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缺血动物模型论文-苗明叁,项丽玲,苗艳艳,方晓艳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论文-苗明叁,项丽玲,苗艳艳,方晓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脑缺血动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物模型,规范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苗明叁,项丽玲,苗艳艳,方晓艳[1](2019)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物模型规范(草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可以控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典型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1h之内,且没有急性梗死的证据。建立与临床症状相似的动物模型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但目前缺少规范的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标准。基于TIA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并经大量动物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TIA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灿,王琳琳,苗明叁[2](2019)在《基于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临床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诱导脑缺血耐受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总结脑缺血耐受动物模型的特点和造模方法,比对临床相关症状,对现有动物模型与临床病症的吻合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动物模型的评价及改进方法。脑缺血耐受造模方法较多,但缺少能反映脑缺血耐受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建立合理的模型量化标准,完善模型评价方法,是脑缺血耐受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2期)

刘勇,魏鑫甜,陈伊[3](2019)在《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多见,脑血管阻塞从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最后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为了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与治疗脑卒中,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尤为重要。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作为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工具,为制备更有效可靠、价廉便捷的脑梗死动物模型。本研究概述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动物选择、建模方法、模型改良方法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01期)

张令霖,方格,连新福,徐敏,王彬[4](2018)在《痰瘀互结证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高脂喂养结合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痰瘀互结证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以验证该造模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喂养组15只和高脂喂养组20只,分别予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4周。再将大鼠重新编号,普通喂养组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普通模型组5只,高脂喂养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高脂模型组10只,其中两个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完成24 h后进行Zea Longa评分以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继续喂养1周后,采血检测血脂四项(TC、TG、LDL-C、HDL-C)及凝血功能(APTT、PT、FIB)水平,取脑计算脑系数及制作脑组织病理切片,以评价模型的建立和病理生理特点。结果经过4周的喂养,与普通喂养组比较,高脂饲料喂养组大鼠日平均饮食量及饮水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10天、20天后,高脂喂养组大鼠体重低于普通喂养组(P<0.05),喂养4周后,两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造模后,模型组左侧肢体偏瘫,右侧面瘫症状明显,行走呈逆时针追尾状,甚或往健侧倾倒,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身体蜷缩,舌质紫暗。与正常组、普通模型组比较,高脂模型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两模型组APTT、PT值显着降低(P<0.05),高脂模型组脑系数值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高脂模型组PT值降低(P<0.05)、脑系数升高(P<0.05)。两模型组间APTT、PT、FIB及Zea Long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在SD大鼠体内可以成功建立病证结合的痰瘀互结证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周海倩,张丽梅,黎晓[5](2018)在《制备与评价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缺血临床上发病率高,且罹患人群日趋年轻化,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阐明,故探究脑缺血的发生发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脑缺血动物模型系通过形成特定部位的脑梗死,模拟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用以研究该疾病的重要工具。随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修复机制研究的日趋深入,如何模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并建立标准化活体脑缺血动物模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因此,本文拟对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动物分类及选择、建模及改良方法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及作一展望,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周雨蒙,张卓伯,刘锡茜[6](2018)在《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梗死是多种环境因素及基因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类复杂疾病。应用脑缺血动物模型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方法(开颅闭塞法、栓塞法、线栓法、光化学法、药物闭塞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Zea-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Garica评分等)、行为学评价方法[运动和感觉功能的评价、认知(学习及记忆)功能的评价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最佳适用方向。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既能判断脑缺血模型是否建立成功,还可指导人们更好地评价脑梗死治疗药物的疗效。(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8年04期)

刘超明,刘松,谢佳丽,黄志华[7](2018)在《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各类动物模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涉及动物的种类,脑缺血部位、缺血面积以及是否复合其他疾病等多种因素。同时,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机理研究中,复合中医证型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也亟待规范。因脑缺血再灌注机制复杂,各种类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必须充分考虑各类模型的优缺点,根据不同实验类型和目的针对性的选择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超,陈国仙,赵刘阳,李曙,洪云[8](2018)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Peri 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指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6)、PSI监测组(n=34)和传统方法组(n=30)。参照改良ZeaLonga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建模后,手术对照组和PSI监测组(缺血2 h、再灌注24 h)分别用PSI对脑部血流进行实时监测,记录观察结果。恢复再灌24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2,3,5-叁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和HE染色。结果:PSI监测组大鼠的存活率和建模成功率均高于传统方法组(均P<0.05)。手术对照组大鼠脑血流灌注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部血流灌注情况和血管分布,各项数据正常。PSI监测组缺血2 h,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出现中断,中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量较手术对照组下降(P<0.05);恢复再灌注24 h,右侧大脑中动脉恢复血流灌注,但是仍然有部分区域的血流灌注量下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TTC染色结果显示,PSI监测组大鼠右侧脑组织存在明显的梗死灶,且脑梗死区域较传统方法组稳定。HE病理染色结果显示,手术对照组脑组织结构正常,神经细胞形态规则,无明显异常;PSI监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可见皮质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纤维崩解、液化,缺血中心区淡染、呈筛网状,部分区域呈灶性坏死。结论:Peri 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可以指导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构建,提高建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项丽玲,苗明叁,王灿,张梦飞,方晓艳[9](2017)在《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物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医、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目前现有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模型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整理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个动物模型的优缺点、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临床症状吻合度,进一步提出相应动物模型的评价思路及改进方法。而且还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物模型虽然造模方法比较多,但不能很好地反映该病的短暂性、可逆性、反复发作性等典型特征,与临床病症特点差异较大,且缺少对该动物模型造模成功与否的合理的量化标准。通过利用现有的单因素动物模型相结合,建立与临床病症相结合的、更接近人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典型症状的复合动物模型,复制出能更加吻合临床病症特点的动物模型。建立合理的模型量化标准,体现其中西医病因,完善一套系统完整的模型评价方法,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14期)

张锋,徐竹,倪浩棋,孟依灵,黄李洁[10](2017)在《新型脑缺血动物模型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多见,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继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其治疗却仍然是一个难题。为了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传统脑缺血模型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多种新型脑缺血模型如原位注射凝血酶、局部应用FeCl_3模型应运而生。文中就目前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临床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诱导脑缺血耐受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总结脑缺血耐受动物模型的特点和造模方法,比对临床相关症状,对现有动物模型与临床病症的吻合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动物模型的评价及改进方法。脑缺血耐受造模方法较多,但缺少能反映脑缺血耐受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建立合理的模型量化标准,完善模型评价方法,是脑缺血耐受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苗明叁,项丽玲,苗艳艳,方晓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物模型规范(草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2].王灿,王琳琳,苗明叁.基于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3].刘勇,魏鑫甜,陈伊.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探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9

[4].张令霖,方格,连新福,徐敏,王彬.痰瘀互结证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5].周海倩,张丽梅,黎晓.制备与评价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

[6].周雨蒙,张卓伯,刘锡茜.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功能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8

[7].刘超明,刘松,谢佳丽,黄志华.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各类动物模型的比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

[8].吴超,陈国仙,赵刘阳,李曙,洪云.PeriCam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9].项丽玲,苗明叁,王灿,张梦飞,方晓艳.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物模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7

[10].张锋,徐竹,倪浩棋,孟依灵,黄李洁.新型脑缺血动物模型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7

标签:;  ;  ;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论文-苗明叁,项丽玲,苗艳艳,方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