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基层文化站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广州基层文化站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沙湾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文化领域一项重要工作。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2015年1月12日。]。在广州,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基本建立,街(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星罗棋布,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已见雏形。然而,这一服务网络并未达到《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年》所要求的“设施一流、分布均衡、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关于印发〈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粤文社﹝2011﹞59号)。],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有不少提升和改进的空间。本文试图以广州市番禺区基层文化站为例,分析街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文体中心”)现状,就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以期突破发展瓶颈。

存在的问题

番禺区位于广州南部,全区总面积529.94平方公里,辖6个镇、10个街道。经过多次机构改革,番禺区街(镇)文体中心现为街(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一个组成机构,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根据番禺区2011年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和2012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番禺区在各镇街设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合署,挂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法律服务所、财政结算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牌子。],职责为承担本街(镇)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提供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协助文化、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

在番禺,每个街镇都有单独的文化中心,而沙湾镇、南村镇、石基镇、钟村街、市桥街等较好的街(镇)文化中心面积普遍超过6000平方米,有的甚至上万平方米,远远超过广东省特级文化站要求的镇2000平方米、街1500平方米的标准。除了充足的场地和齐全的设施,这些地方也有着优秀的群众文化传统。总体来说,番禺区街镇文化站整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发展参差不齐。有的文体中心从年头忙到年尾;而有的文体中心工作则少很多。对于场地设施和人员配置较强的街镇文体中心,不仅要组织本街镇的文体活动,还要承办省、市、区各项活动。在人员配置上,最多的南村镇文体中心超过100人,少的只有4-5个人。在经费投入上,有的每年文化经费达到五六百万,有的每年不足一百万,这与当地的文化基础、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模式不一息息相关。

二是业务水平有限,专业人才不足。在目前所有番禺区街(镇)文体中心从业人员中,没有人取得群众文化、文博、或图书管理等专业高级职称,极个别持有群众文化专业中级职称,少数持有群众文化初级职称,没有文博、图书管理专业职称人才。与区文化馆相比,基层文化站从业人员的文艺创作显得薄弱,他们更多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文艺创作,在群众文化艺术培训上,只能借助外力而鲜有亲力亲为。不仅如此,基层文化站从业人员大多是编外员工,工资待遇普遍不高,流动性大,成为持续高效开展工作的一大掣肘。

三是重群众文体活动,轻文化遗产保护和图书管理服务。基层文化站肩负群众文化体育、图书管理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监管四大职能,番禺区大多数街(镇)文体中心的工作重心仍在组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上,对于图书管理服务、文化遗产保护,除个别文体中心外,大部分都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在图书管理服务方面,图书设备陈旧,更新缓慢,服务时间不长,管理不够细致,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主动开展图书工作的积极性欠缺。

对策

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当地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尽管中央已名文规定要加强文化建设,但不少基层政府在“分蛋糕”时仍将文化放在靠后的位置。文化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尤其是公益文化,衡量的标尺不应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长远的社会效益。如果没有当地政府对文化的倾斜和支持,没有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一方面,上级党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策略,将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基层政府的硬指标、硬任务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基层党政领导要不断转变思想,看到文化带来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的经济效益,在文化和其它领域之间做出适度平衡,把“蛋糕”分好。另一方面,基层文化工作者也要不断争取支持,不能因为现状而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而应该把现有的文化品牌做好做精,让决策者看到文化产生的实效。

二是要注重培养专技人才,建立健全文体工作队伍。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当今基层文化站最缺乏的要素之一。要保证稳定的文体专业人才队伍,首先要用好编制,将有相关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人纳入编制内,编制招考条件设置向专业倾斜,避免编制挪为它用;其次要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和入职门槛,尽可能吸收受过文化体育专业系统教育的人员入职工作,给予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建立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和人事制度;再次要加强业务培训,鼓励员工通过远程教育、讲座、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参加文艺、图书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方面的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的理论研究和实操水平。

三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公益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弥补基层文化站人员短缺的有效解决办法。在广州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市级文化部门,利用志愿者开展公益文化服务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基层文化站,志愿服务才刚刚起步。一方面,各级文化部门要与义工组织、教育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并将合作延伸至镇街,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合作机制,吸引众多志愿者下沉到基层。另一方面,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建立街(镇)文联,为各协会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公益培训、活动、比赛等提高各支队伍的艺术水平,避免群众团体表演过度商业化。

四要将省市区文化资源引入基层,形成资源共享。省市区资源较为集中,街(镇)、村(居)基层资源相对缺乏,应在两者中间多搭平台,多建桥梁,将城市优秀的文化团体、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基层,弥补基层专业人才少、管理较对滞后的缺陷。广州市图书馆也已经在基层建设分馆,在番禺有沙湾分馆、洛浦分馆和总馆实现通借通还。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日后,还应该借鉴浙江海宁市的先进经验,引导更多领域的资源向基层倾斜,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标签:;  ;  ;  

广州基层文化站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