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咸水灌溉模式论文-王乃江

微咸水灌溉模式论文-王乃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咸水灌溉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咸水灌溉模式,土壤水分运动,一维代数模型,土壤盐分运动

微咸水灌溉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乃江[1](2016)在《微咸水灌溉模式对盐碱耕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土样取自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的棉花耕地,属于重度盐碱化土壤,在室内对其进行垂直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水质、咸淡水组合比例和次序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及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及一维代数模型在土壤剖面含水率模拟中的适用性;土壤盐分垂直分布规律、脱盐效果及耕层盐分对鲁北平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棉花和花生)生长(生育旺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入渗初始阶段,土壤水分运动快,微咸水矿化度、咸淡水组合比例和次序对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影响较小。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同一入渗历时,微咸水的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显着大于淡水,但矿化度为2~5g/L的微咸水之间差异不明显;不同咸淡水组合比例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均随淡水所占灌水定额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先咸后淡组合次序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明显大于先淡后咸。对于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Green-Ampt模型和Philip模型相比,Kostiakov公式的拟合结果更符合于入渗的真实过程,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5以上。(2)在同一深度,矿化度为4g/L的微咸水入渗结束后土壤含水率最大,淡水最小;咸淡水组合比例对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同,但组合灌溉的土壤含水率显着大于淡水灌溉;在整个土层,先咸后淡组合次序下土壤含水率均大于先淡后咸。对于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土壤剖面含水率,一维代数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均方根误差RMSE在1.0203%~2.2927%之间,符合度指数D均大于0.9。(3)在同一深度,土壤含盐量基本上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升高;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不同咸淡水组合比例下组合灌溉的土壤含盐量明显小于微咸水直接灌溉,与淡水灌溉基本一致,随着土层深度的继续增加,组合灌溉的土壤含盐量远远大于淡水灌溉;在土壤上层和60cm深度附近,先咸后淡组合次序下土壤含盐量显着小于先淡后咸,而在土壤中下层,变化规律完全相反。对于作物根系密集区0~30cm土层,入渗水矿化度越大,盐分平均含量越高,但剖面盐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却表现为淡水>矿化度为2g/L的微咸水>4g/L>3g/L>5g/L;随着淡水所占灌水定额比例的提高,盐分含量的平均值逐渐降低,而变异系数先升高后降低;先淡后咸组合次序下盐分含量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大于先咸后淡。(4)微咸水灌溉模式对土壤脱盐深度影响较小,但对脱盐深度内的脱盐率影响显着,其中入渗水的矿化度越小,咸淡水组合灌溉中淡水所占灌水定额的比例越大,土壤的整体脱盐率越高。(5)冬小麦、夏玉米、棉花和花生为鲁北平原5市(聊城市、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和济南市)的主要农作物,只要选择合适的微咸水矿化度、咸淡水组合比例和次序,土壤耕层盐分不会对作物生育旺期的生长产生危害。(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8)

宋露露,田军仓,王怀博[2](2014)在《基于正交试验的温室甜瓜微咸水灌溉管理模式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在新增沙地温室设施内进行甜瓜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防渗措施是产量、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全薄膜防渗为最佳;灌溉方式是产量、品质、果形指数的首要影响因素,以混灌为最佳;灌水定额是果形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180m3/hm2为最佳。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果形指数等指标,全薄膜防渗、混灌、灌水定额180m3/hm2为最佳组合。(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王相平,杨劲松,姚荣江,余世鹏[3](2014)在《苏北滩涂水稻微咸水灌溉模式及土壤盐分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微咸水灌溉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对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用验证认可的模型模拟并分析了水稻生育期水盐运移规律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并预测了长期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g/cm3矿化度微咸水足量灌溉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微咸水处理在60~90 cm土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盐分累积现象,具体累积深度和土壤盐分浓度与灌水量和灌水矿化度有关;采用1.5 mg/cm3矿化度微咸水进行微咸水长期灌溉研究,10 a的模拟结果显示此灌溉制度不会引起0~100 cm土层土壤次生盐渍化。该研究为滨海地区微咸水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黄权中,叶德智,黄冠华,杨建国,王诗景[4](2009)在《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微咸水灌溉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微咸水灌溉试验的数据结果,应用SWAP模型在田间尺度上对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春玉米田间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和灌溉制度进行模拟,对拟定的各种灌溉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率定与验证的SWAP模型可用于当地微咸水灌溉管理;25%降雨年型下,春玉米适宜灌水方案为生育期内灌2水(拔节水、抽雄水),灌溉定额为1200 m3/hm2;50%降雨年型下,春玉米适宜灌水方案为生育期内灌2水(拔节水、抽雄水),灌溉定额为1500 m3/hm2;75%降雨年型下,春玉米适宜灌水方案为生育期内灌3水(拔节水、抽雄水和灌浆水),灌溉定额为2400 m3/hm2。(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叶志刚[5](2009)在《河套灌区区域微咸水灌溉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大微咸水的开发利用,将大大缓解我国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微咸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特别是如何合理利用微咸水,对综合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保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安全利用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红卫试验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河套灌区的微咸水灌溉模式。论文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研究手段,以模拟水、溶质和热在土壤—大气—作物环境中运移过程的SWAP模型为基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生理的影响,并且以地质统计学为理论基础,运用GS+工具对区域土壤水盐进行叁维普通克里格分析,以土壤水盐信息的空间变异性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小区。在土壤水盐空间结构性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区域变异的一维垂直非饱和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系统。模型系统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应用一维垂直非饱和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模拟区域土壤的水盐动态问题,使复杂的区域土壤水盐求解问题转化为多个一维问题的联立求解,从而使实际问题的解决大为简化。基于区域SWAP模型系统的微咸水灌溉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淡咸咸”灌溉模式对区域土壤环境的影响在所有方案中最小。这种微咸水灌溉模式对于指导当地灌溉,加大微咸水的利用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以为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微咸水灌溉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3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在新增沙地温室设施内进行甜瓜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防渗措施是产量、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全薄膜防渗为最佳;灌溉方式是产量、品质、果形指数的首要影响因素,以混灌为最佳;灌水定额是果形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180m3/hm2为最佳。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果形指数等指标,全薄膜防渗、混灌、灌水定额180m3/hm2为最佳组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咸水灌溉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乃江.微咸水灌溉模式对盐碱耕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6

[2].宋露露,田军仓,王怀博.基于正交试验的温室甜瓜微咸水灌溉管理模式优化[J].灌溉排水学报.2014

[3].王相平,杨劲松,姚荣江,余世鹏.苏北滩涂水稻微咸水灌溉模式及土壤盐分动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4

[4].黄权中,叶德智,黄冠华,杨建国,王诗景.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微咸水灌溉管理模式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9

[5].叶志刚.河套灌区区域微咸水灌溉模式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微咸水灌溉模式论文-王乃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