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计量模型论文-刘清

宏观计量模型论文-刘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宏观计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SGE模型,政策分析,宏观经济

宏观计量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1](2019)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基于DSGE模型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作为现代宏观计量分析的基准工具,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和政府的重视与采用。本文旨在通过回顾DSGE模型的兴起历史以及梳理模型在政策分析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以期能够对我国的宏观计量分析方法的发展起到一些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9年16期)

孙建[2](2018)在《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基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评估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叁大区域研发投入同等幅度的增加都会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抑制工业废水排放,但对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抑制作用在后期才得以体现;八大区域中,除东北地区以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与叁大区域基本相似。要实现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情景分析表明:资源税相对于基准情景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1.22%~1.61%;排污费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8年10期)

缪言[3](2016)在《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学研究中一类重要的基本模型,特别是近年来,建立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研究经济系统业已成为主流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同时,结构模型的识别是运用结构模型分析经济系统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模型可识别更是估计与应用结构计量模型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在系统梳理结构计量模型识别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了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及其识别研究的演进轨迹,以厘清结构宏观结构计量模型识别的基本方法与分析思路。在理论方面,从结构识别的角度对结构宏观计量模型进行分类,分别研究了各类模型的识别性定义、识别约束条件以及识别定理;在应用方面,分别讨论了 Gali(2008)古典货币模型的识别性、构建DSGE模型研究我国分税制的税收政策效应,特别分析了该DSGE模型的识别性。所以,通过对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识别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完善并发展了结构模型识别的理论研究框架,另一方面也为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规范应用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鉴于结构计量模型识别(简称为,结构识别)的分析方法依赖于结构型与简化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将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划分为具有确定参数关系体系的结构模型、具有确定简化型的结构模型和不具有确定简化型的结构模型叁类,然后分别研究各类结构模型的识别性。首先,对于具有确定参数关系体系的结构模型,模型可识别的本质是结构参数与简化型参数的参数关系能够唯一确定结构参数。于是,从扩展结构参数与简化型参数关系体系的视角出发,本文提出并证明了具有确定参数关系体系的结构参数模型可识别的一般性秩条件。特别地,对于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在对系数的标准化约束及排除约束下,该秩条件与Koopmans的秩条件等价;对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Hamilton的叁角识别约束、Blanchard&Quan、Gali的短期和长期识别约束以及Rubio-Ramirez的合并约束均是该秩条件定理的特殊形式。其次,对于具有确定简化型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可识别实质是只有相同的结构才是观测等价的结构。从而,从确定观测等价结构性质的角度,本文研究发现了识别结构模型的两个秩条件定理,并分别应用于非线性结构模型和非参数结构模型的识别研究。而且,详细讨论了非参数欧拉方程模型的识别和估计,为规范该模型在跨期消费选择和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另外,对于不具有确定简化型的结构模型,模型识别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选择可识别的简化型模型,第二阶段依据所选简化型模型识别结构模型的全部或者部分特征。本文以宏观结构计量分析的基本模型——DSGE模型为例,从结构识别的角度出发将参数校准视为对结构参数施加的点约束条件,以实现DSGE模型的简化型模型选择,从理论上阐述了 DSGE模型的结构识别与参数校准之间的联系。并且,借助结构参数模型的识别方法研究DSGE模型的结构识别。此外,以Gali古典货币DSGE模型为例讨论了以识别结构参数为目的的参数校准过程,为规范DSGE模型的参数校准过程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最后,为了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税收政策效应,为新一轮税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的量化参考,本文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从中国经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国税及地税政策,构建我国分税制下的DSGE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特别深入讨论了该DSGE模型的识别性。实证分析发现,国税政策的正向冲击短期内会挤出家庭劳动、降低资产收益率,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效应;地税政策的正向冲击效应恰好相反,短期内具有促进就业、刺激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6-12-01)

林慧娟[4](2016)在《宏观计量模型在中央银行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理论严谨程度从高到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以区分为DSGE、不完全DSGE、混合模型和传统结构性模型,中央银行使用不同类型的计量模型以便于检验模型结果的强健性。通过对目前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和IMF等国际机构目前正在使用的计量模型进行介绍,发现其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当代的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估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最近几年来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建造了基于DSGE的计量模型。(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7期)

曹小林[5](2016)在《宏观经济因素对房价的影响——基于VAR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计量方法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房价的影响效应。试图找出影响房价具有代表性的宏观经济变量,并对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以此对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考察;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考察房价变化的成因;通过对宏观经济与房价关系的定量研究及相应的经济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商业会计》期刊2016年10期)

许秀川,温涛[6](2015)在《经济增长、产业贡献与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基于宏观收入分配计量模型与谱分析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收入分配模型导出的计量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3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及其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使用谱分析方法,估计并比较农民收入增长与GDP及各产业增长的波动周期。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着的贡献,但第叁产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着。农民收入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与GDP及非农产业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一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的副周期则与农业产业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一致。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稳定农民收入,一方面需稳定农民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应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进入第叁产业就业以获得增收的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魏林[7](2014)在《金融企业绩效与宏观经济动态效应模型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市金融企业绩效与国家宏观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动态关系,文章采用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叁个显着成立的动态效应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为如何促进金融类企业深入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4年24期)

王高[8](2014)在《企业人力资本当期贡献率计量的新方法——基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微观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知本主义"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运用人力资本,需要较为准确地计算企业当期新增价值中人力资本贡献率。本文沿用"投入-产出"观的思路,主要将宏观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运用到某个行业和具体的微观企业,利用企业财务数据采用回归的方法,估算企业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分析发现企业人力资本贡献率已经超过物力资本贡献率,并逐步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应该尊重人才,提高其价值创造积极性。(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刘海莺,张华新[9](2013)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在宏观计量经济学的演进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斯将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引入宏观经济计量分析,研究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其开创性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实证分析提供的核心方法,该方法已被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采用。此外,西蒙斯提出的理性疏忽理论也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3年16期)

张磊[10](2013)在《日本银行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构成及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凸显了在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的作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日本银行构建了新的金融宏观经济计量模型(the Financial Macro-econo-metric Model,文中简称FMM)。其基本思想是:宏观经济状况影响银行信贷总量以及信用评级,相应地,也会影响信贷成本和银行核心资本。这些金融部门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宏观经济部门,从而影响家庭消费以及商业固定投资。鉴于FMM模型内容和结构复杂,本文仅总结阐释了FMM的基本架构的核心部分及在参考利率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宏观计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了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评估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叁大区域研发投入同等幅度的增加都会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抑制工业废水排放,但对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抑制作用在后期才得以体现;八大区域中,除东北地区以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与叁大区域基本相似。要实现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情景分析表明:资源税相对于基准情景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1.22%~1.61%;排污费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观计量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清.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基于DSGE模型视角[J].纳税.2019

[2].孙建.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基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J].技术经济.2018

[3].缪言.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识别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

[4].林慧娟.宏观计量模型在中央银行的应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

[5].曹小林.宏观经济因素对房价的影响——基于VAR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6

[6].许秀川,温涛.经济增长、产业贡献与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基于宏观收入分配计量模型与谱分析的实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

[7].魏林.金融企业绩效与宏观经济动态效应模型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

[8].王高.企业人力资本当期贡献率计量的新方法——基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微观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

[9].刘海莺,张华新.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在宏观计量经济学的演进发展[J].统计与决策.2013

[10].张磊.日本银行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构成及应用分析[J].日本研究.2013

标签:;  ;  ;  

宏观计量模型论文-刘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