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杂化粒子论文-崔玉青

有机无机杂化粒子论文-崔玉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无机杂化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氧树脂,反应性粒子,有机,无机杂化粒子,增韧

有机无机杂化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崔玉青[1](2019)在《反应性有机/无机杂化粒子增韧环氧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随处可见,这导致作为其常用封装材料的环氧树脂使用量增加,对环氧固化物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环氧树脂与固化剂发生交联反应形成叁维网络结构,交联密度大,造成其固化物韧性差,不能满足一些高端产品的应用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增韧改性。环氧树脂增韧剂种类繁多,每种增韧剂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如何在提高树脂韧性的同时不牺牲其他性能如强度、热性能等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有机/无机杂化粒子增韧环氧树脂可以结合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优点,无机结构可以减小环氧固化物强度和模量的损失,有机结构可以使其与环氧树脂之间有良好的相容性。而反应性有机/无机杂化粒子结构中带有能够与树脂或固化剂反应的基团,有助于交联密度的提升,进而提升树脂强度,达到增韧增强的目的。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是一种商业化的产品,可被用作环氧树脂固化剂,所得固化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优异的介电性能。因此,本课题采用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与氨基硅烷偶联剂为反应原料,制备带有酸酐与羧基官能团的有机/无机杂化粒子,将其作为增韧剂来改性环氧树脂/甲基六氢苯酐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聚硅氧烷/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杂化粒子增韧环氧树脂首先利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与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SMA)发生酰胺化反应,得到部分氨解的SMA;再进一步通过硅烷原位水解自缩聚反应诱导SMA自组装得到聚硅氧烷/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杂化粒子(SMA-APTES);采用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纳米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粒子的结构、尺寸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将该粒子加入到双酚A型环氧树脂/甲基六氢苯酐体系中,研究了其对体系固化行为及对热固化物的力学性能、热机械性能、热稳定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SMA与APTES的摩尔比为1.5:1和2:1,得到了两种球形杂化粒子;加入SMA-APTES粒子后,环氧固化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有显着提升,能够同时达到增韧增强的效果;在SMA与APTES摩尔比为2:1,粒子添加量为5 wt%时,环氧固化物的综合性能最佳,相比于未改性的环氧固化物,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67.6%、159.0%、170.5%和230.9%;同时,尽管SMA-APTES粒子本身具有相对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和较差的热稳定性,但此添加量下改性的环氧固化物的T_g和热稳定性与未改性的环氧固化物相当,这得益于该反应性粒子显着提高了固化物的交联密度。2.二氧化硅/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杂化粒子增韧环氧树脂首先通过正硅酸四乙酯和3-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在氨水条件下水解缩合,制备了表面带有氨基的二氧化硅粒子;然后与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进行酰胺化反应得到有机/无机杂化粒子SiO_2-SMA;采用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仪等对粒子的结构、形貌、尺寸进行了表征,并将该粒子加入到双酚A型环氧树脂/甲基六氢苯酐体系中,研究了其在不同添加量下对体系固化行为以及对热固化物的力学性能、热机械性能、热稳定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杂化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为64.3 nm,且具有以二氧化硅为核、SMA为壳的核壳结构;相比于纯环氧固化物,SiO_2-SMA粒子的加入对环氧固化物起到了增强增韧的效果,提高了固化物的热稳定性,与此同时并未对固化物的模量和T_g产生不利影响,这得益于该粒子刚性的SiO_2核结构以及表面酐基、羧基等反应性基团参与固化,显着提高了环氧固化物的交联密度;此外,固化物也具有较低的吸水率,表现出较好的耐水性;当杂化粒子添加量为0.5 wt%时,环氧固化物的综合性能最佳,拉伸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14.1%和105.6%,同时热稳定性能显着提高,T_g和模量与未改性的环氧固化物相当。(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小龑,刘国栋,李阳龙,李巍,吴凌远[2](2018)在《基于金纳米粒子增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放大自发辐射》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作为激光的增益介质时,存在室温时纳秒脉冲或连续激光作用下的光泵浦器件不稳定、难以实现电泵浦激光等问题.通过将金纳米粒子水溶液和PEDOT∶PSS溶液共混的方法,将20nm尺寸的金纳米粒子掺杂至光泵浦平面波导器件的界面层PEDOT∶PSS中,掺杂了金纳米粒子的平面波导器件(以CH_3NH_3PbBr_3为增益介质)的放大自发辐射绝对强度相对于没掺杂金纳米粒子的器件提升了5.5倍.实验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的引入,一方面提升了CH3NH3PbBr3薄膜的吸收,增加了粒子反转数目,另一方面加快了激发态激子的辐射跃迁速率.仿真分析表明,金纳米粒子的近场和远场复合表面等离激元可有效耦合增益介质光吸收/发射主区域,从而提高了平面波导器件的放大自发辐射性能.研究结果可为高效泵浦激光的实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于伟,秦肖云,张振,罗聃,王铁[3](2016)在《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层状介质调控下的金多面体纳米粒子组装体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增强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近年来始终是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1])。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种子法,在水相中高收率的合成了尺寸均一的金多面体纳米粒子,并通过溶剂挥发的方法制备了大面积的纳米粒子组装体。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杂化层状结构对光的吸收与折射过程的影响,将其作为介质层铺覆于纳米粒子组装体表面。研究表明,该介质层的存在可使得在介质层与组装体之间,或者分散于介质层之中的分子,拉曼信号较不存在介质层时有显着的提高。基于表面增强拉曼中的电磁场增强理论~([2]),我们认为介质层由杂化层状结构所带来的介电常数的变化,可有效的调节电磁波在远离金组装体表面过程中的衰减行为,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介质层中待检测分子的拉曼共振信号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期刊2016-07-01)

曹颖[4](2015)在《磷酸基团修饰无机粒子填充型有机—无机杂化质子交换膜》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传导性能的强化是质子交换膜研究的关键问题。将磷酸基团引入质子交换膜是提高膜质子传导率的有效途径,如何简便有效地实现磷酸基团的固定是磷酸化质子交换膜面临的主要挑战。本研究以无机纳米材料为载体,通过共价键或包裹方式实现磷酸基团的固定,并与高分子膜基质混合制备了磷酸化有机-无机杂化膜。利用磷酸基团优异的导质子性能及其与无机载体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质子传导性能的强化。以TiCl4为前驱体,氨基叁亚甲基膦酸(ATMP)为磷酸化试剂,在磺化聚醚醚酮(SPEEK)中原位生成粒径约为50 nm的二氧化钛颗粒(TiO2),制备了SPEEK/原位磷酸化二氧化钛杂化膜。ATMP通过稳定的共价键与TiO2连接,均匀分散于SPEEK中。磷酸化TiO2的加入增加了膜内质子传递位点数,提高了质子传递通道的连续性,从而强化了膜的质子传导性能。填充量为6 wt.%的杂化膜在65 oC、饱和湿度下质子传导率达0.334 S cm-1,较纯SPEEK膜高63.7%。利用多巴胺的自聚作用在片状氧化石墨烯(GO)表面包裹一层聚多巴胺,得到多巴胺修饰的GO(DGO),利用迈克尔加成反应将阿仑膦酸负载到DGO表面,制得磷酸化氧化石墨烯(PGO),并填充到Nafion膜基质中制备了Nafion/磷酸化氧化石墨烯杂化膜。PGO的加入提高了膜的吸水保水能力,密集分布于片状GO上的磷酸基团在膜内构建出新型质子传递通道,同时强化了饱和湿度和低湿度下的质子传导性能。填充量2 wt.%的杂化膜,110 oC、饱和湿度下质子传导率可达0.277 S cm-1,为纯Nafion重铸膜的2.2倍;80 oC、40 RH%时,质子传导率达0.0441 S cm-1,为纯Nafion重铸膜的7.6倍。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具有规则叁维孔道结构的MIL-101(Cr),并利用“瓶中船”法以磷酸氢二钠和钨酸钠为单体在其孔道内原位合成磷钨酸,将其填充到SPEEK中制备了SPEEK/MIL101负载磷钨酸杂化膜。由于磷钨酸粒径大于MIL-101(Cr)窗口尺寸,因此可有效防止磷钨酸的流失。MIL-101(Cr)表面的氢键网络和孔道内的磷钨酸在两相界面处与颗粒内部构建出新型传递通道,提高了膜内质子传递通道的连续性,强化了膜的低湿度质子传导性能。填充量9 wt.%的杂化膜在60 oC、40 RH%条件下质子传导率达0.00651 S cm-1,为纯SPEEK膜的7.2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任婷婷[5](2015)在《聚偏氟乙烯基有机/无机杂化粒子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结合了有机高聚物和无机材料的特点,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PVDF/二氧化钛(TiO2)杂化粒子,利用硅烷偶联剂(MPS)改善两相界面。本体系主要考察了PVDF模板的加料顺序,不同酸做MPS水解催化剂及钛酸丁酯水解的催化剂,其他表面修饰剂(SDS、SMAS)对杂化粒子形态的影响。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PVDF/TiO2杂化粒子,结果表明TiO2长在了PVDF表面,且TiO2为无定型态。SEM结果表明:PVDF粒子的加入顺序对杂化粒子的形态无影响;用乙酸(HO Ac)做MPS水解的催化剂及钛酸丁酯水解的催化剂,能够生成草莓型PVDF/TiO2杂化粒子;SMAS的加入有助于草莓型杂化粒子的形成。通过PVDF膜和PVDF/TiO2杂化粒子膜与水的接触角对比,结果表明由PVDF/TiO2杂化粒子制成的膜比PVDF膜的亲水性大大提高。本论文又利用苯胺与聚偏氟乙烯之间存在氢键作用以及苯胺与氯金酸间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水相沉淀聚合、水油界面聚合、分步沉淀聚合法制备PVDF/聚苯胺(PANI)/Au多元杂化粒子。SEM结果表明:对于水相沉淀聚合和水油界面聚合方法制备多元杂化粒子,体系不稳定,杂化粒子形态不易控制;对于分步沉淀聚合法,首先制备了大小形态可控的树莓型PVDF/PANI的复合粒子,其次放入金胶体中进行金颗粒吸附得到了PVDF/PANI/Au叁元杂化粒子。此法过程虽相对繁琐但是聚苯胺的量和金粒子的大小易于调控,可制备形态可调的PVDF/PANI/Au叁元杂化粒子。(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朱丽静,朱利平,徐又一,朱宝库,陈亦力[6](2014)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及其表面两性离子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表面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嵌段共聚物(PMMA-b-PDMAEMA)接枝改性的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BCP-gSiO2NPs),并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共混,通过传统的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法制备PVDF/BCP-g-SiO2有机-无机杂化分离膜,进一步通过膜表面PDMAEMA链段与1,3-丙磺酸内酯之间的季胺化反应,实现了PVDF/BCP-g-SiO2有机-无机杂化膜的表面两性离子化。研究结果表明,BCP-g-SiO2NPs的引入以及膜表面的进一步两性离子化显着提高了PVDF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性能,是PVDF超滤膜等相转化膜材料改性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06期)

朱丽静[7](2013)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线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及其聚合物基复合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技术是一项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海水淡化、食品饮料纯化、生物医用过滤、化工分离等领域。膜材料是膜技术的核心,目前绝大多数膜技术依赖于有机高分子膜。与纯有机膜相比,聚合物基有机-无机复合膜结合了有机膜和无机膜的优势,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分离透过性能和抗污染能力,正成为膜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无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基体中常常难以均匀分散,有机与无机两相之间结合不够紧密,导致无机纳米材料在膜服役过程中容易流失,起不到稳定持久的效果,这成为有机-无机复合膜进一步发展应用的主要障碍。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采取两种策略解决上述问题:(1)采用过滤沉积的方式将分散在液体中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线复合在聚合物基膜表面,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膜,有机与无机两相仅通过聚合物膜表面相互接触,从而回避了两相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和无机相团聚问题;(2)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在无机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物,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再将其与成膜聚合物溶液共混,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膜,聚合物接枝层的引入可有效抑制无机纳米粒子的团聚行为,显着增强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稳定性。通过溶液生长的方法,在硝酸铜和乙醇胺形成的弱碱性溶液中制备了荷正电的单分散的氢氧化铜(Cu(OH)2)纳米线,再加入一定量的荷负电的肝素(Hep)溶液,Hep通过静电作用负载在Cu(OH)2纳米线表面,生成了Hep@Cu(OH)2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线。采取过滤沉积的方法,将Hep@Cu(OH)2杂化纳米线复合到聚砜(PSf)多孔膜表面,制备PSf/Hep@Cu(OH)2有机-无机复合膜。研究结果表明,Cu(OH)2纳米线表面负载的Hep量对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当Hep的负载量为65.9μg/cm2左右时,水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复合膜具有优异的亲水性;当Hep的负载量达到212.0μg/cm2左右时,复合膜的水通量大于PSf基膜;当Hep的负载量达到408.4μg/cm2左右时,复合膜的水通量达到最大值约为517.2Lm-2h-1。Hep的负载有效地提高了膜的抗血小板粘附能力,而且复合膜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色葡萄球菌(S. aureus)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为了提高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在聚醚砜(PES)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及其与PES的相互作用,采用RAFT聚合方法,在Si0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制备了核壳结构的SiO2-g-PHEMA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将其作为添加剂,与PES溶液共混,通过传统的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NIPS)制备PES/SiO2-g-PHEMA有机-无机复合膜,考察了SiO2-g-PHEMA杂化纳米粒子的添加量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iO2-g-PHEMA杂化纳米粒子能够很好的分散在铸膜液体系中,与PES表现出良好的相互作用;在膜/浴界面能最低化的驱动下,SiO2-g-PHEMA杂化纳米粒子在NIPS成膜过程中向膜表面迁移/富集,显着提高了PES膜的亲水性、抗污染和抗血小板粘附能力。当SiO2-g-PHEMA杂化纳米粒子的添加量从0增加到6wt%时,膜的水通量和牛血清白蛋白(BSA)截留率均得到明显提高,打破了超滤膜改性中常常出现的通量与截留率此消彼长、相互抑制的现象。由于PHEMA接枝链与PES链段之间的相互缠结和氢键相互作用,SiO2-g-PHEMA杂化纳米粒子在PES膜表面和本体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为了实现有机-无机复合膜表面的进一步功能化,通过分子设计,采用RAFT聚合方法,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具有反应活性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PDMAEMA),制备了核壳结构的SiO2-g-PDMAEMA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并将其作为添加剂,通过NIPS法制备PES/SiO2-g-PDMAEMA有机-无机复合膜。研究结果表明,SiO2-g-PDMAEMA杂化纳米粒子不仅在铸膜液中分散性良好,而且在成膜过程中向膜表面富集,增强了SiO2-g-PDMAEMA杂化纳米粒子对改性膜亲水性和透水性的贡献,提高了SiO2-g-PDMAEMA杂化纳米粒子的利用效率。且由于PDMAEMA与PES聚合物链段之间的缠结作用,SiO2-g-PDMAEMA杂化纳米粒子在PES膜表面和本体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膜表面富集的反应性PDMAEMA链为膜表面的进一步修饰提供了反应性平台。分别采用1,3-丙磺酸内酯(1,3-PS)和碘甲烷(CH3I)与PDMAEMA进行季铵化反应,得到了两性离子化和阳离子化的膜表面。两性离子化的膜表面表现出优异的亲水性能和抗污染能力,阳离子化的膜表面对E.coli和S. aureus具有优良的抗菌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Si02纳米粒子在聚偏氟乙烯(PVDF)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以及有机与无机两相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设计并通过AFT聚合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PDMAEMA的两嵌段共聚物,得到核壳结构的SiO2-g-(PMMA-b-PDMAEMA)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将其与PVDF溶液共混,通过NIPS法制备PVDF/SiO2-g-(PMMA-b-PDMAEMA)有机-无机复合膜。研究发现,SiO2-g-(PMMA-b-PDMAEMA)杂化纳米粒子在PVDF基体中具有优异的分散性,能够显着地促进膜孔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提高膜的表面亲水性,添加较低含量(2.5wt%)的粒子还可以有效地提高PVDF膜的力学强度。且与SiO2-g-PDMAEMA杂化纳米粒子相比,SiO2-g-(PMMA-b-PDMAEMA)杂化纳米粒子在PVDF膜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进一步通过1,3-PS与PDMAEMA之间的季铵化反应,得到表面两性离子化的有机-无机复合膜,显着提高了PVDF膜的亲水性、抗污染性能和BSA截留率。综上所述,通过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线的分子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有机-无机复合分离膜的综合性能,为通用聚合物膜材料的改性与高性能化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10-01)

梁平[8](2013)在《用于药物传递和药物/基因共传递的多功能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传递体系的目的为了将药物制剂(化疗药物、蛋白质、DNAs和RNAs)传递到特定器官、组织和细胞并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副作用的最小化。在各种药物传递体系中,纳米尺寸的传递体系具有能够方便的通过多种途径的给药,特定尺寸范围内可以实现被动靶向,高比表面积便于引入功能配体实现主动靶向等优势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功能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作为药物和药物/基因共传递的研究。第一章中,概述了药物控制释放技术和纳米药物传递体系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靶向传递体系和刺激-响应传递体系。第二章中,制备了肝素/碳酸钙/磷酸钙(HP/CaCO3/CaP)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并考察了其作为药物传递体系的应用。将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在肝素(HP)的水溶液中共沉淀得到肝素/碳酸钙/磷酸钙纳米粒子。考察无机离子的浓度对杂化纳米粒子粒径大小的影响,粒径电位分析仪(DLS)和扫面电镜(SEM)分析表明这种杂化粒子的粒径能够通过调整无机离子浓度而被控制在50nm以下。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明杂化纳米粒子中碳酸钙和磷酸钙结晶能够被相互抑制。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热重分析(TGA)表明肝素在杂化纳米粒子中的含量是随着无机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用阿霉素盐酸盐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了不同杂化纳米粒子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释药性能。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这种杂化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负载药物的杂化纳米粒子表现出很强的肿瘤细胞毒性,这都表明肝素/碳酸钙/磷酸钙纳米粒子能成为一种潜在的药物传递载体。第叁章中,通过共沉淀方法制备了负载治疗基因p53与抗癌药物阿霉素盐酸盐的具有靶向性的生物素化肝素/肝素/碳酸钙/磷酸钙/基因/阿霉素(HPB/HP/CaCO3/CaP/DNA/DOX)杂化纳米粒子用于药物/基因共传递,作为对比,还制备了生物素化肝素/肝素/碳酸钙/磷酸钙/基因杂化纳米粒子和生物素化肝素/肝素/碳酸钙/磷酸钙/阿霉素杂化纳米粒子。用MTT法考察了上述几种粒子的细胞抑制效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生物素化肝素/肝素/碳酸钙/磷酸钙/基因/阿霉素杂化纳米粒子表现出很强的细胞抑制效果,这说明生物素化肝素/肝素/碳酸钙/磷酸钙/基因/阿霉素杂化纳米粒子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基因介导转染和药物传递。与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基因共传递系统(生物素化肝素/肝素/碳酸钙/磷酸钙/基因/阿霉素杂化纳米粒子)相比,仅包封治疗基因的生物素化肝素/肝素/碳酸钙/磷酸钙/基因杂化纳米粒子和仅负载抗癌药物的生物素化肝素/肝素/碳酸钙/磷酸钙/阿霉素杂化纳米粒子的细胞抑制效果较差。第四章中,制备了具有pH敏感、主动靶向和细胞穿膜功能的“智能’'KALA/生物素化肝素/肝素/壳聚糖/碳酸钙(KALA/HPB/HP/CTS/CaCO3)杂化纳米粒子,所有功能组分通过自组装方式引入。并研究了其作为药物传递载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性能。作为对比,还制备了肝素/壳聚糖、肝素/壳聚糖/碳酸钙、生物素化肝素/肝素/壳聚糖/碳酸钙纳米粒子。杂化纳米粒子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用粒径电位分析仪测定。杂化纳米粒子的结构和形貌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阿霉素被负载到杂化纳米粒子中,体外释药实验表明含有碳酸钙的杂化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pH敏感性和较好的药物控释能力。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空白的杂化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负载了阿霉素盐酸盐的KALA/生物素化肝素/肝素/壳聚糖/碳酸钙杂化纳米粒子相较于游离阿霉素盐酸盐和其它载药纳米粒子具有最高的肿瘤细胞抑制效果,这是因为KALA穿透肽和生物素的存在能够有效的提高细胞对载药杂化纳米粒子的摄取。所有结果都表明KALA/生物素化肝素/肝素/壳聚糖/碳酸钙杂化纳米粒子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递载体。前一章的研究表明生物素化肝素/肝素/壳聚糖/碳酸钙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pH值敏感性。因此,我们继续研究了这种杂化纳米粒子药物和基因共传递的性能。第五章中,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生物素化肝素/肝素/壳聚糖/碳酸钙/基因/阿霉素(HPB/HP/CTS/CaCO3/DNA/DOX)杂化纳米粒子。结果表明,共沉淀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负载和包封抗癌药物和治疗基因,由MTT法测得的体外细胞毒性表明与单独的药物传递系统和基因传递系统相比,药物/基因共传递系统(生物素化肝素/肝素/壳聚糖/碳酸钙/基因/阿霉素杂化纳米粒子)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更强的细胞毒性,这是由于它能够有效地将抗癌药物和治疗基因同时传递到细胞内部,p53增强了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的敏感性,并诱导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4-01)

许云丽,李朝龙,姜浩,王跃川[9](2012)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制备多孔增透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四氟丙酯-co-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P(TFPMA-co-TMSPMA)]共聚物和聚苯乙烯(PS)二元混合乳液旋涂成膜,再采用环己烷选择性溶解除去PS纳米粒子的方法制备了多孔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基光学增透膜。研究了二元混合乳液固含量、旋涂速度及纳米粒子粒径等参数对增透膜性能的影响。通过选用不同固含量的混合乳液以及改变成膜转速,可制得膜厚在109~208nm之间,折射率nf在1.22~1.25之间,在400~1100nm波段均获得最大透射率高于99.1%的增透膜;此外,研究发现膜的粗糙度及透射率对纳米粒子粒径有较强的依赖性,减小成膜乳液粒子粒径可有效降低膜的粗糙度。(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朝阳,刘浩,刘红霞,高权星,陈云华[10](2011)在《Pickering乳滴模板法制备超粒子结构有机/无机杂化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Pickering乳滴模板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的核壳微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因为该方法制备出的微球具有以无机粒子为壳层的超粒子结构(supracolloidal structure),能够赋予微球独特的功能.胶体粒子在乳滴表面自组装形成有序的球面胶体壳,得到稳定Pickering乳液,固定乳滴表面的胶体粒子来制备核壳结构的微球或者以胶体粒子为壳层的微胶囊(colloidosome).本文综述了我们课题组以Pickering乳滴模板法制备超粒子结构有机/无机杂化微胶囊包括实心微球方面的工作.我们选择具有不同性能、种类的胶体粒子以及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核材料,采用Pickering乳滴模板法,对吸附在乳滴表面的胶体粒子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制备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能的微球和微胶囊,利用基于多重Pickering乳液的聚合技术制备双纳米复合的超粒子结构多核聚合物微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1年02期)

有机无机杂化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作为激光的增益介质时,存在室温时纳秒脉冲或连续激光作用下的光泵浦器件不稳定、难以实现电泵浦激光等问题.通过将金纳米粒子水溶液和PEDOT∶PSS溶液共混的方法,将20nm尺寸的金纳米粒子掺杂至光泵浦平面波导器件的界面层PEDOT∶PSS中,掺杂了金纳米粒子的平面波导器件(以CH_3NH_3PbBr_3为增益介质)的放大自发辐射绝对强度相对于没掺杂金纳米粒子的器件提升了5.5倍.实验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的引入,一方面提升了CH3NH3PbBr3薄膜的吸收,增加了粒子反转数目,另一方面加快了激发态激子的辐射跃迁速率.仿真分析表明,金纳米粒子的近场和远场复合表面等离激元可有效耦合增益介质光吸收/发射主区域,从而提高了平面波导器件的放大自发辐射性能.研究结果可为高效泵浦激光的实现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无机杂化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崔玉青.反应性有机/无机杂化粒子增韧环氧树脂[D].江南大学.2019

[2].吴小龑,刘国栋,李阳龙,李巍,吴凌远.基于金纳米粒子增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放大自发辐射[J].光子学报.2018

[3].于伟,秦肖云,张振,罗聃,王铁.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层状介质调控下的金多面体纳米粒子组装体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增强现象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2016

[4].曹颖.磷酸基团修饰无机粒子填充型有机—无机杂化质子交换膜[D].天津大学.2015

[5].任婷婷.聚偏氟乙烯基有机/无机杂化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河北工业大学.2015

[6].朱丽静,朱利平,徐又一,朱宝库,陈亦力.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及其表面两性离子化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4

[7].朱丽静.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线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及其聚合物基复合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8].梁平.用于药物传递和药物/基因共传递的多功能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许云丽,李朝龙,姜浩,王跃川.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制备多孔增透膜[J].光学学报.2012

[10].王朝阳,刘浩,刘红霞,高权星,陈云华.Pickering乳滴模板法制备超粒子结构有机/无机杂化微球[J].中国科学:化学.2011

标签:;  ;  ;  ;  ;  

有机无机杂化粒子论文-崔玉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