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吴洪刚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吴洪刚

吴洪刚(青州市高柳镇高冯小学山东青州262500)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笔者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从前每次在学生作文前,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指导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此将本人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1.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1.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2.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3.题材拓展,农村娃也可写城市事,国家事

笔者在网上曾研读过一篇题为《农村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作者提出的作文题材出路就是:写农村景色、写农村语言、写农村生活、写农村变化。乍看上去,似乎是些不错的点子,可仔细想来,难道农村学生的作文只要把农村的一切写好就大功告成了吗?现阶段在整个教材普遍带有城市化倾向的形势下,必然要求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会写除农村以外的事物。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就是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正是我所寻求的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并且笔者也的的确确为这个所谓的“新闻引路”构思摸索了近四年时间。

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不免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有些大而不着边际,有些小而索然无味。要克服这些不足,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让笔者尤感欣慰。

4.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标签:;  ;  ;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吴洪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