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关系论文-王联合,焦莉

镜像关系论文-王联合,焦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镜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贸易战,中美关系,特朗普政府,格局转变

镜像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联合,焦莉[1](2019)在《贸易战镜像中的中美关系格局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贸易战历经十余次谈判,仍未达成实质性协议,目前处于僵持阶段。贸易战的僵局凸显出中美关系格局的转变。而缘于特朗普政府对华认知和定位的转变,中美关系在诸如台海、南海、发展模式等重要且敏感的领域均处于紧张的状态。两国摩擦加剧,双边关系严重缩水。然而,当今世界是不愿看到中美关系紧绷以致破裂。这意味着中美需要通过不断的接触和沟通,携手共建一种良性互动模式,促进双边关系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美国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闫静,王焕,徐欢欢[2](2019)在《运动与宗教节庆关系变迁的镜像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与宗教节庆皆具有丰富的符号意蕴,是一种展现集体行为的社会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连结,两者皆带有"身体仪式"的展现,且兼具游戏的性质。而游戏的形塑与发展,可追溯自传统宗教仪式中的身体运动。歌舞、竞技、祭祀等原为敬神的身体行为,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日趋世俗化,演变为现今民众的休闲娱乐活动。宗教现象伴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进而在宗教仪式中创造出游戏,游戏使得身体运动的现象在宗教节庆活动中随处可见。运动文化的生产,伴随着宗教节庆的意义体系孕育而生且茁壮发展。运动不能等同于宗教,但两者之间的众多相似性,使得运动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成为有别于宗教的另一种身体形式上的信仰。因此,探索东西方宗教节庆活动的变迁镜像与脉络,辅以体育史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阐释,有助于全面审视身体运动在宗教节庆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古代宗教节庆中运动的融入、演化、结合、蜕变4个维度,全面考察运动与宗教节庆关系变迁的镜像。研究认为:1)宗教现象是人类社会一个特定的演化结果,而竞技和表演性的身体仪式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社会现象,并借助宗教的推展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运动贯穿于西方宗教节庆中赛会和表演的发展历程和运动是中国宗教节庆中赛会和表演活动的重要内容两方面;2)运动通过宗教节庆演化出特定的动作仪式与类型。主要表现在在近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身体运动的概念逐渐形成,从早期为工作而生的身体劳动至伴随宗教节庆的游戏活动,接着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脱离物质生产取向而存在的竞技运动,以及商业化后的世俗性与休闲性运动,使得运动本身的符号意义也随之改变,身体运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具有不同于传统宗教的"类宗教性";3)科技创新与宗教节庆的结合促使运动"变形"。相比于体育在科技媒体的推动中显现出突破性的发展趋势,宗教节庆仪式反而并未产生较为显着的变化。科技的发明促使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元,对生活拥有多样性的选择,但传统生活对宗教或神明的信仰、祷告与祭仪却逐渐变弱,宗教对运动的控制权也不复见。因此,宗教组织与机构在近代社会中,反而要通过运动的社会效应创造出另一个宗教活动的空间,以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并借以传达宗教理念与信仰;4)宗教节庆中的运动发生了仪式性蜕变。主要表现在运动与宗教节庆的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特征,二者结合后的内容富含商业色彩,并逐渐朝向世俗化、休闲化、商业化的趋势发展。结论:从运动与宗教节庆的变迁历程来看,二者皆为仪式表演的集体活动。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运动赛会及节庆活动从宗教的形式中脱离转化,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宗教意涵,但仍保有宗教的仪式,甚至创造出属于运动自身的仪式性动作。除了可以丰富宗教节庆的色彩、深化体育文化的内涵之外,还可以通过仪式性的体验,传达身体运动的自我概念与价值。体育运动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与人类的生存本能、信仰、权力、军事与政治有关,并包含有休闲、竞技以及艺术形式等若干文化特征。在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过程中,运动、宗教节庆与社会的关系也随之改变,这些文化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了不同的历史意义。在传统宗教节庆中,通过身体性的仪式活动使宗教进入神圣的空间,生命的神圣性不断被彰显,庆典仪式中包含原始体育的内容,身体运动在此时受到宗教的掌控及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性。通过社会结构的演变与近代科技传媒的影响,近代运动的发展渐趋系统化与组织化,运动竞赛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类宗教性,含有不可预期、崇拜、信仰、认同与凝聚的信念与力量,并建构了运动自身的符号系统与仪式性动作,创造出满足社会的功能与价值。由于近代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空间与时间上的分歧,形成断裂的记忆,因此宗教节庆一直在尝试使用体育运动的形式,增加其活动空间,通过身体展演唤醒人类对宗教节庆的记忆。这种倾向使得神圣的宗教仪式在无形中已转化至运动情境,由神格化的宗教信仰转向到人格化的运动世界中。(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建高[3](2019)在《关羽与魏延镜像关系及其文化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塑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其中具有相似面貌,相同性格的关羽与魏延构成镜像关系。从关羽与魏延的镜像关系切入,文史并证,对比版本演化间的细节,揭示出作者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创作心理,深入挖掘出镜像关系隐喻下将相不和、文武相争的封建政治、英雄末路、武将悲剧的战争叙事和党派相争以及国运衰微的权力谋划等多重文化意蕴。(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小雨[4](2019)在《浅析电影《七月与安生》人物关系中的镜像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上映的电影《七月与安生》突破国产青春爱情片同质化的困境,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本文以主人公七月与安生这一对成长环境与性格截然不同的姐妹花为研究对象,试图利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对七月与安生人物关系的深入分析,即她们两个在成长中互相把对方当作"自我"的镜子,通过认识"他者"从而发现"自我"这一过程,揭示女性成长历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面性,经历了自我的抗争与和解,最终实现统一这一思想内涵。(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6期)

袁文亿[5](2019)在《中国-南非关系的媒介镜像: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形象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我国重视通过媒体渠道塑造海外国家形象,海外媒体传播也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一大重点。发展好中国与南非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南关系是中非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南非媒体传播较少引起关注,传播效果有待提升。为此,本文关注我国对南非媒体传播的情况,探索海外国家形象传播和发展的有效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对中国主流媒体在南非传播的历史、现状的研究,观察中国媒体在南非的存在感和影响力。(2)对比中南两家主流报纸(中国的《中国日报》非洲周报、南非的《星期日时报》)在2015-2018年间对“中国-南非关系”这一议题的报道内容差异,探究中南两国代表性媒体的报道情况和特点。(3)据此分析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此给出应对建议。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媒体在南非传播在行动、重视程度上都有明显的增强趋势,也引起了南非和西方的注意。中国媒体在塑造积极国家形象上的努力毋庸置疑,但是存在传播力不足的问题,媒体对于中国在南非国家形象的改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较为有限。改善对南非媒体传播状况,应该加大国内外媒体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针对性传播,同时改进新闻传播模式,并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来推动媒体传播发展,以期达到良好的公共外交效果。(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27)

吴雅欣[6](2019)在《论张悦然《大乔小乔》的“镜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悦然中篇小说《大乔小乔》呈现出各组"镜像关系"。"大乔小乔"首先指向一组姐妹的镜像关系;其次,过去与现时镜像对照的叙事方式深入这组姐妹镜像,回溯姐妹关系的根源。再者,张悦然书写个体创伤折射历史创伤,构成一组个体与历史的双重镜像——"80后"的历史叙事问题与"小乔"们的自我身份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小乔"们的自我救赎也是张悦然的自我救赎。(本文来源于《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桂文[7](2018)在《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的“审美镜像”变迁及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的"审美镜像"变迁表现为去中心化、去结构化和去理性化,它们共同促进了知识服务的全民参与和权级平等,为师生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审美空间,并通过消除师生关系中箱格化的、效率化的审美功利法则,扭转了"有角色无认同"的传统师生审美镜像,提供了师生关系的移情性体验,让教育活动不再只是奔向目的和手段,推动了当代师生关系从中心到多元、从独白到对话、从遮蔽到开放的审美镜像重建。(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28期)

李波[8](2018)在《汉日语中语序镜像关系对比研究——以副词与相关成分之间的语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发现,日语中副词与助动词、终助词之间,以及汉语中副词与助词、语气词之间都形成以动词为核心的前后对称的语序镜像关系。两种语言存在以上语序共性的同时,在具体细节上又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日语表现为[?[陈述副词[时副词[体副词[谓语动词词干]体助动词]时助动词]命题外助动词]终助词]的语序,而汉语则呈现出[语气副词[时副词[体副词[谓语动词]体助词]?]语气词]的语序。这一发现扩大了陆丙甫(1987)提出的"轨层结构"理论的解释范围,将该理论的适用对象由不同语言的相同成分扩大到了相同语言的不同成分。同时关注了轨层结构中各成分与核心之间紧密度的不同,将陆的"等距"轨层模型扩大到了"非等距"轨层模型。(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佳[9](2018)在《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的镜像关系和汲水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重要支撑就是建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且二者在国民经济结构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而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的复杂的关系。本文从宏观的角度通过镜像关系以及汲水理论,对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分析、阐述、指导,并对当下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的一些热点问题予以探讨和解答。(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8年08期)

龙丹[10](2018)在《主体与镜像的辩证关系——镜像认同的叁种样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康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首次提出镜像理论并在晚期进行了修正。阿尓都塞在"询唤"理论中、齐泽克在意识形态对象化理论中与拉康对话,他们都论及主体与他者的认同关系,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沿着从黑格尔到拉康到阿尓都塞和齐泽克的这一理论谱系,我们发现主体与他者的想象性认同并非如拉康所言是一场异化的悲剧,而是因主体状态不同表现为多种认同方式:空无主体的他者化认同、充实主体的对象化认同以及分裂主体的否定性认同。厘清主体与镜像的关系为分析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与他者形象及其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1期)

镜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动与宗教节庆皆具有丰富的符号意蕴,是一种展现集体行为的社会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连结,两者皆带有"身体仪式"的展现,且兼具游戏的性质。而游戏的形塑与发展,可追溯自传统宗教仪式中的身体运动。歌舞、竞技、祭祀等原为敬神的身体行为,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日趋世俗化,演变为现今民众的休闲娱乐活动。宗教现象伴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进而在宗教仪式中创造出游戏,游戏使得身体运动的现象在宗教节庆活动中随处可见。运动文化的生产,伴随着宗教节庆的意义体系孕育而生且茁壮发展。运动不能等同于宗教,但两者之间的众多相似性,使得运动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成为有别于宗教的另一种身体形式上的信仰。因此,探索东西方宗教节庆活动的变迁镜像与脉络,辅以体育史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阐释,有助于全面审视身体运动在宗教节庆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古代宗教节庆中运动的融入、演化、结合、蜕变4个维度,全面考察运动与宗教节庆关系变迁的镜像。研究认为:1)宗教现象是人类社会一个特定的演化结果,而竞技和表演性的身体仪式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社会现象,并借助宗教的推展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运动贯穿于西方宗教节庆中赛会和表演的发展历程和运动是中国宗教节庆中赛会和表演活动的重要内容两方面;2)运动通过宗教节庆演化出特定的动作仪式与类型。主要表现在在近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身体运动的概念逐渐形成,从早期为工作而生的身体劳动至伴随宗教节庆的游戏活动,接着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脱离物质生产取向而存在的竞技运动,以及商业化后的世俗性与休闲性运动,使得运动本身的符号意义也随之改变,身体运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具有不同于传统宗教的"类宗教性";3)科技创新与宗教节庆的结合促使运动"变形"。相比于体育在科技媒体的推动中显现出突破性的发展趋势,宗教节庆仪式反而并未产生较为显着的变化。科技的发明促使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元,对生活拥有多样性的选择,但传统生活对宗教或神明的信仰、祷告与祭仪却逐渐变弱,宗教对运动的控制权也不复见。因此,宗教组织与机构在近代社会中,反而要通过运动的社会效应创造出另一个宗教活动的空间,以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并借以传达宗教理念与信仰;4)宗教节庆中的运动发生了仪式性蜕变。主要表现在运动与宗教节庆的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特征,二者结合后的内容富含商业色彩,并逐渐朝向世俗化、休闲化、商业化的趋势发展。结论:从运动与宗教节庆的变迁历程来看,二者皆为仪式表演的集体活动。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运动赛会及节庆活动从宗教的形式中脱离转化,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宗教意涵,但仍保有宗教的仪式,甚至创造出属于运动自身的仪式性动作。除了可以丰富宗教节庆的色彩、深化体育文化的内涵之外,还可以通过仪式性的体验,传达身体运动的自我概念与价值。体育运动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与人类的生存本能、信仰、权力、军事与政治有关,并包含有休闲、竞技以及艺术形式等若干文化特征。在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过程中,运动、宗教节庆与社会的关系也随之改变,这些文化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了不同的历史意义。在传统宗教节庆中,通过身体性的仪式活动使宗教进入神圣的空间,生命的神圣性不断被彰显,庆典仪式中包含原始体育的内容,身体运动在此时受到宗教的掌控及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性。通过社会结构的演变与近代科技传媒的影响,近代运动的发展渐趋系统化与组织化,运动竞赛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类宗教性,含有不可预期、崇拜、信仰、认同与凝聚的信念与力量,并建构了运动自身的符号系统与仪式性动作,创造出满足社会的功能与价值。由于近代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空间与时间上的分歧,形成断裂的记忆,因此宗教节庆一直在尝试使用体育运动的形式,增加其活动空间,通过身体展演唤醒人类对宗教节庆的记忆。这种倾向使得神圣的宗教仪式在无形中已转化至运动情境,由神格化的宗教信仰转向到人格化的运动世界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镜像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联合,焦莉.贸易战镜像中的中美关系格局转变[J].美国问题研究.2019

[2].闫静,王焕,徐欢欢.运动与宗教节庆关系变迁的镜像考察[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杨建高.关羽与魏延镜像关系及其文化意蕴[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4].刘小雨.浅析电影《七月与安生》人物关系中的镜像结构[J].视听.2019

[5].袁文亿.中国-南非关系的媒介镜像: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D].外交学院.2019

[6].吴雅欣.论张悦然《大乔小乔》的“镜像关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9

[7].刘桂文.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的“审美镜像”变迁及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8].李波.汉日语中语序镜像关系对比研究——以副词与相关成分之间的语序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

[9].李佳.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的镜像关系和汲水理论[J].绿色环保建材.2018

[10].龙丹.主体与镜像的辩证关系——镜像认同的叁种样态[J].外国文学.2018

标签:;  ;  ;  ;  

镜像关系论文-王联合,焦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