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缺失论文-王钰,马卉,许学,秦瑞英,杨剑波

标记缺失论文-王钰,马卉,许学,秦瑞英,杨剑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标记缺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InDel,多态性位点,品种纯度

标记缺失论文文献综述

王钰,马卉,许学,秦瑞英,杨剑波[1](2019)在《水稻功能性插入缺失标记(InDel)的筛选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水稻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对水稻遗传育种和种子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以245个长江中下游主推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从643个插入缺失(InDel)位点中筛选出124个功能性多态性位点,建立了InDel高效检测体系。进一步利用InDel标记vf0121641804和SSR标记RM7120分析水稻样品的纯度,同时选用覆盖12条染色体的24对InDel引物和48对SSR标准引物分析水稻品种真实性,结果表明,采用InDel标记检测水稻品种纯度和真实性的结果与采用SSR标记检测结果一致,说明水稻功能性InDel标记也可用于水稻品种纯度和品种真实性的鉴定。在此基础上,鉴定了245个水稻品种124个InDel标记的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材料间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基本反映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水稻功能性InDel标记的筛选与应用,不仅为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新方法;而且可用于分子辅助育种,提高强优势组合的预见性。(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田惠丽[2](2019)在《人参和西洋参插入/缺失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在产品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参和西洋参作为形态相似的两种名贵中药材,都具有补气滋养的功效。虽然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相似,但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实验证明两者的药性和功效有很大的区别。人参微温,味甘微苦,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功效。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有补肺清火、补气养阴的功效。因此,人参和西洋参不能混淆使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人参皂苷,西洋参中总皂苷含量远高于人参,而人参类产品多以皂苷含量作为评价标准,加之二者外观的相似性,人为或误将西洋参掺入人参中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对人参和西洋参进行准确鉴定对保证药效和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用于人参和西洋参鉴定的传统方法容易受到环境、人为因素和加工过程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快速高效的分子鉴定方法实现人参和西洋参及其产品的鉴定。根据垂直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本研究利用unigene序列开发了人参和西洋参的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细胞色素P450的基因组序列中,人参与西洋参相比,存在1个365 bp的插入序列,1个29 bp的缺失序列。GAPDH基因组序列中,人参与西洋参相比,存在1个5 bp的插入序列,1个20 bp的缺失序列。根据人参细胞色素P450基因中365 bp的插入序列设计人参的特异性引物PgF和PgR,基于西洋参GAPDH基因中的20 bp的插入序列设计西洋参的特异性引物PqF和PqR。利用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人参扩增出440 bp的特异性条带,西洋参扩增出692 bp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可以有效的检测到模板DNA量低至0.01 ng的样品。本实验还对人参和西洋参的混合物都扩增出了440 bp和692 bp的两条特异性条带,并且可以检测到人参中1%水平的西洋参掺入,检测限为0.01 ng。本实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以实现人参和西洋参的分子鉴定。本研究从coxⅡ基因发掘了人参和西洋参的插入或缺失序列。通过对人参和西洋参的coxⅡ基因进行扩增,根据序列比对结果发现,人参中存在1个8 bp的插入序列,1个7 bp的缺失序列,相反,西洋参中存在1个7 bp的插入序列,1个8 bp的缺失序列。根据人参中8 bp的插入序列设计人参的特异性引物PF和PR,根据西洋参中7 bp的插入序列设计西洋参的特异性引物QF和QR。基于2对引物建立人参和西洋参的多重PCR体系,人参扩增出404 bp的特异性条带,西洋参扩增出138 bp的特异性条带,人参和西洋参的混合物扩增出了404 bp和138 bp两条特异性条带。在多重PCR体系下,人参和西洋参的产品DNA也分别能扩增出404 bp和138 bp的特异性条带。对人参中掺入西洋参及西洋参中掺入人参进行PCR检测,可以有效的检测到低至0.1%水平的互相掺入,检测限低至0.001 ng。因此,利用线粒体coxⅡ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对人参和西洋参以及产品进行鉴别,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本研究分别从细胞色素P450基因、GAPDH基因和coxⅡ基因中发掘了人参和西洋参的插入或缺失序列,并利用indel分子标记实现了对人参和西洋参及产品的鉴定。与其他DNA分子标记相比,indel分子标记不需要严格的反应条件,也无需优化体系,具有高效、简便、灵敏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开发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作为西洋参和人参及其产品来源鉴定的客观标准,可以应用于其他中草药的来源鉴定中。(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4-01)

李平花,马雪青,袁红,袁子文,孙普[3](2019)在《3A蛋白104–115位氨基酸缺失口蹄疫A型标记病毒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一株含3A非结构蛋白104–115位氨基酸缺失的口蹄疫A型标记病毒,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发展标记疫苗的潜力。【方法】采用融合PCR技术,在当前流行毒株A/Sea-97/CHA/2014全长感染性克隆p QAHN中引入3A104–115位氨基酸的缺失,构建全长重组质粒。全长质粒经NotI线化后转染表达T7RNA聚合酶的稳定细胞系,拯救标记病毒。RT-PCR、序列分析、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标记病毒。噬斑表型和一步生长曲线分析标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并用实验室开发的针对3A优势表位(AEKNPLE)的阻断ELISA方法分析其区分亲本和标记病毒感染的动物。【结果】成功拯救到一株含3A 104–115位氨基酸缺失的口蹄疫A型标记病毒,3A表位的缺失没有影响标记病毒的噬斑表型和一步生长曲线。3A单抗阻断ELISA可以明显区分标记病毒和亲本病毒感染的动物。【结论】本研究构建的3A蛋白104–115位氨基酸缺失的标记病毒可以作为发展口蹄疫鉴别诊断疫苗的候选毒株,用于我国未来口蹄疫A型的有效防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许思遥[4](2018)在《双荧光标记的伪狂犬病毒gI/gE/TK叁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和免疫效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伪狂犬病(Pesudorabies virus,PRV)是二类动物疫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目前主要是用Bartha K61株相关疫苗进行预防免疫。但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该疫苗免疫猪场出现PRV发病或猪血清转阳的情况。为解决当前疫情,研发基于本土变异毒株的PRV基因缺失疫苗,进而控制PRV感染态势是当前的主要策略。本试验首先通过改造Puc57质粒,加入TK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红色荧光表达盒,成功构建了可表达红色荧光的含有TK同源臂的Puc57-TK-RED转移载体。随后将实验室已构建的PRV XJ gE/gI双基因缺失株病毒基因组DNA和转移载体质粒DNA共转染细胞,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缺失部分TK基因。依靠红色荧光标签,通过空斑实验重复筛选和纯化缺失病毒株。纯化后传代20代,通过特异性gE,gB,TK基因PCR检测纯化病毒株,并结合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的缺失病毒株细胞病变结果,综合判定本次试验成功构建了一株带有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标签的PRV XJ gI/gE/TK叁基因缺失病毒株。PRV XJ gI/gE/TK叁基因缺失株传代稳定性鉴定结果表明,缺失株传代过程稳定,没有外源病毒污染,不会因传代导致毒力下降,PRV XJ gI/gE/TK叁基因缺失株病毒滴度约为10~(7.60)TCID50/mL。绘制缺失病毒株一步生长曲线,发现其生长特性与亲本株PRV XJ株,PRV XJ gE/gI双基因缺失株相近。对小鼠试验结果显示,PRV XJ gI/gE/TK叁基因缺失株不致死小鼠,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好,能刺激小鼠产生高效价的中和抗体;攻毒保护试验证实构建的缺失株具备极佳的免疫保护作用。综上,可见PRV XJ gI/gE/TK叁基因缺失株可作为优秀的疫苗备选株,对进一步开发新的PRV基因缺失疫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治家[5](2017)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SWW/15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NSP2缺失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系统疾病。目前,PRRS在全球范围内流行,2006年,我国南方地区爆发高致病性PRRS(HP-PRRS),给养猪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PRRSV变异范围广,病毒感染后造成免疫功能的损害,保护性免疫应答水平低,病毒持续感染时间长,其分子机理仍然不清楚。PRRSV感染性克隆是研究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工具,建立国内流行毒株的反向遗传学技术平台将为研究病毒的感染机理和免疫机理奠定基础。根据已测定的PRRSV/GSWW/15分离株的全长基因组序列信息,采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将全长基因组序列分为两段(7636bp和7774bp)分别插入低拷贝pBR322载体中,然后将两个半长片段相连接得到全长cDNA克隆。将质粒线化后,体外转录获得全长RNA,经电穿孔转染BHK-21细胞拯救获得了初代病毒。初代病毒接种Marc-145细胞进行传代,接毒后36 h即可观察到完全的致病变效应(CPE)。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测序验证,证明成功获得了PRRSV/GSWW/15株的感染性克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拯救病毒复制能力与原田间分离毒没有显着差异,拯救病毒感染后48 h达复制的最高水平,最高滴度达1×10~(10) copies/mL。本研究表明,采用长片段基因合成的方法进行PRRSV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可行且速度快,为PRRSV流行毒感染致病机理、免疫机制和基于反向遗传学的新型疫苗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工具。由于多个弱毒疫苗毒株的大量应用,导致疫苗毒与流行毒的重组事件频繁发生,新的变异毒株不断出现,成为当前我国PRRS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制能区分疫苗免疫和自然野毒感染的标记疫苗已成为当前PRRS防控的重要技术需求。研究表明,NSP2是PRRSV变异程度最大的非结构蛋白,中间高变区存在不连续的缺失,而且存在多个具有免疫优势的B细胞表位,是研制表位缺失标记疫苗的候选区域,因此,本研究在PRRSV/GSWW/15株感染性克隆的基础上,采用融合PCR方法构建一系列NSP2中间高变区的缺失突变体,探究不同区域缺失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NSP2 298-592、726-819、421-565、300-467、324-467、734-797位氨基酸缺失不能拯救到病毒,519-565位氨基酸缺失病毒复制能力显着下降,NSP2 421-467位氨基酸缺失(GS-D4)可拯救到病毒,且传代至第8代后,病毒RNA拷贝数明显高于亲本病毒,表现出适应细胞培养的生长特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PRRSV/GSWW/15株的感染性克隆,对NSP2蛋白进行系列缺失,初步明确NSP2缺失421-467位氨基酸,对病毒的复制没有影响,缺失病毒表现出很好的复制性能,为PRRSV表位缺失标记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寻广谨[6](2017)在《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B优势表位关键位点鉴定与缺失标记病毒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对发病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有着巨大负面影响。传统灭活疫苗的免疫接种是当前预防和控制FMD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免疫后难以与自然感染动物进行区分,致使我国FMD无法得到彻底地控制和净化,因此需要发展能够区分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的FMD标记疫苗。为了发展复制性能优良的FMD标记病毒疫苗候选株,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叁部分的研究:1.利用丙氨酸扫描的方法成功构建了含FMDV rvOZK/93-08 3B_(123)蛋白以及其突变体的16个真核表达质粒(S1~S16),转染BHK-21细胞,24h后对转染细胞用实验室前期筛选、保存的一株抗FMDV 3B的单克隆抗体3B4B1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除S12表达的3B突变蛋白消除了与单抗3B4B1的结合能力外,其余表达的3B突变蛋白均能与单抗3B4B1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单抗3B4B1识别的FMDV 3B蛋白关键氨基酸位于3B_1和3B_2的~2PY-GP~6中。2.在已构建的FMDV疫苗株pOZK/93-08感染性克隆的基础上,针对3B_1和3B_2的~2PY-GP~6做了一系列突变修饰,构建了6株含3B蛋白不同突变的全长重组质粒,Not I线化后分别转染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细胞,共拯救到3株重组病毒。将重组病毒以及亲本毒株接种BHK-21细胞后,分别用单抗3B4B1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含3B_1和3B_2突变(~4AGP~6→~4TAA~6)的重组病毒rvO/TAA完全消除了与单抗3B4B1的结合能力,而其余病毒均能与该单抗发生特异性结合。进一步分析重组病毒rvO/TAA和亲本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蚀斑表型以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rvO/TAA具有与亲本病毒相似的复制能力和噬斑表型,3B_(12)蛋白的突变(~4AGP~6→~4TAA~6)对病毒复制无明显影响;rvO/TAA经过20次细胞传代后,RT-PCR测序显示突变的氨基酸稳定存在。3.成功构建含FMDV 3B_1和3B_2突变(~4AGP~6→~4TAA~6)的3B蛋白原核表达质粒,在BL21细菌中诱导表达、纯化后,连同实验室保存的FMDV rvOZK/93-08 3B蛋白进行浓缩,并用单抗3B4B1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含3B_1和3B_2突变(~4AGP~6→~4TAA~6)的O/TAA-3B蛋白不能与单抗3B4B1发生特异结合,而未突变的OZK-3B蛋白能够与该单抗发生特异性结合,说明3B_1和3B_2的突变(~4AGP~6→~4TAA~6)取消了与单抗单抗3B4B1结合能力。另外经ISA201佐剂乳化后分别免疫豚鼠和小鼠制备血清,用实验室建立的3B阻断ELISA方法进行了初步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突变3B蛋白制备的多组血清阻断值偏高(PI>50%),推测其原因在于单抗识别位点的临近位置存在干扰表位,或是原核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同真核存在差异,表明配套诊断方法仍待进一步完善。综上,本研究成功鉴定了抗FMDV 3B蛋白单抗3B4B1识别的关键氨基酸,并通过口蹄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成功构建了一株与亲本病毒复制能力相似的重组标记病毒,该病毒的成功构建为未来FMD标记疫苗的发展提供了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王晓菲,鲍布和,张晨晰,张文玲,兰晓梅[7](2016)在《荧光原位杂交结合Y染色体微缺失技术对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来源并阐述其临床意义,以指导遗传咨询及治疗。方法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2014-2015年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不孕不育、生长发育异常的患者进行检测,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检测出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2014-2015年共2 386个遗传咨询患者静脉血标本中检测出3个携带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标本:28岁男性不育患者,20岁女性原发闭经患者和6岁女性生长发育迟缓患者。确认这3个研究对象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分别来源于15号染色体短臂等臂染色体、Y短臂等臂染色体、部分X染色体片段组成的环状染色体。结论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可导致不育、自然流产、女性闭经、性腺发育异常等,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检测技术可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李萌[8](2016)在《利用黑麦6R缺失系物理定位新开发的6RL特异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麦的育种工作中,利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黑麦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已十分普遍,其中黑麦6R长臂上就包含有多种优良基因。想要有效地利用黑麦6R染色体长臂上的有利基因,首先需要准确地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6RL染色体臂或者其片段。本实验基于SLAF-seq (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开发出了一些6RL特异分子标记,并利用黑麦6R和6RL缺失系将这些引物进行染色体区段的定位,同时利用3套小麦-黑麦单体或二体附加系对这些标记进行了多态性检测,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鉴定出了一套来自普通小麦绵阳11 (Triticum aestivum L.)×黑麦Kustro (Secale cereale L.)的单体附加系MA1RKu-7RKu、6RS单端体附加系MTA6RSKu、6RL单端体附加系MTA6RLKu、6R缺失系DEL6RKu和6RL缺失系DEL6RLKu。2、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出了300对新的黑麦Kustro 6RL特异引物;3、利用MTA6RSKu、MTA6RLKu、DEL6RKu和DEL6RLKu将这300对引物分别定位到黑麦6RL的4个区段。4、将黑麦6RL上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于6RL的2.3和2.5之间的断裂点到6RL端部区域,并且有127个分子标记被定位到了该区段上。5、本实验新开发的300对6RL特异引物在不同黑麦之间,有95对引物表现出了多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研究不同来源6RL的遗传多样性。本实验所开发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检测小麦背景中的黑麦6RL小片段,对于将黑麦6RL上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黑麦6RL在小麦育种中的有效利用起着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V.Adisetiyo,J.H.Jensen,A.Tabesh,R.L.Deardorff,E.Fieremans[9](2014)在《多模态MR大脑铁沉积成像在注意缺失型多动症病人中的运用:能否作为一种精神兴奋剂疗效的无创性生物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全面评估注意缺失型多动症病人(ADHD)和健康对照的大脑铁沉积水平,同时考虑精神兴奋剂用药史。材料与方法该前瞻性研究通过审查委员会批准,并得到每(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高立,李凯,祁小乐,高玉龙,高宏雷[10](2014)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缺失标记疫苗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5缺失病毒株rHLJ0504HT△VP5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首先对该缺失病毒与其亲本病毒rHLJ0504HT(vvIBDV HLJ0504 253/284双位点突变细胞适应病毒)进行了体外复制动力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VP5缺失病毒复制滴度明显低于亲本病毒(p<0.05)。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缺失病毒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免疫后10 d,其抗体水平与亲本病毒相当;并能够抵抗同源或异源超强毒的攻击,为免疫鸡提供100%保护。此外,该缺失病毒对免疫鸡无明显的致病性;VP5缺失病毒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禽流感血凝抑制效价相当,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表明该病毒对免疫鸡无免疫抑制作用,不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而且,VP5的缺失可以作为鉴定该缺失病毒的生物学标记。以上结果表明,rHLJ0504HT△VP5是一株安全有效的IBDV标记候选疫苗株。(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标记缺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参和西洋参作为形态相似的两种名贵中药材,都具有补气滋养的功效。虽然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相似,但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实验证明两者的药性和功效有很大的区别。人参微温,味甘微苦,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功效。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有补肺清火、补气养阴的功效。因此,人参和西洋参不能混淆使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人参皂苷,西洋参中总皂苷含量远高于人参,而人参类产品多以皂苷含量作为评价标准,加之二者外观的相似性,人为或误将西洋参掺入人参中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对人参和西洋参进行准确鉴定对保证药效和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用于人参和西洋参鉴定的传统方法容易受到环境、人为因素和加工过程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快速高效的分子鉴定方法实现人参和西洋参及其产品的鉴定。根据垂直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本研究利用unigene序列开发了人参和西洋参的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细胞色素P450的基因组序列中,人参与西洋参相比,存在1个365 bp的插入序列,1个29 bp的缺失序列。GAPDH基因组序列中,人参与西洋参相比,存在1个5 bp的插入序列,1个20 bp的缺失序列。根据人参细胞色素P450基因中365 bp的插入序列设计人参的特异性引物PgF和PgR,基于西洋参GAPDH基因中的20 bp的插入序列设计西洋参的特异性引物PqF和PqR。利用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人参扩增出440 bp的特异性条带,西洋参扩增出692 bp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可以有效的检测到模板DNA量低至0.01 ng的样品。本实验还对人参和西洋参的混合物都扩增出了440 bp和692 bp的两条特异性条带,并且可以检测到人参中1%水平的西洋参掺入,检测限为0.01 ng。本实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以实现人参和西洋参的分子鉴定。本研究从coxⅡ基因发掘了人参和西洋参的插入或缺失序列。通过对人参和西洋参的coxⅡ基因进行扩增,根据序列比对结果发现,人参中存在1个8 bp的插入序列,1个7 bp的缺失序列,相反,西洋参中存在1个7 bp的插入序列,1个8 bp的缺失序列。根据人参中8 bp的插入序列设计人参的特异性引物PF和PR,根据西洋参中7 bp的插入序列设计西洋参的特异性引物QF和QR。基于2对引物建立人参和西洋参的多重PCR体系,人参扩增出404 bp的特异性条带,西洋参扩增出138 bp的特异性条带,人参和西洋参的混合物扩增出了404 bp和138 bp两条特异性条带。在多重PCR体系下,人参和西洋参的产品DNA也分别能扩增出404 bp和138 bp的特异性条带。对人参中掺入西洋参及西洋参中掺入人参进行PCR检测,可以有效的检测到低至0.1%水平的互相掺入,检测限低至0.001 ng。因此,利用线粒体coxⅡ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对人参和西洋参以及产品进行鉴别,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本研究分别从细胞色素P450基因、GAPDH基因和coxⅡ基因中发掘了人参和西洋参的插入或缺失序列,并利用indel分子标记实现了对人参和西洋参及产品的鉴定。与其他DNA分子标记相比,indel分子标记不需要严格的反应条件,也无需优化体系,具有高效、简便、灵敏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开发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作为西洋参和人参及其产品来源鉴定的客观标准,可以应用于其他中草药的来源鉴定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标记缺失论文参考文献

[1].王钰,马卉,许学,秦瑞英,杨剑波.水稻功能性插入缺失标记(InDel)的筛选与应用[J].作物杂志.2019

[2].田惠丽.人参和西洋参插入/缺失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在产品鉴定中的应用[D].烟台大学.2019

[3].李平花,马雪青,袁红,袁子文,孙普.3A蛋白104–115位氨基酸缺失口蹄疫A型标记病毒的构建[J].微生物学报.2019

[4].许思遥.双荧光标记的伪狂犬病毒gI/gE/TK叁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和免疫效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5].王治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SWW/15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NSP2缺失标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6].寻广谨.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B优势表位关键位点鉴定与缺失标记病毒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7].王晓菲,鲍布和,张晨晰,张文玲,兰晓梅.荧光原位杂交结合Y染色体微缺失技术对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鉴定[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6

[8].李萌.利用黑麦6R缺失系物理定位新开发的6RL特异分子标记[D].四川农业大学.2016

[9].V.Adisetiyo,J.H.Jensen,A.Tabesh,R.L.Deardorff,E.Fieremans.多模态MR大脑铁沉积成像在注意缺失型多动症病人中的运用:能否作为一种精神兴奋剂疗效的无创性生物标记?[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

[10].高立,李凯,祁小乐,高玉龙,高宏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缺失标记疫苗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4

标签:;  ;  ;  ;  

标记缺失论文-王钰,马卉,许学,秦瑞英,杨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