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尼形象论文-高鹏程

僧尼形象论文-高鹏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僧尼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汪曾祺,僧人形象,佛教文化,宗教学

僧尼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程[1](2018)在《汪曾祺小说中的僧尼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僧尼形象是汪曾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与传统僧人形象不同,这些僧尼游走于僧俗两界,戒律松弛、精明能干、深谙世俗,俨然一副披着袈裟的小市民形象。这些独特的僧尼形象,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背后则是对美好人性的赞美。(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6期)

蔡莹[2](2016)在《漫谈小说中破色戒的僧尼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中破色戒的僧尼大致可以分为叁类:一是暗中行事,完全沉溺其中,毫无悔意,不可自拔,以《叁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为代表;二是追求佛性,却又无法摆脱人性,在二者之间苦苦挣扎,以《鸠摩罗什》中的高僧鸠摩罗什为代表;叁是超越清规戒律,不受任何束缚,在佛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人性的作用,以《受戒》里的众僧形象为代表。(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5期)

段新颖[3](2016)在《《二拍》中僧尼形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拍》是明代拟话本中的重要作品,它属于文人独创型小说,反映了晚明的社会状况及作者的创作观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僧尼人物在《二拍》的78篇小说中占了23篇,共计33人。其中具负面形象的僧尼人物占了17篇,共计21人,可分成放纵情欲、荒淫无度和贪欲无艺、唯利是图两种类型,就数量而言,负面形象多于正面。关于僧尼人物负面形象的成因,可以从沿袭宋元小说的传统、僧尼数量的过度膨胀、肯定人的生理欲求、迎合接受者的喜好趣味四方面来做分析与探究。总之,从僧尼人物的角度切入,可以了解凌蒙初的创作观念,帮助我们认识晚明的社会状况。(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08期)

何进[4](2016)在《“叁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言”、“二拍”是晚明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它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形象,有商人、士人、妓女、媒妁等等,就连僧尼形象在“叁言”、“二拍”中也变得多元化,更加丰富立体,不再是单一的苦行僧的形象,他们开始涉足尘世,与以前的僧尼形象有很大反差。本论文就“叁言”、“二拍”里面的僧尼形象进行分类研究,试探究其中有异于以往形象的恶僧尼形象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形象的思想内涵,希望能对僧尼形象做出比较全面的论述。本文将“叁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一一梳理,将其分为叁大类:高僧尼、凡僧尼、恶僧尼。就僧尼修行的高低把高僧尼分为修行高深、点化世人和虽被诱破戒,但最终悟道成佛两类;凡僧尼分为凡心不死、追求爱情和贪图钱财、自私自利两类;恶僧尼分为荒淫无度、奸淫邪道和见财起意、杀人掠货两类。其中高僧尼是作者持赞赏态度的,凡僧尼是最平凡的僧尼形象,恶僧尼是作者所抨击的反面形象。因书中恶僧尼的形象较为突出,与人们既定印象中的僧尼形象大相迥异,因而本文试从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方面对其形成原因作了专章分析。僧尼形象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突破了传统叙事文学中刻板化的僧尼形象,劝戒世人要行善业、种善果,体现了作者喻世、警世、醒世的良苦用心,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的警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6-05-13)

徐传南[5](2016)在《试论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的世俗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本土化和世俗化是其发展的趋势。明清两朝,商品经济迅速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世俗生活对于佛教的影响,逐渐反映在不同形式的文学创作中。明清昆腔传奇中出现了大量的僧尼形象,他们不是佛门中恪守佛法的弟子,其行为一如普通大众,染上了浓厚的世俗化色彩。僧尼形象因此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文将分五章来进行阐述。第一章提出研究对象,简述文学作品中僧尼形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将概述明代之前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僧尼形象,从魏晋到明清,僧尼形象随着佛教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世俗化的程度在逐渐加深。第叁章是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的分析,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一是情欲化,二是功利化,叁是调笑化,四是侠义化,五是儒学化。第四章阐述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世俗化的塑造手段,结合剧本与场上,从净、丑、旦行的舞台表现,如行当、服装、表演、曲词宾白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试分析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世俗化的原因,从佛教自身的世俗化、文学创作的娱乐化以及明清各种思潮的影响叁个方面来阐述。(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4-01)

宋鑫斐[6](2015)在《“叁言二拍”中僧尼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说明叁言二拍中僧尼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从普遍的天命观、觉醒的生命观这两个角度进行文化方面的解读。对其文化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态、文化观念以及民俗信仰。(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5年16期)

王煜[7](2014)在《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教徒信众的努力,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在传播过程中,佛教出现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趋向;及至明代,佛教的世俗化程度大大加深。佛教世俗化,对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世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以期读者对该选题得到一个较为全面、较为深入细致的了解与认识。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从佛教活动重心的转变、佛教神圣性的消泯和僧界内诸多乱象分析明代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和成因。明政府基于限制并利用的目的制定的宗教政策,带有厚重的功利色彩,僧人被卷入世俗生活中,其活动重心发生了由“出世”向“入世”的变化。明代的宗教政策对僧人从功能角度进行了划分,导致僧人出现了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宗教服务成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原本的神秘性和神圣性逐渐消泯。及至晚明,明王朝的腐败带来宗教政策的松弛,各种抱有其他目的的人出家为僧,带来僧尼队伍的混乱,进一步加重了佛教世俗化的程度。第二章从晚明世情小说中善僧尼的角度,探讨佛教世俗化对僧尼形象的影响。本章将善僧尼分为高僧和凡俗僧尼,分别加以分析讨论。在佛教世俗化的影响下,世情小说中的高僧几乎都涉入世俗,并且高僧破戒的故事被充分发挥和演绎;凡俗僧尼是僧人职业化的产物,佛教为其提供了衣食来源,甚至使其发家致富,但佛教原本的教义几乎被完全消解。本章还探讨了“高尼”形象缺失背后的原因,分析了佛教世俗化对这种文化现象的作用。第叁章探讨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恶俗僧尼形象的影响。佛教活动重心的改变,缩小了僧俗之间的距离,揭去了其原本的神秘性和神圣性。佛教世俗化带来的晚明僧界的诸多乱象,为恶俗僧尼形象提供了原型,大量贪财好色的僧人形象出现在世情小说中。他们无视戒规、法律,为财色不惜杀人害命,表现出被欲望控制的人性之恶。晚明社会风气的开放、道德观念的崩塌,也为恶俗僧尼形象的涌现提供了必要条件。第四章探讨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僧尼形象的审美功能和道德功能的影响。在佛教世俗化的作用下,僧尼形象表现出明显的“趋丑”倾向,同时也迎合了当时文化氛围中读者的审美观念。“趋丑”的僧尼形象对社会道德产生了一定的腐化作用。但是僧尼形象承载的佛教教义,对社会道德又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通过对晚明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研究,不仅能够看到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的影响,也可以据此对晚明的社会文化进行全面考察。(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高娟[8](2013)在《“叁言”中的僧尼形象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冯梦龙的"叁言"刻画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可谓晚明的一幅风俗画。其中,僧尼这一阶层的形象尤为鲜明,颇值得注意,与此前的僧尼形象出现很大的反差。具体来分,可分为叁类:圣僧圣尼、俗僧俗尼、恶僧恶尼,且比重最大的是俗僧俗尼。这反映了当时审美的世俗化及创作者对接受者审美趣味的迎合,一定程度也是社会现实的照影。(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19期)

徐金金[9](2012)在《“叁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言”、“二拍”中有一类人物形象——僧尼,类型丰富而且内容也较复杂,对它的研究只在相关专着中有少许涉猎,期刊论文有四篇,硕士论文仅一篇,也只涉及到“叁言”中的僧尼形象。但这些多是重在研究僧尼形象的分类以及这一独特形象的审美意趣,对小说中这一形象的文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还缺少研究和探讨。基于此,本人的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僧尼形象的具体分类以及这一形象的文学功能和文化内涵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僧尼形象做全面的、系统的论述,为“叁言二拍”做一点拓展性的研究。论文共分五部分,除了引论和结论以外,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作品中涉及僧尼形象的篇目进行一个概况的统计说明,然后结合前人的观点以及成果对小说中的僧尼形象进行分类。初步把僧尼形象分为五类: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型;德行高深、参悟佛道型;渴望爱情、追求婚姻型;放纵淫欲、奸淫邪道型;贪财好利、胡作非为型。其中,前叁类属于作者要肯定、赞美的正面形象,后两类是作者持否定态度的反面形象。第二部分分析总结僧尼形象在小说中的文学功能。主要从僧尼形象对小说的结构功能、情感宣泄功能和教化功能这叁个方面进行文学解读。这样才能整体把握编撰者编写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还能加深对明代拟话本的研究。第叁部分试图说明僧尼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从普遍的天命观、功利的民俗观、觉醒的生命观和强烈的宗教观这四个角度进行文化方面的解读。对其文化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态、文化观念以及民俗信仰。(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6-30)

田冬梅[10](2012)在《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是世情小说的发轫期,世情小说以其“描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世俗性赢得了市民阶层的喜爱。僧尼形象作为一类独特的宗教人物形象,丰富了世情小说的人物画廊,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宗教现状和风俗人情。本文主要从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这一视角入手,分析明代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类别及其特征,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阐释僧尼形象特征的具体成因。在明代世情小说文本中,主要塑造了叁类僧尼形象:第一类是高僧形象,可以具体划分为始终超凡脱俗的得道高僧和经历尘劫、终成正果的高僧两类。高僧形象的塑造具有独特的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体现出了宗教的神圣性与神秘性。但在世情小说文本中,高僧形象的数量却是相对最少的,这与明代的佛教界现状以及世情小说的文体特征有关。在世情小说文本中,高尼形象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这与男性的话语权中心地位、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思想有关,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低下。第二类是凡俗僧尼形象,他们中有的善良正直,有的世故世俗,有的低级庸俗。他们是僧尼形象中最具普遍性、性格最丰富的一类,凡俗僧尼形象的大量出现源于明代适俗化的佛教政策、世俗社会的宗教需求对佛教世俗化的影响。由于这类僧尼自身的凡俗,一般只能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次要人物形象出现。第叁类是恶俗僧尼形象,可以具体划分为恶俗男僧和恶俗女尼两大类。“贪”“淫”是他们恶俗行为的主要表现。恶俗僧尼形象是明代世情小说宗教人物形象中数量相对最多的,并且他们多以主角的身份出现。明代社会骄奢淫逸之风的盛行,宗教管理制度松弛导致佛教界的论落,世情小说作者对待佛教界僧尼的态度以及维护传统儒家礼教、满足受众世俗审美需求的创作目的,都推动了恶俗僧尼形象的大量繁衍。总之,这叁类僧尼形象的产生与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密切相关。通过对明代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研究,使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纷繁复杂,社会环境对人性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力。高僧高尼们是宗教精神的楷模,努力恪守着自我的宗教操守,却也难免凡心偶炽,经过欲海的挣扎终于凤凰涅磐;凡俗僧尼们是宗教界的芸芸众生,演绎着平凡普通的人情人性,在欲海中沉沉浮浮;恶俗僧尼们则是宗教界的毒瘤,暴露着扭曲变态的物欲情欲,在欲海中沉论淹没。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命运结局无不体现着作者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2-04-01)

僧尼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说中破色戒的僧尼大致可以分为叁类:一是暗中行事,完全沉溺其中,毫无悔意,不可自拔,以《叁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为代表;二是追求佛性,却又无法摆脱人性,在二者之间苦苦挣扎,以《鸠摩罗什》中的高僧鸠摩罗什为代表;叁是超越清规戒律,不受任何束缚,在佛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人性的作用,以《受戒》里的众僧形象为代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僧尼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高鹏程.汪曾祺小说中的僧尼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2].蔡莹.漫谈小说中破色戒的僧尼形象[J].名作欣赏.2016

[3].段新颖.《二拍》中僧尼形象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4].何进.“叁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

[5].徐传南.试论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的世俗化趋势[D].苏州大学.2016

[6].宋鑫斐.“叁言二拍”中僧尼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J].读书文摘.2015

[7].王煜.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

[8].高娟.“叁言”中的僧尼形象阐释[J].青春岁月.2013

[9].徐金金.“叁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10].田冬梅.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标签:;  ;  ;  ;  

僧尼形象论文-高鹏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