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大陆民众反日的原因

浅论中国大陆民众反日的原因

马圆圆焦斌(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68-02

摘要:反日情绪近二十年在中国大陆高涨,对日本人、日本民族以及日本文化反感、戒备、排斥,甚至仇视。近几年,在各大城市屡次发生类似“抵制日货”的反日活动。中日间和谐友好关系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前夕;近代中日关系跌宕起伏,若即若离,但也不离不弃。但是,中国大陆民众反日情绪在近几年呈现高涨趋势。笔者结合历史事实与现实情况浅析中国大陆民众反日情绪原因。

关键词:中日关系;侵华战争;反日情绪;原因

中国与日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保持学习借鉴的友好关系。近代后,日本率先强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由此逐渐展开。中日关系出现明显裂痕。直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关系彻底破裂。战后30年,中日重新建立外交关系,并出现了一段“蜜月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上的反日情绪潜滋暗长,并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日运动。

一、古代中日关系

中日往来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1]。中国铜铁器皿、丝帛等不断输往日本。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多次遣使建康(今南京)学习南朝纺织技术。在曹魏景初二年(238年),日本遣使洛阳。西晋时,日本开始采用汉字,儒家思想传入日本,一部分中国流人移居日本,并带去先进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与中国建立了更加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多次遣使中国,并派遣留学生。这个时期,中国的典章制度、艺术、生产技术更加全面的传入日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结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中日关系较之前更为密切,交流的领域也更为广泛。[2]明朝统治时期,中日关系出现裂痕。日本缓和地区矛盾,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活动,并侵犯中国领土。清军入关后,明成祖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在少数城市开设对外贸易港口,日本仍不断骚扰中国沿海地带。

二、近代中日关系演变

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被迫结束闭关锁国。日本19世纪中期进入近代化,“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强盛,并确立对外扩张的政策;70年代,以对朝鲜的不平等条约为跳板企图对中国发起侵略。19世纪末,日本近代工业迅速发展,为其扩充军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895年,日本发起中日甲午战争。此期间,不断对沦陷城市进行劫掠、屠杀。日本帝国主义势力通过甲午战争得以迅速膨胀,中国的巨额赔款为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日本走上了大规模侵略中国乃至亚洲的道路。[3]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全面侵略战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占领了黑龙江、辽宁、吉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台湾、澳门、广西等22个省市地区,对沦陷地区的文化、经济、建筑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中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经过8年艰苦抗战,终在1945年将侵略者赶出国土。

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日本向中国提供对外援助贷款累计上千亿人民币,因此,此时期又被称为中日“蜜月期”。1989年“天安门事件”,中国遭受西方国家不同程度的经济制裁,唯独日本在此期间表现出对中国的友好。目前,中日仍旧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多个城市之间建立友好城市,但由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膨胀,中日关系斗争与合作并存。

三、中国大陆民众反日实例

2001年,某杂志刊登了中国大陆艺人赵薇身着与日本军旗相似服装的照片,此事件遭到大陆各媒体及公众的猛烈抨击。之后,赵薇不断被提出“公开道歉”的要求。当年年底,赵薇现身湖南卫视,遭到观众当场泼粪袭击。尽管公众不赞成人身攻击行为,但对国内公众人物衣着日本军旗事件均表示无法容忍。

2010年,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西安、成都、郑州等多个城市同日爆发反日示威游行,数万名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捍卫钓鱼岛主权,并抵制日货。日资超市、专卖店、餐馆等遭到游行者攻击。据有关记者调查,游行活动信息来自于网络。他们公开言论:使用日货,就是羞辱4000万死难同胞。还将购买日货与不爱国、叛国挂钩。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排日情绪,已经发展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并蕴藏着巨大的破坏能量。

此外,对于日本人还有一些特定的贬称,例如小日本、日本鬼子、萝卜头、倭、倭寇等,这些称谓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最为广泛。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反日情绪高涨,这些贬称再次被广泛使用。

四、反日原因浅析

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就历史角度对中国大陆反日情绪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暴行。

首先,日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见下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所中国进行的屠杀事实

日本在全面侵华过程中,实施“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对中国进行实际上的人口灭绝政策。

其次,实行慰安妇制度。在日军进行疯狂屠杀的过程中,沦陷地区众多女性成为日军性暴力的对象。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就具体表现而言,就是仅以‘杀人’、‘强奸’才能表现的事态”[4]。1992年由日本学者研究得出:二战期间日军“慰安妇”人数在36万-41万之间,其中中国妇女占20万左右。[5]日军不择老少,“慰安妇”年龄跨度很大,年龄最小的甚至有不满十岁的幼女,最大的近50岁。“慰安妇”不仅是日军的泄欲的工具,还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稍有不服从则任意杀害。“当‘慰安妇’没有利用价值时,则被当作日军新兵练习胆量的活人靶子。”[6]

第三,向中国民众贩卖毒品。鉴于19世纪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欧洲各国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取得巨额利润并一定程度上摧毁中国意志的“成功经验”,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也明显带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痕迹。1937年末南京陷落,日军向中国大陆的毒品贩卖日益公开化。日军运输舰不断运输毒品到中国本土,设置众多卖毒机关,叫做“公卖局”、“白面”、“大烟”。“白面贩卖所突然增多,公然贩卖,饭馆茶社皆可吸食,用毒品灭我种族,也是敌人亡我的手段之一。”[7]“一切毒品无所不有,甚至日常用品如香烟、面粉都藏毒”。[4]日本军部和大陆浪人、政商在冀东疯狂地走私,包括大麻、鸦片的许多商品,在制造中国经济混乱的同时,腐蚀中国大众的身心。

第四,对中国文化的劫掠。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也遭遇了毁灭性破坏。以南京市为例。南京作为十三朝都会,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厚重的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在南京沦陷的八年间,古建筑、珍贵书籍、文物等都遭到毁灭性破坏。《海牙陆战法规惯例》第27条规定:“一切有关文化方面,如宗教、美术、学术及古物的机关与财产,如不作为军事用途,交战国必须尽力保全,不得施以破坏。”二战期间,德国对英国进行空袭时,有意将英国古建筑排除在轰炸范围之外。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古老建筑均完好无损。从日军进驻南京起,不间断地对南京古建筑进行破坏,能用交通工具运走的通常被直接运到日本国,不能运走的便付之一炬,大火数日不绝。据统计,1935年僧舍寺院尚有350所,宗教古迹更是比比皆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走一路、抢一路、烧一路,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称的南京变成了一片瓦砾。此外,南京53家公、私图书馆被破坏达43所,占总数80%以上,被毁图书170万册以上,另有88余万册书刊荡然无存。大量珍贵善本、藏书被运到日本。政府、民间文物损失更是无以数计。[7]

除了上述罪行外,日军还常使用毒气、毒剂等有违国际战争法规定的武器,在中国制造大面积的“无人区”。

(二)战后日本对待罪行的态度。

战败之初,日本大众对中国和朝鲜的感情是一样的,日本在战败之初所作的《民心意识调查文件》中有这样的记载:“即使对英、美是无可奈何,但对支那人低头让人气愤。”“支那人、朝鲜人都要来逞威风了,索性带了孩子死了算了。”这些足以说明战败后日本民众的普遍看法。对这样的日本大众来说,战争犯罪和战争责任等不过是媒体的新闻,与他们无关。[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篡改,淡化侵略行为,削减屠杀人数,美化战争,否认“慰安妇”制度。与德国对待战争态度大相径庭。认为承认对中国侵略的历史事实属于“自虐史观”。日本文部科学省多次将歪曲历史事实的教科书予以肯定,并将其选为中学生历史教科书。书中内容对19世纪末期日本对东亚、东南亚国家一系列侵略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道义评估,肯定日本侵略行为,美其名曰“解放支那国家人民”;侵略过程中对被侵略国家产生的影响有较为暧昧的言辞;作为引起战争的一方,日本在书中没有强调其所做的错事。[8]

再者,日本国家领导人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着约246万亡灵,其中1000多个灵位包括东条英机等14名甲、乙和丙级战犯。现代意义上,“靖国神社”已经演变为军国主义的代名词。1975年为中日关系正常后的第三年,日本总理大臣三木武夫于当年8月15日即日本投降30周年纪念日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1980年日本政府肯定内阁大臣参拜靖国神社的合法性。1984年自民党通过参拜符合宪法的决议。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及其他内阁大臣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之后小泉纯一郎最具代表性,他自2001年就任日本第87届内阁总理大臣到2006年五年间共对靖国神社进行了6次参拜。面对中、韩两国民众的强烈抗议,日本官房长官福田康夫曾做过这样的辩解:“(小泉)完全是以个人心情前往参拜的。只好说明这种心情来谋求理解。”“(中、韩)那样的骚动吵闹才是问题吧。”

(三)中国大陆官方对反日的默许态度。

中国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侧重于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的历史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也作为中学生考试的必考内容。中国共产党这支“星星之火”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渐渐发挥出“燎原”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大陆的执政党。由此,中国大陆的近代史教育也一直以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为主线,主要侧重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会议、活动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日军侵华时的大量暴行在民间不断被揭露并广泛传播,媒体节目频频播映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个别剧中有明显丑化日军形象的内容,例如2005年上映的电影《举起手来》,其原名为《举起手来之鬼子逃亡》,剧中日本军人扮演者之一为中国大陆演员潘长江,表演夸张、露骨、丑态百出。日军多次遭到中国孩童、普通百姓的捉弄,让以严谨著称的日军更显愚蠢可笑。

(四)世界范围内日本侵华纪实性资料的曝光。

近年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德国首脑曾多次公开向俄罗斯、以色列、波兰等二战中受到德军袭击的国家致歉。相比之下,日本的态度相差甚远。国际范围内对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暴行也不断予以揭露。德国人拉贝的《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它于全面抗战60周年时首次问世,其所记述的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细致、真实、具体,随书带有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及其翔实说明。2009年此书出版,同时上映其同名电影,这引起了中国大陆的强烈反响。

五、正确对待反日情绪

21世纪初的今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旧没变,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对待反日情绪成为影响中日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上述已考事实提出以下解决意见:

首先我国政府应就中日关系以正确引导。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现已成为超过日本的亚洲最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在处理中国与各国关系过程中,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国际关系没有永恒和平也没有永恒抗争。因此,对待中日关系应坚持若即若离,不离不弃的原则。

其次,普通大众应理性对待历史问题。普通大众出于民族情感极易受到别有用心者的煽动,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祖国受到邻国的侵略固然令人愤怒,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当时中国的软弱才让敌人有机可乘。因此,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真正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汉书?地理志》.

[2]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0-261.

[3]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840-1919)[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5-208.

[4][日]津田道夫.程兆奇,刘燕(译).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5]陈丽菲.日军慰安妇制度批判[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克痕.沦京五月记[N].汉口大公报.1938(7).

[7]孟国祥.南京文化的劫难(1937-1945)[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8]新历史教科书.[M]东京:扶桑社.2005.

作者简介:

1.马圆圆,(1990-),女,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

2.焦斌,(1990-),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标签:;  ;  ;  

浅论中国大陆民众反日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