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运动链论文-华尔天,周猛,李生辉,鹿浩

机构运动链论文-华尔天,周猛,李生辉,鹿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机构运动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再生运动链法,遗传编程,进化设计,适应度评价

机构运动链论文文献综述

华尔天,周猛,李生辉,鹿浩[1](2019)在《遗传编程的机构运动链进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再生运动链法存在的新机构与原机构具有相同构件数和运动副数的局限,提出采用遗传编程替代数综合,保留了再生运动链法的一般化和具体化过程,分析确定原机构的必备构件,保证新机构满足原机构的功能特性,实现新机构与原机构不同构件数和运动副数的进化设计;基于公理设计中信息公理的内容设计适应度评价函数,以构件总数和多副杆数作为适应度衡量因子,得到具有最小信息量的可行解。通过实例验证,证明了基于遗传编程的机构运动链进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16期)

屈淑维,李瑞琴,郭志宏[2](2018)在《基于广义基本运动链正则解耦混联机构的型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混联机构兼具串联机构与并联机构各自的构型优势,是先进复杂机械装备的重要备选构型之一。依据机构输出运动特征进行位姿分离,通过移动特征正则输出平台模块,与姿态特征正则转动输出的运动副模块串联,构建广义基本运动链。结合正则运动的解耦特征,提出了运动链的正则解耦设计方法。以此为据,建立混联机构的解耦综合。以3T2R混联机构为对象进行了实例综合。研究表明:基于广义基本运动链的正则解耦设计方法可操作性强,对混联机构的解耦设计具有普适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宋仲康,白联强,王鹏[3](2018)在《基于运动链的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机构型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有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拓扑构型,总结出7点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设计要求,并通过类配综合计算出满足设计要求的运动链。对找到的运动链中构件和运动副逐一赋权,得到多种新型和部分现有的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机构构型,进而证明基于运动链的机构型综合方法和新构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多种新构型中比较选择,最终确定了基于齿轮连杆组合机构的脉动式无级变速器作为优选机构。(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8年06期)

刘浩[4](2018)在《基于遗传Hopfield神经网络的机构运动链同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构运动链的同构识别是运动链结构综合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机构创新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寻找准确高效的运动链同构识别方法一直以来是机构学发展中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图论基本理论引入机构学的研究中,采用拓扑图表示机构运动链,拓扑图与机构运动链形成对应关系。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根据拓扑图的数学描述可用邻接矩阵表示拓扑图的所有结构信息。基于图同构概念及机构运动链的数学描述,提出了机构运动链同构判定准则,为使用优化算法进行机构运动链同构识别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应用到运动链同构判定问题上,从而实现运动链同构现象的自动识别。将运动链同构判定问题映射到Hopfield神经网络上,改进了网络的能量函数,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机构运动链同构识别的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最后运用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对四种不同类型的运动链进行仿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了该方法解决运动链同构判定问题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针对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求解机构运动链同构识别问题存在的一些不足,引入遗传算法,将遗传算法和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基于遗传Hopfield神经网络的机构运动链同构识别方法。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和遗传算法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从而有效改进整个系统的性能。对遗传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中的遗传算法部分进行了改进,采用确定性采样选择加最优保留选择机制的选择算子,加强遗传算法的搜索效率。同时增加了局部搜索算子,使遗传算法部分本身拥有一定的微调性能。在运动链同构识别的遗传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中,首先运用遗传算法优选Hopfield神经网络的初态,使得Hopfield神经网络的初态快速达到较优状态,然后运用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迭代优化后的初态,直到网络状态收敛稳定。通过仿真实验表明了该混合算法相比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具有更好的求解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24)

王强,果霖,王源,费琦琪,赵聪[5](2018)在《基于再生运动链法的内螺纹加工装置机构创新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一种内螺纹加工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应用再生运动链法的机构创新设计理论,对现有装置进行机构创新设计。以十杆运动链为图形载体,经过对原始机构的分析、一般化运动链、数综合、定义设计要求与约束、再生运动链等过程,得出多种可行运动链。最后对这些可行运动链进行机构拓扑特性分析与比较,介绍筛选符合要求的可行运动链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王英[6](2016)在《运动链型综合的基本回路方法及混合驱动机构构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构创新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械产品的创新性,机构的创新设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为运动链拓扑结构学的研究,所以运动链型综合研究在机构创新设计中占用十分重要的地位。寻求一种计算机自动实现构型创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一直以来都是机构创新设计的研究热点。现阶段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构创新设计的自动化。本文以实现运动链型综合的自动化设计为研究目标,根据类型综合创新方法,首先从已有的运动链图谱中,选择满足设计要求的可行运动链;其次根据需要对机架进行合理的变换,选取合适的构件为驱动件;最后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合驱动机构的机构构型。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图论,建立了运动链构件、运动副以及各个基本独立回路之间关系的基本回路方法;提出了运动链基本回路矩阵的表达方法;确定了基本回路矩阵之间的运算法则及运算的基本性质。运动链基本回路分析方法,为后续章节的运动链同构识别、刚性子链识别及消除、驱动件的选取及机架变换分析方法提供了分析计算基础。根据运动链基本回路方法,建立了运动链基本回路类型集,将复杂图形的运动链分解为相对独立简单的基本子图。通过对简单子图的同构识别,实现了运动链的同构识别。通过分析基本回路与其他回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运动链刚性子链的判断方法。通过运动链基本回路矩阵间的运算,实现了运动链刚性子链的识别和消除。对运动链的同构识别和刚性子链的识别与消除的计算过程进行编程,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通过分析运动链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多自由度运动链驱动件的选取方法。数学方法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基于运动链基本回路矩阵,进行了多自由度运动链驱动件选取过程的数值分析计算。计算编程实现了运动链驱动件的自动选取。运动链向机构演化时,选择不同的构件为机架时会产生相同的构型即产生机构同构问题。提出了机构同构识别的方法。结合驱动件的选取方法,确定了当驱动件为连架杆时,机构的确定方法。利用运动链基本回路方法,实现了当驱动件为连架杆时,确定满足条件的机构的计算过程。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运动链取不同机架、驱动件为连架杆时,机构的自动确定。为实现机构型综合的自动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二自由度、叁自由度十杆以内的部分运动链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驱动件为连架杆的机构,得到了可作为多自由度混合驱动机构的构型,对其中一种混合驱动机构的驱动能力进行了分析,为多自由度混合驱动机构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6-10-15)

王强,曹毅,陈桂兰[7](2016)在《基于平面机构运动链的LEMs构型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LEMs机构综合方法,该方法能够求解包含转动副和移动副,以及机架和主动件变换的LEMs机构综合问题。首先,构造平面运动链的杆组邻接矩阵,基于此杆组邻接矩阵,求解给定构件数和自由度数的所有平面机构的可能连接方式;其次,基于构件和自由度的数目,分析杆组的所有装配方式,构建杆组邻接矩阵的框架,依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第一层及之后的杆组依次装配到主动件和机架或者前层杆组上,并且同步辨识同构体,从而获取只含转动副的所有平面机构构型;然后,将主动件的运动副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级杆组分别代入前述所求得的平面机构构型,得到包含转动副和移动副,以及机架和主动件变换的所有平面机构构型;最后,用相应的柔顺片段代替刚性片段,完成LEMs构型综合。(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沈惠平,孙驰宇,朱小蓉,孟庆梅,李菊[8](2015)在《以基本运动链为单元的并联机构拓扑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基本运动链(BKC)为单元的并联机构组成原理及其拓扑结构设计方法。首先,提出基于BKC的并联机构组成原理表达式;其次,基于BKC的组成原理及其耦合度k的计算公式,设计给出理论上满足k=0~3且基本回路v=1~5的53种BKC基本类型及其解析表达式;其中,最常用的6种BKC基本类型能解析表示出40种BKC拓扑结构,而这些BKC拓扑结构成为常用并联机构的基本组成单元;最后,提出一种直接以BKC为设计单元,同时满足方位特征集(POC)设计目标的并联机构拓扑结构设计的一般性实用方法,并以实例说明。该方法无需综合支链及其在动、静平台之间的拓扑布置,仅含3个步骤,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与已有的主要型综合理论方法相比,操作简单、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普适性。(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李涛[9](2015)在《机构运动链构型自动综合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构运动链的构型自动综合一直为众多机构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的构型综合方法都需要伴随大量同构判别以及刚性子链检测。其中,同构判别问题还未被证明是P问题或NP问题,但由于近年来大量机构学以及图论学者的努力,同构判别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学者提出了较有效的同构判别算法。而刚性子链问题可规约为子图同构问题,实质上是个NPC问题,理论上无多项式复杂度算法,且较同构判别而言,刚性子链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较少,使得刚性子链检测算法的研究大大滞后于同构判别的研究,最终导致机构运动链构型综合方法受到刚性子链检测算法的制约而效率低下。因此对运动链构型综合中刚性子链的研究需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针对于构型综合中现存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新的反映运动链环路信息的数学描述:素数积序列,该序列不仅能反映环路的顶点信息也能反映环路的边的消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回路组合的新的刚性子链快速检测算法,该算法是将图分解为一组基本回路,然后将基本回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组合,生成一种新的数据结构:稳定配置状态生成树,遍历该树图,进行刚性子链检测。对于同构判别,对混合图中的赋权以及方向分别用素数进行区分,运用同构判别的邻接矩阵动态修改法,完善了赋权混合图的同构判别算法。最后,针对于迭加杆组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无需刚性子链检测的构型综合算法,且能综合出迭加杆组综合方法无法综合的构型,该算法需将图布置成一封闭圆环以及若干二副杆,在圆环上迭加二副杆,每迭加一次依据“二副杆定理”进行刚性子链检测,直至二副杆全部迭加完毕,算法复杂度为多项式级别。并给出了300杆单自由度不含刚性子链运动链的部分图谱。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了机构运动链的构型自动综合辅助软件,为运动链构型综合提供了新的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期刊2015-04-30)

张宁,姚立纲,张炜[10](2014)在《基于再生运动链法的游梁式抽油机机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基于再生运动链法对游梁式六杆抽油机机构进行创新设计,获得了符合要求的69种机构方案;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满足要求的机构方案进行仿真、运动和动力分析,验证了新型机构符合要求的抽油机应用要求。为游梁式抽油机机构的创新设计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机构运动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混联机构兼具串联机构与并联机构各自的构型优势,是先进复杂机械装备的重要备选构型之一。依据机构输出运动特征进行位姿分离,通过移动特征正则输出平台模块,与姿态特征正则转动输出的运动副模块串联,构建广义基本运动链。结合正则运动的解耦特征,提出了运动链的正则解耦设计方法。以此为据,建立混联机构的解耦综合。以3T2R混联机构为对象进行了实例综合。研究表明:基于广义基本运动链的正则解耦设计方法可操作性强,对混联机构的解耦设计具有普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构运动链论文参考文献

[1].华尔天,周猛,李生辉,鹿浩.遗传编程的机构运动链进化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19

[2].屈淑维,李瑞琴,郭志宏.基于广义基本运动链正则解耦混联机构的型综合[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8

[3].宋仲康,白联强,王鹏.基于运动链的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机构型综合[J].机械传动.2018

[4].刘浩.基于遗传Hopfield神经网络的机构运动链同构识别研究[D].江苏大学.2018

[5].王强,果霖,王源,费琦琪,赵聪.基于再生运动链法的内螺纹加工装置机构创新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8

[6].王英.运动链型综合的基本回路方法及混合驱动机构构型设计[D].中北大学.2016

[7].王强,曹毅,陈桂兰.基于平面机构运动链的LEMs构型综合[J].现代制造工程.2016

[8].沈惠平,孙驰宇,朱小蓉,孟庆梅,李菊.以基本运动链为单元的并联机构拓扑结构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15

[9].李涛.机构运动链构型自动综合方法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10].张宁,姚立纲,张炜.基于再生运动链法的游梁式抽油机机构创新[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4

标签:;  ;  ;  ;  

机构运动链论文-华尔天,周猛,李生辉,鹿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