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赋彩论文-李晓姗

随意赋彩论文-李晓姗

导读:本文包含了随意赋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色彩,“随意赋彩”,实践创作

随意赋彩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姗[1](2017)在《中国山水画“随意赋彩”实践创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山水画跟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画作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以及不同情感的表达。西方绘画思想的冲击促使中国山水画产生新的生机,伴随着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当代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已开始慢慢形成,画家们的作品所创作得内容和形式都受到这个时代背景环境的极大影响。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标准是以当代的审美需要为基础的,通过在继承传统并有所发展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和吸收当代的新元素,尝试运用各种新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等,给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当代中国山水画在色彩上呈现出丰富多彩又不失传统的景象。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之一,基于水墨为主的传统山水画在多元文化的现代世界环境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下艺术审美要求。山水画要有新的突破性发展,就需要打破传统限制和束缚,扩展艺术表现要素,色彩便成为当代山水画革新中重要的因素。“随意赋彩”作为笔者主观观察自然及对其解读并与心灵相交融达到思想精神的融合而产生的具有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两方面形成的风格特色的绘画语言。笔者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给笔者本身的内在感受通过突出的色彩来表现,再由主观感受进入形象,以实现画面的色彩生成。对山水画“随意赋彩”的实践创作研究打破传统局限,突破单一的颜色观念,形成能够自由传递心理感受,具有突出特色表现的、丰富多元化的适应当下艺术审美需要与社会审美价值的色彩认识。本文主要分为叁章来对中国山水画“随意赋彩”实践创作探究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现状、内容、方法以及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随意赋彩”的含义、产生原因以及其意义;第叁章主要综述了中国山水画“随意赋彩”的实践创作。中国山水画“随意赋彩”实践创作探究是色彩在山水画中丰富运用的体现,是对中国山水画色彩的一种继承、传播与发展,还能促进山水画朝着多元化、全面化发展,为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语言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3-01)

刘润红[2](2015)在《“随类赋彩”和“随意赋彩”》一文中研究指出青绿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自诞生以来,就以繁华富丽、金碧辉煌而着称。同时,画家们和理论家们对于色彩的研究和创造也从未间断过。在这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六朝时期《古画品录》的作者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一说。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要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颜色进行色彩安排,但“随类赋彩”中的“类”不仅仅指现实中自然万物的真实色彩,而是指画家经过主观能动性改造之后的、高度提炼概括的色彩。经过画家依据内心情感改造过的色彩,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因为谢赫“六法”在提出之后就成为了品评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中唯一关于设色研究的一法,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后世画家们绘画设色的理论依据和审美标准。以设色巧妙着称的青绿山水画,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辉煌和元明时期的凋敝之后,由于世界资讯的迅速传递、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近代西画美术教育的普及、国内“岩彩画”的兴起、日本画的影响以及新型绘画颜料的研发、画面制作技法的复杂多样,都促使着青绿山水画飞速地发展。时代的变迁往往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变革,笔墨亦不例外。改变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不知不觉中,“随类赋彩”在画家们心中已经变成了“随意赋彩”,这传统赋色理念的转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当代的画家的创作中。随着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迅猛发展,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对于当代青绿山水画的研究,这类研究相对于发展的速度而言,在笔者看来已然不足以跟上发展的速度。而尤其是其中色彩表现的研究,则是能够带我们更深入了解青绿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更是能够帮助青绿山水画更好发展的必要反思。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在此关头对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赋色特点发起探讨与总结,是我们为青绿山水画发展所能做的,有意义的一件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李娜[3](2013)在《随意赋彩——谈中国当代油画的色彩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彩承载着艺术家的精神诉求,在当今社会和谐、政治安定的盛世春秋的大背景下,当代油画艺术家的色彩表现为一种随意赋彩,随遇而安的超然之美。(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06期)

刘高峰[4](2012)在《随意赋彩—论色彩的抽象性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人们对色彩构成理论的认知,表现色彩抽象性价值的"随意赋彩"方式正在不断改变传统的"随类赋彩"理念。传统的随类赋彩观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当艺术家们对色彩抽象性价值的认知满足了内心宣泄的需要时,随意赋彩这一设色理念便应运而生。随意赋彩在绘画中不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再现,而是被赋予了情感、想象、个性等一系列抽象性因素的艺术载体。(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蔡莉佳[5](2009)在《佛像样式着色的变化从“随类赋彩”到“随意赋彩”的风格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当下全球经济浪潮下的文化交流,中西艺术的相互渗透,如何在我们的创作中找到最有灵感的切入点成为大多数艺术创作者们苦苦寻觅的东西。我认为西方艺术不是我们艺术创新的唯一支持。从自己本土中的古代传统壁画色彩中仔细探究,拥有丰富的色彩素养是我们艺术探求者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本课题针对中国古代壁画色彩探析,关注核心是"色彩"。(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09年32期)

苏百钧[6](2009)在《随“意”赋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既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手段,又是凝聚在作品中画家的思想内涵,不同方法的色彩处理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反之,不同的"意"念也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色彩处理。色彩之所以有其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强烈,而且还有蕴含在视觉因素之中的体验的深刻。例如:(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09年12期)

黄雪玲[7](2009)在《随“意”赋彩——浅析白先勇小说的色彩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现代派小说家白先勇的作品弥漫着浓重的"失落感"。其悲情叙述主要通过他手中的妙笔创设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来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白先勇小说中色彩的运用大大拓展了其小说的蕴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创作思想的新平台。(本文来源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王成宝[8](2006)在《从“随类赋彩”到“随意赋彩”》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魏晋时期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随类赋彩”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对于以后中国绘画的色彩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色法则,一直是中国画赋色原则的一种重要设色理念和参照。一方面,因长期受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内在制约,在“随类赋彩”统照下的中国画设色既不追摹自然物象表面色彩的相似,又格外重视神韵和主客神遇的意象表达,彰显了传统重彩画独特而又丰富的视觉审美效应,维系了中国画的根本精神和美学思想。另一方面,它所映射出的过强的象征性、保守性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色彩本性的健康发展。尤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现代重彩画在创作观念上展现了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在绘画语言上突破思维定势,在创作方法上各探灵苗,伴随着岩彩等新材料、新媒体的介入使重彩画创作更趋多元化、多彩化、自由化,敷彩随“意”化倾向,或曰“随意赋彩”设色理念已日益突显出其时代价值,使得“随类赋彩”在今天逐渐陷入了尴尬的语境状态。因此,“随类赋彩”在今天只有注入时代新鲜的血液,才能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随意赋彩”正是承载着“随类赋彩”传统文化的精神思想,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逐渐生成的新的设色理念。这一设色理念的孕育、成长并日趋成熟,一方面,离不开多元开放的时代大环境,即现实土壤的原因,另一方面,高科技时代新媒材、新颜料的开发应用也为其提供了物质方面的保证。另外,“随意赋彩”以丰厚的古典色彩理念为依托,以世界上其它民族优秀的视觉文化为滋养,吸收并消化中国民间绘画及其它姊妹艺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随类赋彩”而言,“随意赋彩”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中西并用,纳古吸今,并深深扎根于生活,在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下,以其“色彩当随时代”的文化精神,深入发掘色彩的本质与本性,确立了色彩自身在重彩画中的艺术价值和视觉传达优势。总之,“随意赋彩”不仅涉及到具体的技法问题,还极大地拓展了艺术思维,在当今重彩画创作中,它无论是作为一个潜在的设色理念还是作为一种显性的绘画语言形式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随意赋彩”这一美术现象的探讨,据笔者揣陋,很多人仅是停留在现象本身以零零星星的教学札记形式做过归纳和总结,尚没有人在更深层面上系统地整理并研究重彩画设色理念从“随类赋彩”到“随意赋彩”的变迁,所以,这正是本文试图思考和探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本文即围绕从“随类赋彩”到“随意赋彩”色彩理念的变迁为核心,试从历(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李维红[9](2005)在《从“随类赋彩”到“随意赋彩”》一文中研究指出赋彩能否“随意”?随什么“意”?在扼要检视中国绘画史背景的基础上,本文对“随类赋彩”的观念和文人画观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绘画色彩的功能是综合性的,除了模仿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外,还具有表现性的功能。文人水墨画就是一种特殊的“随意赋彩”。结合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的成就和科学研究成果,及当代中国工笔画的新趋势,本文对“随意赋彩”的含义及其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2005年04期)

张红嫚[10](2005)在《随“意”赋彩——中国画色彩运色浅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显然,在世界绚丽无比的绘画领域里,中国画以其工具、构图、笔墨的独特性而独树一帜,以其极具个性的艺术品格向世人展示了我国悠久传统文化培育的民族智慧和审美特征。而色彩运用的独特性则是形成中国画鲜明个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关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古来就有作为六法之一的“随类赋彩”的说法。对于此说,应该深刻理解,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依傍具体物象的“类”去施彩布色,那末创作出来的画作,只能是平庸之作。正象中国画大师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指出的一(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05年07期)

随意赋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绿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自诞生以来,就以繁华富丽、金碧辉煌而着称。同时,画家们和理论家们对于色彩的研究和创造也从未间断过。在这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六朝时期《古画品录》的作者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一说。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要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颜色进行色彩安排,但“随类赋彩”中的“类”不仅仅指现实中自然万物的真实色彩,而是指画家经过主观能动性改造之后的、高度提炼概括的色彩。经过画家依据内心情感改造过的色彩,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因为谢赫“六法”在提出之后就成为了品评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中唯一关于设色研究的一法,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后世画家们绘画设色的理论依据和审美标准。以设色巧妙着称的青绿山水画,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辉煌和元明时期的凋敝之后,由于世界资讯的迅速传递、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近代西画美术教育的普及、国内“岩彩画”的兴起、日本画的影响以及新型绘画颜料的研发、画面制作技法的复杂多样,都促使着青绿山水画飞速地发展。时代的变迁往往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变革,笔墨亦不例外。改变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不知不觉中,“随类赋彩”在画家们心中已经变成了“随意赋彩”,这传统赋色理念的转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当代的画家的创作中。随着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迅猛发展,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对于当代青绿山水画的研究,这类研究相对于发展的速度而言,在笔者看来已然不足以跟上发展的速度。而尤其是其中色彩表现的研究,则是能够带我们更深入了解青绿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更是能够帮助青绿山水画更好发展的必要反思。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在此关头对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赋色特点发起探讨与总结,是我们为青绿山水画发展所能做的,有意义的一件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随意赋彩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姗.中国山水画“随意赋彩”实践创作探究[D].福州大学.2017

[2].刘润红.“随类赋彩”和“随意赋彩”[D].郑州大学.2015

[3].李娜.随意赋彩——谈中国当代油画的色彩美[J].青年文学家.2013

[4].刘高峰.随意赋彩—论色彩的抽象性表现[J].皖西学院学报.2012

[5].蔡莉佳.佛像样式着色的变化从“随类赋彩”到“随意赋彩”的风格转变[J].学理论.2009

[6].苏百钧.随“意”赋彩[J].美术.2009

[7].黄雪玲.随“意”赋彩——浅析白先勇小说的色彩运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8].王成宝.从“随类赋彩”到“随意赋彩”[D].陕西师范大学.2006

[9].李维红.从“随类赋彩”到“随意赋彩”[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

[10].张红嫚.随“意”赋彩——中国画色彩运色浅见[J].美术.2005

标签:;  ;  ;  ;  

随意赋彩论文-李晓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