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形态论文-赵静湉,陈彦光,李双成

城市用地形态论文-赵静湉,陈彦光,李双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用地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分形,自仿射性,位序-规模分布

城市用地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湉,陈彦光,李双成[1](2019)在《京津冀城市用地形态的双分形特征及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城乡一体化的标志之一是城镇体系结构的一体化,这个过程可以从标度的角度进行描述和评价。分形是标度分析的重要方法,地理空间无尺度分布特征的典型参数是分维。论文以京津冀城镇体系为例,利用遥感图像的解译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开展分形分析、位序-规模分布分析和异速标度分析,用以解释1995—2013年间京津冀城镇体系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城镇体系及其演化的特征有:(1)京津冀空间结构和位序-规模分布都表现为自仿射双分形结构;(2)京津冀区域的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标度退化为假线性关系;(3)随着城镇体系的演化,自仿射的双分形结构逐步向自相似分形结构演化。由此得出结论:其一,京津冀城镇体系存在结构性的不协调因素。其空间结构和等级结构具有二元化特征,但演化方向却呈现内在结构一体化的显着趋势。其二,大城市用地不够集约。城市边缘区的无序扩张导致土地利用铺张浪费。地方政府和规划专家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城镇体系演化的这种特征和趋势制定管理措施和优化规划方案。(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舒心,夏楚瑜,李艳,童菊儿,史舟[2](2018)在《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及形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一种重要的碳源,城市扩张过程中的用地面积增长和空间特征变化均会影响城市碳排放。分析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重心转移,查明碳排放和城市用地增长的脱钩状态时空变化,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 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重心经历了西南向-西北向-东南向-西北向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过程与其相应时期内部分城市的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2) 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的脱钩状态存在着显着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区由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变化为以弱脱钩为主,2005年以后,区域之间的脱钩差异开始缩小,总体来看研究区脱钩状态趋向于同质。至2015年,近70%的城市已达到了脱钩,其中上海等城市实现了强脱钩;(3)连续完整的地块在区域内的主导程度会对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的影响,而城市用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聚集程度对碳排放有着正向的影响,且相对而言,聚集程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丁微[3](2018)在《城市用地组合形态与路网结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城市交通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但是有关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运行相关的研究大多致力于研究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需求及交通模式的关系,国内有关土地利用与路网结构的交通安全影响研究还处于定性讨论阶段。本文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和路网结构的交通安全影响,基于交通分析小区的土地利用和道路网络结构建立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首先,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地理单元,进行土地利用、道路网络、交通事故、人口经济以及交通运行等数据的地图匹配;接着分别选取道路网络表征参数和土地利用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交通分析小区构划分为不同的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通过地理加权模型研究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理;然后,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s模型基于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建立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最后,以国内城市为实例,通过基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间接安全评价方法对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进行验证。本文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地理单元,将道路网络结构分为四种形态,将土地利用分为五种形态。研究发现,休闲娱乐用途主导的用地组合形态+多种混合型路网结构、休闲娱乐用途主导的用地组合形态+平行格状型路网结构、社区服务型用地组合形态+多种混合型路网结构、社区服务型用地组合形态+平行格状型路网结构组合对应的交通分析小区交通安全服务水平较低,交通安全质量较差,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基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间接安全评价结果和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该研究成果可以为考虑交通安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4-01)

周冰[4](2011)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潍坊城市用地扩展及其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有关城市形态的国内外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以潍坊市为例,回顾了潍坊城市形态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并重点对潍坊9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及其城市用地结构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潍坊市城市扩展、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潍坊未来城市形态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和导向。研究表明:(1)20世纪90年代以来,潍坊市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以东南和东北方向为主,城市空间扩展呈半环状扩展;(2)潍坊市城市用地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整体符合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规律,各种用地结构演变和空间分异影响到潍坊市城市空间形态;(3)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急剧增加是潍坊市城市用地扩展较快的主要原因;(4)国家政策和制度变化、城市交通的促动、生态环境的塑造、开发区建设的拉动和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是潍坊市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5)未来城市空间沿城市交通干道以TOD(交通主导型)、SOD(公共服务设施主导型)、EOD(环境主导型)等模式主要向正东、正北和西南叁个方向拓展,形成布局紧凑、用地规整的平原型、生态园林式特大城市。(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1-06-01)

王丽萍,李云亮[5](2010)在《基于分形的港口城市用地形态和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以连云港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分形理论,借助ArcGIS研究连云港1980—2005年城市用地形态和结构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连云港城市土地形态及各职能用地存在明显分形特征,且符合城市用地分维包容原理。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等共同作用下,整体城市用地形态维数在逐渐上升,说明城市分形发育程度还不高。城市用地在自组织优化过程中还存在公共绿地、工业用地发展的局部退化问题。(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李加林,朱晓华,张殿发[6](2008)在《群组型港口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以宁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时相Landsat MSS、TM和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宁波城市各组团(叁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多时相的用地信息,分析了港口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1979年以来,宁波城市用地面积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不断提高,但各个组团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2)各组团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分维数的波动与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展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3)3个组团的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峰区相对城市质心有不断外移趋势,但扩展强度指数峰值的变化在各个片区有一定差异。(4)3个组团城市用地外部形态演变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性与宁波港口迁移及港口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5)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宁波城市外部形态演变经历块状单一集中型内河港城市、"一城一镇"飞地式群组河口港城市、"一城二镇"飞地式群组海港城市和"一城多镇"不连续带状群组海港城市发展阶段,最后将形成"T"型带状群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雷燚[7](2007)在《城市用地扩展规模与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扩展。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扩展,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都是城市这一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城市用地扩展既包括了城市用地规模的内容,又包括了城市用地形态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将城市规模与城市形态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和预测,这将为城市构建合理规模与和谐的空间形态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对城市用地扩展的规模和形态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城市用地扩展的基础原理概述。在分析城市用地扩展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区位与城市用地扩展、城市生态与城市用地扩展、地租与城市用地扩展、城市土地规模利用与适度城市规模等城市用地扩展的基本原理。第叁部分:城市用地扩展的规模与形态分析。在确定了江北区城市用地范围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通过运用土地利用的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城市用地扩展系数、扩展强度、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分形维数、紧凑度和形状指数等各种指标,对城市用地扩展的规模和形态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对研究区域的城市州地扩展现状进行科学的评价,找出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第四部分:城市用地扩展模式分析。在总结了城市用地扩展四种模式(即蔓延式扩展、连片式扩展、分片式扩展和轴向扩展)的基础上,对江北区城市用地扩展的模式进行探讨,得出其目前城市用地扩展主要模式,并根据城市的发展态势,预测其未来城市用地扩展的模式。第五部分:城市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是城市用地扩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是城市用地扩展的内存动力,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发展、技术进步、规划政策、城市环境等。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影响江北区城市用地扩展的各项因素。第六部分:城市用地扩展的预测。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探讨了城市用地扩展的预测方法。特别是在定量预测方面,从不同角度运用因素预测法、趋势外推法、CA模型法等叁种方法对城市用地扩展进行估算。并在实际预测中,根据预测区域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搜集的可能性,选择了适合的预测方法,对江北区城市用地扩展的规模和形态进行了定量预测。第七部分:江北区城市用地扩展的策略。本章是在前几章对江北区城市用地扩展现状分析、模式探讨、影响因素分析和用地扩展预测的基础上,对江北区未来城市用地扩展的原则、构想作出的总结概括,并为保障其城市用地扩展的有序实施,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八部分:主要研究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即定量、综合地评价和预测城市用地扩展的规模和形态。并提出了几个以后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7-04-01)

刘玉龙[8](2006)在《城市用地形态演进及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特殊国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引发的与城市用地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以城市用地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中,存在建筑学与地理学两个专业领域并行发展的状况,探讨和寻求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用地问题的有效解决之法,也是这两个学科领域共同的责任。由于主(研究者)、客(学科发展)观因素的影响,在城市用地问题的探讨中,存在城市形态的研究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且学派众多,理论纷杂,难以有效指导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胶合的、重复的,是可以构建一个统一的研究平台或学术框架加以整合的。我国山地城市众多,而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以及典型的山地特大城市,城市用地问题十分突出。而且重庆由边陲城邑发展成为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用地形态历史演进历程有其特殊性,也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鉴于目前城市用地问题的突出性和严重性,以及开展城市用地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论文着重阐述了以下问题:①阐述了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在城市用地问题上的相关研究,辨析了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论文认为城市形态的研究可以分为城市用地形态和建筑形态两大内容,且城市用地形态可以整合城市形态和市空间结构有关城市用地问题的相关研究内容。②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启发下,论文借鉴传统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城市用地形态概念,认为城市用地形态理论研究包含物质层面“形”的认知和内在机制“态”的探索。其中,功能、结构、形态“叁位一体”是用地形态的理论核心。③论文从城市用地形态的宏观层面入手,构建了以城市用地形态物质分析、形态周期演进以及动力机制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城市用地形态演进理论分析框架,明晰了形态区域、形态框架、形态周期以及用地模式等相关概念和理论。④论文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对重庆都市区城市用地状况的认识,展开了以城市用地形态为核心的时空演进及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并对重庆都市区城市用地形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评析,以期能够对重庆都市区未来发展以及其他相类似城市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6-05-10)

段炼,刘玉龙[9](2006)在《城市用地形态的理论建构及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用地形态是城市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论文立足于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矛盾尖锐与城市用地结构混乱等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形态研究理论的历史过程梳理,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城市用地形态研究方向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并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框架指导下进行了城市用地形态研究的理论建构及方法探索。(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陈新,杨雪,杨珺,马云峰[10](2005)在《城市用地形态与城市交通布局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在多中心组团土地利用模式下,运用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的相互关系模型,得到城市交通小区的出行生成量。并以河南省巩义市“1+4”组团为例加以说明。(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05年03期)

城市用地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是一种重要的碳源,城市扩张过程中的用地面积增长和空间特征变化均会影响城市碳排放。分析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重心转移,查明碳排放和城市用地增长的脱钩状态时空变化,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 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重心经历了西南向-西北向-东南向-西北向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过程与其相应时期内部分城市的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2) 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的脱钩状态存在着显着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区由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变化为以弱脱钩为主,2005年以后,区域之间的脱钩差异开始缩小,总体来看研究区脱钩状态趋向于同质。至2015年,近70%的城市已达到了脱钩,其中上海等城市实现了强脱钩;(3)连续完整的地块在区域内的主导程度会对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的影响,而城市用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聚集程度对碳排放有着正向的影响,且相对而言,聚集程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用地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赵静湉,陈彦光,李双成.京津冀城市用地形态的双分形特征及其演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9

[2].舒心,夏楚瑜,李艳,童菊儿,史舟.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及形态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8

[3].丁微.城市用地组合形态与路网结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周冰.快速城市化时期潍坊城市用地扩展及其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D].山东建筑大学.2011

[5].王丽萍,李云亮.基于分形的港口城市用地形态和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以连云港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李加林,朱晓华,张殿发.群组型港口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以宁波为例[J].地理研究.2008

[7].雷燚.城市用地扩展规模与形态研究[D].西南大学.2007

[8].刘玉龙.城市用地形态演进及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

[9].段炼,刘玉龙.城市用地形态的理论建构及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

[10].陈新,杨雪,杨珺,马云峰.城市用地形态与城市交通布局模式研究[J].经济经纬.2005

标签:;  ;  ;  ;  

城市用地形态论文-赵静湉,陈彦光,李双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