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南利津地区论文-李姝丽,惠长松,于景强,亓亮

滨南利津地区论文-李姝丽,惠长松,于景强,亓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滨南利津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滨南-利津构造带,沙四上,砂砾岩扇体,精细描述

滨南利津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姝丽,惠长松,于景强,亓亮[1](2016)在《滨南-利津地区沙四段砂砾岩扇体精细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北带西段砂砾岩体主要发育在滨南-利津构造带,通过统计发现沙四上储层平均油气显示井段在25m以上,勘探潜力较大。在滨县凸起南坡沙四段向洼逐渐过渡为滩坝砂岩沉积,中深层扇体及扇端与滩坝的结合部仍有大量的勘探空白带,是储量增长的主要阵地之一。西段的勘探程度相对较慢,制约北带西段砂砾岩体勘探的主要问题逐渐凸显,通过此次研究,在深化对砂砾岩体的沉积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描述有效储层的技术方法序列,落实了西段砂砾岩体的有利范围和储量规模,砂砾岩体勘探有望取得新的突破。(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6年21期)

王俊辉,姜在兴,张元福,魏小洁,王航[2](2015)在《利津洼陷滨南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风暴沉积成因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育在海岸线附近的湖泊,常常会受到来自海洋的气旋(台风)影响,而产生风暴沉积并保存下来。与海洋环境不同,在风暴作用下,湖泊中不仅仅产生大规模的波浪,湖水还会发生晃动,造成湖水振荡(seiche activity)。湖水振荡的形成是由于受到来自某一方向的风暴的持续作用,在湖泊的迎风侧形成壅水,湖面抬升;相反地,在湖泊的背风一侧则湖面下降。当风暴作用减弱,湖水反方向运动,形成湖水振荡,直至保持水平。湖水的这种运动会侵蚀、再悬浮滨岸带沉积物,并随湖水振荡被携带至深水区沉积并保存下来,形成风暴沉积。湖水振荡作用形成的水动力状态包含了单向流、振荡流、以及二者共同作用的复合流,甚至会有由风暴浪触发形成的重力流。通过对保存下来的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的解释,可以得到其形成时的水动力状态。通过对东营凹陷利津洼陷滨南地区沙四上亚段的岩心资料的解释,发现了(1)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包括:块状层理、正粒序层理、软沉积变形构造;(2)单向流成因的构造,包括: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爬升层理;(3)振荡流成因的构造,主要为对称的正弦波状交错层理;(4)复合流成因的构造,包括不对称的波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以及(5)反映强水动力条件的冲刷构造(如泥岩撕裂屑、渠模等)和生物逃逸现象。在垂向上,这些构造的组合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自下往上表现为侵蚀底界面-重力流-单向流-复合流-振荡流的变化过程,最后被泥岩披覆,显示出典型的似鲍马序列,具有风暴沉积的典型特征。在平面分布方面,从近源到远源,滨南地区沙四上亚段的风暴沉积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近源风暴沉积粒度偏粗(细砾-细砂),主要表现为重力流-单向流-复合流沉积序列,其中重力流与单向流作用更加显着;远源风暴沉积粒度较细(细砂),主要受到重力流与单向流作用的控制,波浪成因的振荡流形成的沉积构造少见;位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区风暴沉积,则表现为完整的似鲍马序列。通过对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古地貌、物源、古水深等古环境因素的分析,沙四上亚段时期,东营凹陷极易受到来自西太平洋台风的影响,尤其是在利津洼陷滨东地区,由于靠近控盆断裂,坡度较陡、水深较大、物源丰富,为风暴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古地理条件。(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王鸿升,胡天跃[3](2014)在《地震层速度在碎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滨南—利津地区沙四段滩坝砂岩和砂砾岩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法线追踪求取倾斜地层层速度方法,可消除地层倾角带来的层速度计算误差,此外,层速度信息中还隐含有地层岩性、古地貌和地层构造信息。将此方法应用于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沙四段滩坝砂岩和砂砾岩体的储层识别,成功预测了滩坝砂岩和砂砾岩体油气藏,有效提高了该区井位部署和钻探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4年03期)

刘惠民[4](2010)在《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沙四上亚段物源分析与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碎屑颗粒类型与含量、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等方法,对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沙四上亚段砂体物源进行系统分析。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该地区存在两大物源体系:来自陈家庄凸起的利津物源体系和来自滨县凸起的滨南物源体系。滨南物源体系碎屑沉积物以石英含量高、变质岩岩屑含量高的砂岩为主,且碎屑颗粒粒度细;利津物源体系以石英含量低、沉积岩岩屑含量高的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为主,碎屑颗粒粒度粗。由于物源母岩性质的差异及古地貌特征和构造演化特征不同,两个物源体系发育不同的砂体类型,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滨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和滨浅湖滩坝等砂体,利津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浊积扇等砂体。(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0年02期)

王天福[5](2009)在《滨南—利津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滨南-利津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西段,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在断层下降盘发育了丰富的砂砾岩体沉积。在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滨南-利津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格架、砂砾岩体成因、储层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运用“V-C”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将沙四段划分为四个叁级层序,其中沙四上亚段分出两个叁级层序和六个四级层序。并根据滨南和利津地区的断层活动和沉积物沉积作用的特征,探讨了两种不同沉积背景下四级层序单元(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对比模式,利津地区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受控于边界断层的幕式活动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而滨南地区中期基准面旋回则受控于河、湖能量的此消彼长所造成的可容空间的变化。滨南-利津地区沙四段沉积时期存在两大物源体系:来自陈家庄凸起的利津物源体系和来自滨县凸起的滨南物源体系。滨南物源体系碎屑沉积物以石英含量高、变质岩岩屑含量高的砂岩为主,且碎屑颗粒粒度细,在其控制下主要发育了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沟道重力流和滩坝等砂体;利津物源体系以石英含量低、沉积岩岩屑含量高的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为主,碎屑颗粒粒度粗,在其控制下主要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等砂体。滨南-利津地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由于古地貌特征和构造演化特征的差异性,滨南、滨东和利津叁个地区沉积体系空间分布和演化不同。滨南地区早期以辫状河叁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为特征,晚期主要发育扇叁角洲和滨浅湖滩坝沉积;滨东地区早期主要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晚期主要发育沟道重力流;利津地区持续性发育了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沉积。沉积砂体的形成和分布受控于物源体系、古地貌、古水深等因素,总体上,基岩沟谷控制了主要的物源通道,古地貌形态决定了主要的砂砾岩体卸载场所,基准面的旋回变化决定了砂体垂向上的主要发育部位。滨南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解孔隙为主,而利津地区储层以次生溶解孔隙和次生裂缝为主。且储层的有效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相类型和地层压力,而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弱。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分析,滨南及滨东地区的辫状河叁角洲相、扇叁角洲相、滩坝相及沟道重力流相砂体为有利储层发育区,而利津地区近岸水下扇及浊积扇砂体的有效性与裂缝发育丰富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9-05-01)

王天福,操应长,郑丽婧[6](2008)在《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纪沙四上亚段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在古近纪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为断蚀型陡坡带,古断剥面具有东陡西缓的特点。通过不同方法进行物源体系分析,确定研究区存在两大物源体系,即利津物源体系与滨南物源体系,其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陈家庄凸起以及西北部的滨县凸起。其中利津物源体系以粗粒沉积物为主,发育厚层灰色砾岩,常见变形及鲍马序列等反映深水重力流性质的沉积构造;滨南物源体系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细砂岩及粉砂岩等,发育平行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及生物扰动等反映浅水沉积环境的沉积构造。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虑断裂及古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认为研究区在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及浊积扇等沉积相类型。进一步探讨不同沉积相类型的时空展布,确定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总体处于边界断裂活动强烈、盆地裂陷加剧阶段,剥蚀区与沉积区高差加大,物源供给充足。Cx3、Cx2、Cx1砂层组沉积时期湖泊面积相对较小,深湖区局限在利津沉积区及其东侧,从北部陈家庄凸起搬运而米的碎屑物质直接进入深湖,形成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深湖沉积体系,多个近岸水下扇扇体侧缘迭加,沿边界断裂走向呈裙带状分布,由于坡度较陡,近岸水下扇沉积相带窄,垂向厚度大,不同期次扇体逐渐退积迭覆;滨南沉积区水体较浅,坡度较缓,由滨县凸起搬运而来的沉积物向洼陷方向推进距离远,形成辫状河叁角洲-滩坝-滨浅湖沉积体系,辫状河叁角洲沉积相带横向展布范围较宽,多期次纵向加积,前缘砂体受湖浪改造,形成弧形分布的多个滩坝砂体。Cs3、Cs2、Cs1砂层组沉积时期,湖泊进一步扩张,滨南-利津地区水体普遍加深,深湖区范围扩大至滨县凸起的东侧。这个时期,利津沉积区仍然接受陈家庄凸起提供的大量碎屑物质,以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深湖沉积体系为主,近岸水下扇扇体沿边界断层走向孤立分布;而滨南沉积区因为水体的加深,沉积体系演化为扇叁角洲-滨浅湖组合,扇叁角洲推进距离相对较近,相带横向展布范围较局限,前缘薄层砂体与浅湖相泥质沉积频繁互层,其主体发育具有继承性,随边界断层倾向不明显退积。通过以上工作,建立了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的沉积模式。(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09-22)

谢风猛[7](2007)在《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理论,以郑南—利津地区沙叁、沙四段为例,在分析了陆相断陷盆地砂砾岩体储层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从储层的产能出发,用地质、测井、地震、动态资料的综合配套技术,以正确的地质模型为指导,对已有探井的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分析控制储层质量的地质因素,从而指出优良产能贡献的层段和可能的有利储集区。在岩心、岩石薄片研究及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测井曲线和区域沉积背景资料,认识了本区沙叁下和沙四段沉积具明显的水下重力流特征,并将该区的沉积岩划分为12个岩石相,综合分析该套储层,确定为近源陡岸水下扇浊积体的沉积体系,划分了沉积相、沉积亚相以及砂体微相。详细阐明了各种沉积亚相及砂体微相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总结了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和平面展布,为储层的预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利用各种砂体描述技术(扇体的地震识别模式、地层厚度预测、叁维可视化与古地貌恢复、测井约束反演与地震属性提取),结合沉积体系分析,确立了砂砾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尤其是利用利54井、利85井的声波曲线进行的测井约束反演,可将砂砾岩体内部明显划分为多个层段。根据泥岩粘土矿物的演化、砂岩经历的成岩变化以及烃源岩内有机质的成熟特征重建了砂岩的成岩史以及储集空间演化的半定量模式。研究表明,沙叁下和沙四段砂岩次生孔隙占有了较重要的地位,而次生孔隙的好坏直接与原始孔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将沙叁下—沙四上的砂砾岩储集体分成五类,从渗透率值,孔隙结构参数的比较均表明C类粗砂岩类和B类砾状砂岩及细砾岩类最优,发育最普遍的中、细砂岩大部分具备形成中等或差储层的条件。D、E两类即含泥及含钙(云)砂岩一般几乎不具储集性。并根据储集岩的五类,建立了5种不同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定量关系式。研究认为直接控制储层质量的因素是砂、砾岩的结构,砂砾岩的粒级,泥质含量和碳酸盐胶结物含量是决定砂砾岩渗透率的变量,同时是决定储层质量的直接变量。内扇和中扇的水道粗粒砂岩和砾岩以及中扇辫状水道和辫状次级水道的中—细砂岩可以形成好的储层,泥质砂岩和钙质砂岩最差,或为非储层。根据储层的岩石特征、孔隙结构和粘土矿物成分与含量,依据流动试验研究了砂砾岩体储层的敏感性,并运用Q型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储层的下限与分类标准,并将工区砂砾岩体分为了四类储层,沙叁下段中与断层有关的湖底扇和孤立的浊积砂体,虽然砂岩细,砂层薄,但由于沙叁下段砂体包裹在有机质丰富的暗色泥岩中,具有良好的次生孔隙的发育条件以及圈闭条件,可望成为成藏的有利场所。而沙四段的最好储层发育在中扇范围内的辫状水道和次级辫状水道砂体中。(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7-05-01)

李湘军[8](2003)在《郑南—利津地区沙叁下及沙四段储层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储层的产能出发,用地质、测井、动态资料的综合配套技术,以正确的地质模型为指导,对已有探井的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分析控制储层质量的地质因素,从而指出优良产能贡献的层段和可能的有利储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在岩心、岩石薄片研究及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测井曲线和区域沉积背景资料,认识了本区沙叁下和沙四段沉积具明显的水下重力流特征,综合分析确定为近源陡岸水下扇浊积体的沉积体系。并根据沉积物的垂向序列和平面分布状况,划分了沉积相,沉积亚相,以及砂体微相。 2.详细阐明了各种沉积亚相及砂体微相的沉积物和沉积结构、构造特征,并划分了基干井的沉积相、亚相和砂体微相。从而总结了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和平面展布。为储层的预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3.根据泥岩粘土矿物的演化,砂岩经历的成岩变化以及烃源岩内有机质的成熟特征重建了砂岩的成岩史以及储集空间演化的半定量模式。研究表明,沙叁下和沙四段砂岩次生孔隙占有了较重要的地位,而次生孔隙的好坏直接与原始孔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4.由于渗透率是决定产能的关键参数,本文将渗透率独立于孔隙度来进行研究,提高了渗透率解释的精度。为储层分类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精度较高的重要参数。 5.按照以渗透率为基础的储层分类标准,用地质法以及测试成果从产能的角度对进行了精细的储层划分和评价。结论是,本区沙叁下—沙四段储层属低—中等孔、渗储层,但也不乏高渗层段的存在。 6.沉积相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基本因素。砂、砾岩的的结构是决定储层质量的直接变量。内扇和中扇的水道粗粒砂岩和砾岩以及中扇辫状水道和辫状次级水道的中—细砂岩可以形成好的储层,泥质砂岩和钙质砂岩最差,或为非储层。 7.沙叁下段中与断层有关的湖底扇和孤立的浊积砂体,虽然砂岩细,砂层薄,但由于沙叁下段砂体包裹在有机质丰富的暗色泥岩中,具有良好的次生孔隙的发育条件以及圈闭条件,可望成为成藏的有利场所。而沙四段的最好储层发育在中扇范围内的辫状水道和次级辫状水道砂体中。 总之,本研究立足于当代储层评价和预测的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起点高,基础资料扎实,信息量丰富,取得的参数和认识成果可望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3-08-01)

陈世悦,鄢继华,袁文芳[9](2003)在《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沉积相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沉积相类型为扇叁角洲、近岸水下扇、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等 ,自下向上的垂向演化序列为扇叁角洲—半深湖相、深湖—扇叁角洲相、近岸水下扇—滨浅湖—半深湖—滨浅湖相。根据对 80多口探井的岩性统计分析 ,认为主要的碎屑物供应时期为沙四段沉积期和沙叁段沉积晚期 ,除沙四段沉积期外 ,古近纪其余阶段陈家庄凸起的物源供给能力远远大于滨县凸起。图 5参 5(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03年03期)

滨南利津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育在海岸线附近的湖泊,常常会受到来自海洋的气旋(台风)影响,而产生风暴沉积并保存下来。与海洋环境不同,在风暴作用下,湖泊中不仅仅产生大规模的波浪,湖水还会发生晃动,造成湖水振荡(seiche activity)。湖水振荡的形成是由于受到来自某一方向的风暴的持续作用,在湖泊的迎风侧形成壅水,湖面抬升;相反地,在湖泊的背风一侧则湖面下降。当风暴作用减弱,湖水反方向运动,形成湖水振荡,直至保持水平。湖水的这种运动会侵蚀、再悬浮滨岸带沉积物,并随湖水振荡被携带至深水区沉积并保存下来,形成风暴沉积。湖水振荡作用形成的水动力状态包含了单向流、振荡流、以及二者共同作用的复合流,甚至会有由风暴浪触发形成的重力流。通过对保存下来的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的解释,可以得到其形成时的水动力状态。通过对东营凹陷利津洼陷滨南地区沙四上亚段的岩心资料的解释,发现了(1)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包括:块状层理、正粒序层理、软沉积变形构造;(2)单向流成因的构造,包括: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爬升层理;(3)振荡流成因的构造,主要为对称的正弦波状交错层理;(4)复合流成因的构造,包括不对称的波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以及(5)反映强水动力条件的冲刷构造(如泥岩撕裂屑、渠模等)和生物逃逸现象。在垂向上,这些构造的组合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自下往上表现为侵蚀底界面-重力流-单向流-复合流-振荡流的变化过程,最后被泥岩披覆,显示出典型的似鲍马序列,具有风暴沉积的典型特征。在平面分布方面,从近源到远源,滨南地区沙四上亚段的风暴沉积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近源风暴沉积粒度偏粗(细砾-细砂),主要表现为重力流-单向流-复合流沉积序列,其中重力流与单向流作用更加显着;远源风暴沉积粒度较细(细砂),主要受到重力流与单向流作用的控制,波浪成因的振荡流形成的沉积构造少见;位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区风暴沉积,则表现为完整的似鲍马序列。通过对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古地貌、物源、古水深等古环境因素的分析,沙四上亚段时期,东营凹陷极易受到来自西太平洋台风的影响,尤其是在利津洼陷滨东地区,由于靠近控盆断裂,坡度较陡、水深较大、物源丰富,为风暴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古地理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滨南利津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姝丽,惠长松,于景强,亓亮.滨南-利津地区沙四段砂砾岩扇体精细描述[J].科技视界.2016

[2].王俊辉,姜在兴,张元福,魏小洁,王航.利津洼陷滨南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风暴沉积成因模式[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

[3].王鸿升,胡天跃.地震层速度在碎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滨南—利津地区沙四段滩坝砂岩和砂砾岩体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

[4].刘惠民.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沙四上亚段物源分析与沉积特征[J].现代地质.2010

[5].王天福.滨南—利津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6].王天福,操应长,郑丽婧.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纪沙四上亚段沉积体系研究[C].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

[7].谢风猛.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表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

[8].李湘军.郑南—利津地区沙叁下及沙四段储层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3

[9].陈世悦,鄢继华,袁文芳.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沉积相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

标签:;  ;  ;  ;  

滨南利津地区论文-李姝丽,惠长松,于景强,亓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