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手段论文-陈琼

间接手段论文-陈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接手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股权,反避税手段,实质课税要件

间接手段论文文献综述

陈琼[1](2017)在《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股权反避税手段比较之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居民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开始利用各国各地区税制和管理上的差异、进行全球范围内的避税筹划,严重侵蚀了相关主权国家的税基,不利于全球资源的配置。其中,以股权等权益性资产转让为基础的跨国资本的流动愈来愈频繁,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股权的避税行为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的避税行为,我国主要适用实质课税原则的反避税手段予以规制。黑龙江佳木斯案,税务机关首次运用税收居民企业的概念质疑境外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的实质、从而成功征得企业所得税,成为规制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的新手段。因此,目前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反避税的手段主要有以上两种。由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股权的交易架构相当复杂隐蔽,对于两种反避税手段的运用、即不同反避税手段的适用情形及案件差异,尚未有明确规定。而且,虽然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的反避税规定不断完善,但是仍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现存的反避税手段本身也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在我国主要通过实质课税主观要件,即该交易是否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来认定非居民间接转股是否属于避税行为,但是对于何谓“合理商业目的”,以及“如何明确甚至量化判断合理商业目的的考量因素”却仍无定论。又如,在判定该交易行为是否违反实质课税主观要件之时,“如何分配争议双方的举证责任”、“规制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立法中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另外,在运用税收居民企业概念的反避税手段之时,税收居民企业的认定问题以及认定之后的引发的税收冲突,值得我们深究。关于反避税手段适用的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界,从而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成为了本文写作的契机。本文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反避税手段的比较研究,结合实证案例、比较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除了导言和结语外,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分别研究分析了适用上述两种不同反避税手段的典型案例,用以阐述我国规制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的主要手段以及该手段可能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为我国税务机关开展反避税工作提供法律建议。第叁部分则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非居民间接转股避税不同规制手段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第一部分以“儿童投资主基金案”经过最高院再审的典型案例为线索进行论述,主要讨论适用实质课税原则的反避税手段。如今,关于适用实质课税原则的反避税手段的规则,主要仍是以实质课税的主观要件为主,即是否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来判定该交易的行为性质,但是在法律和实际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些许问题。首先,对于何谓“合理商业目的”、“如何判定是否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至今仍未明确,7号公告虽然引入了八项考量因素,但并未明确八项考量因素是判定的择一要件还是共同要件,笔者以为将八项要件作为判定的共同要件更为合适。同时,实质课税客观要件的重要性,要求我国必须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突出客观要件的判定作用。其次,在程序上,对如何分配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避税交易的举证责任以及关于证据证明力也无明确规定,但是在审理实践中,法院却对证据证明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上述内容予以明确。最后,对于“合理商业目的”的判定一直具有单方性,税务机关占据着绝对主导权、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笔者以为一定程度上约束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同时赋予纳税人在税收程序中一定的抗辩权利,以防止征税权的滥用,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第二部分以“黑龙江佳木斯案”为线索展开,该案是我国税务机关首次运用税收居民企业概念的反避税手段,通过质疑境外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股的实质,主动认定境外公司为我国税收居民企业、从而成功征得企业所得税的反避税案例。虽然该案开辟了我国税务机关反避税的新视角,孕育了新的反避税手段,但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些许问题,譬如税收居民企业的认定标准不完整、认定后双重居民身份引发的税收冲突等问题。为更好地运用该反避税手段,笔者以为应当从立法上补充完善其他类型非居民企业的实际管理机构认定标准,完善税收冲突解决机制,及时更新税收协定的内容,建立避免双重征税的磋商机制,以更好地解决运用该手段带来的双重征税问题。分析完上述两个反避税手段的典型案例后,本文第叁部分对上述两个案例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对案例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上述两个都涉及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股权以避税的问题,在适用反避税手段进行规制之时,都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完善、征管信息难以取得、缺乏专业税收征管人才等问题。其次,对案例的特殊性问题进行研究,上述两个案例都属于典型的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股权的反避税案例,但税务机关在调查处理时的规制手段却大相径庭。再次,探究分析两个相似的反避税案例但却使用不同种规制手段的原因。最后,综合案例的共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为我国适用反避税手段、开展反避税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对非居民间接转股反避税手段进行剖析,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运用最高院反避税判例分析,从实践入手,发现适用实质课税原则的反避税手段的现行税制在举证责任分配、证据证明力存在的问题,结合执法和司法实践,提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可行性建议;第二,结合我国最新反避税法律法规,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出发,对实质课税原则反避税手段予以阐释,重点分析了7号公告中尚需明确的问题,为如何判断“合理商业目的”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建议;第叁,通过我国首例运用税收居民企业概念、推翻境外企业的避税行为的成功案例,引入运用税收居民企业概念的反避税手段,以期引起法律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指出运用该方法进行反避税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相关建议;第四,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聚焦反避税手段的比较研究,研究方法生动形象、研究切入点较为新颖;第五,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将上述两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得出不同反避税手段适用的条件和完善建议,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7-04-01)

陈敏玉[2](2014)在《微视频手段下实现学生职业角色的直接与间接体验——世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职业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但这种职业体验如果直接在课堂上开展,往往比较不成熟,课堂效率也不高。如何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直接或间接的职业角色体验。微视频教学是笔者考虑的一种重要途径,这就是笔者今天探讨的主题,为学生创设情景,进行职业角色的体验,并制作成微视频,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4年24期)

高凤霞[3](2012)在《集中性间接反馈——英语语法复习的有效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反馈提醒学生注意目的语与母语表达中的差距,促进学生语言习得的发展。反馈有针对形式的,也有针对内容的,反馈的方式有直接反馈、间接反馈、集中性反馈和非集中性反馈。该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集中性间接反馈在帮助学生进行语法纠错中的作用,发现学生水平与正确的反馈策略相结合,才能保证反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2年13期)

凤群[4](2012)在《《达洛维太太》中人物声音的多重诠释——评析自由间接思想的语言手段“one”》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one"在《达洛维太太》中作为自由间接思想的语言手段以呈现人物声音的功能。"one"模糊指代的特点为作家提供了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的自由转换手法,使读者从多重角度倾听人物声音:内心独白、内心对白、和意识流,创造出与人物亲近和通感的效果,呈现声音流动性、混杂性、呈现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1期)

沈明高,徐忠[5](2004)在《间接调控:给货币手段更大的舞台》一文中研究指出$T各项统计指标均显示,我国新一轮投资高峰期已经出现。有关部门开始担心由于投资过热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盲目以传统的行政干预办法为整个经济降温,很可能造成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之间的激烈冲突,不但不能起到稳定经济的作(本文来源于《中国财经报》期刊2004/04/27)

曲力秋[6](2004)在《结构性矛盾是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虽然很快,但质量较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难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郭树清是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所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讨论会”上说这(本文来源于《中华工商时报》期刊2004/04/07)

杜旭宇[7](2004)在《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手段及其功能界定——以市场和间接政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具有复杂的分配功能,发挥着重要的分配作用。市场既能扩大,也能缩小收入差距;它不仅在初次分配领域,而且在再分配领域发挥作用;市场分配作用的发挥与市场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且需具备相应条件。另外,就业、教育、产业、劳动力流动、公共服务等间接政策手段的收入分配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是这些还远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重新界定并深入挖掘市场和间接政策的分配功能及效应,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种直接、间接分配手段的潜在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04年02期)

刘笑一[8](2004)在《为中低收入者购房创造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有调查数字显示:沪上房地产第叁季度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1%,平均销售价为4469元/平方米,明显高于全市GDP和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上海市房地局日前向该市政协委员专题汇报时坦率表示,尽管楼(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报》期刊2004/01/08)

杜新天[9](2000)在《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理由以及相关术语的定义。第二章是间接表达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简略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含义理论以及修辞学和言语交际学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问题等几方面。第叁章是汉语间接表达方式的基本类型,较细致地分析了“双关影射”、“借东说西”、“旁敲侧击”、“模棱两可”、“闪烁其词”、“避实就虚”、“纡徐曲折”、“以问代陈”、“岔题言他”、“正反替代”、“沉默不应”以及“以甲代乙”等十余种常见的汉语间接表达方式的基本类型,并在大的类型之下又归纳了一些小的类别。同时指出汉语间接表达方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简要分析了不同文化中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因素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对间接表达的影响和制约。第四章是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手段,详细讨论“语言”的和“语用”的两类实现汉语间接表达方式的手段,在语言手段中主要分析了如何利用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进行间接表达,在语用手段中主要分析了如何利用修辞和逻辑手段进行间接表达。最后是结论,对研究结果做了概述,并对今后的汉语间接表达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期刊2000-05-25)

尹发跃[10](1998)在《善用间接手段 推销立见奇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妻子是幼儿师范毕业,虽有一种高贵脱俗的气质和聪颖过人的天赋,但也终于在下岗待业的凄苦中,被泪水冲散。于百般无奈中,她通过人才市场谋得个营销都主管的差事。新的工作是直销"奔马"牌(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期刊1998年01期)

间接手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生职业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但这种职业体验如果直接在课堂上开展,往往比较不成熟,课堂效率也不高。如何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直接或间接的职业角色体验。微视频教学是笔者考虑的一种重要途径,这就是笔者今天探讨的主题,为学生创设情景,进行职业角色的体验,并制作成微视频,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接手段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琼.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股权反避税手段比较之案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

[2].陈敏玉.微视频手段下实现学生职业角色的直接与间接体验——世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J].现代企业教育.2014

[3].高凤霞.集中性间接反馈——英语语法复习的有效手段[J].海外英语.2012

[4].凤群.《达洛维太太》中人物声音的多重诠释——评析自由间接思想的语言手段“one”[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

[5].沈明高,徐忠.间接调控:给货币手段更大的舞台[N].中国财经报.2004

[6].曲力秋.结构性矛盾是难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4

[7].杜旭宇.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手段及其功能界定——以市场和间接政策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04

[8].刘笑一.为中低收入者购房创造条件[N].中国房地产报.2004

[9].杜新天.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10].尹发跃.善用间接手段推销立见奇效[J].现代营销.1998

标签:;  ;  ;  ;  

间接手段论文-陈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