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论文-程孝远

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论文-程孝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IV实验,柔性屋盖,刚性屋盖,特征流场

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程孝远[1](2018)在《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刚性与柔性平屋盖流场及风压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跨度屋盖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建筑结构中,而风荷载是这类建筑的主要控制荷载之一。本文通过风洞测压试验、PIV测速实验,详细研究了不同风向角下封闭与开敞的刚性与柔性屋盖的流场特性以及风荷载特征。首先,对刚性屋盖模型与柔性屋盖模型在0°和90°风向角封闭与开敞条件下进行PIV实验,得到可视化的特征流场数据。针对流场数据分析对比柔性屋盖相对于刚性屋盖的流场变化规律。其次,通过解对应流场条件下的离散Poisson方程,实现基于流场求解风压场。然后将求得的压力场数据与同步的风洞测压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确认了压力场的准确性。最后,将PIV实验所得的流场数据全部转化为压力数据,并在各个可视化平面对比分析其平均风压分布情况。对比分析柔性屋盖与刚性屋盖沿横风向与顺风向的风荷载发展规律,并研究开敞相对于封闭条件对于柔性屋盖和刚性屋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1)

徐建民,吴雯,雷斌,邹宇,郑小涛[2](2016)在《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内置螺旋弹簧换热管内流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研究了换热管内置螺旋弹簧时的流场特性以及螺旋弹簧的参数对管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管内设置螺旋弹簧有十分明显的扰流效果,不仅增加了管内流体的漩涡强度,而且加快了管内流体的流动速度;内置螺旋弹簧管内流体的径向速度呈M型波动;内置螺旋弹簧的中径、节距以及簧丝直径是影响流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期刊2016年02期)

周游,李勇,李敬波,邵崇建,颜照坤[3](2015)在《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带砂箱构造物理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对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对比滑脱层数量、强度、深度等对褶皱冲断带的制约,设计了6组砂箱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的实时监测,计算出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和涡度场,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详细刻画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滑脱层的强度和深度均制约着褶皱断层的构造演化,滑脱层的强度越小,其上覆地层中的变形传播越远,滑脱层深度越深,对整个构造样式更具有控制作用,变形也就传播得更远。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迭瓦式构造,上部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上部形成迭瓦式构造,下部形成冲起构造,上、下两部分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PIV监测结果显示,当上盘速度骤停,并且前缘涡度值骤降时,断坡形成并发展成断坪-断坡组合构造样式;下一条断层以相同方式在前缘形成,从而使褶皱冲断带向前陆方向扩展。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南段褶皱冲断带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较好的印证。(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翟东力[4](2014)在《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降雪微物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降雪的微物理特性,本文利用自主研制的降水微物理特征测量仪,研究基于雪花速度的完整俘获概率和空间谱反演算法,并通过外场观测试验研究了雪花的形状、尺度、速度、轴比、空间取向及其谱分布等微观物理特性.结果表明,雪花形状呈现针状、片状、粘连状、扁球状等多种形状,雪花速度随直径的增大而略有增大,轴比随直径的增大略有增大,空间取向易受环境风的影响,倾斜角的平均值在0.9°左右,标准偏差为13.2°;基于实测数据拟合了雪花速度和轴比随直径的变化关系,与国外已有模型相比,本文进一步得出了具有本地化特征的降雪微物理特性.所得到的结论对于云降水物理学研究、天气雷达地面定标、降水导致微波衰减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9期)

倪锐,于姝彦,周代兵,何明[5](2014)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在天然气计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是集流动可视化和全流场流动参数定量测试为一体的现代流场测试技术。为探索该技术应用于管输天然气计量的可行性,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DN100天然气管道上设置了1套适用于现场的PIV成像系统(PIV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天然气管道内流态进行了定量研究。PIV系统不仅可以测得管道内流体的流态,而且还可测得不同方向上流体的流速。介绍了在5种阻流件安装状态下应用PIV系统对管内截面流量进行测量的情况,得到了标准装置流量的相对误差。对PIV系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天然气流量测量装置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天然气与石油》期刊2014年02期)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翟东力[6](2014)在《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雨滴微物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雨滴形状、尺度、速度、取向等微物理特性,基于粒子成像测速的瞬态测量可视化技术,研究基于点扩散函数的图像复原算法和自相关图像的速度提取算法,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基于面阵电荷耦合元件的自然降水成像测速系统.通过外场观测试验研究了雨滴的直径、速度、轴比和空间取向及其谱分布等微观物理特性;雨滴的速度随直径的增大呈指数增大,轴比随直径的增大呈线性减小,空间取向易受环境风的影响,倾斜角的平均值在2.1?左右,标准偏差为11.5?;基于实测数据拟合了雨滴速度和轴比随直径的变化关系.与国外已有模型相比,本文进一步得出了具有本地化特征的雨滴微物理特性.所得到的结论对于云降水物理学研究、天气雷达地面定标、雨致微波衰减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沈礼,贾东,尹宏伟,孙闯,张勇[7](2012)在《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完成了叁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中,基底滑脱层控制了整体的构造样式,浅部滑脱层决定局部的浅层构造。笔者等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双滑脱体系构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结论。PIV分析显示,逆冲断层的产生经历一个平行层缩短的变形过程。该过程在塑性层上、下具有明显差异,塑性层上的变形传递得更快更远。当缩短进行到一定阶段,断层开始发育,发生初始破裂,断层下盘的变形消失,应变集中在断面上,断层上盘沿断面同步逆冲。(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2年03期)

刘玥,梁忠生,鲍锋[8](2010)在《粒子成像测速——非介入式全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成像测速(PIV)作为一种新的流场测试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热线、探针、雷达等测速方法,是能够在不扰乱流场的情况下(非介入),迅速地捕捉到整个流场速度信息的测量技术。它的出现为复杂流场的研究提供了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粒子成像测速方法的工作原理,核心技术,讨论了PIV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13期)

唐春晓[9](2010)在《基于多光谱成像的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简称DPIV)是一种流场测量技术,在航空航天、空气水动力学及燃烧学等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随着光学、成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DPIV技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外在DPIV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早、技术上较为先进,并已有相关的技术实现了产品化。国内的研究总体上不及国外,成果的转化相对滞后。继续深化、完善DPIV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推动国内DPIV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围绕着DPIV方法和与其相关技术来展开,全面、系统地研究DPIV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方法,重点研究DPIV技术中两个重要课题:如何提高DPIV测量系统的可测速度极限以及非定常复杂结构流场的测量的实现。同时研究流场中示踪粒子的跟随性问题,为复杂结构流场的DPIV测量中示踪粒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在DPIV测量中,一个系统可测量的流速范围由图像中粒子的位移大小和图像时间间隔决定,而图像中粒子的位移大小受成像系统放大倍率、物距等影响,难以统一评价,因此可测流速极限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两幅粒子图像之间的时间间隔。针对这一课题本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缩短两幅粒子图像之间时间间隔的方法:多波长激光脉冲照明与多光谱成像技术。论文的作者依据这一技术的原理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多光谱成像的DPIV测量系统,将两幅粒子图像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至50秒,可用于超音速流场的测量。复杂结构流场主要是指既存在流速很高的区域,也存在流速较低的区域的一类流场。非定常流场则是指流场的流动不具备周期性。传统的DPIV系统采用双激光脉冲照明流场,仅存在一个时间间隔,在测量非定常复杂结构流场时会遇到难以兼顾的问题。若将时间间隔设定的较大,适合流场中低速区域的测量时,高速区域粒子在这一段时间内逸出图像采集系统的成像范围从而造成错误匹配得出错误的测量结果。若将时间间隔设定的较小,适合流场中高速区域的测量时,低速区域的粒子在这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极小,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测量结果。针对这一课题本项目研究提出采用连续多时间间隔合成处理技术,解决DPIV在复杂结构流场测量中因流速跨度大而造成的测量精度下降或是测量无效等问题。本论文详细研究了粒子图像匹配的算法,并选取频域互相关算法为核心编写了应用于基于多光谱成像的DPIV测量系统的软件。由于复杂结构流场中高速区与低速区混杂,现有的错误矢量的自动检测算法在复杂结构流场的测量中并不适用。本论文根据复杂结构流场的特性在现有的错误矢量的自动检测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错误矢量的自动检测算法:模角灰度图像算法。作者在实验室中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标定,并通过对管道射流、方管内部流场、圆柱绕流以及化学萃取塔内部流场的实际测量验证了该系统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陈玖玖,李先庭,马晓钧,邵晓亮[10](2008)在《一种全尺度流场测试新技术——叁维粒子成像测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通风房间内空气流动的特性和流场的分布情况将有助于指导通风空调的设计,是创造舒适健康室内环境的基础,对节约空凋能耗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流场研究中大量应用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由于存在可靠性等问题而备受争议,而实验测量方法中现有的PIV系统对安装要求非常严格,测试范围有限。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流场测试技术——叁维粒子成像测速系统(volumetric 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VPTV),此系统利用空间成像和视差原理,仅需两架相机即可获得叁个方向的速度分量,测试范围从传统PIV的一薄层拓展为叁维空间,适用于全尺度通风房间内流场的测试。此系统目前已经在清华大学搭建成功,并且进行了初步的测试和验证。(本文来源于《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研究了换热管内置螺旋弹簧时的流场特性以及螺旋弹簧的参数对管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管内设置螺旋弹簧有十分明显的扰流效果,不仅增加了管内流体的漩涡强度,而且加快了管内流体的流动速度;内置螺旋弹簧管内流体的径向速度呈M型波动;内置螺旋弹簧的中径、节距以及簧丝直径是影响流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程孝远.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刚性与柔性平屋盖流场及风压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2].徐建民,吴雯,雷斌,邹宇,郑小涛.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内置螺旋弹簧换热管内流场研究[J].石油化工设备.2016

[3].周游,李勇,李敬波,邵崇建,颜照坤.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带砂箱构造物理模拟研究[J].现代地质.2015

[4].刘西川,高太长,刘磊,翟东力.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降雪微物理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

[5].倪锐,于姝彦,周代兵,何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在天然气计量中的应用[J].天然气与石油.2014

[6].刘西川,高太长,刘磊,翟东力.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雨滴微物理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

[7].沈礼,贾东,尹宏伟,孙闯,张勇.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J].地质论评.2012

[8].刘玥,梁忠生,鲍锋.粒子成像测速——非介入式全场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0

[9].唐春晓.基于多光谱成像的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

[10].陈玖玖,李先庭,马晓钧,邵晓亮.一种全尺度流场测试新技术——叁维粒子成像测速系统[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标签:;  ;  ;  ;  

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论文-程孝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