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冲击风论文-谷山强,苏杰,任华,章涵,陈念

雷暴冲击风论文-谷山强,苏杰,任华,章涵,陈念

导读:本文包含了雷暴冲击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暴冲击风,大跨越输电塔,有限元模型,时程分析

雷暴冲击风论文文献综述

谷山强,苏杰,任华,章涵,陈念[1](2019)在《雷暴冲击风作用下输电高塔风致振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输电高塔是风荷载较为敏感的结构,风荷载的合理选取往往成为设计的关键一环。文中以某一500kV大跨越塔为研究对象,利用混合随机模型,模拟了雷暴冲击风的叁维矢量风场。建立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得到了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模态特性,并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在时域内研究了结构风致振动特性,获得结构位移和加速度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结构各高度的风振系数和建议风振系数取值。结构冲击风致振动特性可作为大跨越塔抗风设计的一种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方智远,汪之松,李正良[2](2019)在《雷暴冲击风作用下高层建筑风压幅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冲击射流装置模拟雷暴冲击风,对4个不同深宽比的高层建筑模型进行测压试验,分析了各模型8个不同径向位置处的风压幅值特性,并与大气边界层风作用下的建筑表面风压系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建筑迎风面为正压,侧面和背风面均为负压;迎风面平均和脉动风压受模型深宽比影响较小,侧面和背风面受深宽比影响较大;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迎风面平均风压系数逐渐减小,脉动风压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侧面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以及脉动风压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背风面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变化较为平缓;各模型迎风面风压系数沿高度呈"鼻子"状分布,最大风压出现在0. 25H(H为模型高度);与大气边界层风作用下建筑表面风压幅值相比,雷暴冲击风作用下高层建筑模型的迎风面中下部区域以及侧面前缘部位风压系数较大,考虑雷暴冲击风作用的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对这些区域的风荷载取值进行适当放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汪之松,思建有,方智远,唐阳红[3](2019)在《考虑时空变化的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雷暴冲击风全周期内风场时空变化特性,基于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采用大涡模拟进行风场瞬态模拟,并结合风暴中心移动及出流风速衰减这2个影响风场特性的主要因素,更加接近真实地模拟实际雷暴冲击风的发展至消散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受风暴移动和下沉气流变化影响,整体风场呈现出不稳定、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剧烈的特点;风暴前方存在较大旋涡,水平风速沿竖向分布呈现出典型的鼻状下击暴流风剖面;风暴中心移动路径附近位置的风速时程规律与实测数据特征基本吻合;风暴中心后方产生较多小漩涡,湍流度较大.因此,对于处在雷暴冲击风影响范围内的结构和建筑物,除了需要考虑雷暴冲击风的正面侵袭外,还应考虑风暴中心经过后尾流区域涡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吕中宾,吴登国,王嘉伟[4](2019)在《雷暴冲击风下导线风偏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输电线路风偏闪络和倒塔事故的现场勘察资料和气象报告显示,雷暴强风是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为降低此类风场下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文中遴选出合适的模型函数(Li模型),采用数值方法进行雷暴风风场模拟。以某超高压多跨输电线路为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静力分析法,对雷暴冲击风作用下的导线风偏进行求解,并就风暴中心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和风暴结构参数(风暴尺度、风暴强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相对位置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显着,整个线路风偏最不利的位置为非跨中的3、6号绝缘子;②总体而言,风暴尺度和强度的增大,均会导致风偏响应的迅速增加及其在空间内高危区域的扩大。(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03期)

刘慕广,黄琳玲,邹云峰[5](2018)在《雷暴冲击风下输电塔风振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主开发的试验装置,在常规边界层风洞中实现了大比例稳态雷暴冲击风剖面的模拟,并以输电塔气弹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接触式位移测量仪测量模型的风振响应,分析了不同类型雷暴冲击风场下输电塔的平均位移特性,并与常规B类风场下的风振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输电塔的风振响应均以两个方向的一阶弯曲振型为主,扭转响应和高阶弯曲响应不显着。随风速增加,不同风场下输电塔位移响应均呈抛物线趋势增大,最大风速处于塔头部位的冲击风场引起的输电塔位移响应明显高于最大风速处于塔身中部冲击风下的响应值,B类风场下的响应介于两类冲击风场间,且不同风场下位移响应间的差距也随风速增加不断增大。(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汪之松,刘鸿,刘亚南,董志超,方智远[6](2017)在《坡地高层建筑非稳态雷暴冲击风荷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结构风工程对于雷暴冲击风风荷载的研究多局限于稳态冲击射流模型,较少考虑风速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坡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冲击射流模型,引入衰减函数使得射流的入口风速更加接近真实的雷暴冲击风整个生命周期的衰变过程,并通过瞬态大涡模拟(LES)分析了坡地地形中坡顶位置处典型高层建筑的建筑风荷载特性及坡地地形雷暴冲击风场特性.结果表明,LES瞬态模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非稳态冲击风场的风速波动较大,变化规律与实测的下击暴流风速曲线类似;建筑表面的风荷载具有强烈的非平稳特性,且随着风速迅速衰减;非稳态冲击风的风荷载波动大且潜在破坏能力更强;坡地地形下建筑迎风面风荷载普遍比平地小,且对建筑中上部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底部,随着起坡角度的增大,建筑中上部风荷载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汪之松,方智远,刘亚南[7](2017)在《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坡地坡度对高层建筑风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山地不同坡度角对于高层建筑表面风荷载的影响,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冲击射流装置进行风洞试验,对同一高层建筑在平地及不同坡度角的山地等多种地形下表面风压的分布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并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和补充,分析了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平地地形、坡地地形下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特性以及起坡角度对建筑风荷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地时,不同径向位置处高层建筑各层阻力系数分布沿高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层阻力系数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径向距离由射流喷口直径的1.0倍变化到3.0倍的过程中,层平均阻力系数最大值由1.3减小到0.3;坡地时,高层建筑迎风面的风压值与山地坡度角的增加呈负相关,极值风压所在高度同样随着起坡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从平地到90°坡地,极值风压系数减小幅度达到0.7以上,极值风压出现的高度由建筑物高度的1/4处降低到建筑物底部附近.(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丁惠敏[8](2017)在《大跨桁架屋盖结构在雷暴冲击风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减振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雷暴冲击风是雷暴天气中从风场核心区向四周辐散形成近地强风的下沉气流,这种短时间产生的瞬态强风会引起极高的近地面风速,从而对结构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大跨屋盖结构对风荷载比较敏感,且大部分大跨度结构的屋盖都处于雷暴冲击风破坏作用的高度范围内,而现阶段我国规范对于雷暴等极端天气产生的强风荷载并未给出相关取值规定,并且国内外关于雷暴冲击风对大跨屋盖的风致响应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公式对雷暴冲击风风速进行数值模拟,对大跨桁架屋盖结构在雷暴风作用下的风振响应和减振响应进行详细地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混合随机过程理论,采用Wood竖直风剖面方程与Holmes经验模型模拟平均风,通过在随机过程中加入时变平均风从而调制得到非平稳的脉动风。采用不同的随机过程的模拟方法,对作用于两个结构上的雷暴冲击风风速进行模拟,兼顾精度和效率,最终采用自回归AR模型来模拟风速中的随机过程。采用功率谱估计理论来评价风速模拟结果是否合理,通过叁种功率谱估计法的对比,结果表明最大熵值法的误差较小。(2)针对复杂的大跨屋盖结构,研究了结构参数和风参数对两种简化力学模型风振响应的影响。对简支梁式结构的风振响应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刚度、跨度、最大风速半径及风暴移动速度对结构的风振响应影响较大。对拱梁式结构的风振响应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刚度、矢跨比、最大风速半径及风暴移动速度对拱梁的风振响应影响较大。采用基于包络概念的整体风振系数计算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参数下的整体位移风振系数和整体荷载风振系数,结果表明采用结构整体位移风振系数对简支梁进行雷暴风等效静风荷载分析具有更高的精度,对拱梁进行雷暴风等效静风荷载分析的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相比偏小。(3)针对两种平面桁架结构,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桁架靠近迎风面支座处的四根腹杆发生屈服,拱桁架靠近迎风面支座处两根斜腹杆发生屈服,导致结构在风振后产生不可忽略的残余变形,对结构使用的安全造成威胁。(4)针对平面桁架在雷暴风作用下产生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这一现状,通过将受力较大的杆件替换为自定心耗能杆件进行减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桁架结构节点峰值残余变形减小48.07%,拱桁架结构节点竖向峰值残余变形减小84.57%,水平向峰值残余变形减小86.85%,可见残余变形明显减小,达到减振的效果。并研究自定心杆件启动力、启动位移、强度比叁个参数对结构变形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自定心杆件启动力的增大,结构峰值位移减小,当启动力过大时,结构的峰值残余位移随着与自定心杆件相邻杆的相继屈服会有所增大;随着启动位移的增大,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均有所增大;随着强度比的增大,自定心杆件耗能能力增大,自复位能力削弱。(5)针对实际工程中一榀张弦桁架,对其进行雷暴风作用下风振响应分析。由于张弦桁架较大的受风面积致使结构受到较大风压,最终导致结构产生明显塑性变形,竖向峰值残余位移为0.83m,水平向峰值残余位移为0.26m,不利于继续使用。增加四根自定心耗能支撑后进行减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竖向峰值残余位移仅为0.26m,减小了 68.16%,水平向峰值残余位移为0.089m,减小65.77%,自定心撑杆的使用明显减小了张弦桁架的残余变形,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汪之松,王超,刘亚南,李正良[9](2017)在《非稳态雷暴冲击风场的瞬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冲击射流是雷暴冲击风场研究中最常用的模拟方法。大部分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都是假定射流速度入口风速不随时间变化,而实际雷暴冲击风的下沉气流速度都是随时间连续变化的。在雷暴冲击风的全生命周期内一般会经历逐渐增大到最大值后再逐渐减小的过程。对于重要的工程结构抗风设计而言,得到雷暴冲击风全生命周期的风速时程信息十分有必要。基于冲击射流叁维足尺模型模拟雷暴冲击风风场,在入口处引入一个更符合雷暴冲击风实际演化过程的衰减函数,采用大涡模拟数值分析获得了雷暴冲击风的非稳态风场,并得到其随时间衰减的瞬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该模拟方法可以较好地再现雷暴冲击风场的非稳态过程,为进一步讨论非稳态雷暴冲击风场中的结构风荷载特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03期)

曾滨,周臻,丁惠敏[10](2016)在《雷暴冲击风激励下大跨张弦桁架的振动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大跨张弦梁桁架在雷暴冲击风激励下的振动响应进行研究,为实际工程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依据。采用混合随机模型对雷暴冲击风强风荷载进行数值模拟,其中平均风采用Wood竖直风剖面方程与Holmes经验模型模拟,脉动风采用基于Kaimal目标谱的自回归AR模型模拟。以某火车站大跨张弦桁架雨棚结构建立基准分析模型,利用时域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雷暴冲击风场参数(最大风速半径,风暴移动速度,风向角)对张弦桁架位移、加速度和拉索索力等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风荷载时程两个峰值位置,桁架位移达到峰值,加速度波动尤为剧烈,拉索轴力显着减小,其中,90°为拉索最不利风向角。针对雷暴冲击风中平均风速和脉动风速响应均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研究了大跨张弦桁架结构的整体风振系数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张弦桁架除支座外各点位置对节点整体位移风振系数的影响较小,可采取统一的结构整体位移风振系数并引入安全系数对结构进行设计。(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6年05期)

雷暴冲击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冲击射流装置模拟雷暴冲击风,对4个不同深宽比的高层建筑模型进行测压试验,分析了各模型8个不同径向位置处的风压幅值特性,并与大气边界层风作用下的建筑表面风压系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建筑迎风面为正压,侧面和背风面均为负压;迎风面平均和脉动风压受模型深宽比影响较小,侧面和背风面受深宽比影响较大;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迎风面平均风压系数逐渐减小,脉动风压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侧面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以及脉动风压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背风面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变化较为平缓;各模型迎风面风压系数沿高度呈"鼻子"状分布,最大风压出现在0. 25H(H为模型高度);与大气边界层风作用下建筑表面风压幅值相比,雷暴冲击风作用下高层建筑模型的迎风面中下部区域以及侧面前缘部位风压系数较大,考虑雷暴冲击风作用的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对这些区域的风荷载取值进行适当放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雷暴冲击风论文参考文献

[1].谷山强,苏杰,任华,章涵,陈念.雷暴冲击风作用下输电高塔风致振动特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9

[2].方智远,汪之松,李正良.雷暴冲击风作用下高层建筑风压幅值特性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3].汪之松,思建有,方智远,唐阳红.考虑时空变化的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吕中宾,吴登国,王嘉伟.雷暴冲击风下导线风偏响应分析[J].高压电器.2019

[5].刘慕广,黄琳玲,邹云峰.雷暴冲击风下输电塔风振特性试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8

[6].汪之松,刘鸿,刘亚南,董志超,方智远.坡地高层建筑非稳态雷暴冲击风荷载特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汪之松,方智远,刘亚南.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坡地坡度对高层建筑风压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7

[8].丁惠敏.大跨桁架屋盖结构在雷暴冲击风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减振控制[D].东南大学.2017

[9].汪之松,王超,刘亚南,李正良.非稳态雷暴冲击风场的瞬态数值模拟[J].振动与冲击.2017

[10].曾滨,周臻,丁惠敏.雷暴冲击风激励下大跨张弦桁架的振动响应分析[J].特种结构.2016

标签:;  ;  ;  ;  

雷暴冲击风论文-谷山强,苏杰,任华,章涵,陈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