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流动论文-郭菲菲

技术流动论文-郭菲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向流动,双师培养

技术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郭菲菲[1](2019)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知识流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背景下,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知识流动机制,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知识交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通过分析高职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的现状及表现形式,提出高职教师与企业人才双向知识流动进行深度合作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36期)

吴菲菲,陈肖微,黄鲁成,苗红[2](2019)在《老年人口流动对福祉技术创新需求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数据源,细粒度的分析我国流动老年人面临的社会问题。研究发现,老年人口流动加重了异地医疗的需求,且对于流动老年人的疾病诊断和居家照料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以上流动老年人口面临问题,基于福祉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政府、企业、高校等层面提出了策略性建议,促进福祉技术的快速发展,缓解老年人口流动带来的医疗和护理压力。(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姜鸿丽,郑雅文,周峰[3](2019)在《品牌活动促对接 流动课堂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健全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矛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闯出了一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路子。今年前10个月,武陵区城镇新增就业825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25人。政策护航(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保障报》期刊2019-11-19)

何阳,娄成武[4](2019)在《流动治理:技术创新条件下的治理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治理指的是处于流动中的治理主体借助科学技术实现身体缺场情形下参与户籍所在地利益相关公共事务的法定治理行为,是对流动人口参与社会治理议题的回应。流动治理对传统治理的突破主要表现为保障了流动人口的治理权,高度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脱域式"和低成本特征。流动治理的治理限度包括治理主体需要具备使用网络的技能与条件,治理机制需要确保网络治理参与有序化以及治理对象需要具有时限性弱特征,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流动治理才能得以展开。实现流动治理应遵循"意识-平台-能力-制度"四位一体的架构逻辑,增强流动人口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搭建流动人口参与治理的网络媒介,推广流动人口参与治理的技术知识,制定流动人口参与治理的规则体系。(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舒畅,蒋方园[5](2019)在《基于JSP技术的社区流动人口安全监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流动人口管理及安全监控的分析与研究,结合现状开发出一套流动人口安全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和控制流动人口,提升管理效率。系统基于MVC叁层架构模式开发,采用JavaWeb技术和B/S架构,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5.7.2,使用了BootStrap前端框架,C3P0连接池技术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安全性,有效地提高了该系统开发的效率和降低了后期维护难度。该系统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效率,使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9年11期)

张慧杰[6](2019)在《大数据技术在义务教育师资流动调控中的作用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县域内的师资配置均衡,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义务教育师资流动的有效调控和管理,构建科学的调控体系,更新管理理念,搭建有效的管理平台,是解决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9年21期)

王嵩,张建清,范斐,周雅慧[7](2019)在《科学技术有效流动与区域间非行政壁垒》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创新要求突破创新主客体间壁垒,促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流动以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构建了区域间科学技术流动潜力的引力模型,通过地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技术距离矩阵,计算不同区域技术吸收水平,并利用改进的Romer模型计算了科学技术流动的地理壁垒、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结果表明:①就全国整体而言,地理壁垒的约束作用最强,但在2009年以后弱化。技术壁垒的约束作用最小,在2014年以后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差距壁垒的变化趋势与总壁垒相同,是后期影响科学技术有效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中国科学技术流动的总壁垒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小的趋势,并先后由地理壁垒、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主导;②从空间上看,阻碍科学技术流动的非行政壁垒的空间分布差异显着,东北及西部沿边地区地理壁垒较为突出,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壁垒更为明显,而技术壁垒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间科学技术高效合理流动。(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22期)

任延俊,李昱洁,齐志青[8](2019)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而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总体上看,国内外有关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还不深入,更不系统;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的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本文来源于《人才资源开发》期刊2019年19期)

肖婕妤,乔然[9](2019)在《更多关注新生代员工的多元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11年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至今,张斌先后换了5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任软件开发师,工作不到5个月,张斌就决定跳槽,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辞职后的两年内,他先后换了3份工作,在4家公司任职。在注重技术创新的互联网行业,(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10-08)

张颖[10](2019)在《战略联盟及人才流动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的溢出效应也称为技术的外部性,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自身研发的技术创新,无形中会拉动周围产业生产力的提高,这就是技术的外部性。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跨组织的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全球化的合作模式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带来了产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和经济增长。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技术溢出效应的内涵与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在战略联盟下提高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自主性以及劳动力流动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期刊2019年10期)

技术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数据源,细粒度的分析我国流动老年人面临的社会问题。研究发现,老年人口流动加重了异地医疗的需求,且对于流动老年人的疾病诊断和居家照料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以上流动老年人口面临问题,基于福祉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政府、企业、高校等层面提出了策略性建议,促进福祉技术的快速发展,缓解老年人口流动带来的医疗和护理压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郭菲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知识流动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9

[2].吴菲菲,陈肖微,黄鲁成,苗红.老年人口流动对福祉技术创新需求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

[3].姜鸿丽,郑雅文,周峰.品牌活动促对接流动课堂送技术[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

[4].何阳,娄成武.流动治理:技术创新条件下的治理变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5].舒畅,蒋方园.基于JSP技术的社区流动人口安全监控系统[J].信息通信.2019

[6].张慧杰.大数据技术在义务教育师资流动调控中的作用与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9

[7].王嵩,张建清,范斐,周雅慧.科学技术有效流动与区域间非行政壁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8].任延俊,李昱洁,齐志青.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9

[9].肖婕妤,乔然.更多关注新生代员工的多元诉求[N].工人日报.2019

[10].张颖.战略联盟及人才流动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J].市场周刊.2019

标签:;  ;  ;  

技术流动论文-郭菲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