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充分灌溉试验论文-熊国平,罗明

非充分灌溉试验论文-熊国平,罗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充分灌溉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洞庭湖区,杂交棉,水分胁迫,减产系数

非充分灌溉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熊国平,罗明[1](2015)在《洞庭湖区杂交棉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湘杂棉9号为材料,分别于棉花蕾期和花铃期进行了非充分灌溉(指保持田间持水量的50%、60%、75%进行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杂交棉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具有延后性和可恢复性,对产量的影响主要在于降低成铃率,使铃重减轻;在测筒试验条件下,花铃期水分胁迫减产系数为0.39,蕾期水分胁迫的减产系数为0.28;同时,测得洞庭湖区砂壤土棉花花铃期萎蔫含水率为8.51%。上述结果对指导杂交棉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潘洪彬[2](2012)在《棉花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物理性状株高及叶面积对水分的亏缺表现明显,在非关键期灌水下限较大的情况下,植株物理性状越大,且至关键期下限75%以上呈下降趋势;在同一非关键灌水下限的情况下,关键期灌水下限控制60%的情况下,物理性状表现明显,呈上升趋势。通过产量对比,以非关键期灌水下限60%、关键期灌水下限75%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以非关键期灌水下限70%、关键期灌水下限60%的处理组合产量最低。(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03期)

王宇明[3](2010)在《小麦辣椒间套作最优配置方式及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小麦辣椒间套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灌水量对小麦辣椒间套作下小麦辣椒各自的生长状况、生理生态及微环境的差异,以及对各模式下的产量和效益进行了分析。期望能够找到最佳的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而为陕西关中西部小麦辣椒间套作的种植模式与农业节水提供理论依据。该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小麦辣椒间套作种植模式中,小麦的耗水量随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节水效果可观。小麦各生育期日平均耗水强度随着生育期的延后而增大。在小麦辣椒共生期,不同种植模式日耗水强度均达到最大值。辣椒的日耗水量总体趋势表现为高-低-高-低。辣椒各种植模式间的耗水量差异不明显,而不同灌水水平下的耗水量差异明显。(2)各模式间小麦株高表现为间作整体大于单作,表现出一定的边际效应;而叶面积指数则是小麦生育前期,小麦单作的叶面积指数一直大于小麦单作,但到抽穗灌浆期,由于小麦叶片的枯黄,单作小麦明显早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最大,而5-2式间作模式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高叶面积指数。小麦辣椒间套作可以有效地改变农田小气候因子。小麦间套作系统的光合有效辐射明显高于单作,较多的光合有效辐射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小麦辣椒间套作预留行间不同高度处的风速在冠层以下随着测点高度的上升而增大,各模式冠层内地面以上50cm高度处、25cm高度处的风速比75cm高度处的风速降低的幅度随着间距的变窄而变大。(3)不同种植模式对地温的影响不尽相同,由于冬小麦对预留行的遮阴作用,地温随着预留行的变窄而降低。小麦间套作可以调节田间地温,满足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而对于辣椒来说,麦辣共生期辣椒苗较小,处于缓苗期,小麦的遮挡作用可以有效地较低辣椒行间的地温,既可以有效的防止辣椒苗被晒伤,又减少了水分的蒸腾,有利于苗期缓苗。(4)辣椒各处理的蒸腾速率基本上呈双峰曲线。充分灌溉(CK)的蒸腾速率与其他处理的蒸腾速率差异显着,而在开花坐果期不灌水的T1、T4、T7为最小,其他处理的蒸腾速率也相差不小,整体上各模式下的蒸腾速率与灌水量成正比。辣椒在开花坐果期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形式,亏水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辣椒的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规律和光合作用的具有一致性。当土壤含水率不能满足作物需要时,作物势必作出一些保护性的反应。不灌水处理的辣椒叶片气孔开度要比其他处理的开度小,以满足作物自身的水分需要。而对照CK的气孔导度在各处理中都是最高的。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早上8:00最高,水分对蒸腾作用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各处理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相差很大,开花坐果期灌水量越大,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小,开花坐果期不灌水的处理T1、T4、T7的值一直略为高于其它处理,而1/2标准灌水处理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也明显优于适宜灌水的处理,辣椒单作处理CK的水分利用效率一直处于最低。低定额灌水可以明显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可以抑制蒸腾从而减少无效耗水,提高了水分利用率。(5)对灌水量及各产量构成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随灌水量和耗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对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发现,开花坐果期灌水量为30mm的T2、T5、T8水分利用效率均为各模式中最大,不灌水处理T1、T4、T7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标准灌水量T3、T6、T9的大小很接近。所以在产量没有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1/2标准灌水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辣椒单作虽然耗水量最大,但由于产量上的优势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6)辣椒茎液流量的变化曲线为波动状曲线,在中午14:00左右出现峰值。晴天的茎流量明显高于阴天的和雨天的。夜间相对平稳,从早上8:00左右,茎液流开始出现小幅度的上升,在10点左右晴天天气条件下,辣椒苗的茎液流会不断加强,随着光照和气温的升高,辣椒苗要进行光合和蒸腾,故其液流速率较早晨明显增多,液流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午14:00左右,之后由于作物的自我调节,气孔部分关闭,蒸腾减弱,茎液流速率也逐渐下降。在多云天气条件下,茎液流活跃的时间要比晴天得晚一点,并且峰值也要明显低于晴天的;在雨天径茎液流速率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茎液流速率在夜晚变化趋势相似,保持细微的茎流,而白天的茎液流速率变化差异很大,茎液流达到的峰值,晴天要明显大于阴天和雨天,阴天又大于雨天的。(7)综合考虑冬小麦的产量、辣椒的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各个模式下的净效益,推荐该关中地区的冬小麦辣椒间套作采用5-2式种植模式,即在1.2m的带幅上种植5行小麦,预留45cm留种辣椒。对冬小麦灌一水(60mm冬灌),产量可达6914.2kg/hm~2。另外,由于在辣椒移栽时要灌缓苗水,预留行间的灌溉水会对小麦的产量的形成有帮助。而对于辣椒,在开花坐果期采用中度缺水虽然产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水分利用效率可以达到达6.69 kg/m~3。可以起到很好的节水效果,经济效益也很占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熊伟,王雪生,夏仁斌,夏平友,侯世奎[4](2007)在《特大干旱下柑桔园非充分灌溉试验及抗旱与恢复生产综合技术集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重庆遭遇自189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夏旱连伏旱,为百年不遇。其特点是:干旱持续时间长,多数区(县、市)旱情超过90天;干旱强度大,4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长,全市34个气象台站,有25个温度创历史最高纪录,最高温度44·5℃;抗(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07年01期)

杨荣全,崔岩[5](2006)在《山区果树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密云县主要果品苹果、板栗、葡萄在新城子、太师屯、巨各庄进行了3 a的果树节水灌溉现场试验,以田间试验为主,有详细的试验设计、观测项目、节水灌溉管理和果树栽培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措施,提出了灌关键水的果树非充分灌溉节水灌溉制度。(本文来源于《北京水务》期刊2006年06期)

佟长福[6](2005)在《饲草料作物非充分灌溉试验和作物水-模型及水管理优化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缺水十分严重而不能保证正常的灌溉用水,而同时对灌溉水的浪费也相当普遍,多数灌溉工程或草原灌区效益很低。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毛乌素沙地 3 种主要饲草料作物(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饲料玉米)进行了非充分灌溉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灌水水平下,饲草料作物对水分胁迫的敏感反应、各个生育阶段的敏感程度、水分对饲草料作物生理指标和最终产量构成的有关影响,确认适合于当地饲草料作物水分响应模型,以寻求适宜的灌溉制度和最佳管理策略,为西北地区牧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从水分胁迫对饲草料作物的影响出发,分析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胁迫对饲草料作物产量及生理、生育状况(株高、叶面积指数、叶水势和蒸腾速率等)的影响,主要是对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的叶水势、蒸腾速率在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变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与环境因素(温度、净辐射、饱和差和土壤含水量 )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叶水势、蒸腾速率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式。此外,还对紫花苜蓿的冠层各分量进行了研究,晴天中午的入射 PAR 和透射 PAR 最大。紫花苜蓿从抽苔分枝期到成熟期冠层吸收的辐射比例 f 和叶面积指数(LAI)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2)根据田间小区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采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 5种作物水分响应模型,分析和确立饲草料作物产量与全生育期水分和生育阶段水分之间的量化关系。对于紫花苜蓿,Stewart 模型能较好的揭示其产量和水分之间的数量关系,现蕾-开花期对水分最为敏感;对于青贮玉米,Jensen 模型能较好地揭示其产量和水分之间的数量关系,拔节-抽穗期对水分最为敏感。同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紫花苜蓿水分响应的 BP 网络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其产量与水分之间的量化关系,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3)对节水灌溉条件下的紫花苜蓿、饲料玉米和青贮玉米需水量的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灌溉水平下 3 种饲草料作物的土壤水动态和需水规律:紫花苜蓿需水高峰值出现在 6 月下旬至 8 月中下旬;饲料玉米和青贮玉米需水高峰值出现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其日需水强度随发育进程的变化很大,最小为 1.3mm/d,最大为 11.5 mm/d;土壤水动态受降雨、灌溉和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饶碧玉,谢森传[7](2001)在《喷灌条件下冬小麦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充分灌溉是农业节水灌溉理论研究中的新课题 ,非充分灌溉的核心是节水高效。本文以喷灌条件下冬小麦为研究对象 ,采用数字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从田间水分转化规律出发 ,根据灌溉水量无效消耗最小原则 ,计算确定最优灌水定额 ,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壤墒情、苗情制定出节水高效的非充分灌溉制度。该灌溉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用性 ,且定量化 ,经过 5年 9 3 3hm2 田间试验 ,平均每公顷产量 63 60kg ,总耗水生产率达 2kg/m3 。为非充分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成果。(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01年03期)

李洁[8](1991)在《春小麦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8,而水资源只占全国总量的1/55,农业用水量已占水资源利用量的96%,所以,农业节水迫在眉睫。实行节水灌溉农业——非充分灌溉,是我们今后的长期任务。非充分灌溉,即灌溉水量与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科技》期刊1991年04期)

非充分灌溉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棉花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物理性状株高及叶面积对水分的亏缺表现明显,在非关键期灌水下限较大的情况下,植株物理性状越大,且至关键期下限75%以上呈下降趋势;在同一非关键灌水下限的情况下,关键期灌水下限控制60%的情况下,物理性状表现明显,呈上升趋势。通过产量对比,以非关键期灌水下限60%、关键期灌水下限75%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以非关键期灌水下限70%、关键期灌水下限60%的处理组合产量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充分灌溉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熊国平,罗明.洞庭湖区杂交棉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

[2].潘洪彬.棉花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

[3].王宇明.小麦辣椒间套作最优配置方式及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4].熊伟,王雪生,夏仁斌,夏平友,侯世奎.特大干旱下柑桔园非充分灌溉试验及抗旱与恢复生产综合技术集成[J].中国南方果树.2007

[5].杨荣全,崔岩.山区果树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J].北京水务.2006

[6].佟长福.饲草料作物非充分灌溉试验和作物水-模型及水管理优化决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

[7].饶碧玉,谢森传.喷灌条件下冬小麦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01

[8].李洁.春小麦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J].内蒙古水利科技.1991

标签:;  ;  ;  ;  

非充分灌溉试验论文-熊国平,罗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