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途径论文-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

去除途径论文-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去除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e,Ni-SEP,对氯硝基苯,还原途径,pH

去除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1](2019)在《海泡石负载Fe/Ni去除对氯硝基苯的还原途径及温度与pH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零价铁易团聚、氧化和钝化的缺陷,选用海泡石为载体、过渡金属镍为催化剂,制备了一种克服以上缺陷的海泡石负载铁镍复合材料(用Fe/Ni-SEP表示),研究了该材料还原水中对氯硝基苯的还原途径、机制及pH与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0℃下用2 g·L~(-1)投加量的Fe/Ni-SEP去除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对氯硝基苯溶液,120 min时有94.3%的对氯硝基苯被还原成苯胺。去除过程符合L-H模型,说明去除为还原与吸附的协同作用,其中k_1?k_2,因此吸附为速率决定步骤。还原途径与去除机制为:Fe/Ni-SEP中零价铁作为电子供体将硝基还原为胺基,金属镍将零价铁的腐蚀产物H_2转化为活性氢,活性氢作用于苯环上的C-Cl键,使对氯苯胺加氢脱氯变成苯胺。升高温度加快了传质速率,且利于反应物越过能垒,使反应速率加快。pH为3~7时,利于发生还原脱氯反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健敏,杨庆,刘智斌,刘润雨,崔斌[2](2019)在《Fe~(2+)/Fe~(3+)和Mn~(2+)对低氧曝气过程总氮去除与转化途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短期快速实现实际生活污水自养脱氮,采用含有厌氧氨氧化菌的实际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针对Fe~(2+)/Fe~(3+)和Mn~(2+)对低氧曝气过程中氮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了氮素转化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Fe~(2+)/Fe~(3+)和Mn~(2+)均可提高活性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丰度,但由于Fe~(2+)/Fe~(3+)对氨氧化菌(AOB)也存在一定抑制作用,因此,短期投加Fe~(2+)/Fe~(3+)条件下,低氧曝气过程中总无机氮去除率为25%,但投加Mn~(2+)条件下总无机氮去除率可达44%。通过氮素平衡分析,发现投加Fe~(2+)/Fe~(3+)条件下,氮素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而投加Mn~(2+)条件下,氮素主要通过厌氧氨氧化(anammox)作用去除。因此,传统活性污泥可通过短期投加Mn~(2+)增强厌氧氨氧化活性,促进低氧曝气过程中氮的去除,利于快速实现一体化自养脱氮。(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振凯,董彬,王雯慧,刘任鹏,吕晶晶[3](2019)在《人工湿地氮去除途径及提高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人工湿地是一种去除污水环境中过量氮素的重要手段,具有去除率高、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对人工湿地氮去除的途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科学选择搭配基质、选择合适的多样化的湿地植物、科学供氧、优化强化氮去除微生物、引入水生动物、优化进水方式和人工湿地构造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氮去除的方法。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孙明禄,张文东,孙艳娟,张育新,董帆[4](2019)在《BiOI上Bi单质和缺陷的协同作用:增强的光催化NO去除和转化途径(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Bi OI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及较窄的带隙,是具有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然而,高光生载流子复合率抑制了其光催化活性.大量研究表明,氧缺陷不但是催化剂表面最具活性的位点,而且可以通过减小禁带宽度扩大光响应范围.与此同时,氧缺陷也可以作为光致电荷陷阱,抑制电子-空穴复合,并作为电荷转移到吸附物种的吸附位点.金属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为半导体材料更高效的光吸收和利用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太阳光转换和光催化效率.然而, SPR效应和由氧缺陷引起的多个中间能级协同作用还未被探究.本文研究了利用金属铋的SPR效应和引入缺陷共同提高BiOI的光催化性能.通过部分还原BiOI制备出具有较高可见光催化去除氮氧化物活性的Bi@缺陷型BiOI,研究了还原剂用量对Bi@缺陷型Bi OI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用2 mmol还原剂Na BH4制备的光催化剂(Bi/BiOI-2)具有最高效的可见光催化活性.XRD、XPS、SEM和TEM表征表明Bi单质沉积在Bi OI表面,整个体系由纳米片自组装为海绵状立体结构.BET比表面积增大,结合SEM推测是由纳米片的分层堆迭造成的.UV-DRS表明带隙宽度仅有1.8 eV的Bi OI具有可见光响应.EPR和态密度(DOS)结合可以证明氧缺陷及其激发多个中间能级的存在.中间能级可以促进电子在可见光下从价带到导带的转移.PL表明体系中Bi金属的SPR效应所激发的电磁场可以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通过DFT理论计算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差分、电子局域函数(ELF)及电势表明Bi单质和Bi-O层间强的共价作用形成一个通道,使得热电子从较高电势的Bi单质向相对低电势的Bi OI传递, Bi单质PDOS的计算证明价带变宽归因于Bi元素轨道的贡献, Bi的SPR效应激发Bi OI的电子到更高能级并聚集在价带顶,这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ESR表明提升的电荷分离和迁移率促进了羟基和超氧自由基的产生.结合表征及理论计算结果,活性的增强可归因于金属Bi和氧空位的协同效应.氧缺陷激发的中间能级促进了电荷转移, Bi金属的SPR效应使可见光吸收效率提高并且促进了光生载流子分离,这些是增强光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此外,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法(FT-IR)对Bi/BiOI-2的NO吸附和反应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根据中间产物分析和DFT计算结果,提出了金属Bi和氧空位协同作用提高Bi/BiOI光催化性能的机理.本研究为高性能光催化剂的设计和理解空气净化光催化反应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卿晓霞,周山罡,赵鹏程,夏永秋,何磊[5](2018)在《制浆废水混凝-生物-混凝组合工艺有机物去除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造纸厂制浆废水处理工程(3万m3/d)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光谱、叁维荧光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切割等方法,探究制浆废水混凝-生物-混凝组合处理工艺有机物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组合处理工艺COD、色度总去除率分别为94.4%、95.5%;一级混凝、生物处理、二级混凝工艺单元对COD去除的分担率分别为44.2%、37.5%、12.7%,对色度去除的分担率分别为21.6%、31.4%、42.5%。一级混凝单元主要去除MW>30 k Da的大分子有机物,以类富里酸、部分芳环及芳香族化合物等难降解有机物为主;生物处理单元主要降解MW<10 k Da的有机物,主要有芳香酸酯、类蛋白质物,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为MW<1 k Da的小分子有机物;二级混凝进一步去除MW>30 k Da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类黑精物、木质素及其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等。(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立青,刘雨情,杨佳敏,王娟[6](2018)在《生物滞留对城市地表径流磷的去除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武汉城市地表径流水文变化以及磷污染特征,通过1 a模拟运行监测,研究了生物滞留种植植物(狼尾草)、设置饱和带对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磷(PO3-4-P)去除的影响及去除途径.结果表明,生物滞留采用75%河砂与25%当地黄棕壤混合基质,对地表径流PO3-4-P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生物滞留种植狼尾草可显着降低出水PO3-4-P浓度.生物滞留设置饱和带可进一步提高对PO3-4-P的去除,不影响出水TP浓度.生物滞留通过基质吸附去除地表径流中的磷,表现为0~22.5 cm基质剖面中植物有效磷的增加,约占试验期间进水磷负荷的50%.从生物滞留系统磷输入(进水)与输出(出水与植物地上部分)角度分析,种植狼尾草一个生长周期地上部分吸收的磷可占进水磷负荷57.1%~76.1%,定期收割植物地上部分可作为城市地表径流磷可持续管理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刘国,许小芳,李知可,陈西亮,徐丽莎[7](2018)在《纳米铁炭微电解去除水中硝酸盐途径及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纳米铁炭(NZVI/AC)体系去除硝酸盐的反应途径及其动力学,通过NZVI/AC、纳米铁(NZVI)、活性炭(AC)对硝酸盐的还原或吸附过程探讨微电解作用,反应前后NZVI/AC变化、氮种类变化、pH变化,以及NO_3~-和Fe~(2+)的相互作用探讨其还原途径,对比不同条件(NZVI/AC投加量、硝酸盐浓度、溶液初始pH、离子强度)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ZVI/AC在去除硝酸盐的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且最终产物主要是NH_4~+,无论是在NZVI/AC不足或过量的情况下,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对于NO_3~-的去除和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对于NH_4~+的生成都能提供很好的拟合结果。(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美花,张朝升,荣宏伟,陈秋丽[8](2018)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镉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去除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处理镉污染废水,考察了p H值、温度、Cd~(2+)初始浓度和生物接种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废水中镉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废水中的镉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最佳处理条件如下:p H值为6、温度为30℃、接种量为1%、Cd~(2+)初始浓度为50 mg/L。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对镉的去除率可达64%左右。在不同的Cd~(2+)初始浓度条件下,胞内镉富集量与镉总去除量的比值均小于13%,说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去除Cd~(2+)是以表面胞外络合、离子交换、细胞外螯合等方式为主,而胞内富集起次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3期)

毕春玲,栾贻同,丁建中[9](2017)在《注射剂中热原的特征、检测方法、污染途径及去除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注射剂中热原的特征、检测方法、污染途径及去除方法,为制药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何防止热原污染和灵活选择去除热原的方法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7年35期)

唐小燕[10](2017)在《回流人工湿地对毒死蜱等农药去除途径和生物降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引起了普遍关注,是世界各国重点控制污染物。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和美化环境等优点,被用于处理含微量农药废水,并证实具有良好效果;但目前人工湿地系统去除农药效率差异较大,而且其去除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人工湿地农药去除技术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农药在人工湿地的去除机制,为人工湿地去除农药污染物提供科学依据,为新技术和新策略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本论文从广州郊区农村农药污染现状调查入手,以环境中高风险、高检出农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湿地植物研制新型铁基生物炭基质,筛选出适用于农药废水处理的湿地植物种类,并构建高效复合回流人工湿地系统。通过实验室小试和野外中试回流人工湿地开展毒死蜱等农药在回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去除途径和生物降解机制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开展广州农村地区常用农药对水生态系统潜在影响评估。通过广州市叁个具有代表性农村河流水体和沉积物在雨季和旱季常用农药调查,共有11种农药被检出。检测结果表明,水体中5种农药浓度在100 ng L-1以上,其中浓度最高是乐果(1318 ng L-1),其次是毒死蜱(414 ng L-1)和丁草胺(312 ng L-1);而沉积物中喹硫磷浓度最高,为328 ng g-1。该流域检出频率最高农药是毒死蜱、乙草胺和丁草胺,在水体和沉积物中分别为50-57%和29-43%。与旱季相比,雨季农药检出浓度更高。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乙草胺、丁草胺、毒死蜱和氰戊菊酯等9种农药在河流水体中有高风险。毒死蜱,乙草胺和丁草胺是广州农村河流水体高检出、高风险农药。后续研究将基于高风险农药开发有效污染控制技术。2)利用湿地植物风车草制备新型基质材料铁基生物炭,与常用湿地基质(陶粒和砾石)及生物质炭基质相比,铁基生物炭吸附能力最大,较陶粒和砾石对水体中毒死蜱吸附提高约10倍。同时,盆栽实验发现土壤中添加铁基生物炭能显着降低毒死蜱在土壤中的生物利用度,从而降低毒死蜱在植物中吸收累积。此外,铁基生物炭修复土壤中毒死蜱半衰期较生物炭修复土壤短,而且微生物群落结构更加丰富和多样。铁基生物炭可能是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中毒死蜱降解。铁基生物炭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农药修复基质材料。3)开展5种不同湿地植物室内循环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毒死蜱(50和500mg L-1)处理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物系统对不同浓度毒死蜱,均有较好的去除效率(94-98%);不同植物系统去除率没有显着差异。与无植物系统相比,有植物系统对毒死蜱去除效率显着增加。毒死蜱在湿地系统中去除效率随时间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一级动力学常数(k)范围为0.045-0.065 h-1;系统内毒死蜱半衰期是10.66-15.43 h。种植美人蕉湿地系统中毒死蜱半衰期最短,其次是风车草和黄菖蒲。湿地系统去除毒死蜱主要途径是吸附(占了总去除率64.6-86.4%)和生物降解作用(8.1-33.7%)。高生物量和高蒸发量植物可以加速毒死蜱及常规污染物去除,风车草、美人蕉和黄菖蒲可作为农药去除湿地系统优选植物。4)采用自主研发复合回流人工湿地(IRCW)(专利号:Z201410434090.5)设计种植风车草并添加铁基生物炭系统开展水体中农药处理效果研究,目标农药(毒死蜱、氰戊菊酯、硫丹和敌草隆)去除率均大于99%。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描述农药在复合回流人工湿地系统去除过程,系统内农药半衰期是1.5-11.6 h。有植物系统对农药去除效果比无植物系统好。农药在复合回流人工湿地中去除率随着农药Kow值增加而增加。人工湿地系统中加入铁基生物炭能提高农药去除,其中对敌草隆(Log Kow<3.0)去除效果最显着。物料平衡结果表明,吸附(32.2-98.6%)和生物降解(1.3-52.8%)作用是复合回流人工湿地系统去除农药两个主要途径。植物和铁基生物炭通过提高系统生物降解作用提高系统对农药去除。5)利用单体同位素技术结合454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毒死蜱在复合回流人工湿地系统(IRCWs)生物降解机理。结果表明,系统内添加植物和铁基生物炭都能加促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3,5,6-叁氯-2-吡啶酚(TCP)去除。复合回流人工湿地系统中δ13C同位素值分别为-31.24±0.58‰(IRCW1,无植物),-26.82±0.60‰(IRCW2,植物)和-24.76±0.94‰(IRCW3,植物和铁基生物炭),直接证明了植物和铁基生物炭能有效提高毒死蜱降解。降解产物检测和同位素分馏效应结合,初步确定了毒死蜱在湿地系统中降解首先经历C-O键断裂生成TCP。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植物和铁基生物炭促使系统微生物群落更加丰富和多样,孢杆菌属(Bacillus)可能是加速系统毒死蜱降解关键菌属。综上所述,湿地植物制备新型铁基生物炭能提高系统对毒死蜱等农药吸附,降低农药对系统植物毒性,促使系统微生物群落更加丰富,有效提高系统对农药去除;风车草、美人蕉和黄菖蒲可作为农药去除湿地系统优选植物;回流人工湿地中毒死蜱等农药主要去除途径是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植物和铁基生物炭通过提高系统对农药生物降解作用提高系统效率,单体同位素技术结合高通量技术初步探明系统中生物降解机制,为更好的研发利用人工湿地去除农药新技术和新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12-02)

去除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短期快速实现实际生活污水自养脱氮,采用含有厌氧氨氧化菌的实际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针对Fe~(2+)/Fe~(3+)和Mn~(2+)对低氧曝气过程中氮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了氮素转化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Fe~(2+)/Fe~(3+)和Mn~(2+)均可提高活性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丰度,但由于Fe~(2+)/Fe~(3+)对氨氧化菌(AOB)也存在一定抑制作用,因此,短期投加Fe~(2+)/Fe~(3+)条件下,低氧曝气过程中总无机氮去除率为25%,但投加Mn~(2+)条件下总无机氮去除率可达44%。通过氮素平衡分析,发现投加Fe~(2+)/Fe~(3+)条件下,氮素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而投加Mn~(2+)条件下,氮素主要通过厌氧氨氧化(anammox)作用去除。因此,传统活性污泥可通过短期投加Mn~(2+)增强厌氧氨氧化活性,促进低氧曝气过程中氮的去除,利于快速实现一体化自养脱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除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海泡石负载Fe/Ni去除对氯硝基苯的还原途径及温度与pH的影响[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

[2].李健敏,杨庆,刘智斌,刘润雨,崔斌.Fe~(2+)/Fe~(3+)和Mn~(2+)对低氧曝气过程总氮去除与转化途径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9

[3].孙振凯,董彬,王雯慧,刘任鹏,吕晶晶.人工湿地氮去除途径及提高方法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9

[4].孙明禄,张文东,孙艳娟,张育新,董帆.BiOI上Bi单质和缺陷的协同作用:增强的光催化NO去除和转化途径(英文)[J].催化学报.2019

[5].卿晓霞,周山罡,赵鹏程,夏永秋,何磊.制浆废水混凝-生物-混凝组合工艺有机物去除途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6].李立青,刘雨情,杨佳敏,王娟.生物滞留对城市地表径流磷的去除途径[J].环境科学.2018

[7].刘国,许小芳,李知可,陈西亮,徐丽莎.纳米铁炭微电解去除水中硝酸盐途径及其动力学[J].环境工程学报.2018

[8].赵美花,张朝升,荣宏伟,陈秋丽.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镉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去除途径[J].中国给水排水.2018

[9].毕春玲,栾贻同,丁建中.注射剂中热原的特征、检测方法、污染途径及去除方法研究[J].机电信息.2017

[10].唐小燕.回流人工湿地对毒死蜱等农药去除途径和生物降解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7

标签:;  ;  ;  ;  ;  

去除途径论文-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