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标记论文-王小山,王炳盛,刘隆阳

遗传学标记论文-王小山,王炳盛,刘隆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学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花苜蓿,微卫星标记,草学本科,遗传学

遗传学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山,王炳盛,刘隆阳[1](2019)在《紫花苜蓿微卫星(SSR)标记技术在草学本科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草学本科专业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仍然以传统的验证和示范性实验为主,而与草类植物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使当前教学与科研实际相脱节,学生科研思维及实验技能得不到训练和提高。笔者以多年的草类植物分子标记研究为基础,将微卫星分子标记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遗传特性研究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紫花苜蓿微卫星分子标记、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实验引入分子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的遗传特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和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本文来源于《草学》期刊2019年05期)

杨国堂,Willem,Boshoff,Zacharias,A.Pretorius,李宏伟,罗巧玲[2](2019)在《抗Ug99小偃麦易位系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秆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新型秆锈菌致病小种Ug99于1998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因其变异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Ug99及其变异小种对全球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已引起各国小麦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组利用Ug99变异小种PTKST,通过苗期抗病性鉴定筛选到一份高抗(IT=1;)的小偃麦易位系WTT34。顺序荧光原位杂交及双色荧光原位杂交(Sequential genomic and multicolor-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Sequential GISH-FISH)检测表明,该易位系含有42条染色体,包括20对小麦染色体及1对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染色体T5DS-5DL-Th。利用与长穗偃麦草已知抗秆锈病基因Sr24,Sr25,Sr26和Sr43紧密连锁的标记扩增WTT34的基因组DNA,结果未能扩增出目标条带,推测该易位片段可能携带新的抗病基因。利用SLAF测序(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WTT34,长穗偃麦草和中国春基因组,共开发51个长穗偃麦草易位片段的特异分子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可以高效追踪外源染色体片段,为开展小麦抗病育种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张洁宏,覃辉艳,李彬,杨慧,王芳[3](2019)在《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对广西食蟹猴的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广西食蟹猴不同生产繁殖群进行遗传检测,分析广西不同繁殖群食蟹猴的遗传背景,为建立广西食蟹猴遗传质量检测方法和种群资源库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20个微卫星基因位点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广西3个不同生产群食蟹猴进行遗传检测,并计算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参数。结果共检测到等位基因237个,其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5~19个,平均11.85个;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17。3个不同生产群(F、N和W)分别检测到等位基因158、158和173个,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8371、0.8318和0.86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692、0.7653和0.8001,3个不同生产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态性。3个生产群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多数位点处于H-W平衡。群内近交系数Fis均值为0.0235,总群体近交系数Fit均值为0.0628,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0402,基因流Nm均值为5.9616,表明3个生产群基本处于随机交配状态,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小。3个生产群遗传距离为0.2556~0.3223,遗传相似度为0.7245~0.7745,聚类分析显示F群体和N群体先聚为一类,再和W群体聚为一类,符合3个繁殖猴场各自关联引种历史特征。结论本研究有效分析了广西食蟹猴的遗传多态性和群体间的遗传关系,所选的20个微卫星基因位点可用于食蟹猴遗传质量检测。(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萌,朱思雨,薛茂盛,刘霖,任迎丰[4](2019)在《微卫星标记方法在大型猫科动物保护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猫科动物是顶级捕食者,它的存在依赖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可以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产生强烈的影响。种群遗传学是保护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野外种群来通过种群遗传学研究能了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大小,遗传结构等诸多信息。微卫星标记方法结合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在野生大型猫科动物保护遗传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具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种群遗传多样性、个体识别、亲缘关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回顾大型猫科动物与微卫星标记方法的应用,虽然目前微卫星标记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发更加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更为便捷,微卫星标记方法结合其他领域方法所获得的数据共同分析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罗燕秋[5](2019)在《基于微卫星标记对南海珊瑚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快速退化。本研究选取在南海不同纬度珊瑚礁区广泛分布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以及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地区且对温度比较敏感的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为研究对象,揭示南海不同区域珊瑚之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以及遗传连通性,这将有助于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和修复。虽然适用于广布的滨珊瑚属的微卫星标记已经被开发,且在实际运用中十分成熟,但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鹿角杯形珊瑚却缺乏微卫星标记。因此本研究应用人工白化的方法获得了污染较低的鹿角杯形珊瑚的基因组,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对鹿角杯形珊瑚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另外,本研究通过9对高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南海6个地理区域、14个不同纬度的共334个澄黄滨珊瑚个体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研究,探讨了南海澄黄滨珊瑚的有性繁殖方式、不同纬度之间的连通性、以及造成遗传变异的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对鹿角杯形珊瑚进行了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一共得到鹿角杯形珊瑚微卫星引物2786对,并成功验证了7对微卫星引物,为南海珊瑚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2)南海澄黄滨珊瑚具有丰富的独立等位基因型(N/Ng=0.99±0.13),表明南海澄黄滨珊瑚以有性繁殖为主导,能够通过有性繁殖的方式进行幼虫补充。因此,南海的澄黄滨珊瑚群体可能具有较高的遗传潜力。(3)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相比,位于大亚湾海区的澄黄滨珊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大亚湾边缘性的地理环境(冬季低温)和物种组成的纬度梯度等因素所致。(4)Mantel'test的结果显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关联性只有16.12%,表明地理隔离对南海澄黄滨珊瑚的遗传变异的影响较小,相对高纬度与低纬度之间的遗传变异可能是由于纬度间环境因素(如SST)的差异性导致的。(5)微卫星标记的FsT值揭示,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珊瑚群体和其他的珊瑚群体存在显着的遗传变异,随着纬度的降低,差异性越小,低纬度地区的珊瑚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变异。据调查发现,SST的波动性随着纬度的降低逐趋稳定。因此,我们推测不同纬度的SST波动性的差异导致澄黄滨珊瑚发生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静[6](2019)在《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及种群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是主要的人体疟原虫之一,主要流行于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1992年Stevens对其进行了系统描述,因为镜检鉴别困难导致卵形疟原虫感染率被低估,其较轻的临床症状也使其受到的关注度较少。我国目前无本地感染卵形疟原虫病例报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和跨国贸易及旅游愈来愈多,输入性卵形疟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主要感染来源地为非洲,因此对非洲输入性卵形疟原虫的研究尤为重要。随着抗疟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多地区报道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抗药性虫株,卵形疟原虫与其共享相同的媒介与宿主,很可能受到了同样的药物选择压力。目前对抗药性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体内药效试验、体外药敏实验及抗性分子标记检测。由于卵形疟原虫临床病例少见,体外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抗性分子标记的检测成为了对卵形疟原虫抗药性监测最适用方法。本研究以168份非洲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样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已在其他人体疟原虫种中被证实的4个抗药性基因,对卵形疟原虫进行这4个抗性基因的多态性及药物选择压力分析,针对可能存在药物选择压力的基因,进一步通过微卫星标记分析验证,并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研究卵形疟原虫抗药性监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收集江苏省2012-2016年输入性卵形疟患者血样,对卵形疟原虫K13,crt,cytb,dhfr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应用BioEdit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序列的突变情况,用DnaSP软件分析序列多态性及进行中性检验,应用MEGA软件中的Nei-Gojobori法(Jukes-Cantor校对)计算非同义碱基替代率(d_N)和同义碱基替代率(d_S),并基于邻接法构建基因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4个药物抗性相关基因除dhfr基因外,多态性水平均较低。卵形疟原虫K13基因仅含有2个同义突变。卵形疟原虫crt基因柯氏亚种含有E34G,L43V突变各一例,沃氏亚种含有2例E34G突变,1例I102M,1例V111F突变,crt基因未受到正向选择。卵形疟原虫cytb基因柯氏亚种和沃氏亚种都存在R66K,R75K,R95K突变,但突变率均较低,未受到正向选择。卵形疟原虫dhfr基因柯氏亚种发现S58R和S113B/T突变,且突变率相对较高,分别达52.17%和17.39%,d_N/d_S为2.42,可能受到正向选择;沃氏亚种含有S58R,T62R,S113T,S113N和I169T突变,但突变率均较低。二、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dhfr基因侧翼微卫星多态性研究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卵形疟原虫dhfr基因柯氏亚种突变率相对较高,可能受到正向选择。为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药物选择压力,我们对dhfr基因侧翼的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利用GenAlEx软件计算每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He,并检验He值有无统计学差异,判定是否存在选择性清除。并应用Structure软件分析卵形疟原虫遗传结构,为进一步探讨卵形疟原虫抗性虫株的起源与传播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五个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个数Na为7.2。对来源不同的样本的5个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均值进行分析,非洲南部为0.619±0.041,非洲西部为0.678±0.036,非洲中部为0.636±0.054,叁个地区He值统计学差异为P=0.092>0.05,未发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对输入来源比较多的叁个国家的样本的期望杂合度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安哥拉为0.612±0.038,尼日利亚为0.658±0.033,赤道几内亚为0.598±0.061,叁个国家He值统计学差异为P=0.131>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以dhfr基因的氨基酸第58位和氨基酸第113位处的突变进行分类,S58R突变株5个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575±0.069,S58R野生株为0.682±0.045,两者统计学差异P=0.011(P<0.05);S113B/T突变株5个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511±0.074,S113B/T野生株为0.661±0.060,两者统计学差异P=0.001(P<0.05),野生株期望杂合度高于突变株,提示dhfr基因存在选择性清除,可能受到了药物选择压力。卵形疟原虫遗传结构分析显示,dhfr基因存在7个单体型,有3个属于优势单体型,非洲南部,非洲西部与非洲中部具有共同单体型。非洲南部,西部,中部卵形疟原虫虫株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不同,西部与中部的分化系数Fst最大为0.03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家之间尼日利亚和赤道几内亚遗传分化系数最大,Fst为0.04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58R突变株与野生株遗传分化为0.103(P<0.05),S113B/T突变株与野生株遗传分化为0.087(P<0.05),突变株与野生株呈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通过对从非洲输入的卵形疟原虫进行药物抗性相关分子标记测序分析及基因侧翼微卫星标记分析,发现了卵形疟原虫dhfr基因存在选择性清除,dhfr基因可能受到药物选择压力影响,为卵形疟原虫的药物抗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卵形疟原虫抗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期刊2019-05-01)

吴晓昀,朱燕,严芳,胡亮杉,李楠[7](2019)在《2例胎儿15号小额外标记染色体产前遗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诊断15q小额外标记染色体胎儿的临床价值。方法:获得2例高危孕妇的胎儿羊水或脐血细胞及其双亲外周血细胞,通过CMA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结构。结果:胎儿1:羊水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47,XX,+mar,CMA结果为arr15q11.2(22770421-23288350)×4,其父外周血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47,XY,+mar,母亲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及CMA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胎儿2:脐血染色体G显带分析结果为47,XX,+mar,CMA结果为arr15q11.2q13.3(22770421-32439524)×4,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及CMA分析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通过CMA检测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胎儿1存在15q11.2区域的四拷贝重复变异,经鉴定此携带小额外标记染色体为健康人群多态性。胎儿2存在15q11.2q13.3四拷贝重复小额外标记染色体,确诊为15q11.2q13.3微重复四倍体综合征,出生后可能引起较严重的异常表型。本文对两例15号染色体微重复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明确了胎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为临床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范佳鸣,曾艳,罗婷婷,张丽芳,钱飞燕[8](2018)在《一例双随体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告一例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SMC)病例,探讨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联合芯片技术运用在sSMC来源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患者提供可靠的遗传咨询。方法常规G显带对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sSMC,应用C显带技术判断sSMC是否为异染色质,排除异染色质的可能进一步采用N带银染技术和基因芯片确定sSMC片段的来源和组成。结果结合患者C带和N带结果提示sSMC为双随体双着丝粒结构,芯片检测结果显示未见染色体拷贝数的增加/缺失。结论传统细胞学检测技术联合基因芯片技术的运用,能准确分析sSMC的片段来源和组成,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高志杰,姜茜,陈倩,王静敏,潘虹[9](2018)在《一例15号额外标记染色体致智力障碍、难治性癫癎伴中枢性性早熟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5号额外标记染色体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异常,本文报道1例15号额外标记染色体患儿,就其临床诊治经过及遗传缺陷进行研究。患儿,女,9岁半,自幼智力、运动发育落后,7岁出现乳房发育,8岁半出现癫癎发作:发作形式多样,多种抗癫癎药物控制欠佳,头颅磁共振未见异常,脑电图提示癎样放电频繁。采用G显带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甲基化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甲基化MLPA)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等多种遗传学检测手段,明确患儿存在新生的15q重复:15q11-13区域母源性拷贝数复制增加,基因组重排的形式为47,XX,+inv dup(15)(pter→q13:q13→pter)。15q11-13区域拷贝数复制增加与智力障碍、难治性癫癎伴中枢性性早熟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建议对于不明原因智力障碍伴癫癎患儿进行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杨兰,张晓,林娟,连晓惠,涂向东[10](2018)在《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遗传学检测和临床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携带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 SMC)病例进行遗传学检测和临床效应分析。方法 2003年至2017年我院进行细胞遗传学G显带分析的41388例患者,对26病例s SMC携带者进行C/N显带、基因芯片(SNP)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的s SMC中,17例含有随体片段,2例含有异染色质片段,1例同时含有随体和异染色质片段;5例s SMC可能是常染色质来源。主要临床表型包括弱畸精症、子宫卵巢未发育、多囊卵巢、反复流产、语言障碍、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等。为了进一步明确s SMC的来源和片段大小,我们对其中11例患者的s SMC进行了分子遗传学检测。其中7例的s SMC通过SNP芯片或FISH检测后鉴定为15号染色体来源,其中1例无明显临床表型,还有6例表现为生殖障碍;确认了1例X染色体来源,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闭经;一例为Y染色体来源,其外生殖器表现为女性,但是双侧卵巢未发育、子宫偏小,腹腔内未探及睾丸;还有2例临床上分别表现为多囊卵巢和不明原因的不孕症,但SNP未检测出CNV异常。结论本研究中最常见的s SMC形式为来源于15号染色体并含有随体的片段,与之前的研究报道一致。鉴于s SMC的遗传结构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需要同时结合细胞核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做出精确的鉴定,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遗传咨询。(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03)

遗传学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秆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新型秆锈菌致病小种Ug99于1998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因其变异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Ug99及其变异小种对全球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已引起各国小麦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组利用Ug99变异小种PTKST,通过苗期抗病性鉴定筛选到一份高抗(IT=1;)的小偃麦易位系WTT34。顺序荧光原位杂交及双色荧光原位杂交(Sequential genomic and multicolor-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Sequential GISH-FISH)检测表明,该易位系含有42条染色体,包括20对小麦染色体及1对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染色体T5DS-5DL-Th。利用与长穗偃麦草已知抗秆锈病基因Sr24,Sr25,Sr26和Sr43紧密连锁的标记扩增WTT34的基因组DNA,结果未能扩增出目标条带,推测该易位片段可能携带新的抗病基因。利用SLAF测序(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WTT34,长穗偃麦草和中国春基因组,共开发51个长穗偃麦草易位片段的特异分子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可以高效追踪外源染色体片段,为开展小麦抗病育种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学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山,王炳盛,刘隆阳.紫花苜蓿微卫星(SSR)标记技术在草学本科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草学.2019

[2].杨国堂,Willem,Boshoff,Zacharias,A.Pretorius,李宏伟,罗巧玲.抗Ug99小偃麦易位系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标记开发[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张洁宏,覃辉艳,李彬,杨慧,王芳.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对广西食蟹猴的遗传学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2019

[4].王萌,朱思雨,薛茂盛,刘霖,任迎丰.微卫星标记方法在大型猫科动物保护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J].野生动物学报.2019

[5].罗燕秋.基于微卫星标记对南海珊瑚群体遗传学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6].陈静.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及种群遗传学研究[D].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19

[7].吴晓昀,朱燕,严芳,胡亮杉,李楠.2例胎儿15号小额外标记染色体产前遗传学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

[8].范佳鸣,曾艳,罗婷婷,张丽芳,钱飞燕.一例双随体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

[9].高志杰,姜茜,陈倩,王静敏,潘虹.一例15号额外标记染色体致智力障碍、难治性癫癎伴中枢性性早熟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

[10].杨兰,张晓,林娟,连晓惠,涂向东.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遗传学检测和临床效应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8

标签:;  ;  ;  ;  

遗传学标记论文-王小山,王炳盛,刘隆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