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极性聚合物论文-郭容男,韩伟强

非极性聚合物论文-郭容男,韩伟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极性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极性聚合物,粘结剂,锂离子电池,综述

非极性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郭容男,韩伟强[1](2019)在《极性聚合物粘结剂的结构和物性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粘结剂在锂离子电池中虽用量少,但是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较大影响。传统粘结剂聚偏氟乙烯与活性物质间形成的范德华力较弱,不能满足现代锂离子电池,特别是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的要求。大部分电极材料表面具有极性基团,这些基团可与极性聚合物间形成较强的作用力,故极性聚合物粘结剂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极性聚合物粘结剂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与诸多因素有关。本文主要讨论了聚合物粘结剂的结构和物性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包括聚合物的结构特征、粘结性、力学性能和导电性等因素,进而从分子层次提出了设计下一代粘结剂的方法,并展望了粘结剂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任峰,王海[2](2018)在《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的嵌段与接枝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的嵌段与接枝研究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的进展,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概述了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其次分析了嵌段型聚烯烃—极性聚合物的合成,该种合成方法下又包括叁种方式,即活性配位聚合法、大分子偶联反应法以及从烯烃配位聚合向其他聚合的转化;最后分析了接枝型聚烯烃—极性聚合物的合成,其下两种方式即偶联接枝法与引发接枝法。(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房忍忍[3](2017)在《新型有机小分子与双极性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因其独特优势和在有机电子产业中的潜在应用而得到了广泛研究。其中,有机半导体材料是影响其性能的最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晶体管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相对于产业化的要求,还是存在着诸多挑战,为了研究电荷传输机理以及化合物的堆积方式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该论文基于部分新型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半导体材料,从物理化学性质与场效应晶体管制备工艺以及性能测试表征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有:1.以系列新合成的芘为核心结构单元的共轭小分子为研究对象,利用UV-Vis光谱、TGA、循环伏安法等对其基本光物理、热力学、电化学性质进行测试;培养了化合物单晶,并用XRD对其结构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在化合物TPh OP和TPh Se P中起主导的主要是π…π堆积作用,而TPh SP中则是S…S接触作用,未能观察到π…π堆积。采用真空蒸镀法在不同基底温度制备了三个化合物薄膜,采用底栅顶接触构型制备了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测试结果表明:器件性能随基底温度变化明显,Tsub=20℃时器件性能最优,随着基底温度升高,晶界变大而性能降低,其中TPh Se P的性能最好,薄膜器件迁移率的最高值为0.04 cm2/Vs。2.利用UV-Vis光谱、TGA、DSC、循环伏安法等对萘为核心结构单元的叁个小分子共轭化合物2YBN、2XBN和2QBN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通过真空蒸镀的方式在不同基底温度下制备叁个半导体材料的薄膜层,采用底栅顶接触构型制备了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结果表明叁个化合物均表现为p-型特性,随着基底温度的变化,其性能先增加后降低,在60℃时2XBN器件性能最好为0.53cm2/Vs。3.以新合成的含吸电子基团的蒽醌类似物与并吡咯二酮共聚物为研究对象,对聚合物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利用溶液法制备基于聚合物体系的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并对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器件分别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蒽醌类似物受体单元的结构变化,聚合物的p-型和n-型特性发生变化,经过结构调整,获得了平衡的双极性,最高性能均达到0.46 cm2/Vs。(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徐志贤,介素云,李伯耿[4](2015)在《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的嵌段与接枝》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共价键相连制成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可对聚烯烃进行功能化改性。介绍了嵌段型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制备的活性配位聚合法、跨机理聚合法和大分子偶联法,以及接枝型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制备的偶联接枝法、引发接枝法和大单体共聚接枝法。列举了主要研究进展,并从产品可工业化制备的角度评述了各方法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5年06期)

董金勇,刘源,王宁[5](2015)在《聚丙烯/极性聚合物纳米合金的可控构造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了一种聚丙烯(PP)/极性聚合物纳米合金的新方法。利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负载Ziegler-Natta催化剂,通过丙烯在MWCNTs表面的原位聚合获得PP/NWCNTs纳米复合材料,然后再利用MWCNTs表面的羟基引发ε-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得到PP/聚(ε-CL)(PCL)合金,其中,PCL分子链接枝于MWCNTs的表面。利用SEM,TEM,FTIR,GPC等方法对催化剂、PP/NWCNTs纳米复合材料和PCL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P/PCL合金中PCL相的形貌及稳定性。表征结果显示,PP/PCL合金中,PCL在PP基体中形成了稳定的纳米尺度相区,相区大小取决于PCL的相对分子质量,PCL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相区尺度越小;PCL相在PP中呈均匀的分散状态。(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12期)

李振昊,荔栓红,陈超,张勇杰,李化毅[6](2015)在《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嵌段共聚物最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嵌段共聚物(polyolefin-b-polar polymer block copolymer,POBP)包含非极性/非功能化聚烯烃和极性/功能化聚合物嵌段,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OBP的传统用途是作为聚烯烃和其它材料(如极性聚合物)的增容剂,近年来在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应用,包括多孔渗透膜、功能性杂化纳米材料、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等。POBP的制备方法主要两种:(1)配位聚合向其它聚合方式的聚合机理转变,即首先由配位聚合制备出聚烯烃大分子引发剂,随后引发极性单体聚合得到POBP;(2)聚烯烃反应性功能化端基与极性聚合物反应性端基之间的偶联反应。本文综述了POBP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新颖的合成路径和POBP在制备新型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5年05期)

姚坤,闻新,王洋,赵伟,崔冬梅[7](2013)在《极性聚合物的拓扑结构对蒙脱土分散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主要研究聚合物分子链拓扑结构对于有机改性蒙脱土分散状态的影响。选用改性蒙脱土(I.34T)分别与线性聚乳酸(PLA1)和叁臂星形聚乳酸(PLA3)进行溶液混合,然后对其退火,借助XRD和TEM手段系统的研究了极性聚合物拓扑结构对于蒙脱土分散状态的影响并对其剥离机理进行了分析。XRD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拓扑结构聚乳酸在溶液混合后(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复合体系》期刊2013-10-12)

陈西良,陈欣,朱智勇[8](2013)在《不同极性聚合物材料的THz-TDS光谱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对其介电性质的影响,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了5种聚合物材料,高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太赫兹波段的吸收色散性质,并尝试采用De-bye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聚合物的偶极弛豫运动随极性的增强而加剧,导致吸收系数(α)、介电常数虚部(ε")和弛豫强度(Δε)均随之增大;由于弛豫运动受介质阻尼的影响落后于太赫兹电场的周期性变化,折射率(n)和介电常数实部(ε')呈现反常的色散现象,即n和ε'随频率的增大而降低;Debye模拟结果还表明弛豫时间(τ)随偶极子尺寸的增大和分子刚性的增强而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昱昊[9](2011)在《纳米功能材料及其极性聚合物(PAN、PVA)基复合纤维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功能材料为材料领域研究前沿,材料制备、结构控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制备了纳米功能材料及其极性聚合物(PAN、PVA)基复合纤维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脂肪酶(lipase)为模板,通过生物酶表面修饰和水相原位聚合制备了脂肪酶纳米凝胶(lipase nanogel,lipase NG)。将lipase NG分散于聚丙烯腈(PAN),静电纺丝制得PAN功能纳米纤维膜。表征了其结构,分析了PAN纳米纤维薄膜中lipase NG的活性。纳米纤维薄膜中lipase NG分散均匀,lipase NG较lipase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耐高温及有机溶剂的能力。以荧光标记牛血清白蛋白(L-BSA).荧光标记牛血清白蛋白纳米凝胶(L-BSA NG)为蛋白质和蛋白质纳米凝胶模板,以PAN和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oly(styrene-co-acrylonitrile),PSAN)为聚合物模板,用多种有机溶剂进行溶解,静电纺丝制得纤维材料,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纤维中L-BSA和L-BSA NG的分布。发现表面丙烯酰化L-BSA原位聚合形成纳米凝胶表面层后,可以抑制自团聚、改善分散性,且更多地分布在纤维表层。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硝酸铟和氯化锡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水热和溶剂热等方法及后续热处理,制得铟锡氧化物/MWCNTs复合材料,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了工艺条件的影响,发现酸处理对MWCNTs影响较大,表面活性剂修饰更有利于功能复合,为制备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提供基础。MWCNTs为宽频、高效纳米电磁波吸收剂,将其与聚乙烯醇(PVA)混合制得PVA/MWCNTs复合纺丝原液,通过纺丝方法设计和工艺控制,纺出PVA/MWCNTs纤维。研究了纤维的结构、电磁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而将其机织成织物,该织物具有柔软、轻、薄、耐弯曲、耐折迭等特点,并有一定吸波功能,为发展新型高效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1-08-01)

马群锋[10](2011)在《晶态非极性聚合物内聚能密度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凝聚态结构对聚合物内聚能密度的影响,在高分子物理学界一直未被关注。本文首次提出了利用结晶熔融热估算晶态非极性聚合物内聚能密度的方法,并对结晶态的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内聚能密度进行了估算。估算值较好地解释了上述聚合物用作塑料但内聚能密度较小的理由。结晶熔融热本质上反映了非极性聚合物的晶态与非晶态分子间色散力相互作用的差异。利用结晶熔融热估算晶态非极性聚合物的内聚能密度,符合内聚能密度的定义和性质,理论上应适用于对所有晶态非极性聚合物内聚能密度的估算。(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1年07期)

非极性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的嵌段与接枝研究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的进展,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概述了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其次分析了嵌段型聚烯烃—极性聚合物的合成,该种合成方法下又包括叁种方式,即活性配位聚合法、大分子偶联反应法以及从烯烃配位聚合向其他聚合的转化;最后分析了接枝型聚烯烃—极性聚合物的合成,其下两种方式即偶联接枝法与引发接枝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极性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郭容男,韩伟强.极性聚合物粘结剂的结构和物性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19

[2].任峰,王海.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的嵌段与接枝探讨[J].石化技术.2018

[3].房忍忍.新型有机小分子与双极性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4].徐志贤,介素云,李伯耿.聚烯烃与极性聚合物的嵌段与接枝[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5

[5].董金勇,刘源,王宁.聚丙烯/极性聚合物纳米合金的可控构造方法[J].石油化工.2015

[6].李振昊,荔栓红,陈超,张勇杰,李化毅.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嵌段共聚物最新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5

[7].姚坤,闻新,王洋,赵伟,崔冬梅.极性聚合物的拓扑结构对蒙脱土分散性的影响[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复合体系.2013

[8].陈西良,陈欣,朱智勇.不同极性聚合物材料的THz-TDS光谱测量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3

[9].李昱昊.纳米功能材料及其极性聚合物(PAN、PVA)基复合纤维制备研究[D].东华大学.2011

[10].马群锋.晶态非极性聚合物内聚能密度的估算[J].高分子通报.2011

标签:;  ;  ;  ;  

非极性聚合物论文-郭容男,韩伟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