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外交论文-赵斌

气候外交论文-赵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外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战略应对,全球气候政治

气候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赵斌[1](2019)在《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挑战、风险与战略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广度和深度。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之后,《巴黎协定》进入细则实施阶段,而近年来全球气候政治的新变化,也给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既要直面英欧变局、美国"退群"与中美关系负效应、自主行动与履约等现实难题,又要应对低碳发展、国家间气候政治和群体间气候政治博弈等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需要在战略上应对全球气候治理"3.0时代"的挑战,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期刊2019年03期)

贾里德·沃德,陈俊安[2](2019)在《在加勒比,北京主打气候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中国简报》1月6日文章,原题:在加勒比海地区,中国主打气候外交 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塑造发展中世界头号伙伴和代言人形象的一个主战场。中国推行的绿色外交,已沿海上丝路扩展到加勒比海地区的伙伴。在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是预测,而是活生生的(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01-08)

闫亚平[3](2018)在《中国气候外交新形象的话语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碳政治"来临的时代背景下,气候外交成为各国政治博弈的重要途径与契机。而话语所具有的潜在生产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的实践性和建构性功能,使其在气候外交博弈和气候外交形象构建中发挥着关键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料分析表明,在当下的气候外交语篇中,交际主体中国通过词汇手段、句法手段、语篇手段和积极修辞手段的有机整合和搭配,显着而有效地向国际社会展现和构建了一个气候治理"旅途"上切实履行承诺的"建设性负责任发展中大国"这一气候外交新形象。(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元玲[4](2018)在《非暴力沟通在中美气候外交中的运用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之所以能携手合作取得气候外交领域的成就,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政治层次分析法入手,考察个体在国际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见:中美两国气候特使谢振华和托德·斯特恩在推动中美气候外交的具体实践中,其沟通谈判所呈现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参与谈判的双方(本文来源于《绿叶》期刊2018年10期)

冯帅[5](2018)在《特朗普时期美国气候政策转变与中美气候外交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奥巴马时期的"绿色型"国家定位不同,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气候政策呈现出"工业复兴"的特点,其不仅颁布了大量"灰色型"气候立法,重国内经济发展而轻国际气候合作,还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作为"美国优先"国家政策下的产物,特朗普政府的上述举动不仅导致中美气候外交的利益互动模式失灵,使得中美气候外交的既有合作成果面临颠覆之危险,而且严重阻碍了中美气候外交预期目标的实现。对此,我国宜谨慎寻求中美气候外交的新出路,也即在立场上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方法上采取"协作共进"式的气候外交策略,提升我国的气候治理话语权,进而提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形式上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强中美两国间次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交流合作,倒逼国家层面的气候合作;在内容上以两国碳市场的连接为主要发力点,并以清洁煤炭技术合作为突破口和辅助手段,进而撬动中美气候合作与对话。(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18年05期)

张吾乐[6](2018)在《俄罗斯气候外交的新形势、新特点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不断加剧,气候外交在俄罗斯国内政治议程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俄罗斯一方面力争在国际气候合作与外交中的话语权,同时其气候外交有自身的形势、特点和趋势。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气候外交处于俄外交的边缘地位,普京时代的气候外交受到了更多重视。当前俄罗斯气候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气候利益的诉求,把握住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对外经贸》期刊2018年08期)

张玥,何延昆,曾文如,成翱[7](2018)在《欧盟气候外交政策的文化视角——以欧洲文化遗产政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黎协定之后有关研究欧盟外交领域动态的文献层出不穷,大多是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以碳贸易政策为基础进行研究,少有从文化领域来解读巴黎协定后欧盟在外交领域的变化趋势。自哥本哈根会议到巴黎协定以来,大众所了解的基本气候知识、气候变化情况、气候谈判进程等大都是通过影视、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传递。巴黎协定后,欧盟仍然通过文化渗透方式来传达气候谈判方面的理念,包括欧盟出台的相关文化政策,可以折射出其在气候外交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8年13期)

于诚[8](2018)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后中国气候外交的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开始,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在国际治理的热点,国际气候合作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中国对国际气候合作机制持怀疑态度,呈现保守被动的姿态。随着国际气候合作形势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不断增加,中国气候外交政策开始逐步调整。以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作为重要转折点,中国在会上一改以往低调的姿态,联合美国、印度等国抛出议案,主动发力,避免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无果而终。此后,中国气候外交开始延续这样更加积极的姿态,日益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外交策略更加灵活务实,从对国际气候合作机制的怀疑者变为更加自信主动的参与者,并通过推动《巴黎协定》签署、生效和实施的一系列表现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成为了国际气候合作的重要引领者。从外部因素看,国际形势的发展要求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中国必须肩负起与自身地位相称的责任,既带来了持续增加的减排压力,也提供了中国气候外交调整的有利契机。从内部因素看,国内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倒逼中国调整发展思路,逐步走向绿色发展,更加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因此,中国气候外交的调整具有必然性。与此同时,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还临艰巨挑战,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双重身份要求中国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中国气候外交还需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后巴黎协定时代的国际气候合作。(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张莹[9](2018)在《中国气候外交的提升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气候外交也成为国际谈判舞台上的重要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中国当前气候外交的困境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以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国家利益因素为分析的基础,探讨了在中国的气候外交中,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之间的联系;继而梳理了气候外交的历史发展进程与当前发展状况,中国参与气候外交的一系列行动以及我国气候外交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最后,通过横向地对比分析与纵向的历史分析,结合世界气候大会和有关国家在气候外交领域的成功案例,在总结经验得失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气候外交的提升空间所在,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应当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力争在新形势下中成为国际气候外交领导者。本文紧贴时政,梳理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巴黎协定》生效这一长段历史时期内气候外交的发展演变过程。就内容而言,本文的第一个创新点在于引入外交中的话语权分析,着重探讨了中国应该如何建构气候外交话语,提高自身的话语效能,提高自身议程设置的能力,从而创造相对有利的国际舆论,维护国家的利益。第二个创新点在于结合国家利益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气候外交中的国家利益,以及应该如何平衡好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形象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在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气候外交的文件,专业书籍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气候外交的初步认识;通过与横向与发达国家的气候政策做对比,纵向上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国气候谈判做对比的方式,总结出中国气候外交的经验得失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何康勇[10](2018)在《欧盟气候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2005-2015)》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气候问题一直是各方政治环境外交的热点议题与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一个在国际各种事务中占有相当分量的组织,欧盟在《议定书》生效的谈判过程中确立了气候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进入后京都议程(2005-2009)后,欧盟机构改革的迟缓导致其潜在的机制缺陷日渐浮现、内部调和也变得愈益困难;在美国的回归和某些南方国家的兴起的背景下,欧盟对外谈判策略的运用存在失当。2009年,由于内外情势的变化,加上欧盟没有全面摸清情势,表露出了强硬与激进的气候立场和举措,这导致了其与南北国家的矛盾与歧见的加大和激化,并最终使其受挫于哥本哈根,并丧失了领导者地位,这标志着欧盟气候外交陷入了多重复杂的困境。在后哥本哈根时代(2009-2015),欧盟继续在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基础四国力量愈益突起等多重不利的内外掣肘因素制约下,负重前行。为了在气候外交中重塑举世性良好新貌与形象,以修复由于在哥本哈根失挫而受到削弱的软实力,欧盟在内部进行了自我“省察”和经验归纳,并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遭遇的困境,这些措施主要有:改革内部的机构、改进落实的态度、提出新的治理模式、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这系列应对措施使欧盟熠熠夺目地在巴黎谈判中及其2015年协定的形成中发挥力量,这也意味着欧盟应对气候外交困境的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初步告捷。另外,中欧在气候议题上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在应对困境的措施上也有许多共通以及值得借鉴融会之处,总结欧盟在后哥本哈根时代应对困境的措施,无疑对中国气候外交的开展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气候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中国简报》1月6日文章,原题:在加勒比海地区,中国主打气候外交 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塑造发展中世界头号伙伴和代言人形象的一个主战场。中国推行的绿色外交,已沿海上丝路扩展到加勒比海地区的伙伴。在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是预测,而是活生生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斌.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挑战、风险与战略应对[J].当代世界.2019

[2].贾里德·沃德,陈俊安.在加勒比,北京主打气候外交[N].环球时报.2019

[3].闫亚平.中国气候外交新形象的话语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8

[4].刘元玲.非暴力沟通在中美气候外交中的运用及启示[J].绿叶.2018

[5].冯帅.特朗普时期美国气候政策转变与中美气候外交出路[J].东北亚论坛.2018

[6].张吾乐.俄罗斯气候外交的新形势、新特点与发展趋势[J].对外经贸.2018

[7].张玥,何延昆,曾文如,成翱.欧盟气候外交政策的文化视角——以欧洲文化遗产政策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8

[8].于诚.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后中国气候外交的调整[D].暨南大学.2018

[9].张莹.中国气候外交的提升空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8

[10].何康勇.欧盟气候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2005-2015)[D].苏州大学.2018

标签:;  ;  ;  ;  

气候外交论文-赵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