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演出理论论文-曲立昂

舞台演出理论论文-曲立昂

导读:本文包含了舞台演出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一生多师

舞台演出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曲立昂[1](2019)在《论“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立体化演出实践教学”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立体化演出实践教学"(下文简称"一生多师")——是大连艺术学院2015年以来由学院董事长王贤俊先生着重提出的实践教学理念,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何为"一生多师"?如何"一生多师"?施行"一生多师"效果如何,其实践指导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即是本文需要回答的。(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9年01期)

赵鹏,黄成林[2](2011)在《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分析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前台"实景演出必须最大程度地与"后台"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结合起来,彰显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旅游者提供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以满足游客对真实的异地文化的追求。(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赵露青[3](2009)在《从关联理论看莎士比亚戏剧中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莎士比亚辞世已近四百年,不论是在学者的书斋,还是伶人的舞台,莎翁仍旧独领风骚,饮誉四海。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吐露芬芳,活跃的翻译实践与研究自然功不可没。然而,对莎剧中典故翻译(尤其是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翻译)的研究似乎并不多见。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旨在借助关联理论探讨莎剧中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从理论与技巧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由Sperber和Wilson创立的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的新兴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交际行为。关联理论将言语交际视为由说话人进行明示、听话人进行推理的明示-推理过程,且“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就是交际双方所遵守的关联原则。Gutt最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它在该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且由于源语文本读者与目的语文本读者的认知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翻译往往易于成为Gutt所说的“次等交际情景”。典故是一种高度依赖于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的语言文化元素,典故翻译也因而更有成为“次等交际情景”之虞。莎翁笔下的典故来源丰富,变化多端,而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莎剧典故翻译又必须考虑到剧场演出的时间限制,因此可谓是难上加难。本文作者认为,依据关联理论,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莎剧典故翻译应当以“即时关联重建”为原则。音译与直译在以下两种情况时适用:其一,上下文语境足以弥补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缺失;其二,由于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理解典故所必须的假设已存在于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之中。若非上述两种情况,音译与直译则难以达到即时关联重建的目的。此时译者可采取两大类翻译策略:保留原典,补偿认知语境;舍弃原典,揭示语境含义。前者又可细分为两类:直接补偿,即扩充法,以及间接补偿,即描述法。后者可细分为直接揭示,即意译,以及间接揭示,即文化取代。本文主体部分由第二章、第叁章和第四章构成。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观;第叁章简要介绍了典故的定义和功能,并依据其来源对莎剧中的典故进行了归类;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结合实例详细阐述了莎剧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28)

麻文琦[4](2008)在《中国视野中的布莱希特——从理论阐释到舞台演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的是理论界和演剧界在应对布莱希特陌生化时,在这个概念上所遗留下来的种种中国化的痕迹。文章首先考察了理论研究者应对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方式时的种种态度,其基本看法是,布莱希特关于陌生化表演的论述是一种纸上谈兵。继而文章考察了理论研究者在共鸣/间离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意见。最后,文章重点分析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四川好人》的误演情况,并将误演原因归之为我们与布莱希特之间存在着审美思维上的隔膜。(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S1期)

吴清海[5](2008)在《李渔戏曲舞台演出理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的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涉及到诗词、文赋、小说、戏曲、诗文理论、词学理论、戏曲理论等方面,但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戏曲理论。李渔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位置,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一生着作甚丰,有诗文杂着总集《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一书影响最大。关于李渔的戏曲创作,据李渔本人和同时代的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在李渔在世及其殁后至今的叁百多年时间里,尽管有许多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试图探究、分析李渔,力求还原李渔本来面目,誉者称其为屈原、李白甚或为西方之亚里斯多德、莎士比亚,贬者斥之为衣冠败类、名教妖凶,但这些,恐怕都不是对李渔的正确评价。本文从李渔生平入手,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李渔戏曲理论的解读,借鉴戏曲学、导演学原理,试图对李渔的戏曲理论中的剧本创作理论和舞台演出理论进行全面把握,从而把李渔的演员论、观众论、导演论进行细致剖析,希望能对今天的戏曲创作和舞台演出有所裨益。中国的戏曲发展源远流长,但却很少有系统的戏曲创作理论留传下来,李渔认为,人们对“填词之道”叁缄其口的原因是,虽然擅长此道者固然不多,但更多的是“悉皆剖腹藏珠,务求自秘,谓此法无人授我,我岂独肯传人”因此,李渔决定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文,以供世人所用,“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不若出我所有,公之于人,收天下后世之名贤悉为同调,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李渔的戏剧理论是在吸收总结前人戏剧创作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编剧、导演、演员、演出等多方面的戏曲实践经验,创建了较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因此,李渔的理论,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美学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遗产。”(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08-05-30)

麻文琦[6](2008)在《我们视野中的布莱希特——从理论阐释到舞台演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搬演外国剧目,对此,我们可以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加以观察,而结果将会发现存在"误读"现象。比较文化的研究者告诉人们说:"坚持交流的必要性则意味着误读的开始",如果"拒绝误读就是拒绝交流。"他们的理由是这样的:一种是因为接受者会"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08年01期)

谢瑾[7](2001)在《论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兼评英若诚先生的英译汉戏剧翻译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翻译界对戏剧翻译所作的研究为数不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尤其在国内,戏剧的翻译多以文学欣赏与研究为目的,其舞台演出的终极属性多被忽略。对戏剧翻译的专项研究多数着重探讨戏剧剧本作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未建立一套较完整的戏剧翻译理论体系。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戏剧翻译进行专项研究,以新兴的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着重探讨以舞台演出为最终目的的英汉戏剧翻译,意欲弥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作者认为,不同类别的文本有其最适用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某一种翻译理论有其针对性及局限性。对翻译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找出翻译某种体裁文本的最佳翻译理论和方法。因此,对戏剧翻译进行专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中指出,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音乐、美术等的结合。戏剧以其综合艺术的特性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纯粹的语言艺术属性,其适用的翻译理论与方法也有别于其它。绝大多数的戏剧以舞台演出为其终极目的,观众是戏剧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者。离开了观众的接受,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因此,戏剧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到戏剧的演出特性以及译入语观众的接受。戏剧翻译者不仅应尽可能地再现剧本所传递的一切语言信息,还应考虑到译本作为演出本所具有的适合舞台表演的特性。此 外,本文兼对着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戏剧翻译家英若诚先生的戏剧翻译实践进 行研究,并着重分析了他的五部英译汉戏剧作品。本文作者对英若诚先生戏剧 翻译的指导理论以及翻译标准进行了尝试性的归纳,并指出英若诚先生的戏剧 翻译思想与接受美学理论有共通之处,而他所进行的戏剧翻译实践正反映了将 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戏剧翻译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戏剧”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戏剧 的多种分类方法以及戏剧的双重属性。第二章介绍了接受美学这一新兴理论的 基本理论框架以及接受美学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接受美学理论密切相关 的解释学以及格式塔理论在本章中也有所论及。在第叁章中,本文作者从美学 的角度对戏剧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体验进行分析,并详细 地阐述了戏剧艺术与其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在这 一章中,作者尝试对戏剧的审美构成进行划分,并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对选自 英若诚五部英译汉戏剧作品中的具体译例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在 第五章中得出结论:英若诚的戏剧翻译实践为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戏剧翻译提供 了佐证。他翻译五部英语戏剧作品所取得的成功正证实了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指 导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的针对性以及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舞台演出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分析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前台"实景演出必须最大程度地与"后台"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结合起来,彰显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旅游者提供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以满足游客对真实的异地文化的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舞台演出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曲立昂.论“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立体化演出实践教学”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J].参花(下).2019

[2].赵鹏,黄成林.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3].赵露青.从关联理论看莎士比亚戏剧中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D].复旦大学.2009

[4].麻文琦.中国视野中的布莱希特——从理论阐释到舞台演出[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

[5].吴清海.李渔戏曲舞台演出理论解读[D].新疆师范大学.2008

[6].麻文琦.我们视野中的布莱希特——从理论阐释到舞台演出[J].艺术评论.2008

[7].谢瑾.论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兼评英若诚先生的英译汉戏剧翻译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

标签:;  ;  ;  

舞台演出理论论文-曲立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