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连续传译论文-史书香

英汉连续传译论文-史书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汉连续传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译表现,连续传译,听辨理解焦虑量表,相关性

英汉连续传译论文文献综述

史书香[1](2014)在《英语听辨理解焦虑和英汉连续传译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语学习焦虑在不同背景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一情感变量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家以及研究学者的关注。对焦虑的研究能够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外语教学也有帮助。焦虑影响着口译学习者,随着口译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到现在为止已有159所高校开设了口译专业,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口译学习者的在学习中的焦虑情况。本文重点研究了口译学习者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听辨理解焦虑状况,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定量研究分析了口译学习者在口译测评中的焦虑程度以及影响,在定性研究中,分析研究形成焦虑的因素,并给出一定的建议。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自河北师范大学英语翻译(口译方向)的19名均通过专业四级考试的本科生。在定量研究中,使用的测量工具包括英汉连续传译听辨焦虑量表和期末测试高级视听说教程第二册听力文本第一章节内容。通过对量表测量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sig值检验,分析口译学习者的焦虑程度以及形成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听辨理解焦虑与口译测评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口译学习者在英汉连续传译中存在听辨理解焦虑;其次在英汉交替传译中引起焦虑的主要因素为发言人的英语标准与否,发言人的讲话速度与音量,以及口译学习者自身技能等;最后口译学习者的听辨理解焦虑和在英汉连续传译中的表现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着性相关。最后基于本论文结论,笔者尝试为口译学习者和口译教学工作者提出一些建议,能够帮助学生调控焦虑程度,提高英汉连续传译的表现。(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30)

马荟[2](2009)在《从传播学看英汉连续传译中的“噪音”及其克服“噪音”的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通过传播学理论来研究英汉连续传译过程中的噪音问题。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传播,简言之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其原理与普通传播原理相同,无论何种口译,要完成的任务也都是信息的传播。因此可以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口译过程。传播学认为,传播的因素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信息由信源发出,以某种符号的形式通过信道传给信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噪音的影响。传播学理论中的噪音是广义的噪音,指对信息能完整准确的传递给接收者造成干扰的一切因素。口译作为一种传播,其过程简言之就是一个由源语发言人以源语的形式发出信息,作为中介的口译员将源语转化为译语形式,从而将信息传送给译语听者的系统。这一过程符合传播过程,因此也会存在着噪音。本研究根据Verderber对噪音的分类,以初学口译的英语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来研究英汉连续过程中是否存在内在噪音类的心理噪音和语义噪音类的语言结构噪音和文化噪音,这些噪音对口译初学者的影响,以及降噪培训的效果。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对于初学口译的本科英语专业叁年级学生,英汉连续传译过程中是否存在语言、心理和文化噪音?这叁种噪音中,哪种噪音的影响最大?针对这叁种噪音的专门培训是否可以有效降噪,提高口译的质量/信息忠实度?本文的第一章是介绍部分。第二章将对此领域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包括借用传播学理论对翻译的研究,对口译的研究以及借用噪音理论对口译和笔译的研究。第叁章将探究用传播学理论指导口译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构建一个突出噪音因素的连续传译的传播模型。第四、五、六章将引入一个实证研究,通过问卷和对照实验的方式验证英汉连续传译中是否存在上述叁种噪音,它们对于口译初学者的影响,以及专门的降噪培训的效果。其中第四章介绍实验设计,第五章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不足和前景展望。(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9-04-27)

王巍巍[3](2009)在《实证研究:非语言行为对英汉连续传译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非语言行为对连续传译的影响。基于波亚托斯(Poyatos)的非语言行为模型、释意派理论以及吉尔精力分配模式的理论框架,作者设计了两项实验,旨在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非语言行为是否对连续传译有影响?如果有,该行为是如何对译员的连续传译产生影响的?(2)合理运用非语言行为的译员与缺乏非语言行为的译员是否在口译表现方面存在差异?(3)非语言行为与口译表现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首先借助SPSS 16.0统计工具比较了20名口译学生对两篇文章的不同连续传译表现,从而论证了非语言行为对译员连续传译的影响。其次,作者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自然观察法及现场访谈等研究方法,从讲者、听众及译员的角度分析非语言行为对连续传译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非语言行为对连续传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合理运用非语言行为的译员能更有效地传递源语信息,并具有较高的听众接受度和认可度;(3)非语言行为对口译员的理解、脱离源语外壳及译语输出方面存在一定影响。因此,译员合理运用非语言行为能够对连续传译过程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实验结论,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口译教学和训练中加入非语言行为的内容,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提高学生译员在连续传译过程运用非语言行为的意识。作者还提出了在口译教学中引入“微格口译”的方法,促进学生译员合理运用非语言行为能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9-04-27)

庄丽娜[4](2007)在《英汉连续传译中话题熟悉度对长句口译质量以及策略使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探讨英汉连续传译中话题熟悉度对于长句的口译质量以及应对策略使用的影响。作者首先回顾了前人对于图式及图式理论的研究,然后回顾了前人对于口译质量的研究以及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研究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者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的受试为8名高级翻译学院国际会议同传专业的学生。受试被要求对两篇文章进行英汉连续传译。受试对这两篇文章话题的判断皆为一篇熟悉,另一篇不熟悉。每篇文章中都包括四个长句。通过对于实验结果的定性分析,作者发现:首先,话题熟悉度对于长句口译的准确性有着显着的影响,也就是说,译员对话题越熟悉,产出的长句就越准确;其次,话题熟悉度对于长句口译的通顺并没有显着影响;再次,话题熟悉度对于长句口译中应对策略的使用有重大影响。此外,作者还总结了译员在处理长句时使用的基本策略。最后,作者提出了本研究的实际教学意义以及对今后研究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7-04-01)

黎婧[5](2007)在《从语言适应性看英汉连续传译中的意义丢失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山大学与牛津大学合办的EMBA课程的现场英中口译为案例,探讨了叁位资深译员口译过程中出现的意义丢失现象。维索素伦在其专着《语用学诠释》中展开的语言的适应性理论给予作者在此项研究中极大启示。以语言适应性理论作为基础,我们能够对口译中的意义丢失的实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一般认为口译中的意义丢失使得口译质量受到威胁,在本文这样的观点受到置疑。首先,口译作为一种语言应用,其中意义丢失现象是普遍存在也无法避免的;其次,翻译研究发展至今,各种译论精彩纷呈,我们必须区分开来口译中的“意义”的含义,特别是从语义角度与语用角度区别开来。我们在本文中所探讨的“意义”非绝对语义层面上的,它包含了交际目的、发话者意图和场景下可被领悟的隐含意义等因素。在口译这种特殊用途的语言应用中,意义的丢失在某些情况下恰恰体现了语言的适应性。本文从现场口译转录中摘选了大量片段作为分析对象,并详细注明了口译过程中的重音、译员肢体语言和视觉辅助工具呈现的信息等。作者从四个角度——语境相关因素,结构,动态性和译员意识突显性——对片段中的口译过程及产出结果进行了全方位分析,详细阐述了意义丢失给口译交际带来的消极与积极影响。本文试图说明口译中的意义丢失未必完全是一种消极存在,事实上它很可能是译员无意识或下意识做出的以达到或接近交际最高点的策略选择——而这正是语言适应性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7-04-01)

英汉连续传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试图通过传播学理论来研究英汉连续传译过程中的噪音问题。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传播,简言之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其原理与普通传播原理相同,无论何种口译,要完成的任务也都是信息的传播。因此可以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口译过程。传播学认为,传播的因素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信息由信源发出,以某种符号的形式通过信道传给信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噪音的影响。传播学理论中的噪音是广义的噪音,指对信息能完整准确的传递给接收者造成干扰的一切因素。口译作为一种传播,其过程简言之就是一个由源语发言人以源语的形式发出信息,作为中介的口译员将源语转化为译语形式,从而将信息传送给译语听者的系统。这一过程符合传播过程,因此也会存在着噪音。本研究根据Verderber对噪音的分类,以初学口译的英语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来研究英汉连续过程中是否存在内在噪音类的心理噪音和语义噪音类的语言结构噪音和文化噪音,这些噪音对口译初学者的影响,以及降噪培训的效果。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对于初学口译的本科英语专业叁年级学生,英汉连续传译过程中是否存在语言、心理和文化噪音?这叁种噪音中,哪种噪音的影响最大?针对这叁种噪音的专门培训是否可以有效降噪,提高口译的质量/信息忠实度?本文的第一章是介绍部分。第二章将对此领域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包括借用传播学理论对翻译的研究,对口译的研究以及借用噪音理论对口译和笔译的研究。第叁章将探究用传播学理论指导口译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构建一个突出噪音因素的连续传译的传播模型。第四、五、六章将引入一个实证研究,通过问卷和对照实验的方式验证英汉连续传译中是否存在上述叁种噪音,它们对于口译初学者的影响,以及专门的降噪培训的效果。其中第四章介绍实验设计,第五章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不足和前景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汉连续传译论文参考文献

[1].史书香.英语听辨理解焦虑和英汉连续传译相关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马荟.从传播学看英汉连续传译中的“噪音”及其克服“噪音”的训练[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3].王巍巍.实证研究:非语言行为对英汉连续传译表现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4].庄丽娜.英汉连续传译中话题熟悉度对长句口译质量以及策略使用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5].黎婧.从语言适应性看英汉连续传译中的意义丢失现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标签:;  ;  ;  ;  

英汉连续传译论文-史书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