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论文-冀海清,张清德

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论文-冀海清,张清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尿毒症,脑梗死,中药,灌肠

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冀海清,张清德[1](2018)在《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脏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对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更佳。结论中药灌肠可提高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护理与康复》期刊2018年08期)

赵志强,崔妍妍[2](2018)在《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梗塞病情评估、诊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50例退休体检人员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sEPCR和vWF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和vWF分别为(137.62±18.92)和(12.72±4.92)μg/L,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均<0.01)。治疗后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和vWF水平分别为(115.43±9.42)和(9.38±3.13)μg/L,较各自治疗前显着下降(P均<0.01)。脑梗塞急性发病时患者血清sEPCR和vWF浓度越高,脑梗塞程度越重,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8和0.496,P<0.05。治疗后的血清sEPCR和vWF水平越高,后遗症越重,两者表现出一定相关性,r分别为0.437和0.378,P<0.05。结论血清sEPCR和vWF水平能反映急性脑梗塞的病情轻重,对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清德,冀海清[3](2018)在《替格瑞洛对尿毒症并脑梗死基质金属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胱抑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及胱抑素C(Cys C)的影响。方法将60例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同时选择同期年龄在40岁以上的正常人30例为健康组,健康组未做任何处理,只作为参照。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替格瑞洛,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MMP-2、MMP-9、v WF、Cys C及临床症状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MMP-2,MMP-9和v WF,用放射免疫法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Cys C。结果健康组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MP-2、MMP-9、v WF和Cystatin比较,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MMP-2、MMP-9、v WF和Cystatin C比较,P<0.01。结论替格瑞洛可显着降低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的MMP-2、MMP-9、v WF和Cystatin C水平,对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有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超[4](2017)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是否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以及合并SBP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水平,探索v WF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时的诊断价值及是否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目标。方法:1.本研究全部数据都采用从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的住院患者中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临床诊断为乙肝肝硬化的病人中,入院后48小时内完善肝功、凝血象、血图分析、降钙素原,电解质肾功并于住院期间完善腹水定位或者腹部彩超、部分病人有腹水常规及腹水培养等,患者知情、并签订同意书留置血液标本供实验用。经收集后共获得204位患者信息及血液标本,作为初筛的实验数据来源。根据影响血浆v WF的其他影响因素同时排除肝功能受损严重的肝衰竭患者制定以下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合并其他原因所致急、慢性肝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衰竭患者;已明确或者可疑合并腹腔外感染,入我院治疗前已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入我院后经抗感染治疗2周后自发性腹膜炎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肿瘤、出凝血性疾病及近2周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服用史。最终获得92例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31例。患者在知情,并签订同意书的前提下搜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腹水定性及定量、腹水检查、腹水培养,及通过ELISA测得的血浆v WF水平。2.数据收集完毕后开始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是否合并腹水、是否在腹水基础上合并SBP进行分组:A组为乙肝肝硬化无腹水患者(不合并SBP),B组为乙肝肝硬化腹水不合并SBP患者,C组为乙肝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共叁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C组病人抗感染治疗前后血浆v WF水平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乙肝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的血浆v WF水平(2741.18±651.35)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腹水未合并SBP患者(2022.70±52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均不合并SBP的情况下,乙肝肝硬化有腹水患者的血浆v WF水平(2022.70±527.41)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患者无腹水患者(1462.41±323.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2.乙肝肝硬化合并腹水及SBP患者通过对有效抗感染治疗前后血浆v WF水平比较发现,血浆v WF水平由治疗前(2741.18±651.35)降为治疗后(2197.52±56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合并SBP患者血浆v WF水平明显高于无SBP患者,且合并SBP患者经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好转后血浆v W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浆v WF水平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是否合并SBP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目标。(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邱波,梁卫东,刘善军[5](2014)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以及血液透析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测定30例慢性肾衰竭未透析患者(CRF组)、30例血液透析患者(HD组)、30例健康自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VCAM-1与vWF的水平,并比较透析前后的变化。结果 VCAM-1水平在HD组、CRF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 638.4±372.2)ng/mL、(6 723.5±136.4)ng/mL、(2 901.3±253.2)ng/mL,HD组、CRF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vWF水平在HD组、CRF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41.7±13.5)%、(165.6±7.9)%、(90.5±l0.8)%,HD组、CRF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血清VCAM-1透析后(7 863.4±186.3)ng/mL较透析前(7 638.4±372.2)n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WF透析后(291.3±12.6)%较透析前(241.7±13.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液透析可进一步加重其损害。(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4年12期)

李世泽,张勇,王泽帅[6](2013)在《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方法对84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常规脱水、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应用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血栓通治疗。回顾性分析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及血清vW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与血清vW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通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vWF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3年14期)

海克蓉,赵利萍,马金孝,宋阳[7](2011)在《HHS40对止血带诱导的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HS40)对止血带引起的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变化。方法将20例ASAI-Ⅱ级择期全麻行单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即高渗氯化钠羟已基淀粉40注射液组(n=10),对照组(n=10)。检测止血带充气前及放气后0、5、10、20 min血浆vWF的含量。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浆vWF含量在放止血带即刻0 min较HHS40组明显升高,对照组放止血带后10 min降到最低,放止血带后20 min逐渐恢复。HHS40组放止血带后vWF含量5 min后降至最低,放止血带后10、20 min逐渐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行下肢骨科手术止血带对患者血浆vWF有一定影响,HHS40组和对照组比较可降低vWF的含量。(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梁英健,李鑫,张晓娟,马晓春[8](2011)在《脓毒症患者血中组织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血中组织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方法每名实验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采血,离心后获得血浆。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脓毒症患者血中TF、vWF和TNF-α明显高于正常人;TF、TNF-α在脓毒症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中有显著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TF,vWF和TNF-α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TF和TNF-α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696,p<0.01),TF和vWF之间,vWF和TNF-α之间有较弱的相关性(r=0.531,p<0.05和r=0.442,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炎症过度激活,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5-26)

赵京忠,李嘉[9](2011)在《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预后较差。Vwf是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直接证据,随着糖尿病并发症越来越被重视,监测糖尿病的病程,早期发现并治疗合并症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1年05期)

宋笑凯[10](2011)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含量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平均年龄(63±12)岁,根据NIHSS评分值及脑梗死面积大小进一步分组;对照组为同期本院中心实验室提供的健康体检者50名,其中男21名,女29名,平均年龄(59±11)岁。记录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如血糖、血压、血脂、既往史。以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外周血Fib、vWF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比较两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面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脑梗死组血浆Fib、vWF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NIHSS评分>8分组,上述指标均高于NIHSS评分≤8分组(P<0.05)。3.大面积脑梗死组的血浆Fib、vWF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5)。4.脑梗死组血小板聚集率与血浆Fib、vWF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Fib、vWF水平升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1-03-01)

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梗塞病情评估、诊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50例退休体检人员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sEPCR和vWF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和vWF分别为(137.62±18.92)和(12.72±4.92)μg/L,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均<0.01)。治疗后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和vWF水平分别为(115.43±9.42)和(9.38±3.13)μg/L,较各自治疗前显着下降(P均<0.01)。脑梗塞急性发病时患者血清sEPCR和vWF浓度越高,脑梗塞程度越重,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8和0.496,P<0.05。治疗后的血清sEPCR和vWF水平越高,后遗症越重,两者表现出一定相关性,r分别为0.437和0.378,P<0.05。结论血清sEPCR和vWF水平能反映急性脑梗塞的病情轻重,对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冀海清,张清德.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脏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8

[2].赵志强,崔妍妍.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3].张清德,冀海清.替格瑞洛对尿毒症并脑梗死基质金属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胱抑素的影响[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8

[4].王超.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5].邱波,梁卫东,刘善军.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

[6].李世泽,张勇,王泽帅.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3

[7].海克蓉,赵利萍,马金孝,宋阳.HHS40对止血带诱导的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变化[J].宁夏医学杂志.2011

[8].梁英健,李鑫,张晓娟,马晓春.脓毒症患者血中组织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C].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2011

[9].赵京忠,李嘉.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

[10].宋笑凯.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含量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1

标签:;  ;  ;  ;  

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论文-冀海清,张清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