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心理学论文-常若松,马锦飞

交通心理学论文-常若松,马锦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通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

交通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常若松,马锦飞[1](2017)在《高校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传统的《交通心理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本研究在深入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交通心理学课程具有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和注重联系实际的特色,由此提出依托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完善课程内容,通过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不仅能够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且对于提升我国交通文化建设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王华容[2](2015)在《道路交通心理学中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眼动技术发展已逾百年,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国内近5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对不同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人眼动行为的分析,以及驾驶人自身要素、状态对其行车过程中眼动变化的影响研究。这些研究为相关交通规范、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依据。限于道路交通情境的动态性,对眼动设备的要求也注重其便携性,当前研究所使用的眼动设备以头戴式为主。道路交通领域的眼动研究参数在眼动轨迹、眼动时间、眼动方向与距离及瞳孔大小等方面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已有研究成果丰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今后研究需要在研究对象的拓展、研究工具选择的非侵入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第八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8-20)

焦媛媛,何鑫[3](2012)在《从交通心理学角度优化道路线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率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如何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事故是道路设计者普遍关心的课题。从驾驶员心理、交通事故诱发原因以及道路线型设计等多个角度分析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并提出优化道路线型设计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2年10期)

刘亚非,杨少伟,潘兵宏[4](2011)在《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事故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统计陕西省某条高速公路上所有出口匝道事故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速度适应性、速度低估、弯道错觉、坡道错觉、跟车距离误判等交通心理学原理,对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类型事故的成因。同时,针对出口匝道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安全改善措施,以达到减少出口匝道事故,保障行车安全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1年11期)

王晓辉,杨君波[5](2011)在《简析交通心理学在交通勤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交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交通勤务,可预防与控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交通参与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交通安全教育方法;根据交通心理学中"事故倾向性理论"对职业驾驶人进行甄选;利用交通心理学理论优化道路交通环境,加强对交通管理者的心理教育,转变执法理念,倡导人文警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管理工作。(本文来源于《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王晓辉,康波,周剑锋,杨君波[6](2011)在《交通心理学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交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规律应用于交通管理中,预防与控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及加强对交通管理者的心理教育,转变执法理念,倡导人文警务是目前交通心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文中简要介绍了交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对其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1年04期)

伊轩轩,潘晓东[7](2009)在《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高架下匝道衔接路段安全改善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衔接路段影响驾驶员和行人安全的因素,对下匝道衔接路段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改善或消除"合法不合理"的交通设计。利用交通心理学的原理和要求来指导交通设计是今后交通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道路交通与安全》期刊2009年04期)

兰舟[8](2008)在《学点交通心理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当交警这些年,在直面群众的交通安全宣传、交通违法处理和交通事故处理岗位呆过,遇到过纷繁的矛盾和冲突。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走进了心理学的世界,探寻人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说到心理学,很多人认为它是可以算命的,这种情形在朋友聚会时最常碰到,"哎呀!你是学心理学(本文来源于《安全与健康》期刊2008年24期)

李鹏飞,赵长石,曹更永[9](2008)在《基于交通心理学的交通安全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汽车司机的驾驶环境、心理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车外环境、车内环境及司机性格、习惯对行车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道路结构、完善交通标志、治理交通秩序、改善车内环境、加强驾驶员心理教育及应用交通心理学原理调控行车速度等一系列交通安全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08年05期)

罗智勇[10](2004)在《道路交通心理学研究的五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车、路、环境构成道路交通四要素。在这四要素中,人是交通的主体,车要靠人来驾驶,路要靠人来使用,交通是在一定环境中生成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交通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交通行为,增加了现代交通的复杂性,因而就产生了对道路交通心理学的研究。道路交通心理学作为心(本文来源于《交通企业管理》期刊2004年06期)

交通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眼动技术发展已逾百年,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国内近5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对不同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人眼动行为的分析,以及驾驶人自身要素、状态对其行车过程中眼动变化的影响研究。这些研究为相关交通规范、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依据。限于道路交通情境的动态性,对眼动设备的要求也注重其便携性,当前研究所使用的眼动设备以头戴式为主。道路交通领域的眼动研究参数在眼动轨迹、眼动时间、眼动方向与距离及瞳孔大小等方面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已有研究成果丰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今后研究需要在研究对象的拓展、研究工具选择的非侵入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通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常若松,马锦飞.高校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

[2].王华容.道路交通心理学中的眼动研究[C].第八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5

[3].焦媛媛,何鑫.从交通心理学角度优化道路线型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

[4].刘亚非,杨少伟,潘兵宏.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事故成因研究[J].公路.2011

[5].王晓辉,杨君波.简析交通心理学在交通勤务中的应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6].王晓辉,康波,周剑锋,杨君波.交通心理学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J].公路与汽运.2011

[7].伊轩轩,潘晓东.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高架下匝道衔接路段安全改善措施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9

[8].兰舟.学点交通心理学[J].安全与健康.2008

[9].李鹏飞,赵长石,曹更永.基于交通心理学的交通安全策略[J].现代交通技术.2008

[10].罗智勇.道路交通心理学研究的五种方法[J].交通企业管理.2004

标签:;  ;  ;  ;  

交通心理学论文-常若松,马锦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