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河流域论文-王怡菲

陕西省渭河流域论文-王怡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陕西省渭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修复效果,生态修复效率,生态修复工程,渭河流域

陕西省渭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菲[1](2019)在《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修复绩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气候变化、人口激增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加剧地表植被破坏、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导致农业生产极大损失,削弱土壤储存和循环碳、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一直被视为影响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政府为主导、大规模地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是减缓并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现实有效路径。如何客观认知和评价以梯田和退耕还林还草为代表的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效果?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兼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需要、平衡生态和非生态用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等现实情况,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是否有效?如何在现阶段提升影响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效率的路径,实现未来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供给?这些现实问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渭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最终目标是防治水土流失。本文在外部性理论、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系统理论以及生态学相关理论等多维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借助遥感技术手段实现流域自然单元和县域行政区单元的迭加,构建2000-2015年渭河流域流经44个县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政策实施等指标的面板数据,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以政府为研究视角,将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植被覆盖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对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修复效果与生态修复效率进行评价。首先运用统计描述性分析方法,分别对梯田和退耕还林还草在内的生态修复工程、重要水文站点多年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为本研究现实问题的提出和计量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准确客观的数据支撑;基于ArcGIS10.2软件,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转换规律、植被覆盖指数以及植被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情况。其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量化并验证生态修复工程、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作用路径,并从中筛选关键变量为后文模型建立奠定基础。再次,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解决水土流失发生机理的内生性问题,剥离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叁者之间的内在相关性的同时,量化生态修复工程、自然因素、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水沙环境的弹性系数。最后,将植被覆盖指数、含沙量和输沙量作为产出,降雨量、生态修复工程面积和资金作为投入,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生态修复效率;运用面板Tobit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量化影响生态修复效率的可能性因素,选取松弛变量模型分析各县域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情况,并以地级市为行政单元加以总结。通过客观评价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和效率,以期丰富并完善现行的以社会经济评价为主导的生态修复工程评价体系,更好地洞察和分析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有益于未来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政策的设计,为实现流域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作为促进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2000-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实现研究区草地和林地(尤其是灌木林)在数量上的绝对增加。2000-2015年林地和草地发生显着变化的区域集中分布于15°-25°的坡度,其中林地增长幅度最大的分布在坡度大于25°的区域。16年间研究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尤其是北洛河和泾河流经的各个县域,植被的恢复情况均优于渭河干流流经的县域;渭河流域北岸的植被覆盖与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优于南岸。植被覆盖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绿色植被的覆盖度越高、长势越好,其发挥生态效应的能力越强。生态修复工程是各县域水沙环境发生显着变化的关键驱动力,主要表现在当径流量年际波动变化较小的条件下,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呈显着下降趋势。(2)生态修复工程是研究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性直接驱动因素。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代表的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实施第一阶段的效果略优于第二阶段的工程实施结果;同时,生态修复工程作为一项经济手段,对经济与社会因素潜变量的直接推动效应显着。在没有人为因素的干预下,径流量与含沙量的变化,对输沙量表现出显着正向效应;输沙量与含沙量表现正向相关性。当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比重每增加1%,实现含沙量减少1.894kg/m~3。梯田对输沙量的负向影响更为凸出,表现为梯田面积比重每增加1%,在含沙量减少的迭加作用下实现输沙量减少0.312亿t。在考虑人为干预的情形下,在影响径流的各个因子中,梯田的边际效应>坡度的边际效应>降水的边际效应;在含沙量方程中,土壤类型的边际效应>复耕指数的边际效应>输沙量的边际效应>退耕还林(草)的边际效应>工矿业产值比重的边际效应;在输沙量方程中,梯田的边际效应>径流量的边际效应>含沙量的边际效应。(3)在假定人工种植的林草生态效益的发挥需滞后3-5年的条件下,2000-2010年,研究区总体平均生态修复效率从0.695增至0.784,该效率存在向低阶层和高阶层收敛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各县域生态修复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聚类特征,空间相关模式为正相关。生态修复效率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上游,冷点区域集中在泾河和北洛河两条支流汇入渭河干流流经的县域。各影响因子对生态修复效率的贡献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非农就业比重>人均粮食产量>人均GDP>人口密度。不同年份,各影响因子对生态修复效率的贡献度有所不同。2000年的贡献度排序为人均粮食产量>非农就业比重>人均GDP>人口密度,2005年的贡献度排序为非农就业比重>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人均GDP,2010年的贡献度排序为非农就业比重>人均粮食产量>人均GDP>人口密度。选取非农就业人员比重作为表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子,并纳入到效率测算模型中重新计算生态修复效率。新的生态修复效率测算值从2000年的0.788增至2010年的0.808,总体趋势优于原始效率测算值,减少了资金和土地的无效利用程度,控制输沙量和含沙量的能力提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萍[2](2019)在《陕西省渭河流域取水许可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渭河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存在超标取水、无证取水、非法取水等问题,直接影响取水许可制度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资料,统计渭河流域内取水许可情况,分析取水许可量与现状实际用水量关系,提出加强取水规律研究、农业取水管理、地下水保护、取水许可延续评估等建议,为陕西省渭河流域取水许可审批、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参考,对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4期)

拓玲[3](2019)在《省人大常委会调研我市《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拓玲)26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到我市调研《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征求条例修改意见。据了解,渭河西安段河道长140.6公里,岸线长184公里,流域面积0.98万平方公里。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渭河西安(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19-03-27)

刘俊,曲艳,尚潇瑛,张蓉,韩波[4](2019)在《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完整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文水资源完整性包括流量变异程度和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两个指标。以陕西省渭河干流为研究对象,将渭河干流划分为10个评估河段,流量过程变异程度指标采用评估河段内代表水文站2016年逐月实测径流量、天然月径流量的数据;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中多年平均流量采用2000年~2015年系列的水文监测数据,河流生态流量采用2016年最小日平均流量。渭河干流流量变异程度赋分为33.75分,表现为不健康状态;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赋分52.06,表现为亚健康状态,水文水资源准则层赋分为46.57,整体渭河干流水文水资源状况表现为不健康。通过对渭河健康状况定期体检,评估渭河治理与保护策略,为制定渭河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3期)

胡德秀,熊江龙,刘铁龙,李立,张艳[5](2018)在《基于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用水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陕西省渭河流域用水结构特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该区域七市一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16年的用水数据,利用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用水结构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揭示了各行政区用水结构及其相对于陕西省、全国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七市一区农业用水生态位最高,工业、生活用水生态位次之;行政区间各用水类型生态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渭南市、榆林市农业用水生态位级别最高,铜川市、延安市工业用水生态位级别最高,西安市在生活用水与城镇公共用水方面级别最高。(2)行政区各用水类型生态位宽度普遍大于陕西省及全国,其中农业用水生态位宽度分别是陕西省与全国的1. 15~2. 62、1. 36~3. 09倍,工业用水生态位宽度分别是陕西省与全国的0. 75~4. 13、0. 86~4. 71倍,反映出区域用水结构处于调整阶段且工、农业用水调整力度大于陕西省及全国平均水平。(3)相较于全国,陕西省农业用水与城镇公共用水处于扩充状态,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处于压缩状态;相较于陕西省,不同行政区各用水类型有扩充也有压缩。运用生态位理论能够全面、直观地反映陕西省渭河流域行政区用水结构的变化,方法简便、实用,具有可推广性。(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6](2018)在《新修《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施行 无证排放水污染物最高罚百万元》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初,从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获悉,为了完善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等十一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经省十叁届人大常委会第叁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十一部地方性法规即日起正式施行。(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7期)

熊江龙[7](2018)在《陕西省渭河流域用水结构及用水量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叁分之一,集中了全省叁分之二的人口和生产总值、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陕西省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深入理解和分析城市的水资源、用水结构以及进行科学的城市用水量的分析和预测将会为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奠定基础,对于制定城市未来发展规模的规划,城市未来各项用水量的合理配置,城市供水管网设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依据2001-2016年陕西省渭河流域七市一区水资源量、用水量统计数据,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统计年内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与水资源总量的变化趋势;采用泰尔系数(Theil Index)法按照“七市一区”所在区域,分别进行了关中区域、陕北区域、区域之间与总体的水资源分布差异分析。引入生态位理论及其熵值模型进行了用水结构态势研究;并以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筛选出各行政区用水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各行政区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或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与ARIMA预测模型对用水量主要驱动因子进行预测,建立用水量与主要驱动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对2020年城市用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7市1区降水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榆林市为显着上升,Z值为1.31;地表水资源量渭南市、延安市为下降趋势,其余行政区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杨凌区为极显着上升,Z值为1.89;地下水资源量杨凌区和榆林市为下降趋势,其余6市均为上升趋势;水资源总量榆林市呈现下降趋势,其余6市1区呈一定的上升趋势。(2)关中区域内水资源人口分布与面积分布差异性均高于陕北,主要体现在西安市、宝鸡市与咸阳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人口分布差异性关中区域内最高为地表水资源量(泰尔系数为0.1064),陕北区域内最高为地下水资源量(泰尔系数为0.0047),两个区域间最高为降水量(泰尔系数为0.1260),总体差异最高为降水量(泰尔系数为0.1774),水资源面积分布差异性关中区域最高为地表水资源量(泰尔系数为0.0341),陕北区域内最高为地下水资源量(泰尔系数为0.0261),两个区域间最高为水资源总量(泰尔系数为0.0699),流域总体最高位地表水资源量(泰尔系数为0.1058)。(3)统计年内陕西省渭河流域各行政区、陕西省、全国用水类型生态位高低排序具有相同规律,即农业用水生态位>工业用水生态位>生活用水生态位>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生态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生态位将行政区划分为4个等级,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生态位将行政区分为3个等级,不同生态位等级反映了此类型用水的占有程度。行政区各类型用水生态位宽度普遍大于陕西省及全国,7市1区农业用水生态位宽度是陕西省的1.15~2.62倍,全国的1.36~3.09倍;工业用水生态位宽度是陕西省的0.75~4.13倍,全国的0.86~4.71倍;生活用水生态位宽度大于陕西省与全国;西安市与杨凌区的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生态位宽度高于陕西省,远大于全国;不同行政区各用水类型相对于陕西省有扩充也有压缩。综合来看区域用水处于调整阶段,用水结构不协调,关键是压缩农业用水量和调节工业用水量。(4)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杨凌区用水量主要驱动因子为常住人口、耕地面积、降水量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其余6市1区用水量主要驱动因子均为常住人口、耕地面积、降水量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同行政区用水量驱动因子关联性大小不同。(5)2020年7市1区预测用水量:西安市21.38亿m3、铜川市1.06亿m3、咸阳市13.81亿m3、宝鸡市9.62亿m3、渭南市17.98亿m3、延安市3.31亿m3、榆林市9.59亿m3、杨凌区0.45亿m3。咸阳市、延安市与榆林市2020年预测值高于约束值,3市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应注意工业技术的改革,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提高节水灌溉面积的比重,来控制总用水量过快增长。(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刘铁龙,梁林江[8](2016)在《陕西省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其生态环境现状将对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实现渭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对当前陕西省渭河流域的生态和水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为确定渭河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和实施生态修复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6年05期)

岳洪环[9](2015)在《实施五大战役 改善渭河水质——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掠影》一文中研究指出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流域(陕西段)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叁分之一,聚集着全省叁分之二的人口和叁分之二的经济总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渭河遭到了严重污染,发黑变臭成为纳污河,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污染治理工作,2004年制定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05—2010年》。经过六年的专项整治,各类治污投资170(本文来源于《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期刊2015年15期)

[10](2015)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叁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陕政办发[2015]38号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叁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5月17日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叁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本文来源于《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期刊2015年13期)

陕西省渭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陕西省渭河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存在超标取水、无证取水、非法取水等问题,直接影响取水许可制度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资料,统计渭河流域内取水许可情况,分析取水许可量与现状实际用水量关系,提出加强取水规律研究、农业取水管理、地下水保护、取水许可延续评估等建议,为陕西省渭河流域取水许可审批、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参考,对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陕西省渭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怡菲.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修复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张萍.陕西省渭河流域取水许可现状分析[J].陕西水利.2019

[3].拓玲.省人大常委会调研我市《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N].西安日报.2019

[4].刘俊,曲艳,尚潇瑛,张蓉,韩波.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完整性评估[J].陕西水利.2019

[5].胡德秀,熊江龙,刘铁龙,李立,张艳.基于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用水结构特征[J].水利水电技术.2018

[6]..新修《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施行无证排放水污染物最高罚百万元[J].给水排水.2018

[7].熊江龙.陕西省渭河流域用水结构及用水量预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8].刘铁龙,梁林江.陕西省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J].陕西水利.2016

[9].岳洪环.实施五大战役改善渭河水质——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掠影[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

[10]..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叁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

标签:;  ;  ;  ;  

陕西省渭河流域论文-王怡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