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牙本质论文-张珠玙,彭涛,李广悦,尹东青,崔丽

剩余牙本质论文-张珠玙,彭涛,李广悦,尹东青,崔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牙本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牙本质肩领位置,上颌前磨牙,桩核冠,有限元分析

剩余牙本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珠玙,彭涛,李广悦,尹东青,崔丽[1](2018)在《剩余牙本质肩领位置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受力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有限元法分析研究不同位置牙本质肩领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的各项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将拔除的上颌前磨牙包埋于甲基丙烯酸树脂块中,结合CBCT扫描技术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5组不同位置的牙本质肩领桩核冠修复模型(A组:环形牙本质肩领;B组:颚侧完整牙本质肩领;C组:颊侧完整牙本质肩领;D组:近中侧完整牙本质肩领;E组:远中侧完整牙本质肩领,所有牙本质肩领高度均为2.0 mm),于颊尖舌斜面顶1/3处施加载荷为200 N,与牙体长轴呈45°的静态侧向力,分析各小组牙体硬组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C组最大等效应力值最大,为64.53 MPa,A组等效应力峰值最小,为50.87MPa。B、D、E组等效应力峰值分别为55.31、60.61和59.73 MPa;最大主应力分别为43.04、43.60、47.34、45.39和46.91 MPa。结论:保留完整的牙本质肩领可有效减少牙体组织应力集中,增强患牙抗折性;当剩余牙体组织不足时,保留鄂侧的牙本质肩领可保护粘结层的完整性并提高牙本质与树脂之间粘结层的抗折能力,从而增加患牙的抗折能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黄兰兰,仪虹,刘晓敏[2](2018)在《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不同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粘结强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不同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粘结强度。方法:选取新鲜拔除的第一前磨牙24个,磨除冠部釉质,显露浅层牙本质后,随机分3组(n=8),分别使用Opti Bond Versa(OV)、Clearfil SE Bond(SE)、G Bond(GB)粘结剂,然后用P60复合树脂修复堆塑,作截面积约为1.0 mm×1.0 mm的柱形试件。测量样本粘结界面与髓室顶部之间距离即为剩余牙本质厚度(RDT)(≤2 mm为深层牙本质,≥3 mm为浅层牙本质),进行微拉伸试验测试粘结强度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试件断裂面。结果:OV、SE、GB在浅层牙本质的粘接强度(MPa)分别为44.96±2.05,29.40±1.77和16.38±1.34(P<0.05);在深层分别为32.60±1.58,22.79±1.19和11.98±0.91(P<0.05)。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浅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均高于深层(P<0.05),在浅层和深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比较均为OV最高,SE次之,GB最低(P<0.05);3组样本的断裂多发生在粘结界面。结论:OV对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最高,SE次之,GB最低;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浅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均高于深层牙本质。(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宋晓蕾[3](2011)在《关于第一前磨牙近远中径及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测量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治疗前后及经不同直径P型钻保守性桩道预备后剩余根管壁厚度,以及上颌前磨牙根管的近远中径,探索上下颌前磨牙根管桩道预备的适宜深度以及适合于上下颌前磨牙根管不同深度桩道预备的器械直径,为临床工作者在根管治疗及桩核修复患牙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1选择上颌第一前磨牙30颗,包括叁组,每组10颗(A组:双根管,根分叉在距釉牙骨质界距离5mm以内B组:双根管,根分叉在距釉牙骨质界距离5mm以上或融合根C组:单根管),硅橡胶取其印模后,于釉牙骨质界下2mm,4mm, 6mm,8mm,10mm处垂直于牙长轴切割。1.1采用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各牙齿距釉牙骨质界2mm,4mm, 6mm,8mm,10mm处断面的近远中径。1.2采用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根管治疗前各牙齿距釉牙骨质界2mm,4mm,6mm,8mm,10mm处断面颊侧壁、腭侧壁、近中壁和远中壁的牙本质厚度。然后将各牙齿的牙片复位于其硅橡胶印模内,在行根管治疗后及1#、2#、3#P钻桩道预备后分别重复以上操作。2选择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30颗,硅橡胶取其印模后,于釉牙骨质界下2mm,4mm,6mm,8mm,10mm处垂直于牙长轴切割。采用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根管治疗前各牙齿距釉牙骨质界2mm,4mm,6mm,8mm,10mm处断面颊侧壁、舌侧壁、近中壁和远中壁的牙本质厚度。然后将各牙齿的牙片复位于其硅橡胶印模内,在行根管治疗后及1#、2#、3#P钻桩道预备后分别重复以上操作。3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上颌第一前磨牙近远中径的测定结果1.1上颌第一前磨牙,在牙根的各个深度,双根管者颊侧根管较腭侧根管近远中径大,单根管者根管的颊侧近远中径也大于腭侧近远中径。1.2 A组:距釉牙骨质界10mm处腭根平均近远中径小于3mm,且有统计学意义;B组:距釉牙骨质界6mm、8mm处颊根,腭根平均近远中径均小于3mm,其中除6mm处颊根外,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距釉牙骨质界6mm、8mm处颊根,腭根平均近远中径均小于3mm,且均有统计学意义。2上颌第一前磨牙原始根管壁厚度的测定结果A组:在牙根的距釉牙骨质界10mm以内的各个深度,各根管壁的平均值均大于1mm,其中10mm处颊根颊侧壁及颊根腭侧壁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牙根的距釉牙骨质界8mm以内的各个深度各根管壁剩余牙本质厚度的平均值均大于lmm,其中6mm、8mm处颊腭侧近远中壁无统计学意义;l0mm处颊腭侧近远中壁平均值均小于lmm,但无统计学意义;C组:距釉牙骨质界4mm处近远中壁及6mm近中壁平均值均大于lmm,但无统计学意义,6mm近远中壁及8mm处远中壁平均值均小于lmm,有统计学意义。3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壁厚度的测定结果3.1下颌第一前磨牙釉牙骨质界下8mm,近远中壁原始根管壁厚度平均值大于1mm,其中近中壁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釉牙骨质界下10mm,近远中壁原始根管壁厚度平均值小于1mm,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下颌第一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釉牙骨质界下8mm处近中壁剩余牙本质厚度平均值小于1mm,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P钻预备后,釉牙骨质界下8mm处近中壁剩余牙本质厚度平均值小于1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P钻预备后,釉牙骨质界下6mm处近远中壁的平均剩余根管壁厚度大于1mm,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P钻预备后,釉牙骨质界下6mm处近远中壁的平均剩余根管壁厚度小于1mm,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桩核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分叉距釉牙骨质界距离小于5mm者可以在保留4mm根尖封闭的基础上使桩尽可能长;根分叉距釉牙骨质界距离大于5mm或融合根以及单根管牙建议尽量不进行桩核修复,必要时可以应用距釉牙骨质界6mm的根管桩。2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1#P钻可预备至釉牙骨质界下8mm上方;2#P钻预备可至釉牙骨质界下6mm;3#P钻可预备至釉牙骨质界下6mm。保守性桩道预备,建议应用2#P钻预备至距釉牙骨质界6mm上方,必要时为增强固位可预备至釉牙骨质界下6mm。(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08)

梁国斌,李彦[4](2009)在《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实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牙本质粘结实验中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有效方法。材料与方法:90颗新近拔除的上颌第叁磨牙用低速金刚砂锯于流水下切割牙冠暴露全层牙本质用螺旋CT以0.625mm精度扫描牙体样本。使用NH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髓腔顶到切割面的剩余牙本质厚度D。对D进行排序然后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样本均(本文来源于《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9-10-27)

梁国斌,李彦,吴淑仪[5](2009)在《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实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牙本质黏结实验中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有效方法。【方法】90颗新近拔除的上颌第叁磨牙,用低速金刚砂锯于流水下切割牙冠暴露全层牙本质,用螺旋CT以0.625mm精度扫描牙体样本。使用NIH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髓腔顶到切割面的剩余牙本质厚度D。对D进行排序,然后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样本均分为9组,计算各组的均数和标准差,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α=0.05),所得的结果与使用随机数进行随机分组的结果比较,观察两种分组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使用CT图像为依据的各组样本的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LSD-t检验结果表明,各组样本两两比较,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随机数进行随机分组的结果虽然也无统计学差异(P=0.352),但是LSD-t检验显示分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用螺旋CT测量剩余牙本质厚度,再根据厚度分层随机分组,可有效均衡因样本变异或操作误差造成的组间差异,比单纯使用随机数分组所获得的分组组间差异更均衡,效果更理想。在牙本质黏结实验中,可用此法平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差异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09年S1期)

梁国斌,李彦,吴淑仪[6](2009)在《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实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牙本质黏结实验中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有效方法。【方法】90颗新近拔除的上颌第叁磨牙,用低速金刚砂锯于流水下切割牙冠暴露全层牙本质,用螺旋CT以0.625 mm精度扫描牙体样本。使用NIH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髓腔顶到切割面的剩余牙本质厚度D。对D进行排序,然后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样本均分为9组,计算各组的均数和标准差,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α=0.05),所得的结果与使用随机数进行随机分组的结果比较,观察两种分组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使用CT图像为依据的各组样本的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LSD-t检验结果表明,各组样本两两比较,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随机数进行随机分组的结果虽然也无统计学差异(P=0.352),但是LSD-t检验显示分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用螺旋CT测量剩余牙本质厚度,再根据厚度分层随机分组,可有效均衡因样本变异或操作误差造成的组间差异,比单纯使用随机数分组所获得的分组组间差异更均衡,效果更理想。在牙本质黏结实验中,可用此法平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差异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09年S3期)

韩冰,张卫,杜发亮[7](2006)在《桩核冠修复体中材料弹性模量与剩余牙本质内应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上颌中切牙的叁维模型,通过叁维有限元分析,观察剩余牙本质内最大应力峰值与桩核冠修复体材料弹性模量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9在暨南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系完成。①常规桩核冠修复一颗离体上颌中切牙。②应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和大型工程软件UG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③在生理载荷下,观察分析不同桩、核、冠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剩余牙本质内应力的关系。结果:建立了上颌中切牙桩核冠修复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①不伴牙槽骨吸收时,牙冠所用材料为烤瓷,在桩材料不变的前提下,牙核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越高,则牙根内部的最大主应力峰值越低,在核的材料不变的前提下,使用弹性模量较高的材料制成的牙桩,能够起到降低剩余牙根内部最大主应力峰值的作用;牙冠材料为镍铬合金,在桩的材料不变的前提下,牙核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越高,则牙根内部的最大主应力峰值越低,在核的材料不变的前提下,使用弹性模量较高的材料制成的牙桩,能够起到降低剩余牙根内部最大主应力峰值的作用。②存在牙槽骨吸收时,无论冠和核采用什么样的材料的组合,牙桩弹性模量和剩余牙根内部最大主应力峰值的关系曲线都基本重合,牙根内部应力峰值大于不伴牙槽骨吸收的情况。结论:伴牙槽骨吸收时,牙桩的材料成为影响剩余牙根内部最大主应力峰值的决定性因素,桩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剩余牙体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6年21期)

苏兴宇,白乐康,朱晓姝,张晓燕[8](2004)在《前牙桩冠接触形式对剩余牙本质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不同牙合接触形式对前牙桩冠牙本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运用叁维有限元法构建解剖标准前牙桩冠修复体模型 ,并模拟不同牙合接触形式进行加载以分析剩余牙本质应力。结果 :牙合接触形式变化时前牙桩冠牙本质相应呈现不同应力分布状态。结论 :前牙桩冠设计制作应该充分考虑牙合接触形式 ,优化牙体制备和桩的设计使修复体应力分布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文志红,唐高妍,巢永烈,王波,李勇[9](1998)在《剩余牙冠量对前牙烤瓷桩冠修复牙本质应力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牙体强度与剩余牙体组织密切相关,故正确的前牙桩冠修复牙体预备法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健康牙体。而目前传统的方法仍为临床医生广泛采用。为此,我们对正常咬合力作用下,剩余牙冠量对牙本质内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材料和方法:①叁维有限元模...(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98年05期)

剩余牙本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不同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粘结强度。方法:选取新鲜拔除的第一前磨牙24个,磨除冠部釉质,显露浅层牙本质后,随机分3组(n=8),分别使用Opti Bond Versa(OV)、Clearfil SE Bond(SE)、G Bond(GB)粘结剂,然后用P60复合树脂修复堆塑,作截面积约为1.0 mm×1.0 mm的柱形试件。测量样本粘结界面与髓室顶部之间距离即为剩余牙本质厚度(RDT)(≤2 mm为深层牙本质,≥3 mm为浅层牙本质),进行微拉伸试验测试粘结强度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试件断裂面。结果:OV、SE、GB在浅层牙本质的粘接强度(MPa)分别为44.96±2.05,29.40±1.77和16.38±1.34(P<0.05);在深层分别为32.60±1.58,22.79±1.19和11.98±0.91(P<0.05)。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浅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均高于深层(P<0.05),在浅层和深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比较均为OV最高,SE次之,GB最低(P<0.05);3组样本的断裂多发生在粘结界面。结论:OV对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最高,SE次之,GB最低;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浅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均高于深层牙本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牙本质论文参考文献

[1].张珠玙,彭涛,李广悦,尹东青,崔丽.剩余牙本质肩领位置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受力的叁维有限元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8

[2].黄兰兰,仪虹,刘晓敏.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不同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粘结强度比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8

[3].宋晓蕾.关于第一前磨牙近远中径及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梁国斌,李彦.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实验探讨[C].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9

[5].梁国斌,李彦,吴淑仪.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实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

[6].梁国斌,李彦,吴淑仪.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实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

[7].韩冰,张卫,杜发亮.桩核冠修复体中材料弹性模量与剩余牙本质内应力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

[8].苏兴宇,白乐康,朱晓姝,张晓燕.前牙桩冠接触形式对剩余牙本质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

[9].文志红,唐高妍,巢永烈,王波,李勇.剩余牙冠量对前牙烤瓷桩冠修复牙本质应力分布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

标签:;  ;  ;  ;  

剩余牙本质论文-张珠玙,彭涛,李广悦,尹东青,崔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