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模型论文-徐涛

溶剂模型论文-徐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式溶剂模型,外重组能,介电常数

溶剂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徐涛[1](2019)在《隐式溶剂模型计算外重组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隐式溶剂模型计算萘和全氟萘的空穴/电子外重组能,探讨了在有机材料电荷转移过程中,外重组能对于电荷载流子传输速率的重要影响,考虑到隐式溶剂模型的计算结果只依赖于介电常数的选取,因此其定量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但却能够给出定性结论。结果表明:外重组能随介电常数的减小而降低,同时外重组能与介电常数的倒数(1/ε)成比例关系;电荷传输材料的类型与空穴/电子外重组能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p型传输材料的空穴外重组能大于电子,而n型传输材料的空穴外重组能却小于电子。(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新新[2](2019)在《离子液体UNIFAC-IL模型参数拓展及萃取体系溶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具备优于常规有机溶剂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是以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化工分离过程中,受到了与日俱增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离子液体种类繁多,无法单纯依靠实验方法进行筛选,因此发展理论化离子液体设计和筛选方法显得至关重要,其中,UNIFAC-IL模型等关于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预测模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首先,本文利用文献报道的醇类、醚类、烯烃和乙腈这四类溶质于298-428.15K的温度下在68种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数据,在原有的UNIFAC-IL模型基础上,添加了-C=C-,-O-,-OH和-CH2CN四类新的功能基团,拟合合计获得154个新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丰富了UNIFAC-IL模型参数,并对醇-醚-离子液体体系,醇-烷烃-离子液体体系和烯烃-烷烃-离子液体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参数拓展的UNIFAC-IL模型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可行性。其次,设置结构限制、热力学性质限制和物理性质限制叁个约束条件进行离子液体的设计和筛选,建立了基于参数拓展的UNIFAC-IL模型的离子液体设计方法。最后,选择深度脱硫体系、正己烷/甲基环戊烷体系和正己烷/1-己烯体系作为萃取体系设计对象,利用离子液体设计方法进行溶剂的设计和筛选,分别得到分离效果最佳的离子液体,并发现采用该设计方法可得到结构更为复杂多样的离子液体,且最终筛选出来的离子液体具有更为优异的分离效果。(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0)

郭晓娜[3](2019)在《显式溶剂模型下加速分子动力学对蛋白质折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由蛋白质完成的,而蛋白质只有折迭成天然结构才具有活性。蛋白质折迭错误就会引起一系列疾病,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疯牛病和古尔氏病。蛋白质折迭是21世纪生物物理学的重要课题,理解蛋白质折迭路径和折迭机理是非常重要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史,被人们广泛的用来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可以得到随着时间变化的蛋白质或者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可以对蛋白体系进行原子水平上的研究与定量描述。因此,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基础的有力工具。然而遍历相空间抽样的效率至今依然是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期,J.A.McCammon发展了加速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加速分子动力学就是在原有的势能上添加一个新的势能,降低势垒高度,体系陷入局部极小值的概率降低,这样低能量之间的跃迁几率提高,从而遍历取样的效率增加了。显式溶剂中用AMBER14SB力场在室温条件下分别使用加速分子动力学和传统动力学方法对8种蛋白(2I9M,TC5B,1WN8,1V4Z,1HO2,1HLL,2KFE和1YYB)进行折迭研究。我们分别在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均方根偏差(RMSD)、天然接触、聚类分析、折迭路径、自由能地貌和回旋半径,这些分析证明8个蛋白在加速分子动力学(AMD)模拟中全部成功折迭为相应的天然结构。相比之下,传统的分子动力学(MD)模拟没有发现这些稳定的折迭结构。同时,高温度(350 K,400 K和450 K)对8个体系折迭的影响也被探究。研究发现这些高温下,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依然比普通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效率高。在这些温度中,300 K是对于所有蛋白折迭最适宜的温度。为了进一步探究加速分子动力学的高效性,在300 K温度下对8种体系进行两次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所有的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都折迭为天然结构。我们的结果很清晰明朗的展现了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研究蛋白折迭的高效方法。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第二章为理论和方法部分,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积分算法,分子力场以及加速分子动力学。第叁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内容。将第叁章分为四部分: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准备,结果和讨论,结论。重点是详细描述第叁部分结果和讨论,包括八部分:均方根偏差(RMSD),天然接触,聚类分析,折迭路径,蛋白质折迭过程,自由能地貌,回旋半径演变,不同高温模拟分析以及多轨迹结果。所有的结果分析能够明确的证明了加速分析动力学相对于普通分子动力学能够更加准确快速的使蛋白从线性结构折迭为天然态或近似天然态结构。第四章为总结与展望,主要是对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未来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的应用表达了自己的一点看法。我们使用加速分子动力学在显式溶剂模型下对蛋白折迭的研究存在局限性,因为我们考虑到折迭时间问题只是研究了残基数目比较小的蛋白,随着加速分子动力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相信未来加速分子动力学可以用来研究更大的蛋白体系,也可以研究β折叠。(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汪勤,张冰剑,何畅,陈清林[4](2019)在《基于能量目标的芳烃萃取精馏溶剂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RTL活度系数模型为基础,利用Aspen Plus对不同单组分萃取剂回收芳烃的萃取精馏装置进行了全流程模拟和工艺操作参数优化。综合考虑各操作变量及其关联,提出了基于局部耦合参数迭代优化的整体协同优化策略,在保证分离要求的条件下,以能耗为目标,对萃取精馏塔(EDC)、溶剂回收塔(ERC)的进料位置、ERC回流比等关键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建立过程能耗的物性关联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溶剂对芳烃萃取精馏过程能耗和分离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能耗目标的芳烃萃取精馏溶剂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芳烃萃取精馏过程能耗的关键物性为溶剂的分子量及常压沸点,所建立的过程能耗关联模型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其R2均大于0.9,可有效指导萃取精馏溶剂选择,为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提供简化的目标函数。(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理达,颜欢,李冰,闫平,管玉雷[5](2018)在《沥青质杂环模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溶剂化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质油中沥青质组分易发生聚沉形成团簇,严重影响重质油的加工和利用效率,但目前对于沥青质聚沉的研究较少,其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采用理论计算对沥青质杂环模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剂化效应进行研究,以此为重质油沥青质聚沉现象的研究及聚沉抑制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1)在M062X/6-31G(d)水平上,计算得到了11种由沥青质杂环分子片段组成的二元体系的全优化稳定构型,讨论分析了构型的几何结构、NBO电荷、Mulliken重迭布居、相互作用能和分子轨道能,得到了最稳定的两种构型。(2)在B3LYP/6-31G(d)水平上,运用SMD模型对沥青质大分子在13种溶剂中进行溶剂化效应的建模和理论计算,通过对静电溶剂化自由能(ΔGelec)、非静电溶剂化自由能(ΔGnonelec)、总溶剂化自由能(ΔGsolv)的分析可知,沥青质溶解性大小的关键在于溶剂对它的远程静电作用的大小。(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孙冰[6](2018)在《纸品印刷残留溶剂迁移行为及柔印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印刷方式正在被取代,环保型的柔性版印刷得以进一步发展。像传统胶版印刷只是部分被取代,而非全部。为了能够使传统印刷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很多印刷企业开始重视对传统印刷工艺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与管控,而传统印刷品表面残留的有害物质检测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重视传统印刷行业中的有机物污染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一些具有环保特征的印刷方式加以关注,比如柔性版印刷。环保型柔性版印刷作为一种工艺技术日益成熟的印刷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印刷企业的青睐。与国外相比,我国柔性版印刷工艺还比较落后,相关的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印刷企业对胶印、凹印这些传统工艺已十分熟悉,而对于柔印工艺,尚还在起步阶段。因此,对柔性版印刷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阐明我国目前传统印刷纸品中残留溶剂的危害性,本文首先探究了胶印印刷品贮存过程中其表面残留溶剂(以矿物油为主)在不同温度下的气/固两相间分配平衡系数以及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规律,并建立了印刷后纸张中残留溶剂迁移量的经验模型,其预测值与实际检测值间的相关系数R~2为0.962,以期为准确阐明当前胶版印刷纸品在贮存过程中残余溶剂的持久危害性以及抑制其迁移策略提供指导。为了实现利用环保型的柔版印刷方式部分替代传统胶版印刷,需要首先对该印刷方式的油墨质量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价。基于国际标准ISO 2846-5,本文探究了国内主流的柔印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标准化。研究发现,除个别情况外,所选的10种柔印叁原色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基本都能满足该标准的要求;而部分柔印黑墨存在明度和偏色程度不能同时满足标准要求的状况。为了加强柔印油墨颜色评价方法在实际印刷过程中的实用性,以密度检测法为基础,比较分析水性和醇溶性油墨的色强度、色相误差(即色偏)、灰度、色效率。研究发现水性叁原色油墨的色强度要略强于醇溶性油墨。除个别情况外,醇溶性叁原色油墨的灰度要略高于水性叁原色油墨。水性和醇溶性黄墨的色效率最高,其次是青墨,最后是品红油墨。水性油墨的叁原色的色效率略高于醇溶性油墨,说明了水性油墨在色彩表现要比醇溶性油墨要好一些。这可为实际过程中印刷厂对柔性版印刷油墨颜色标准化提供指导。最后,探究了柔性版水基油墨印刷关键过程参数对涂布纸和非涂布纸印刷效果的影响,发现网纹辊线数对铜版纸和牛皮挂面纸印品的实地密度及明度有十分显着的影响。而印刷压力、网纹辊压力以及印刷速度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的作用不显着。又结合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的手段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纹辊线数与实地密度呈负相关,而与明度呈正相关。另外,印刷品的实地密度和明度的回归评价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1)

周绍明[7](2018)在《酮类溶剂萃取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液液相平衡研究及COSMO-SAC模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组分复杂的高浓含酚废水,包括苯酚、甲酚、多元酚等一系列污染物。工业上常通过溶剂萃取法回收废水中的酚类物质,而后进入生化处理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为防止废水中的石蜡成分堵塞萃取塔前面的换热器,萃取运行实际温度已由原来的40℃升高到60-80℃。本文研究甲基异丙基甲酮、异丙叉丙酮、甲基叔丁基甲酮和甲基正丁基甲酮在60-80℃下萃取煤化工废水中苯酚和甲酚的萃取性能,并采用COSMO-SAC进行模型预测。本文实验研究了“酮类萃取剂(甲基异丙基甲酮、异丙叉丙酮、甲基叔丁基甲酮、甲基正丁基甲酮)-单元酚(苯酚、邻、间、对甲酚)-水”十六组叁元体系在60-80℃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并通过分配系数和选择性系数描述萃取剂对单元酚的萃取能力。结果表明四种萃取剂对四种酚类均具有良好的萃取效果,萃取剂对甲酚的萃取效果要明显高于对苯酚的萃取效果。四种萃取剂对单元酚的萃取能力依次为甲基叔丁基甲酮>异丙叉丙酮>甲基正丁基甲酮>甲基异丙基甲酮。运用NRTL和UNIQUAC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数据和实验数据的RMSD均小于0.025,说明两个模型均能很好的适用于研究体系,得到的二元交互参数能用于后续萃取流程模拟。而后运用COSMO-SAC模型理论分析酮类萃取剂对酚类物质的分离能力以及预测实验测定的相平衡体系。对比酮类、酚类以及水的σ-profile可知,酮与酚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要远强于酚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说明酮类物质很容易就能把水相中的酚类物质提取出来。同时,COSMO-SAC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验相平衡数据变化趋势接近,RMSD均在0.02~0.06之间。(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友长[8](2018)在《酮类溶剂萃取高浓煤化工含酚废水中二元酚的液液相平衡数据测定及模型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劣质煤在400~1000度干馏或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煤化工酚氨废水,温度越低的工艺如煤分级提质或兰碳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更高浓度的多元酚的含酚废水。这些废水通常通过酚氨回收过程进行处理,其中关键环节为溶剂萃取脱酚,而对多元酚的萃取性能的研究则尤为关键。本文以其中含量较高的叁种二元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作为多元酚的代表物,通过初步分析比较各类萃取剂物理化学性质和文献萃取效果,经过仔细筛选后选用甲基异丙基甲酮(MIPK)、甲基丙基甲酮(MPK)、甲基叔丁基甲酮(MTBK)和甲基正丁基甲酮(MBK)四种酮类物质作为萃取剂。由于酚氨回收工业实际运行过程中萃取前循环水冷却器在低于333.15K时,煤化工废水中石蜡成分会粘结粉煤灰造成换热器设备严重堵塞,造成换热器需要每月的频繁清洗,而建议工业运行萃取温度提高至(333.15~353.15)K大大缓解污堵现状,可将换热器清洗周期延长至1年以上。因此,本文在(333.15~353.15)K温度之间,针对(MIPK、MPK、MTBK、MBK)+(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水叁元系统,测定了其液液相平衡数据。通过Hand和Bachman方程对测得的相平衡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不同温度下使用NRTL和UNIQUAC活度系数模型得到的计算值和实验值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值都小于1%,说明两个模型都具有很高的精准度,能够对实验相平衡数据进行很精准的预测。回归得到萃取脱除二元酚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为高浓煤化工含酚废水萃取脱酚流程的精确模拟提供了可靠数据。对比了298.15K~353.15K下相应的分配系数P和选择性系数S,随着温度的升高或水相中酚浓度的增加,分配系数和选择性系数均呈下降趋势。四种酮类萃取剂对叁种二元酚的萃取难易程度均为: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可将原废水中3110 mg·L~(-1)的二元酚经过一次萃取后降低到300 mg·L~(-1),满足工业运行需求。(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9)

郑振荣,韩晨晨,张楠楠,赵晓明[9](2018)在《聚合物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的数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聚合物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的数值模型,揭示固化成膜过程中溶剂的扩散过程,可为涂膜固化条件设置、涂膜缺陷的预防及新型干燥设备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根据菲克第二定律及Vrentas-Duda自由体积理论建立了涂覆于玻璃基体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丙酮涂层液固化过程的传质传热模型,并运用伽辽金有限元方法对模型方程求解,计算得到涂膜固化期间丙酮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浓度分布,利用拉曼光谱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固化初期阶段(0~700 s),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相对误差范围为0.37%~4.5%;而在固化后期阶段(844 s~),丙酮浓度预测值大都高于实验值,表明模型预测的涂膜固化过程比实际扩散过程要慢一些。(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杨诚[10](2017)在《神府煤的溶剂萃取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热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神府煤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丙酮、甲苯和四氢呋喃(THF)四种溶剂,通过索氏和超声波两种方式来萃取神府煤中的小分子物质。采用FT-IR、GC/MS和TG-DTG对萃取物和萃余物进行分析,研究了萃取物和萃余物的结构组成,比较了萃取物的差异;考察了萃取过程对煤热解行为的影响以及原煤和萃余物活化能的变化;最后利用Py-GC-MS对四种模型化合物(蒽、3,5-二甲基苯甲酸、4-氨基苯酚、对辛基苯酚)进行快速热解反应研究,在线检测了产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神府煤利用四种溶剂通过索氏和超声波萃取的萃取率大小顺序均为:THF>丙酮>甲醇>甲苯。最佳超声波萃取条件为:功率250W,萃取时间2.0h。萃取方式对萃取率的影响因溶剂不同而异,但是总体而言,索氏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2)萃余物中的官能团种类大致相同,表明煤的大分子骨架基本未被破坏。四种溶剂的萃取物组成全部包括脂肪族、芳香族和杂原子化合物。其中脂肪烃以C10~C24的正构烷烃为主,芳香烃主要是烷基取代的苯和萘,杂原子化合物主要是含氧原子化合物。超声波萃取物的脂肪烃种类多于索氏萃取物,而索氏萃取物中的芳香烃物质则多于超声波萃取。(3)通过对原煤和萃余物的热解动力学分析发现,两种萃取方式得到的8种萃余物在热解活跃阶段的活化能均小于原煤;索氏萃余物活化能变化的数值大于超声波萃取萃余物,活化能大小与它们的萃取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4)从煤的模型化合物快速热解实验可得,蒽在加热时不裂解,只发生少量的苯环重排,且重排的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升温有助于氨基在热解过程中对含氧官能团的活化反应;链状脂肪烃结构是弱粘煤中的活泼结构,在热解反应中行为较丰富,随热解温度的升高产物的种类大幅度增多,且长链比短链更活泼。(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8)

溶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离子液体具备优于常规有机溶剂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是以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化工分离过程中,受到了与日俱增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离子液体种类繁多,无法单纯依靠实验方法进行筛选,因此发展理论化离子液体设计和筛选方法显得至关重要,其中,UNIFAC-IL模型等关于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预测模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首先,本文利用文献报道的醇类、醚类、烯烃和乙腈这四类溶质于298-428.15K的温度下在68种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数据,在原有的UNIFAC-IL模型基础上,添加了-C=C-,-O-,-OH和-CH2CN四类新的功能基团,拟合合计获得154个新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丰富了UNIFAC-IL模型参数,并对醇-醚-离子液体体系,醇-烷烃-离子液体体系和烯烃-烷烃-离子液体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参数拓展的UNIFAC-IL模型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可行性。其次,设置结构限制、热力学性质限制和物理性质限制叁个约束条件进行离子液体的设计和筛选,建立了基于参数拓展的UNIFAC-IL模型的离子液体设计方法。最后,选择深度脱硫体系、正己烷/甲基环戊烷体系和正己烷/1-己烯体系作为萃取体系设计对象,利用离子液体设计方法进行溶剂的设计和筛选,分别得到分离效果最佳的离子液体,并发现采用该设计方法可得到结构更为复杂多样的离子液体,且最终筛选出来的离子液体具有更为优异的分离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剂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徐涛.隐式溶剂模型计算外重组能[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

[2].李新新.离子液体UNIFAC-IL模型参数拓展及萃取体系溶剂设计[D].华东理工大学.2019

[3].郭晓娜.显式溶剂模型下加速分子动力学对蛋白质折迭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汪勤,张冰剑,何畅,陈清林.基于能量目标的芳烃萃取精馏溶剂评价模型[J].化工学报.2019

[5].赵理达,颜欢,李冰,闫平,管玉雷.沥青质杂环模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溶剂化效应的理论研究[J].化学通报.2018

[6].孙冰.纸品印刷残留溶剂迁移行为及柔印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7].周绍明.酮类溶剂萃取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液液相平衡研究及COSMO-SAC模型预测[D].华南理工大学.2018

[8].王友长.酮类溶剂萃取高浓煤化工含酚废水中二元酚的液液相平衡数据测定及模型关联[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郑振荣,韩晨晨,张楠楠,赵晓明.聚合物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的数值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10].杨诚.神府煤的溶剂萃取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热解特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7

标签:;  ;  ;  

溶剂模型论文-徐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