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张俊,李志伟

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张俊,李志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损伤本构模型,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疲劳损伤

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李志伟[1](2019)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较好描述损伤状态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明确动态循环荷载对其损伤本构关系的影响,利用经典黏弹塑性流变理论,在Burgers黏弹性模型上串联一个黏塑性元件,并根据损伤力学应变等效原理,建立了一个能体现动态循环荷载作用特点及能考虑加载频率影响的沥青混合料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进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应力水平、沥青用量及沥青种类对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不仅能较好描述沥青混合料在动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还能体现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及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模型参数意义明确、规律性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蒋邦友,谭云亮,王连国,顾士坦,戴华宾[2](2019)在《基于Mogi-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Mogi-Coulomb准则能够较好的描述真叁轴条件下岩石的破坏强度特征,基于Mogi-Coulomb准则,同时考虑岩石材料的塑性及损伤共同作用,建立了岩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基于塑性增量理论,构建了模型的本构关系,实现了模型在FLAC~(3D)软件中的二次开发.对比分析不同岩性试样在真叁轴压缩路径下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误差较小,对大理岩、红砂岩和水泥砂浆3种试样极限八面体剪应力和应力极限点ε_1的最大计算误差仅为1.60%和3.56%,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与Mohr-Coulomb模型相比,本文模型能更准确的描述岩石材料在真叁轴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条件及变形特征,更适合深部叁维应力状态下地下工程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曾宇,胡良明[3](2019)在《ABAQUS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参数计算转换及校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经过换算需与ABAQUS损伤塑性模型对应统一的问题,引入了在ABAQUS内对压缩和拉伸通用的损伤因子计算方法,对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的参数计算转换方法进行了研究与试验,确定了利用塑性应变值来判断各种强度等级混凝土损伤塑性参数的可用性。在ABAQUS中用简支梁模仿真数值模拟试验验证了参数的正确性与计算转换方法的可靠性,并说明了ABAQUS损伤塑性模型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占立,鲁欣,倪艳光,单瑞虎[4](2019)在《轴承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描述往复载荷下轴承材料的特性,利用Lemaitre损伤理论,将损伤耦合到本构方程中,建立了能较好模拟轴承材料性能的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利用完全隐式返回映射算法求解本构方程,并推导出与本构方程相对应的一致性切线刚度矩阵。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用户子程序接口UMAT进行二次开发,利用FORTRAN编程语言编写了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的子程序。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程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本构模型可以正确地模拟轴承材料的塑性变形。(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3期)

苏步云,李志强,王志华,树学峰[5](2018)在《泡沫混凝土多轴力学性能及其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轻质混凝土的代表,泡沫混凝土以其性能优异、造价低廉及环境友好等特点,从众多的节能环保型材料中脱颖而出。近年来,泡沫混凝土在建筑节能、安全防护等众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然而,目前针对泡沫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耐火、导热等功能性方面,相关的力学性能研究则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传统混凝土材料,泡沫混凝土内部的大量微孔结构使其成为了一类典型的多孔材料。因此,本文从多孔材料的角度入手,通过单轴拉伸、压缩以及常规叁轴压缩实验,系统的研究了泡沫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屈服强度及失效机理,并据此建立了材料的多轴屈服准则。此外,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和材料"叁阶段"本构关系,建立了适用于泡沫混凝土材料的一维受压损伤唯象本构模型。同时,借助基于损伤能释放率的弹塑性损伤本构理论框架,结合相关实验结果(受拉/受剪损伤机制、屈服准则、塑性势函数、关联流动法则及硬化规律等)提出了适用于有限变形条件下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上述本构模型将会为泡沫混凝土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刘晖,杨正茂,袁荒[6](2018)在《考虑循环影响的氧化物/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新型高温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复杂工况下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多相性及各向异性导致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复杂的损伤机理及规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模型对复杂载荷状态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描述。本文针对复杂载荷下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考虑材料的各向异性及拉压不对称性,在室温下对面内不同方向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载荷状态对材料各向异性屈服、强化以及损伤演化具有明显影响,同时相较于单调载荷,加载-卸载循环会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产生额外的影响。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基于塑性力学及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框架,建立统一的本构模型描述材料承受面内复杂载荷时的力学行为,在模型中引入载荷敏感参数描述载荷状态对材料应力应变行为及损伤演化规律的影响,同时将Bonara损伤模型中的循环损伤概念拓展至各向异性情况,以描述加载-卸载循环中卸载阶段对材料损伤演化的附加影响。使用本文模型对不同载荷下的材料行为进行有限元模拟,并结合圆孔试件的单调加载及加载卸载试验结果对比,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对材料的本构行为及损伤演化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姜鹏,潘鹏志,赵善坤,吴振华,陈刚[7](2018)在《基于应变能的岩石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erzyna黏弹塑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基于应变能理论的岩石细观单元强度损伤模型,同时考虑岩石蠕变过程中蠕变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构建了能描述岩石从初始蠕变、稳定蠕变到非线性加速蠕变整个蠕变过程的细观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并将该模型嵌入到叁维弹塑性细胞自动机模拟系统(EPCA3D)中,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应用该模型进行不同轴向应力、不同围压和不同均质度系数条件下的单、叁轴压缩蠕变过程数值实验,结果表明:(1)轴向应力提高增加了蠕变速率,因此减少了蠕变失效时间;(2)围压和均质度系数的增加降低了蠕变速率并增加了蠕变失效时间,较好的再现了典型的实验现象。将该模型用于解释煤矿中"蠕变型"冲击地压的力学机理,较好的反映了煤矿巷道开挖后弹性应变能累积,围岩经历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的损伤破坏过程,可为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研究提供分析工具。(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徐礼华,李长宁,李彪,池寅,黄彪[8](2018)在《循环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一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36个钢纤维混凝土试件,通过单轴循环受压试验,研究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性能,分析钢纤维特征参数对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试件在循环荷载下破坏特性呈现明显延性特征;钢纤维的掺入显着提高混凝土峰值强度,改善其延性及滞回能耗;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包络线与单调荷载下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一致;相同卸载点应变时,混凝土累计塑性应变随钢纤维掺量增加而逐渐减小。该文提出的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钢纤维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损伤演化过程,可为钢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相关规程的修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伟杰,胡平,Khemais,Saanouni,张向奎[9](2018)在《基于微态方法的耦合韧性损伤的弹塑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广义连续介质力学提出了一个热力学一致性的耦合微态韧性损伤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遵循Forest的微态方法,在有限变形中提出引入额外的微态损伤因子及其一阶梯度以考虑材料的内部特征尺度。通过广义虚功原理得到了微态损伤的补充控制方程,对亥姆霍兹自由能进行扩展,得到了新的包含微态损伤变量的损伤能量释放率,在微态损伤的正则化作用下,采用隐式迭代更新局部损伤和应力等状态变量。基于Galerkin加权余量法,推导了以传统位移和微态损伤为基本未知量的有限元列式。利用该数值模型,对DP1000材料的单向拉伸实验和十字形零件的冲压实验进行了应变局部化与材料断裂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微态弹塑性损伤模型可以得到一致的有限元模拟响应曲线并收敛到实验曲线,从而避免发生网格依赖性问题。(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鸿丽,许进升,刘宗魁,童心,周长省[10](2018)在《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描述复合改性双基(CMDB)推进剂复杂的力学性能,推导出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一系列蠕变-回复试验,获得了本构模型参数。通过不同应力水平和不同加载时间下的蠕变-回复试验和恒加载率-回复试验,验证了本构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本构模型能够预测CMDB推进剂的蠕变-回复响应和恒加载率-回复响应;与黏弹性-黏塑性本构模型相比,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模型对CMDB推进剂力学性能的预测能力明显提高;损伤变量随着应变增大,在经过缓慢增大和快速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应变变化越慢,损伤变量越大,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模型和黏弹性-黏塑性模型的预测结果差别就越大。(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ogi-Coulomb准则能够较好的描述真叁轴条件下岩石的破坏强度特征,基于Mogi-Coulomb准则,同时考虑岩石材料的塑性及损伤共同作用,建立了岩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基于塑性增量理论,构建了模型的本构关系,实现了模型在FLAC~(3D)软件中的二次开发.对比分析不同岩性试样在真叁轴压缩路径下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误差较小,对大理岩、红砂岩和水泥砂浆3种试样极限八面体剪应力和应力极限点ε_1的最大计算误差仅为1.60%和3.56%,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与Mohr-Coulomb模型相比,本文模型能更准确的描述岩石材料在真叁轴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条件及变形特征,更适合深部叁维应力状态下地下工程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李志伟.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蒋邦友,谭云亮,王连国,顾士坦,戴华宾.基于Mogi-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3].曾宇,胡良明.ABAQUS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参数计算转换及校验[J].水电能源科学.2019

[4].张占立,鲁欣,倪艳光,单瑞虎.轴承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5].苏步云,李志强,王志华,树学峰.泡沫混凝土多轴力学性能及其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6].刘晖,杨正茂,袁荒.考虑循环影响的氧化物/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7].姜鹏,潘鹏志,赵善坤,吴振华,陈刚.基于应变能的岩石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8

[8].徐礼华,李长宁,李彪,池寅,黄彪.循环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一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8

[9].刘伟杰,胡平,Khemais,Saanouni,张向奎.基于微态方法的耦合韧性损伤的弹塑性本构模型[J].计算力学学报.2018

[10].王鸿丽,许进升,刘宗魁,童心,周长省.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兵工学报.2018

标签:;  ;  ;  ;  

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张俊,李志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