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政策论文-高小升

中国气候政策论文-高小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气候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气候政策,海外学者,温室气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气候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升[1](2019)在《海外学界对中国气候政策的研究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气候政策引起了海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海外学者对中国气候政策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对中国气候政策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中国国内气候政策、中国气候外交的阐释以及对中国气候政策未来发展的展望等方面。海外学者对中国气候政策的认知总体来说是积极肯定的,但是仍存在不少误读甚至是恶意抹黑的看法。海外学者对中国气候政策的认知与中国气候政策的发展状况、海外学者个人的研究偏好、对中国气候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紧密相关。基于此,中国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借助官方和民间两条渠道,通过政府对话、新闻宣传和学术交流等引导海外学者更加客观公正地研究和认知中国气候政策。(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阮睿颖[2](2019)在《气候正义视域下中国气候政策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主张社会各主体应当公平地享有气候资源和承担气候治理责任,它反映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时对正义的诉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威胁,也是影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实现美丽中国的阻碍,中国政府为此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气候正义是引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正义价值理念,能够为气候政策的制定提供积极的价值指引。因此,本文尝试从气候正义的视角分析中国气候政策在其发展中对正义的关怀,试图进一步加强政策中的气候正义理念,以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公平正义。为此,本文首先展开了气候正义理论的相关分析,围绕气候正义的兴起与发展、气候正义存在的合理性、气候正义与气候政策的相关性作了具体阐述,同时,对气候正义的基本维度及其不同维度下的具体原则也进行了详细论述;其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气候政策从潜隐阶段转向起步与发展阶段,继而进入深化阶段这叁个时期的演变历程与阶段性特点;再次,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从代际、国际和国内叁个维度,具体分析中国气候政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正义原则的体现。在代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基于风险预防原则和充足原则,不断加深对妇女和儿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关切程度;在国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能力原则,以维护公正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在非伤害原则和差别原则的考量下,不断向国内对气候变化敏感性较高的沿海地区,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与农村地区倾斜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帮助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但是,在气候正义理念下,中国气候政策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某些不足,具体表现为叁个方面:第一,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注入气候正义理念;第二,气候正义原则有待进一步落实于气候政策及其实践中;第叁,有待进一步凸显气候政策的针对性。针对这些不足,在分别参考美国和日本的自下而上与法律先行的气候治理模式下,为中国气候政策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强化气候正义理念深入气候政策的顶层设计;第二,加强部门监管及其法制保障;第叁,凸显气候政策在政策协同中的针对性;第四,增强和保障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意识与行动参与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倩[3](2019)在《从环境威权主义到参与式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气候变化问题已然成为全球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出现了新形势,现有协定框架公约下,这样的决定势必会加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资金短缺,同时加重现有国家的减排任务。从目前国际社会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所采取的实际行动以及现实效果来看,表现远不如预期,距离承诺限额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总体的减排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承担着巨大的减排压力。随着我国国内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加,公众的消费模式发生转变,中国的减排压力日渐提升,中国气候治理模式以及气候政策的效果成为了中国能否实现减排承诺的关键。从国内角度来看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之一,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一致性,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的角度来说中国气候治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环境威权主义以及参与式治理模式的角度梳理我国自1990年以来不同时期气候政策的历史变革,理清不同历史时期气候政策的主导机构,政策重点以及发展趋向。分析早期以环境威权主义为主导.的治理模式的特征,环境威权主义治理模式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聚焦我国气候政策由环境威权主义向参与式治理政策模式转型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政府已逐渐意识到在环境威权主义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处于政策制定的主导地位,其他行为体处于较为边缘位置存在的局限性,为了更好的落实气候政策,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家鼓励地方政府在气候政策方面进行积极的政策创新,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公众、新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行为体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不断提升非政府主体在气候政策过程中的参与深度与参与水平,促使气候政策模式逐步向参与式治理模式转变。从近年来气候政策的发展趋向可见,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新媒体以及公众在我国气候政策过程中均显示出不同程度以及不同形式的参与,可以预见在未来我国将逐步改变以往气候治理领域中央政府唱“独角戏”的治理模式,转变为以环境威权主义治理模式为主,参与式治理为辅的混合治理模式,进一步鼓励非政府行为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深入参与气候政策过程,逐步改进过往治理模式存在的局限。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绿色道路的发展战略。(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3)

边燚[4](2019)在《政策转移视角下中国的气候政策框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国际气候治理大国处于绝对治理中心的模式以及其偏向工具理性的博弈方式背景下,我国力图建立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理念、以"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的良性气候政治体系。本文建立在气候政策转移的特殊性——更加关注政策本身的基础上,建立气候政策框架,以一性:气候问题的复杂性,叁轴:横轴即国家层面,纵轴即时间层面,空间轴即发展层面,五要素:政策学习、地位树立、观念输出、理论创新、实践探索,来建立我国气候政策基础框架,且有利于更加立体的分析我国气候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绿叶》期刊2019年03期)

冯帅[5](2019)在《美国气候政策之调整:本质、影响与中国应对——以特朗普时期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气候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其不仅重用了大量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来执掌联邦政府的核心部门,还极力推翻了奥巴马政府的气候政策遗产,更公开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种转变既不利于美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目标的实现,也对其低碳经济发展构成制约,更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向前推进和全球新能源格局的塑造带来较大影响。对此,本文认为中国可从叁个层面来积极应对:在多边层面,维护已有成果,完善未决机制,推动涉气候治理的议题连接;在双边层面,通过与美欧及其他国家的双边合作,深化全球气候治理共识,促使美国采取相关治理行动;在国内层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制度安排。(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胡辰怡[6](2018)在《气候治理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是受关注度较高的全球性问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治理原则,具有法理和道义上的合理性。“共区原则”下减排责任的分摊也是历次气候大会的争论焦点。随着气候治理的深入,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格局的变化,“共区原则”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具体履约的过程中逐渐弱化了“区别的责任”,更加强调“共同的责任”。一些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对于“区别责任”的认同度和履行程度很低,对“共同责任“的内化也不够;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其气候政策中对于“共同责任”的认同度和履行程度则较高,也能根据自身能力,为欠发达国家提供资助。本文梳理了“共区原则”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至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后所发生的变化。一方面,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叁大范式从理论上分析了该原则的实现的可能和演化原因,并用分析折中主义的研究路径分析结构、制度和身份认同呈何种组合时对“共区原则”产生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本文从国际政治现实考察推动该原则发展的动力因素——全球变暖现实、减排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气候治理中的同质性,和在历史排放、发展程度、能源结构、技术研发能力和制度成熟度上的异质性;并在“共区原则”的语境下,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考察了公约附件一国家(以美国为例)和非附件一国家(以中国为例)在实际履约上对共同责任和区别责任体现。发现自1992年以来,发达国家的气候政策中对“区别责任”的履行越来越少,发展中国家较好地履行了“共同责任”,但并未获得根据“区别责任”应获的资助和减排空间。最后,本文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政策意见。(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丽,袁玲丽[7](2016)在《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解读美国对中国气候政策的新闻报道——以New York Times网站2015年9月25日对华气候政策的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语篇分析旨在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势的关系。该文介绍了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然后运用该方法对于New York Times网站上2015年9月25日的一篇对华气候政策报道从消息来源(引语)、词汇选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了意识形态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分析表明,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气候政策的报道有着刻板印象,试图把中国描述为不负责任的国家,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批评语篇分析入手加以甄别。(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6年12期)

巩潇泫[8](2016)在《欧盟气候政策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是作为一个综合性议题引起国际社会愈加广泛关注的。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巴黎气候大会,国际社会一直在为寻求确立一个新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而努力。欧盟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关键行为体,其气候政策的制定一直以担任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者为目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追求目标的方式策略却在不断调整。比较分析欧盟在国际谈判中的表现可以发现,欧盟正在向一个更加统一的、实用主义的"政策协调者"的角色转变。欧盟气候政策调整对于中国的气候治理及气候外交的开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杨晓娟[9](2016)在《从巴厘岛到巴黎:责任视角下的中国气候政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从中国的国家责任理念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自我定位解释了中国在2007年到2015年间国内气候治理积极、国外气候谈判立场谨慎的国内外气候治理矛盾,旨在发展和加深对中国气候治理的理解。本文对中国在2007年到2015年间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和作用进行了细致梳理,发现中国的气候谈判立场保守,特别是它拒绝做出有约束性的量化减排承诺;本文也全面梳理了中国在2007年到2015年间的国内气候治理,发现气候议题被中国纳进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最优先议题之一。本文认为,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定位是其国际责任承担的起点,它积极的国内气候治理源于其“自我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的传统国家责任思维方式,它谨慎的国际谈判立场则源于其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公平因素的坚持,而它自我定位中“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双重定位内含的张力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国内外气候治理的矛盾。(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6-06-01)

李俊峰,柴麒敏[10](2016)在《后巴黎时代中国气候政策和碳市场前景展望(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aris Agreement adopted by all parties at Paris Climate Conference(COP21)marks the beginning of new global cooperation effort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But as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said,"The Paris Agreement is not an end,but a new starting point.’’In the 23 years since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in Rio de Janeiro,Brazil,in 1992,both China(本文来源于《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期刊2016年02期)

中国气候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主张社会各主体应当公平地享有气候资源和承担气候治理责任,它反映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时对正义的诉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威胁,也是影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实现美丽中国的阻碍,中国政府为此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气候正义是引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正义价值理念,能够为气候政策的制定提供积极的价值指引。因此,本文尝试从气候正义的视角分析中国气候政策在其发展中对正义的关怀,试图进一步加强政策中的气候正义理念,以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公平正义。为此,本文首先展开了气候正义理论的相关分析,围绕气候正义的兴起与发展、气候正义存在的合理性、气候正义与气候政策的相关性作了具体阐述,同时,对气候正义的基本维度及其不同维度下的具体原则也进行了详细论述;其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气候政策从潜隐阶段转向起步与发展阶段,继而进入深化阶段这叁个时期的演变历程与阶段性特点;再次,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从代际、国际和国内叁个维度,具体分析中国气候政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正义原则的体现。在代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基于风险预防原则和充足原则,不断加深对妇女和儿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关切程度;在国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能力原则,以维护公正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在非伤害原则和差别原则的考量下,不断向国内对气候变化敏感性较高的沿海地区,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与农村地区倾斜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帮助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但是,在气候正义理念下,中国气候政策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某些不足,具体表现为叁个方面:第一,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注入气候正义理念;第二,气候正义原则有待进一步落实于气候政策及其实践中;第叁,有待进一步凸显气候政策的针对性。针对这些不足,在分别参考美国和日本的自下而上与法律先行的气候治理模式下,为中国气候政策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强化气候正义理念深入气候政策的顶层设计;第二,加强部门监管及其法制保障;第叁,凸显气候政策在政策协同中的针对性;第四,增强和保障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意识与行动参与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气候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高小升.海外学界对中国气候政策的研究评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9

[2].阮睿颖.气候正义视域下中国气候政策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高倩.从环境威权主义到参与式治理[D].南京大学.2019

[4].边燚.政策转移视角下中国的气候政策框架分析[J].绿叶.2019

[5].冯帅.美国气候政策之调整:本质、影响与中国应对——以特朗普时期为中心[J].中国科技论坛.2019

[6].胡辰怡.气候治理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18

[7].刘丽,袁玲丽.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解读美国对中国气候政策的新闻报道——以NewYorkTimes网站2015年9月25日对华气候政策的报道为例[J].海外英语.2016

[8].巩潇泫.欧盟气候政策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6

[9].杨晓娟.从巴厘岛到巴黎:责任视角下的中国气候政策分析[D].外交学院.2016

[10].李俊峰,柴麒敏.后巴黎时代中国气候政策和碳市场前景展望(英文)[J].ChinaInternationalStudies.2016

标签:;  ;  ;  ;  

中国气候政策论文-高小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