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运动区论文-余芳菲,贾新燕,李雯昕,刘荣,刘春龙

皮层运动区论文-余芳菲,贾新燕,李雯昕,刘荣,刘春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层运动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髓损伤,电针疗法,运动功能,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

皮层运动区论文文献综述

余芳菲,贾新燕,李雯昕,刘荣,刘春龙[1](2018)在《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训练组各40例。常规训练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坐位、站立及功能恢复等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取T8-T10夹脊穴、大椎穴、命门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及足叁里穴(双侧),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4周。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采用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t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评定运动功能,检测胫前肌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静息期(CSP)及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评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WISCIⅡ、CSP均明显升高,RMT、MEP明显降低(P <0. 05),MAS评分及CMAP无明显变化(P> 0. 05);电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RMT、MEP及CSP改善优于常规训练组(P <0. 05)。Spearman结果显示,患者LEMS及WISCIⅡ与RMT、MEP、CSP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恢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21期)

周思捷[2](2018)在《皮质脑电图μ节律及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大脑运动区病变(主要指癫痫灶和胶质瘤)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切除病变,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由于个体间运动区解剖位置存在差异,术中实时定位监测功能区是减少中央区附近的病变术后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方式。目前临床上用于术中定位功能区的金标准是皮质直接电刺激(Direct Electrical Stimulation,DES)。然而,术中发现皮质直接电刺激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诱发癫痫或假阳性和假阴性等定位错误。此外,DES的操作过程耗时且需要病人配合术中任务,这使得此类手术在年幼、不配合术中任务的病人上开展显得十分困难。另外一种定位运动区的重要方式是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此类技术可让病人术中处于全身麻醉状态下安全快速地识别中央沟,但其定位的灵敏性在某些麻醉剂的影响下有所下降。由于DES和SSEPs定位运动区的局限性,近年来关于术中功能区定位的其他研究方法正逐渐开展,其中包括皮质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研究发现,术中病人在给予一定刺激或进行认知任务的情况下,ECoG可记录到一系列脑电节律的特异性变化,不同节律可被用于识别皮质活动的不同功能区域。因此,皮质脑电图可在术中记录皮层正常生理脑电并定位功能区,同时不会诱发癫痫发作,并缩短定位操作的耗时。μ节律被认为是由丘脑联合通路产生,当病人通过想象或进行实际运动时出现振幅减低,该节律也被认为是中央区激活的特征。近年来,He~([1])等通过从ECoG采集的脑电信号节律(0.5-200Hz)分析所得,与运动区密切相关的节律是慢皮层电位(Slow Cortial Potential,SCP)。然而由于临床上检测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复合波,无法针对单一节律进行分析研究,故μ节律或SCP很少被应用于功能区病变术中快速识别及定位运动区皮质。鉴于此,本研究以运动区脑电节律的特异性为原理,结合小波变换分析,对脑运动区μ节律和静息态慢皮层电位特征提取和分类,探索皮质脑电图μ节律和静息态慢皮层电位分析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第一部分皮质脑电图μ节律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目的】探索皮质脑电图μ节律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资料和方法】我们对8例大脑功能区病变病人进行全麻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DES定位运动区皮质。采集静息、手运动任务下皮质脑电信号,通过小波分析,分析各波段运动前后ERD特征,选取特征频率阈值,评估其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所有病人皮质电刺激均定位运动区皮质,在运动状态下见皮质脑电图信号μ节律ERD变化最明显,以40%阈值为特征值,与DES对比,皮质脑电图μ节律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0%和91.7%。【结论】皮质脑电μ节律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操作简便,无诱发癫痫危险,是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一种新方法。第二部分皮质脑电图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目的】探索ECoG静息态慢皮层电位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资料和方法】我们对13例脑功能区病变病人进行全麻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DES定位运动区皮质。采集并分析静息状态下ECoG信号,通过小波分析,分析各波段能量值特征,选取特征频率阈值,评估其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所有病人术中DES均定位运动区皮质,在静息状态下可见ECoG慢皮层电位的电位能量值最大,以1.6为阈值,与DES对比,静息态SCP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0.6%和59.2%。【结论】静息态皮质脑电图SCP分析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有良好的灵敏性,但特异性中等,有望成为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伟,廉海平,李志锦,王拓,王茂德[3](2017)在《刺激参数对大鼠上肢运动区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大鼠上肢运动区皮层不同强度、波宽与频率的电刺激,研究不同刺激参数对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与波幅的影响。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给予不同波宽(100、200、300μs)、强度(3、6、9、12、15、18、20mA)与频率(3、5、10、20、40、80、160、320Hz)的皮层直接电刺激,记录MEP的波幅与潜伏期。多元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强度、波宽、频率对大鼠上肢MEP潜伏期与波幅的影响。结果刺激波宽显着影响大鼠上肢MEP潜伏期(P<0.05)与波幅(P<0.05),但100μs与300μs组间MEP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强度也显着影响MEP潜伏期(P<0.05)与波幅(P<0.05),但当刺激强度大于9mA时潜伏期无显着缩短,刺激强度大于12mA时波幅无显着升高。刺激频率对潜伏期(P=0.913)与波幅(P=1.000)无明显影响。结论直接皮层电刺激诱发大鼠上肢运动区MEP,其波幅与潜伏期受刺激波宽与强度的影响,而不受刺激频率的影响,这将为更好地研究功能区病变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7年23期)

毛德旺,袁建华,丁忠祥,李玉梅[4](2016)在《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静息态脑功能与皮层电刺激定位运动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预后,脑神经外科手术需要一种便捷、准确的术前功能区定位方法。通过皮层电刺激法作为对照,评价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静息态脑功能定位皮质功能区的准确性,并且探讨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脑神经外科的23例运动区病变患者,手术前采用静息态独立成分分析进行运动区定位。以术中皮层电刺激作为皮层定位标准,比较两种技术的符合率,(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7-14)

高雅,王震寰[5](2016)在《大脑皮层手运动区的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位并分析手运动区域的形态学规律。方法:选取48名右手利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头颅薄层MRI扫描,获得48名志愿者96个大脑半球的MRI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对手运动区进行识别、定位,并观察分析其形态学规律。结果:手运动区域分7种类型:倒Ω型、ω型、ω内不对称型、ω外不对称型、曲线型、三叶草型和波浪型。男女、男性和女性左右侧大脑半球各型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倒Ω型基底宽明显大于女性(P<0.01)。结论:完善手结运动区分型,为临床及实验研究识别中央前回提供便利条件。(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高超,詹傲,谢延风,石全红[6](2015)在《脑肿瘤对大脑皮层运动区BOLD-fMRI信号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血氧依赖水平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技术,探讨不同类型、性质的脑肿瘤对大脑皮层运动区BOLD-f MRI信号激活范围、强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近或累及大脑皮层运动区的48例脑肿瘤患者(恶性27例,良性21例)与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获得功能区BOLD激活图像,分析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区BOLD-f MRI信号范围、强度与脑肿瘤间的关系。结果:恶性脑肿瘤组信号范围及强度(范围:M I:51.30±9.27,SM I:29.56±9.29;强度:M I:29.59±12.28,SM I:23.00±6.42),良性脑肿瘤组信号范围及强度(范围:M I:100.57±29.60,SM I:79.00±11.85;强度:M I:46.00±8.58,SM I:47.24±14.93),正常人组信号范围及强度(范围:M I:192.00±23.83,SM I:177.40±21.53;强度:M I:62.20±8.15,SMⅠ:52.60±12.83)。叁组间信号范围及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脑功能区成像范围与强度呈正相关(M I:R2=0.56,P<0.05;SM I:R2=0.41,P<0.05)。结论 :BOLD-f MRI能无创、快速地对皮层功能区进行定位,明确良恶性脑肿瘤大脑皮层运动区BOLD-f MRI的信号特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挺,郑刚,李昉晔,李晋江,胡深[7](2013)在《功能磁共振与术中直接皮层电刺激定位初级运动区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在病理条件下运用血氧饱和水平检测(BOLD)技术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功能神经导航定位皮质运动区的可靠性。方法:选取14例邻近初级运动区的病变,所有患者均按受BOLD-fMRI检查,检查中患者完成对指任务以定位初级运动区,根据其结果重建出运动区后将其融合进导航计划中。术中应用直接皮层电刺激来定位初级运动区,与BOLD-fMRI定位的初级运动区进行对照。结果:在13例(92.9%)患者中BOLD-fMRI结合神经导航定位皮质运动区与术中直接皮层电刺激相吻合。有1例(7.1%)患者皮层电刺激未在BOLD-fMRI激活区范围内引出肌电位变化。结论:BOLD-fMRI定位初级运动区的可靠性较高,在某些情况(如肿瘤浸润或瘤周水肿较严重)下,需结合术中皮层电刺激来确定功能区的位置。(本文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张挺[8](2013)在《功能磁共振与术中直接皮层电刺激定位初级运动区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在病理条件下运用血液氧饱和水平检测(BOLD)技术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功能神经导航定位皮质运动区的可靠性。方法研究选取了32例初级运动区或邻近初级运动区的病变,所有患者均按受BOLD-fMRI检查,检查中患者完成对指任务以定位初级运动区,根据其结果重建出运动区后将其融合进导航计划中。术中应用直接皮层电刺激来定位出初级运动区,根据电刺激靶点统计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和评价BOLD-fMRI定位初级运动区的可靠性。结果在32例患者中,31例(96.9%)引出对侧肌肉复合动作电位,1例(3.1%)未引出。电刺激靶点共计243个,其中TP128个(52.7%),FP96个(39.5%),TN10个(4.1%),FN9个(3.7%)。敏感度93.4%,特异度90.6%。BOLD-fMRI定位初级皮层运动区与术中直接电刺激定位运动区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old-fMRI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定位初级运动区与术中皮层电刺激结果有很高的吻合率,定位初级运动区可靠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3-05-23)

卢钦钦,代淑芬,顾凯,左洋凡,于萍[9](2012)在《皮层运动区和皮层下运动区在运动的认知控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的认知控制是机体选择适合当前情境的运动的关键。皮层和皮层下运动区的不同脑区分别参与运动认知控制的不同方面,同时又相互协作以确保各种运动的正确执行。运动前区(PMC)和初级运动区(M1)共同负责感觉与运动之间的转换,M1区、小脑和纹状体共同参与运动的学习和记忆,辅助运动复合体(SMC)和M1区在运动的计划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基底神经节和前辅助运动区(pre-SMA)是对运动进行抑制的关键脑区。(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2年11期)

霍炎,栗苹[10](2012)在《基于图论算法的脊髓损伤后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元网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损伤(SCI)后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元的功能重组对机体功能康复的影响仍然不为人知。脊髓损伤前后,对一只在跑步机上直立行走的恒河猴的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元信号进行记录,利用不同神经元动作电位序列间的相关系数建立神经元网络图。为了研究神经元活动模式的变化与功能康复之间的联系,利用图论算法计算了神经元网络图的全局效能指标和神经元脆弱性指标。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神经元活动模式的显着变化意味着运动区神经元的功能重组(神经可塑性)与脊髓损伤后猴子的功能康复状态紧密相关,且这种神经功能重组对于猴子步行功能的康复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2年12期)

皮层运动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大脑运动区病变(主要指癫痫灶和胶质瘤)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切除病变,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由于个体间运动区解剖位置存在差异,术中实时定位监测功能区是减少中央区附近的病变术后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方式。目前临床上用于术中定位功能区的金标准是皮质直接电刺激(Direct Electrical Stimulation,DES)。然而,术中发现皮质直接电刺激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诱发癫痫或假阳性和假阴性等定位错误。此外,DES的操作过程耗时且需要病人配合术中任务,这使得此类手术在年幼、不配合术中任务的病人上开展显得十分困难。另外一种定位运动区的重要方式是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此类技术可让病人术中处于全身麻醉状态下安全快速地识别中央沟,但其定位的灵敏性在某些麻醉剂的影响下有所下降。由于DES和SSEPs定位运动区的局限性,近年来关于术中功能区定位的其他研究方法正逐渐开展,其中包括皮质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研究发现,术中病人在给予一定刺激或进行认知任务的情况下,ECoG可记录到一系列脑电节律的特异性变化,不同节律可被用于识别皮质活动的不同功能区域。因此,皮质脑电图可在术中记录皮层正常生理脑电并定位功能区,同时不会诱发癫痫发作,并缩短定位操作的耗时。μ节律被认为是由丘脑联合通路产生,当病人通过想象或进行实际运动时出现振幅减低,该节律也被认为是中央区激活的特征。近年来,He~([1])等通过从ECoG采集的脑电信号节律(0.5-200Hz)分析所得,与运动区密切相关的节律是慢皮层电位(Slow Cortial Potential,SCP)。然而由于临床上检测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复合波,无法针对单一节律进行分析研究,故μ节律或SCP很少被应用于功能区病变术中快速识别及定位运动区皮质。鉴于此,本研究以运动区脑电节律的特异性为原理,结合小波变换分析,对脑运动区μ节律和静息态慢皮层电位特征提取和分类,探索皮质脑电图μ节律和静息态慢皮层电位分析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第一部分皮质脑电图μ节律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目的】探索皮质脑电图μ节律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资料和方法】我们对8例大脑功能区病变病人进行全麻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DES定位运动区皮质。采集静息、手运动任务下皮质脑电信号,通过小波分析,分析各波段运动前后ERD特征,选取特征频率阈值,评估其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所有病人皮质电刺激均定位运动区皮质,在运动状态下见皮质脑电图信号μ节律ERD变化最明显,以40%阈值为特征值,与DES对比,皮质脑电图μ节律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0%和91.7%。【结论】皮质脑电μ节律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操作简便,无诱发癫痫危险,是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一种新方法。第二部分皮质脑电图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目的】探索ECoG静息态慢皮层电位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资料和方法】我们对13例脑功能区病变病人进行全麻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DES定位运动区皮质。采集并分析静息状态下ECoG信号,通过小波分析,分析各波段能量值特征,选取特征频率阈值,评估其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所有病人术中DES均定位运动区皮质,在静息状态下可见ECoG慢皮层电位的电位能量值最大,以1.6为阈值,与DES对比,静息态SCP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0.6%和59.2%。【结论】静息态皮质脑电图SCP分析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有良好的灵敏性,但特异性中等,有望成为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一种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层运动区论文参考文献

[1].余芳菲,贾新燕,李雯昕,刘荣,刘春龙.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8

[2].周思捷.皮质脑电图μ节律及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8

[3].王伟,廉海平,李志锦,王拓,王茂德.刺激参数对大鼠上肢运动区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

[4].毛德旺,袁建华,丁忠祥,李玉梅.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静息态脑功能与皮层电刺激定位运动区对照研究[C].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5].高雅,王震寰.大脑皮层手运动区的形态学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

[6].高超,詹傲,谢延风,石全红.脑肿瘤对大脑皮层运动区BOLD-fMRI信号特征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

[7].张挺,郑刚,李昉晔,李晋江,胡深.功能磁共振与术中直接皮层电刺激定位初级运动区的对照研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

[8].张挺.功能磁共振与术中直接皮层电刺激定位初级运动区的对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

[9].卢钦钦,代淑芬,顾凯,左洋凡,于萍.皮层运动区和皮层下运动区在运动的认知控制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2

[10].霍炎,栗苹.基于图论算法的脊髓损伤后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元网络分析[J].科技导报.2012

标签:;  ;  ;  ;  

皮层运动区论文-余芳菲,贾新燕,李雯昕,刘荣,刘春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