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响应论文-王蕊,王慧,李栋梁

地表响应论文-王蕊,王慧,李栋梁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北干旱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王慧,李栋梁[1](2019)在《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74个气象站逐月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及其东部155个常规气象站夏季的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线性回归分析、奇异值分解(SVD)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异常演变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异常的联系及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体呈年代际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为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其空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多(减少)和西北-东南向"-+-"变化。(2)当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异常偏强(弱)时,盛夏(7-8月),在贝加尔湖以南、中国北方的上空出现高度场异常偏高(低),中国西北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加强,西北地区东部宁夏平原降水出现异常偏少(偏多);而陕西南部有水汽的辐合(辐散)加强,有(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产生。(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何朝霞[2](2019)在《复杂地形下植被指数对地表温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形复杂的湖北省松滋市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Landsat 8数字影像和ASTGTM2的DEM数字高程数据,在深入研究各种植被指数的基础上,选用地形效应较小的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构建决策树模型获得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同时将该植被指数应用于大气校正法的地表温度反演,最后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NDMVI的决策树分类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NDMVI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具有可行性,结果准确性高;陡坡、丘陵、平原等地形下NDMVI植被指数均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显着。(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5期)

马鹏斐[3](2019)在《东亚大陆边缘新生代地幔-板块构造系统演化及其地表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块构造与深部大尺度地幔对流具有天然联系。然而,在某些构造复杂的情形下,俯冲过程缺少约束,地表也缺乏明确的地质记录。这时,深部地幔系统的演化使人难于理解。新近纪的西北太平洋-东亚大陆边缘区域就是如此。多条不同极性的海沟的密集发育导致了板块构造历史的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Boso海沟叁联点的运动学历史及配套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目前仍缺少约束。本文围绕东亚大陆边缘的新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展开研究,在Gplates软件中完成板块构造重建。重建模型符合来自现今地表板块运动观测、古地磁数据、洋底磁异常条带以及东亚大陆边缘的一系列地质记录的约束。其次,应用CitcomS软件完成了全球地幔对流模拟。模型预测的现今地幔热构造与地震层析成像影像的板片形态达到了70%~90%的匹配度,完成了对板块-地幔系统的演化过程的再造。进一步的示踪体分析得出,东亚之下地幔过渡带中的板片滞留开始于约40 Ma。以上研究表明,中生代以来的全球俯冲历史对板片形态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地幔中的密度不均一性与地表板块运动导致了东亚大陆之下的地幔过渡带存在向西的大尺度背景地幔流,这可能对板片在过渡带中的滞留具有贡献。另一方面,下地幔Izanagi板片的存在,使水平板片的前端,部分地穿透了地幔过渡带底部。不同板块构造情形约束下的地球动力学模拟结果对比,很大程度地支持了新近纪Izu-Bonin海沟的后撤与菲律宾海板块的顺时针旋转的假设。菲律宾海板块与东亚大陆边缘的穿时汇聚伴随着太平洋板片的一系列撕裂的发育,这些撕裂最终造成了地幔过渡带中的水平板片的断块。而在琉球海沟之下,太平洋板片的拆离发生在晚中新世。全球地幔对流模型还表明,新生代东亚大陆边缘Izanagi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替俯冲造成了东亚大陆边缘的周期性抬升与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刘逸豪,贾翔,侯博展,陈蜀江,黄铁成[4](2019)在《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春尺蠖虫态发育节律对地表温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林分布区为研究区域,以胡杨春尺蠖(Populus euphratica Apocheima Cinerius Erschoff)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技术和MODIS等遥感产品,分析2001—2015年的胡杨春尺蠖活动期温度变化特征,结合实地调查的胡杨春尺蠖虫情信息,分析近15年来胡杨春尺蠖虫态发育节律与温度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春尺蠖危害发生时间、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及时间分布规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001—2015年胡杨春尺蠖活动期平均温度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稳定, 2、3、4月份平均温度总体变化趋势持续降低,温度回升速度变慢,胡杨春尺蠖的危害期逐渐延长;(2)虫蛹总数、虫卵数量、虫口密度均呈现增长的态势,表明胡杨春尺蠖虫害发生程度日趋严重;(3)治理胡杨春尺蠖幼虫的最佳时期是叁龄幼虫之前,胡杨春尺蠖各虫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符合生物学发生规律的,具体关系如下:V=0.0920/1+exp(2.4860-0.0887T)(春尺蛾活动期), V=0.9828/1+exp(4.4052-101268T)(卵活动期), V=0.1410/1+exp(3.7863-0.1595T)(幼虫活动期)。(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邓睿,张治意,陈亚[5](2019)在《嘉陵江流域下游地表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嘉陵江流域下游发展迅速,流域内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垫面的变化影响了流域的地表径流。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解译1993年、2004年、2014年嘉陵江流域下游的遥感影像,获得了该流域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SCS模型模拟地表径流,分析了嘉陵江流域下游地表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 1993—2014年,嘉陵江流域下游土地利用以耕地转出为主,耕地是研究区唯一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而且减少量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草地以转入为主,其他用地的空间转移较为复杂;(2)以汛期6月份的累年平均降水量190 mm作为嘉陵江流域下游的降水量,土地利用类型综合产流能力1993年>2004年>2014年,径流系数分别为0.699,0.671,0.668,在空间分布上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北部地区;(3)研究区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产流情况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相关联,当土地利用—土壤组面积发生变化时,其对应的产流能力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表径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赵红静,张敏,李双林,马俊曦[6](2019)在《不同油气渗逸背景下地表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响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油气藏中的油气会持续向地表渗逸,与地表沉积物中的沉积有机质混合后使得地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呈现不同特征。但是,渗逸油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从而造成沉积物有机质组成面貌更为复杂。本文选用经历不同生物降解时间的油样与典型沉积物样品经不同比例正交配比,以研究渗逸油不同生物降解程度不同渗逸浓度下地表沉积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杨建东,郭莉娜,王自然,郭俊,李进学[7](2019)在《地表蚂蚁群落对不同类型柠檬园的物种响应及生物指示——以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陷阱法调查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9种类型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采集地表蚂蚁52种2 641头,地表蚂蚁群落结构划分为5组。不同类型柠檬园地表蚂蚁特有种不同,柠檬园BC、BB及LE无特有种,柠檬园BA有1种,其余柠檬园有2~10种。6种以上柠檬园中均出现的物种在不同类型柠檬园中的多度变化明显。对群落结构相似性贡献率≥5%的特征物种分析显示,9种类型柠檬园间地表蚂蚁特征物种明显不同;柠檬园LE、BB及RI的指示物种各有1种,分别为宽结大头蚁Pheidole noda、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及印度大头蚁P.indica。蚂蚁的生物学特性与样地特征相关联,地表蚂蚁通过物种组成及多度变化对不同类型柠檬园做出了响应。9种类型柠檬生产方式不利于地表蚂蚁群落的保护,建议柠檬生产中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一定程度提高植被复杂程度,降低人为干扰,增加柠檬绿色生产技术的投入。(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9年04期)

韦浩浩,王国波[8](2019)在《地下结构与不同刚度地表结构体系地震响应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刚度地表结构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规律,构建了地表结构基频低于、等于和高于场地土卓越频率的叁种不同刚度的地表结构,地下结构为典型的叁层叁跨框架结构。采用Davidenkov模型考虑土体的非线性,考虑地震动类型和幅值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下结构的存在整体上放大了场地效应,而地表结构的影响取决于体系的频率特征。单一地表结构对地下结构的影响十分有限,而地下结构的存在放大了地表结构的响应,其放大程度仍取决于体系的频率特征。(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仲崇硕[9](2019)在《地表变形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和承载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开采导致的地表移动和变形一直是威胁我国采煤影响区内输电线路工程安全的重大隐患。近年来,我国山西省等煤炭产区内以下击暴流为代表的局部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采动区输电线路工程带来进一步的严重危害。因此,开展采动区输电塔线体系在地表变形和边界层风、下击暴流共同作用下的风振响应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建立了110kV、220kV和±800kV典型输电塔线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网格尺寸对铁塔杆件应力和支座反力的影响规律;基于模态分析,得到了导地线对典型塔线体系振型和频率的影响规律。基于脉动风速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了典型输电塔线体系上风速模拟点的布置方法;提出了边界层风的荷载模型,采用线性滤波法模拟得到了边界层风速;提出了下击暴流的风速模型,基于Vicroy模型得到了下击暴流的平均风速,基于Kaimal风速谱结合进化谱谐波迭加法得到了下击暴流的脉动风速;通过风荷载转换,分别得到了边界层风和下击暴流的风荷载时程函数。以叁种不同电压等级的典型输电塔线体系为对象,考虑不同的地表变形类型,以及地表水平变形的不同方向,分析了地表变形作用下,采动区输电塔线体系的受力变形特征和破坏模式,得到了不同地表变形下铁塔抵抗地表变形的性能,揭示了地表水平变形的方向对塔线体系抗变形能力的影响规律。考虑不同风向的边界层风和不同方向地表水平变形的作用,分析揭示了地表变形方向、地表变形程度对塔线体系抗风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不同风向角下塔线体系抗风承载力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与不同地表变形方向对应的最不利风向;提出了一种采动区输电塔线体系在边界层风作用下安全性的评估方法。考虑不同移动路径的下击暴流和不同方向的地表水平变形的作用,分析得到了下击暴流作用下塔线体系的杆件应力时程和控制点位移变化规律;获得了地表水平变形方向、地表变形的程度对塔线体系抗风承载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采动区输电塔线体系在下击暴流作用下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杨蒙,林永亮,李新星[10](2019)在《隧道对场地及地表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的存在会导致场地土层以及地表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发生变化,为研究这种影响,建立了隧道-土体-地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平面应变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了隧道半径以及刚度变化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可得:由于隧道的存在,地表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加速度发生显着变化;隧道半径的变化对地表加速度、地表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显着,半径越大的隧道对于地震波的阻隔作用越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对场地加速度及地表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1期)

地表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地形复杂的湖北省松滋市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Landsat 8数字影像和ASTGTM2的DEM数字高程数据,在深入研究各种植被指数的基础上,选用地形效应较小的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构建决策树模型获得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同时将该植被指数应用于大气校正法的地表温度反演,最后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NDMVI的决策树分类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NDMVI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具有可行性,结果准确性高;陡坡、丘陵、平原等地形下NDMVI植被指数均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蕊,王慧,李栋梁.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J].高原气象.2019

[2].何朝霞.复杂地形下植被指数对地表温度的响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马鹏斐.东亚大陆边缘新生代地幔-板块构造系统演化及其地表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4].刘逸豪,贾翔,侯博展,陈蜀江,黄铁成.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春尺蠖虫态发育节律对地表温度的响应[J].生态科学.2019

[5].邓睿,张治意,陈亚.嘉陵江流域下游地表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

[6].赵红静,张敏,李双林,马俊曦.不同油气渗逸背景下地表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响应模拟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杨建东,郭莉娜,王自然,郭俊,李进学.地表蚂蚁群落对不同类型柠檬园的物种响应及生物指示——以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为例[J].中国森林病虫.2019

[8].韦浩浩,王国波.地下结构与不同刚度地表结构体系地震响应规律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9].仲崇硕.地表变形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和承载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10].杨蒙,林永亮,李新星.隧道对场地及地表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9

标签:;  ;  ;  ;  

地表响应论文-王蕊,王慧,李栋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