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污水论文-景香顺,李鑫玮,张晓红,徐鹏,任钦毅

低碳污水论文-景香顺,李鑫玮,张晓红,徐鹏,任钦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碳污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政污水,低碳源,脱氮除磷,优化运行

低碳污水论文文献综述

景香顺,李鑫玮,张晓红,徐鹏,任钦毅[1](2019)在《低碳源市政污水处理优化运行的研究与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市政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统计发现,以碳氮比为主要评价指标,低碳源进水情况普遍存在。低碳源市政污水处理的优化运行技术措施可以从原水碳源深度挖掘和外部碳源优化利用两个方面进行。溶解氧精确控制、好氧池末端设置脱气区等措施在节省碳源方面具有有益效果。在传统生化处理工艺的厌氧段前增加预缺氧进行改良,采用预缺氧-厌氧两段分配进水,或采用厌氧-缺氧沿程分段进水,可平衡生化脱氮除磷对碳源的利用,提高原水碳源利用效率。应用反硝化速率进行外部碳源效率评价是经济有效的碳源筛选技术手段,配合碳源精确投加系统,可最大化实现外部碳源投加的降本增效。(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1期)

程诚[2](2019)在《基于RSM优化设计CASS工艺处理低碳源污水工艺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响应面法(RSM)优化设计CASS工艺处理市政污水的各项工艺运行参数,通过Box-Behnken Design(BBD),以TP、NH_3-N去除率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选定缺氧搅拌时间、曝气时间、充水比和DO值为影响因素,考察各因素交互影响的显着性。确定了CASS工艺脱氮除磷的最优工艺参数为:缺氧搅拌时间为120 min、曝气时间为90min、充水比为0. 30,ρ(DO)为1. 29 mg/L。在此最优条件下,TP去除率为63. 83%,NH_3-N去除率为80. 24%。对比分析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实验值,TP、NH_3-N去除率预测值偏差分别介于-1. 65%~+1. 73%和-2. 04%~+1. 75%,表明在不同的低碳源进水条件下,用该模型代替真实工艺运行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张立秋,王登敏,李淑更,雷志娟,何培芬[3](2019)在《固体碳源生物膜SND处理实际低碳源城市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玉米芯填料固体碳源生物膜反应器,应用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技术处理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考察反应器对实际污水的脱氮效果,并分析了反应器中沿程NH_4~+-N的变化过程和微生物数量特性。结果表明,反应器稳定运行后,系统出水平均CODCr、NH_4~+-N、TN分别为32.75、5.78、6.25 mg/L,平均CODCr去除率为65.41%,平均NH_4~+-N去除率为78.75%,平均TN去除率为77.46%。由荧光定量PCR可知,AOB主要集中在反应器的中端部,沿程氨氧化速率呈下降趋势,与沿程氨氮浓度及其去除率变化趋势一致。(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8期)

钱亮,贺北平,刘瑞东,高阳,陈周华[4](2019)在《低碳氮比污水提标改造工程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中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设计规模为10×10~4m~3/d,原主体生物处理工艺为DE氧化沟。改造工程将原出水水质标准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提高至一级A。该厂进水为典型低碳氮比污水,BOD_5/TN低至1. 6,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生化处理改为改进型AAO+流态化生物载体工艺(FBC/MBBR),并新建深度处理设施,采用化学辅助除磷。在全年未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实际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准Ⅳ类标准。介绍了该工程的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和设备配置情况,并对调试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4期)

高德提[5](2019)在《CAST工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低碳源生活污水脱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泉州市城东污水厂采用CAST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低碳源的问题尤为突出,影响到污水厂的脱氮除磷效果。笔者对低碳源污水的脱氮进行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既能保证出水达标,又能降低碳源投加量,降低处理成本。(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7期)

闫沛涵,兰书焕,涂卫国,罗雪梅,李旭东[6](2019)在《反硝化菌YYD4强化生物滤池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实验室筛选到的高效反硝化菌YYD4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进行强化脱氮,探究了该菌在不同C/N比下脱氮性能,考察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低C/N比污水时的启动时间、脱氮能力与脱氮稳定性。结果表明,反硝化菌YYD4处理低C/N比水时其12 h硝氮去除率为99%,总氮去除率达81.38%,无亚硝氮积累。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对硝氮去除率为95.18%±4.10%,总氮去除率为94.11%±6.33%,较未强化滤池分别提升了9.76%与19.89%,停止投加菌液后强化滤池的硝氮去除率为96.81%±3.00%,总氮去除率为97.84%±1.40%,强化终止后反硝化生物滤池仍具备良好且稳定的脱氮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李昂,马放,张栋俊,邢路路,孙移鹿[7](2019)在《基于好氧反硝化及反硝化聚磷菌强化的低温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很难达标处理,多级A/O工艺、生物强化技术及生物膜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的】开发出一种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并进行中试研究,驯化出高效脱氮除磷菌剂并对系统进行生物强化。【方法】通过测定中试设备出水及污水处理厂出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NH_4~+-N)、硝氮(NO_3~--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对比分析两种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能,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生物强化技术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中试设备对COD、NH_4~+-N、NO_3~--N、TN、TP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驯化的低温好氧反硝化菌TN去除率最大值可达84.21%,驯化的低温反硝化聚磷菌群对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5.75%;利用驯化菌群对中试设备进行生物强化后较好地改善了系统NH_4~+-N、NO_3~--N、TN、TP的去除效果;经生物强化后,具有好氧反硝化和反硝化聚磷功能的Pseudomonas菌群明显增多。【结论】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对于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很好的效果,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低温条件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志华,秋亮,吴晓婷,张玥颖,刘胜军[8](2019)在《MAAO工艺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时流量的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段多级厌氧缺氧好氧工艺(MAAO)在实际工程中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但在低碳氮比条件下如何优化运行策略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在低碳氮比条件下(C/N<6),分析了在5组不同的进水流量和污泥分流量条件下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与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贡献率是影响总氮去除率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加大前端进水比实现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总磷的去除率主要依赖于第二、叁、四级的厌氧池的释磷效率,该效率取决于厌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综合考虑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确定进水流量分配比为35%∶30%∶20%∶15%,污泥分流比为10%∶19%∶29%的工况为最优工况.本研究成果对于低碳氮比条件的脱氮除磷工艺运行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于靖,黄显怀[9](2019)在《外加Fe~(2+)对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碳氮比情况下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脱氮效果较差的问题,在外加Fe~(2+)情况下,通过监测氨氮、总氮去除率及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群分布情况,分析铁离子对低碳氮比SBR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脱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Fe~(2+)质量浓度为2 mg/L,碳氮比由6.67降至2.22时,铁离子的存在对SBR污水处理系统脱氮效果作用明显,氨氮去除率均接近100%,总氮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0.69%,较起始阶段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0.09%、 40.59%。随着Fe2+的加入,活性污泥中优势菌属也转变为参与生物脱氮的厌氧绳菌科、红环菌科和硝化螺旋菌科。停止外加Fe~(2+),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降低至89.20%、 36.10%。铁离子的存在和累积对低碳氮比SBR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脱氮有促进效果。(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2期)

黄令漫,林华东,陈斌,闫庆亮,许锐[10](2019)在《甲醇制低碳烯烃装置污水汽提系统的清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甲醇制烯烃制低碳烯烃(MTO)装置在工业生产长时间满负荷运行状态下污水汽提塔塔盘堵、塔压差高和塔底重沸器堵的问题,详细分析造成压差高的原因及危害,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很好的清洗污水汽提塔和塔底重沸器的方案,可以给类似装置的相关问题提供技术参考,并展望未来。(本文来源于《神华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低碳污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响应面法(RSM)优化设计CASS工艺处理市政污水的各项工艺运行参数,通过Box-Behnken Design(BBD),以TP、NH_3-N去除率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选定缺氧搅拌时间、曝气时间、充水比和DO值为影响因素,考察各因素交互影响的显着性。确定了CASS工艺脱氮除磷的最优工艺参数为:缺氧搅拌时间为120 min、曝气时间为90min、充水比为0. 30,ρ(DO)为1. 29 mg/L。在此最优条件下,TP去除率为63. 83%,NH_3-N去除率为80. 24%。对比分析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实验值,TP、NH_3-N去除率预测值偏差分别介于-1. 65%~+1. 73%和-2. 04%~+1. 75%,表明在不同的低碳源进水条件下,用该模型代替真实工艺运行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碳污水论文参考文献

[1].景香顺,李鑫玮,张晓红,徐鹏,任钦毅.低碳源市政污水处理优化运行的研究与工程应用[J].给水排水.2019

[2].程诚.基于RSM优化设计CASS工艺处理低碳源污水工艺参数[J].环境工程.2019

[3].张立秋,王登敏,李淑更,雷志娟,何培芬.固体碳源生物膜SND处理实际低碳源城市污水[J].工业水处理.2019

[4].钱亮,贺北平,刘瑞东,高阳,陈周华.低碳氮比污水提标改造工程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9

[5].高德提.CAST工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低碳源生活污水脱氮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6].闫沛涵,兰书焕,涂卫国,罗雪梅,李旭东.反硝化菌YYD4强化生物滤池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7].李昂,马放,张栋俊,邢路路,孙移鹿.基于好氧反硝化及反硝化聚磷菌强化的低温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9

[8].李志华,秋亮,吴晓婷,张玥颖,刘胜军.MAAO工艺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时流量的优化控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王于靖,黄显怀.外加Fe~(2+)对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影响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10].黄令漫,林华东,陈斌,闫庆亮,许锐.甲醇制低碳烯烃装置污水汽提系统的清洗方法[J].神华科技.2019

标签:;  ;  ;  ;  

低碳污水论文-景香顺,李鑫玮,张晓红,徐鹏,任钦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