目的。对于通络之法,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酸苦甘腻不能入络”,指出了以药物性味分类而言,辛味药对疏通络脉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拟采用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对脑梗死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角度,将辛味化瘀通络和非辛味化瘀通络进行对比研究,为中医学络病的辛味化瘀通络提供相应的实验数据和应用基础。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整理,结合临床实践的方法。2、本实验设6组:正常组、模型组、辛味低剂量组、辛味高剂量组、非辛味低剂量组、非辛味高剂量组。以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辛味化瘀通络方、非辛味化瘀通络方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7天后,进行以下检测:以RT-PCR法观察大鼠脑组织VEGFmRNA表达的情况;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辛味化瘀通络法和非辛味化瘀通络法对大鼠脑组织VEGF抗原蛋白及CD31阳性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1、“化瘀通络”法通过化除瘀血,疏通络道,促进新血化生及新络再生。2、模型组、辛味化瘀通络及非辛味化瘀通络各组的微血管密度(MVD)比正常组均有所增加,辛味高剂量组、非辛味高剂量组增加尤其明显,特别是辛味高剂量组增加最明显。辛味化瘀通络与非辛味化瘀通络各组均可以增加大鼠脑组织VEGF蛋白细胞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辛味高剂量组与非辛味高剂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辛味低、高剂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非辛味低、高剂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辛味化瘀通络和非辛味化瘀通络均可以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的VEGF蛋白表达,也与剂量呈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辛味化瘀通络组明显。模型组、辛味通络及非辛味通络各剂量组VEGF165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增强,而辛味通络高剂量组增强更明显。结论:辛味化瘀通络法和非辛味化瘀通络法均可增强线栓法脑梗死大鼠脑组织CD31阳性微血管密度,可能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来实现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并且辛味化瘀通络法的作用强于非辛味化瘀通络法。(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9-04-30)

齐宝芳[5](2008)在《辛味化瘀通络与虫类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作用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化瘀通络”是中医学治疗络病的一个有效治疗方法,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化瘀血生新络以通络。这与治疗性血管新生具有异曲同工之意。近年来,血管新生疗法已在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和心肌缺血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获得成功,也是目前治疗络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因此,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辛味化瘀通络法和虫类化瘀通络法对脑梗死(脑络瘀阻)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VEGF的影响,从分子和细胞两个水平、基因和蛋白两个方面,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为中医络病的化瘀通络治疗提供初步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整理,结合临床经验的方法。2、本实验设6组:正常组、模型组、辛味低剂量组、辛味高剂量组、虫类低剂量组、虫类高剂量组。以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辛味化瘀通络方、虫类化瘀通络方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7天后,进行以下检测:以RT-PCR法观察大鼠脑组织VEGFmRNA表达的情况;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辛味化瘀通络法和虫类化瘀通络法对大鼠脑组织VEGF抗原蛋白及CD31阳性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1、“化瘀通络”法通过祛除瘀血、疏通经络;调畅气机、流通气血;营养组织、促进新生这叁个方面达到化瘀血生新血、新络及新物的目的。2、各剂量组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所增强,特别是虫类高剂量组,增强尤其明显。辛味化瘀通络与虫类化瘀通络各组均可以增加大鼠脑组织VEGF蛋白细胞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和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特别是辛味低剂量组与虫类低剂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辛味高剂量组与虫类高剂量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辛味低、高剂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虫类低、高剂量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辛味化瘀通络及虫类化瘀通络各组的微血管密度(MVD)比正常组均有所增加,辛味高剂量组、虫类高剂量组增加尤其明显,特别是虫类高剂量组增加最明显。结论:辛味化瘀通络法和虫类化瘀通络法均可增强线栓法脑梗死大鼠脑组织CD31阳性微血管密度,可能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来实现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并且虫类化瘀通络法的作用强于辛味化瘀通络法。(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8-05-20)

辛味化瘀通络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辛味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为中医络病的化瘀通络治疗提供相应的实验数据和应用基础。方法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辛味低剂量组、辛味高剂量组、非辛味低剂量组、非辛味高剂量组。灌胃治疗7天后,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CD31蛋白表达。采用Weidner方法进行微血管判定及计数。结果各化瘀通络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辛味各剂量组与非辛味各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化瘀通络能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血管新生,并且辛味化瘀通络的作用更加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辛味化瘀通络法论文参考文献

[1].齐宝芳,邱幸凡,李娜.辛味化瘀通络治法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

[2].齐宝芳,邱幸凡,张六通.辛味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0

[3].齐宝芳,邱幸凡,张六通.辛味化瘀通络之机理研究[J].光明中医.2009

[4].陈俞祯.辛味化瘀通络与非辛味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作用的对比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

[5].齐宝芳.辛味化瘀通络与虫类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作用的对比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

标签:;  ;  ;  ;  

辛味化瘀通络法论文-齐宝芳,邱幸凡,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