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中学生论文-王艳玲

肥胖中学生论文-王艳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肥胖中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学生,营养不良,肥胖,影响因素

肥胖中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玲[1](2019)在《中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中学生营养不良、肥胖的因素,为合理预防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从1421名中学生中筛查营养不良与肥胖学生,同正常学生对照,使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中学生营养不良同挑食、不吃早餐及不吃动物内脏密切相关;肥胖同不挑食偏食、经常吃宵夜、不吃水果蔬菜、不在乎自身体重密切相关。结论:针对引起中学生营养不良、肥胖情况,需加强预防及干预,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饮食生活方式。(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0期)

李凯凯,尚艾莉,贾磊娜,杨清梅,马萍[2](2019)在《银川市城区隐性肥胖与正常中学生血压及血液生化指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银川市城区中学生体重正常而体脂肪含量超标的隐性肥胖学生与体重正常且体脂肪含量正常学生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危险因素间的差异,为早期识别中学生隐性肥胖及控制心血管代谢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以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2018年共抽取银川市城区中学生1 043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血脂4项检测,并将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745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果银川市城区中学生隐性肥胖检出率为31.1%。女生隐性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37,106.49,P值均<0.01)。男生隐性肥胖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d,TC)高于正常组,而女生隐性肥胖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叁酰甘油(trigly geride,TG)、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7,-3.82,-3.48,-4.46,-4.68,P值均<0.01)。女生隐性肥胖组血压偏高、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8.77,5.91,P值均<0.05)。隐性肥胖组学生≥2项CV危险因素的检出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1)。结论银川市城区中学生隐性肥胖检出率较高,尤其是女生,隐性肥胖学生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代谢异常的比例高于正常学生。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进行防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8期)

段彦军[3](2019)在《中学生肥胖与营养素摄入量关系的病例对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学生肥胖与营养素摄入量关系的病例对照。方法:选择70例体重指数低于24的中学生作为参照组,再抽选体重指数超过24的中学生70例作为研究组,对中学生摄入食物转变为相对应的营养成分,从而分析肥胖与营养素摄入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通过对两组中学生食物的转化,研究组摄入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针对脂肪酸、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实施Logistic实施单因素分析表明:表明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越多,机体发生肥胖机率越高。而维生素与胆固醇对肥胖影响不大。结论:导致中学生肥胖的主要因素就是蛋白质与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为减少肥胖对机体所产生的损伤,控制相关营养素的摄入,适当的运动,从而增强机体体质,控制机体肥胖。(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7期)

章宝丹,俞慧芳,谢文倩,周驰,杜宇立[4](2018)在《应用健康相关因素预测中学生超重/肥胖的最佳切点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中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评估模型,探索其最佳切点值,为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及对高危者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杭州、武汉、西安抽取12所中学的427例超重/肥胖中学生为病例组,按照同地区、同年级、同性别,以1∶2进行个体匹配,得到854例BMI正常的对照组。测量其行为、心理和社会因素情况采用《中文版青少年低脂食物摄入、果蔬摄入、体育锻炼、减少久坐的行为心理社会因素测定量表》;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约登指数;确定模型验证效果采用分类准确率和Kappa系数。结果行为因素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评估模型中含低脂食物摄入、果蔬摄入、锻炼、减少久坐的行为阶段;其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定能力较好(χ~2=9. 19,P=0. 327); AUC为0. 75(0. 72,0. 77),P<0. 001,最佳切点值为0. 38,敏感性为0. 61,特异性为0. 75;回代检验模型的准确率为77. 1%,Kappa值为0. 48,P<0. 001。心理因素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评估模型标定能力较差(χ~2=19. 26,P=0. 014)。社会因素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 30,P<0. 001)。结论行为因素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最佳切点值为0. 38;心理、社会因素对超重/肥胖有一定影响,但可能不是直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8年24期)

石岳川,李靖欣[5](2018)在《南京某中学部分中学生肥胖与饮食、运动等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学生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南京市部分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自行编制《中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调查表》,从基本信息、饮食和运动行为、网络使用和睡眠情况、家庭支持、亲密朋友支持等5个方面设计调查问题,共65道选择题。计算BM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显示饮食情况及家庭支持情况对BMI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健康及家庭支持对预防中学生肥胖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34期)

武国保[6](2018)在《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3-4月在乌鲁木齐市20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8 242名中学生进行睡眠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并分析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睡眠质量得分为(4.97±2.48)分;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为28.44%,男生(26.36%)低于女生(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P<0.01)。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8.18±1.16)h/d,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为48.24%。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47%,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初中高于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1.04、11.21、44.36,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生性别、年龄、睡眠时间与体重指数(BMI)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睡眠时间与BMI呈现负相关关系,年龄与BMI呈现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男生睡眠时间不足是导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1.23,95%CI:1.04~1.47,P=0.02),未发现睡眠质量问题与超重肥胖存在统计学关联,亦未发现女生睡眠时间和质量问题与超重肥胖存在关联。结论中学生睡眠时间与BMI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男生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马德森[7](2018)在《肥胖中学生羞怯、自尊与体育课适应关系的交叉滞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考察肥胖中学生羞怯、自尊与体育课适应之间预测关系。方法:运用深度访谈、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50名肥胖中学生进行了3学期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分析表明,从时间点T1到时间点T3,羞怯的得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自尊和体育课适应的得分呈现上升趋势。羞怯、自尊与肥胖中学生体育课适应在3个时间点之间各自具有较显着的正相关性,同时,羞怯、自尊与体育课适应之间在3个时间点的同时性和继时性相关性均显着,符合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的条件。构建的潜变量结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良好(CFI=0.96,TLI=0.97,RMSEA=,KMO=0.051、χ2=448.23、p<0.001)。交叉滞后分析表明:T1体育课适应对T2羞怯(r=-0.097,p<0.05)具有显着的反向预测作用,T2羞怯又进一步对T3体育课适应(r=-0.082,p<0.05)有显着的反向预测作用;而T1羞怯对T2体育课适应和T2体育课适应对T3羞怯的预测作用均不显着。同时,T1体育课适应对T2自尊(r=0.101,p<0.05)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T2体育课适应对T3自尊(r=0.245,p<0.001)也具有显着正向的预测作用,T1自尊对T2体育课适应和T2自尊对T3体育课适应的直接预测作用也均不显着。结论:体育课适应与羞怯之间能相互预测,体育课适应与自尊之间只能单向预测,即前一时间点的体育课适应能预测后一时间点的自尊。同时发现,第二时间点的羞怯在第一时间点的体育课适应与第二时间点的体育课适应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说明除了羞怯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会后版)》期刊2018-08-22)

杨舒仪,谢润生,邓煜盛,宗一楠,刘丽[8](2018)在《百度地图在中学生致肥胖食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百度地图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API)探索学校周边食物环境与中学生肥胖率的关系,为青少年肥胖防治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依托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测量广州市30所中学15 231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基于百度地图API,检索学校周边快餐店和便利店数量及其与中学生肥胖率的关联。结果中学生的肥胖率为5.58%,其中男生为7.46%,女生为3.70%。30所中学步行路径距离1 000,1 200,1 500 m内的快餐店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5.5(20~78),54.5(28~105),92(57~161)个/所,便利店分别为29(14~48),41(23~63),69.5(42~94)个/所。中学女生肥胖率与学校周边快餐店、便利店数量均呈正相关(快餐店距离由近到远,r值分别为0.372,0.434,P值均<0.05;便利店距离由近到远,r值分别为0.369,0.450,0.415,P值均<0.05);未发现中学男生肥胖率与学校周边快餐店、便利店数量有关联。结论中学女生肥胖与学校周边快餐店、便利店数量存在关联,应用百度地图API能为中学生肥胖研究提供地理信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8年07期)

薛飞[9](2018)在《足球课余训练对肥胖中学生运动参与和体适能促进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中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肥胖率逐年升高。肥胖会导致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肥胖学生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2名肥胖中学生进行18周的足球课余训练干预,旨在探讨足球训练对肥胖中学生运动参与途径、运动参与程度、运动认知程度、身体形态、身体成分、速度素质、耐力素质、肌肉力量、柔韧素质、平衡能力等各项身体素质的影响,从而为肥胖中学生提高运动参与和改善身体机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随机抽取肥胖中学生32人,其中实验组男8人,女8人;对照组男8人,女8人。通过调差问卷的前后测试,对比分析实验前后肥胖学生对于运动参与途径、运动参与程度、运动认知程度的变化。通过18周的足球课余训练干预,对肥胖中学生身体成分、身体素质各项指标进行前测和后测。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同组受试者的测试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实验前后显着性检验分析,不同组别的测试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前后显着性差异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表示差异非常显着)。研究结果:1.运动参与分为叁个方面。运动参与途径方面,实验组参加课外锻炼人数增加56.2%,最为突出,参加运动会、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消费人数比例都显着增加;对照组测试前后没有显着差异;运动参与程度方面,实验组经常参加人数增加56.3%,提高最为突出,每周锻炼叁次以上、每次锻炼持续1.5小时以上、心情愉悦、运动技能增长人数增加明显,测试前后差异非常显着;对照组每周锻炼叁次以上、每次锻炼持续1.5小时以上人数为0,其他略有增加,实验前后没有显着差异。运动认知程度方面,实验组参与运动自信心人数增加62.5%,最为突出,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价值观、参与体育兴趣人数比例均提高50%以上,测试前后差异非常显着;对照组测试前后没有显着差异。2.身体成分方面,实验组BMI指数下降明显,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男生:实验组△=-1.87kg/㎡,对照组△=0.13kg/㎡;女生:实验组△=-1.88kg/㎡,对照组△=0.18kg/㎡);BMR实验组减少,对照组增加,但均没有显着变化;实验组男生体脂率减少非常显着,女生减少显着,对照组男女生体脂率均显着增加(男生:实验组△=-3.87%,对照组△=1.25%;女生:实验组△=-1.22%,对照组△=1.05%);肌肉量实验前后均增加,只有实验组男生增加显着,其他不显着(男生:实验组△=1.80kg,对照组1.01kg;女生:实验组△=0.67kg,对照组△=0.93kg);实验组男女生实验前后腰臀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男生:实验组△=-0.03,对照组△=0;女生:实验组△=-0.02,对照组△=0)。3.身体素质方面,实验组男女生实验前后50米跑成绩均有非常显着提高,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男生:实验组△=-1.07s,对照组△=-0.35s;女生:实验组△=-0.43s,对照组△=-0.11s);实验组男女生800/1000米跑均有非常显着提高,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男生:实验组△=-66.3s,对照组△=4.5s;女生:实验组△=-32.2s,对照组△=6.8s);实验组男女生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男生:实验组△=3.4cm,对照组△=1.0cm;女生:实验组△=3cm,对照组△=1.6cm);实验组男女生实验前后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男生:实验组△=2.9s,对照组△=0.5s;女生:实验组△=2.1s,对照组△=0.3s);实验组男女生实验前后连续跳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男生:实验组△=-1.95s,对照组△=0.41s;女生:实验组△=-1.73s,对照组△=0.43s);实验组男生实验前后握力增加有非常显着差异,其他没有显着差异(男生:实验组△=5.10kg,对照组△=1.07kg;女生:实验组△=1.22kg,对照组△=0.95kg)。研究结论:1.足球训练使肥胖中学生的运动参与大大提高,主要是叁个方面:运动参与途径、运动参与程度、运动认知程度。说明了足球训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体育的认知,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体育运动,让学生喜欢观看体育比赛和参与比赛。2.足球训练对肥胖中学生的体重、BMI、体脂量、体脂率、腰围、腰臀比的减少有显着的影响,说明足球训练能够减少脂肪,减轻体重,减小围度,使身体的形态更加趋于健康,可以预防肥胖性疾病的发生。足球训练尤其对肥胖男生的肌肉量增加明显,对男女生基础代谢均影响不大。3.足球训练使肥胖中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平衡、灵敏、力量素质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其中男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女生,说明足球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身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2)

祖菲娅·吐尔地,李卫民[10](2018)在《乌鲁木齐市中学生饮食行为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学生饮食行为状况及其与肥胖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有效引导中学生合理饮食行为,保障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5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所有中学中随机抽取4所学校72个班级的3 4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常吃新鲜水果、经常吃甜零食、经常吃蔬菜、讨厌吃某类食物的女生(87.6%、61.2%、93.5%、45.6%)比例显着高于男生(54.3%、51.5%、91.2%、3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常吃新鲜水果、经常喝牛奶、经常吃早餐的汉族学生(87.5%、72.4%、86.2%)比例高于少数民族学生(55.0%、65.7%、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1.44,95%CI为1.09~1.88)、存在不良饮食习惯(OR=1.43,95%CI为1.11~1.89)和经常吃小摊食品(OR=1.34,95%CI为1.08~1.73)的中学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不良饮食习惯与肥胖存在相关关系,应加强中学生良好饮食行为教育,并运用到生活中预防肥胖的发生,以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肥胖中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银川市城区中学生体重正常而体脂肪含量超标的隐性肥胖学生与体重正常且体脂肪含量正常学生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危险因素间的差异,为早期识别中学生隐性肥胖及控制心血管代谢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以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2018年共抽取银川市城区中学生1 043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血脂4项检测,并将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745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果银川市城区中学生隐性肥胖检出率为31.1%。女生隐性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37,106.49,P值均<0.01)。男生隐性肥胖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d,TC)高于正常组,而女生隐性肥胖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叁酰甘油(trigly geride,TG)、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7,-3.82,-3.48,-4.46,-4.68,P值均<0.01)。女生隐性肥胖组血压偏高、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8.77,5.91,P值均<0.05)。隐性肥胖组学生≥2项CV危险因素的检出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1)。结论银川市城区中学生隐性肥胖检出率较高,尤其是女生,隐性肥胖学生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代谢异常的比例高于正常学生。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进行防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肥胖中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玲.中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人健康.2019

[2].李凯凯,尚艾莉,贾磊娜,杨清梅,马萍.银川市城区隐性肥胖与正常中学生血压及血液生化指标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9

[3].段彦军.中学生肥胖与营养素摄入量关系的病例对照探讨[J].名医.2019

[4].章宝丹,俞慧芳,谢文倩,周驰,杜宇立.应用健康相关因素预测中学生超重/肥胖的最佳切点值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8

[5].石岳川,李靖欣.南京某中学部分中学生肥胖与饮食、运动等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

[6].武国保.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

[7].马德森.肥胖中学生羞怯、自尊与体育课适应关系的交叉滞后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会后版).2018

[8].杨舒仪,谢润生,邓煜盛,宗一楠,刘丽.百度地图在中学生致肥胖食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8

[9].薛飞.足球课余训练对肥胖中学生运动参与和体适能促进作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10].祖菲娅·吐尔地,李卫民.乌鲁木齐市中学生饮食行为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

标签:;  ;  ;  ;  

肥胖中学生论文-王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