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态度论文-郭凌风,方世新,李雨朦,刘爽,刘文利

同性恋态度论文-郭凌风,方世新,李雨朦,刘爽,刘文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性恋态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性教育,同性恋,态度,学生

同性恋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郭凌风,方世新,李雨朦,刘爽,刘文利[1](2019)在《性教育课程改善小学生同性恋态度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全面性教育对小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为干预基于性倾向的校园欺凌提供教学实践证据。方法在北京市选择1所开设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小学为实验学校,另一所在学区条件、学校规模与性质、师资与教学环境等方面基本同质,且没有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学校为对照学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6月使用同性恋态度量表对2所学校的六年级全体毕业生进行关于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结果实验学校和对照学校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总分分别是(42.85±15.46)和(60.17±1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1)。性别与性教育经历对小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P<0.05),对照学校的男生和女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05),实验学校的男生和女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分别是(47.64±14.31)和(38.13±15.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P<0.01)。实验学校和对照学校学生对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者的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0,1.53,P值均>0.05)。结论性教育课程有助于改善小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对小学女生的干预效果明显好于男生,小学生还未对男女同性恋产生明显的态度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0期)

徐丽丽,包玉颖[2](2019)在《传统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文化,对当今社会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影响深远。就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孝""礼"和"中庸"思想,探究其在当代社会对待同性恋态度方面的影响。"孝""礼"遏制了同性恋者享有平等的权利,造成了人们对待同性恋者消极的态度;而"中庸"促进了社会对于同性恋者的接纳与包容,使得人们对待同性恋者的态度更为宽容。(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期刊2019年06期)

孟丽雯,卜建华[3](2019)在《山东省不同人群对待同性恋内隐外显态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并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待同性恋的内隐和外显态度,以期发现当前性心理教育工作的侧重方向。方法招募自愿参加研究的初中生(12~15岁)、大学生(18~22岁)、中年人(45~50岁)被试各30名,采用同性恋态度量表及内隐联想测验(IAT)对被试对待同性恋的外显及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中生、大学生及中年人被试的同性恋态度量表总分分别为(63.355±20.395)分、(64.194±20.056)分及(70.737±18.673)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同性恋态度量表及其各个维度中人群的主效应均显着(P<0.05),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中年人被试的同性恋态度量表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均显着高于初中生被试及大学生被试(P<0.05)。初中生被试的IAT效应值为(359.686±168.961)ms,大学生被试的IAT效应值为(368.790±165.159)ms,中年人被试的IAT效应值为(362.468±170.143)ms,不同人群的IAT效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初中生、大学生及中年人的同性恋态度量表总分与IAT效应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058,-0.033及0.110,但均不显着(P>0.05)。结论性知识与性教育的宣传与普及不仅应该在学生群体中展开,更应该扩展到较高年龄段的群体。同时可利用新媒体平台,结合文字、图片与短视频等中年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将性科学与性教育知识进行更好的传播。此外,在性知识与性心理教育的工作中,不能只注重宣传,应该提供机会,鼓励大家与同性恋者接触,从根本上扭转对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本文来源于《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王振宇[4](2018)在《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包容共生和谐共存。对同性恋的态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点点的改变,本课题想要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了解处在各个不同城市的各个大学的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为当代教育和了解研究同性恋的认知提供一些资料。方法:本论文数据收集使用网络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星网站收集数据,共收集到无记名被试534名,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普遍较为宽容,能理性看待同性恋的成因。在对同性恋的认知上存在性别和居住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这几个维度的显着相关。全面明确理解大学生群体关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性观念及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数据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并以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待同性恋,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他们的正常情感选择,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同性恋应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应受到尊重与关注,持以上观点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结论 :应当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看法,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性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9期)

宋咪,尼春萍,周兢程,李琪,马娇[5](2018)在《军校医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军校医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分析导致态度差异的原因。方法:使用同性恋态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scale,ATLG)对246名军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军校医学生ATLG总分为(49.78±17.33),对男同性恋的态度(ATG)得分为(27.63±10.62),对女同性恋的态度(ATL)得分为(22.15±8.47),情感维度得分为(22.00±7.33),认知、行为维度得分为(18.29±7.64)、(9.48±3.50)。男学员ATLG、ATG、ATL、认识、情感、行为得分显着高于女学员(P<0.05);有意愿了解同性恋相关知识、朋友中有同性恋者的军校医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宽容,男学员及战士学员对同性恋的态度较苛刻。结论:军校医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总体包容度较高,女学员对同性恋的接纳较男学员更好。军校医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学员性别、是否有意愿了解同性恋相关知识、朋友中有无同性恋者及生源类型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黄岳,李伟,杨晓娇[6](2018)在《社会支配倾向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无偏见动机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大学生无偏见动机对社会支配倾向及同性恋态度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量表、社会支配倾向量表中文版及无偏见动机量表为测量工具,对方便取样的57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社会支配倾向、同性恋态度和无偏见动机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和同性恋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和同性恋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以及无偏见动机来减少对同性恋的偏见。(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2期)

谢丽萍,曾贵[7](2018)在《“95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采用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5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在性别、城乡等变量上差异显着,在专业、学历等变量上差异不显着。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总体较为宽容。(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24期)

龚娴[8](2018)在《想象接触对大学生的男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同性恋群体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由于其特殊的性行为方式导致的HIV高感染性和与繁衍后代的传统思想相违背等原因,公众对同性恋群体尤其是男同性恋存在较高的偏见。有研究表明直接接触可以有效减少对目标群体的偏见,然而在我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对同性恋群体较为严苛,因此大部分同性恋群体处于认同但不出柜的状态,公众也很少有机会与其直接接触。想象接触是一种基于图像技术的简单、低风险的干预,代表了减少群体偏见的新的间接接触策略。在直接接触较为困难的环境下,可以应用想象接触来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已有研究证实,想象过程越精细化,对态度的改善效果越好。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将合作纳入想象任务,能否有效改善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目前想象接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它有可能对具有较强的先前偏见的参与者无效,这将限制它的有效性和应用。本研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一般想象接触在大学生的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影响,以及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的参与者的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研究一是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实验设计,比较一般想象接触和想象风景在大学生对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研究二采用2(先前偏见水平:高偏见,低偏见)×2(想象接触类型:合作想象接触,想象风景)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合作想象接触在不同先前偏见水平的情况下,在大学生对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想象接触可以显着改善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外显态度,但对内隐态度无显着影响。合作想象接触可以显着减少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而且与先前低偏见相比,先前的偏见较高时,合作想象接触会更有效。(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郑铨[9](2018)在《微博用户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是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的性行为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同性恋的“非罪化”与“非病理化”,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等原因众多社会公众对同性恋是持排斥、歧视或反对态度的,我国同性恋者依然忍受着道德舆论的误读、谴责以及不公正的社会待遇。为了解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剖析社会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现状,以及为改善我国性教育状况、帮助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性观念、消除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误解与歧视、提高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同性恋者平等的生存空间、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以新浪微博为数据源,采用大数据与文本挖掘技术,对新浪微博用户对同性恋的态度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自编爬虫程序结合新浪官方API爬取了新浪微博中从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共1,983,875条与同性恋相关的微博文本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后,利用大数据Hadoop+Spark集群采用机器学习KNN算法对1,704,711条有效文本数据进行了文本挖掘,利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微博用户对同性恋的态度在总体及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成分上的表现进行了深入考察。研究发现:1.微博用户近7年对同性恋的态度在总体上非常消极;从态度各成分来看,微博用户近7年对同性恋的认识非常不科学、对同性恋的情感评价与接纳程度均比较消极。2.微博用户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认识科学度、情感评价及接纳程度近7年(2010年至2016年)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变化趋势。3.微博用户对同性恋态度总分及各成分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地域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均存在显着差异。性别方面,女性用户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及情感反应上的积极程度高于男性用户、在认识水平与接纳程度上低于男性用户。年龄方面,在对同性恋的总体接纳程度上,少年用户高于青年、中年和老年用户;在对同性恋的认识科学度上,中年用户高于少年与青年用户,且少年用户和老年用户显着高于青年用户;在对同性恋的情感评价上,中年用户、老年用户的评价更为积极,且中年用户比青年用户要高。受教育水平方面,接受中等教育的用户在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情感评价、接纳程度上都要高于接受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用户,且在对同性恋的认识科学度上高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用户;而接受高等教育的用户对同性恋的情感反应比接受初等教育的用户更加积极。地域方面,在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认识水平上,东北地区的用户高于其他6个地区的用户;在对同性恋态度的认知科学度上,西北地区的用户高于华东地区的用户,华东地区的用户高于其它4个地区的用户;在对同性恋态度情感评价的积极程度上,华南地区的用户高于其他6个地区的用户,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用户高于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用户;在对同性恋态度的接纳程度上,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用户显着高于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用户,华中地区、西南地区的用户高于华东、华北等地区的用户。(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4)

林丽冬[10](2018)在《上海男同性恋群体中的媒介依赖和社会认同对性态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男同性恋,在中国社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但却得不到主流异性恋文化群体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并且,媒介对中国男同性恋的报道中多出现“犯罪活动”和“艾滋病”等消极议题。相较于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健康问题都更为突出,而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同感也较为薄弱,由此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男同媒体(以男同性恋为主要受众的媒体)的流行趋势,结合媒介依赖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以上海男同性恋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15位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男同性恋者(18~35岁,不同职业),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深入探讨男同的媒介依赖和社会认同两者的关系,及其对性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男同性恋群体整体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较高,但社会认同感和媒介依赖程度一般,性知识规范认知程度高,性态度和性行为表现积极。2.媒介依赖程度越高,性态度越积极,此作用受到男同性恋媒体类别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而男同性恋媒体使用频率只有微弱影响。3.性行为群体规范的认知程度越高,性态度越积极,但社会认同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较弱。4.媒介依赖程度对性态度有积极促进作用,男同媒介通过曝光性知识和不遵守安全性行为规范的消极后果,使男同相信媒介信息与个人利益有关,由此产生较强媒介依赖性,促使男同自发遵守群体规范,表现积极的性态度和性行为,其中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较弱。(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同性恋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文化,对当今社会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影响深远。就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孝""礼"和"中庸"思想,探究其在当代社会对待同性恋态度方面的影响。"孝""礼"遏制了同性恋者享有平等的权利,造成了人们对待同性恋者消极的态度;而"中庸"促进了社会对于同性恋者的接纳与包容,使得人们对待同性恋者的态度更为宽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性恋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1].郭凌风,方世新,李雨朦,刘爽,刘文利.性教育课程改善小学生同性恋态度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

[2].徐丽丽,包玉颖.传统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

[3].孟丽雯,卜建华.山东省不同人群对待同性恋内隐外显态度的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4].王振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J].现代交际.2018

[5].宋咪,尼春萍,周兢程,李琪,马娇.军校医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调查[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8

[6].黄岳,李伟,杨晓娇.社会支配倾向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无偏见动机的中介作用[J].现代交际.2018

[7].谢丽萍,曾贵.“95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报告[J].课程教育研究.2018

[8].龚娴.想象接触对大学生的男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8

[9].郑铨.微博用户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10].林丽冬.上海男同性恋群体中的媒介依赖和社会认同对性态度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标签:;  ;  ;  ;  

同性恋态度论文-郭凌风,方世新,李雨朦,刘爽,刘文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