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对比研究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对比研究

一、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肖肖,邱芬[1](2021)在《大学生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认知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大学生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认知状况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状况,从而为更好地在高校普及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提供重要依据,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306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运动损伤相关知识调查与访谈,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网络、课堂、社会宣传;(2)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普遍欠缺,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之间掌握程度存在差异,54.8%的学生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全面;(3)只有20.3%的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在突发状况下会上前进行施救;(4)大多数调查对象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目前,大学生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状况为"高需求,低掌握",且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普及,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确立有效的培训途径。

田倩倩[2](2021)在《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且发病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加强心血管疾病管理工作刻不容缓,防控关口前移需从危险因素筛查和管理开始。大学生时期作为青少年到青年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健康行为和身体形态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的心血管健康对其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研究目的基于国内首个大学生运动健康队列—上海体育学院校友健康队列,本研究旨在:(1)评估体育生和非体育生不同专业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流行特征;(2)从健康行为、饮食习惯、体力活动、身体成分、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分析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因素;(3)探究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和关联关系;(4)寻找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切点,构建不同专业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研究方法实验一:选取上海体育学院校友健康队列研究中数据完整的受试者共计805人(男=421,女=384),对其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测试;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受试者全身以及区域部位的肌肉量和脂肪量。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异常:血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血糖升高。评价体育生和非体育生各组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流行特征。实验二:除实验一的测试指标外,使用问卷调查评价受试者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通过佩戴7天加速度传感器客观测量体力活动包括:静坐行为、轻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高强度体力活动;利用身体素质测试系统评价受试者握力、最大肺活量、全身反应时、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最大摄氧量、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评价各单项指标以及各个指标相互作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实验三:通过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以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为自变量,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为因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计算受试者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同性别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Z分的总和)=平均动脉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空腹血糖;身体素质分数(同性别身体素质Z分的总和)=握力指数+最大摄氧量。将身体素质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前1/4的大学生为身体素质较高组,后1/4的大学生为身体素质较低组。参考诊断中国人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体脂率切点,将受试者分为低体脂率和高体脂率。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联合分为: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和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通过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四组间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的差异。采用SPSS插件PROCESS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中是否存在相互中介调节作用。实验四:以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为金标准,使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价值。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寻找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采用逻辑回归分析计算体脂率、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的联合预测因子,使用Z检验对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的AUC进行比较。以P<0.05具有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1.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总体检出率为14.9%,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未见性别差异。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随BMI升高而升高,分别为:体重较轻(0.0%)、体重正常(11.1%)、超重(25.8%)和肥胖(47.2%);与BMI正常的同龄人相比,BMI正常但体脂率较高的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较高,代谢紊乱状态趋于肥胖人群。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19.1%)显着高于体育生(11.6%);心血管代谢风险存在运动项目差异,对抗性运动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检出率较高(23.3%),球拍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检出率较低(6.3%)。2.在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水平、身体成分以及身体素质等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因素方面,体脂率和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单因素逻辑回归结果发现,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较高BMI(男生:OR=1.277,95%CI=1.152-1.416;女生:OR=1.239,95%CI=1.128-1.361)、体脂率(男生:OR=1.107,95%CI=1.063-1.153;女生:OR=1.095,95%CI=1.044-1.147)和Android脂肪率(男生:OR=1.083,95%CI=1.050-1.117;女生:OR=1.094,95%CI=1.052-1.139)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握力指数(男生:OR=0.524,95%CI=0.356-0.769;女生:OR=0.587,95%CI=0.391-0.880)和最大摄氧量(男生:OR=0.910,95%CI=0.866-0.957;女生:OR=0.867,95%CI=0.810-0.928)等身体素质水平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保护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发现,体脂率和身体素质是相互影响心血管代谢风险的。3.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呈显着正相关,身体素质则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呈显着负相关。体脂率升高则会引起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而最大摄氧量升高则会引起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的下降。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对心血管代谢风险既有独立又有联合的关联关系,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由高到低分别为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mean=1.70)、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mean=0.03)、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mean=-0.06)以及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mean=-0.54)。另外,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中,体脂率具有中介效应,在男生中体脂率的贡献率为85.7%,在女生中为56.7%。在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中,身体素质的中介效应不显着。4.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均可用于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BMI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指标分别为:23.2 kg/m2(体育生男生)、22.0 kg/m2(体育生女生)、25.7 kg/m2(非体育生男生)以及23.3 kg/m2(非体育生女生);通过DXA法测量身体成分,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切点分别为16.3%(体育生男生)、22.7%(非体育生男生)以及35.2%(非体育生女生);Android脂肪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分别为18.7%(体育生男生)、33.8%(体育生女生)、30.2%(非体育生男生)和42.1%(非体育生女生)。身体素质包括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可显着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可能存在专业和性别差异。握力指数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为0.53,最大摄氧量诊断体育生男生和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为分别为41.2 m L/kg/min和28.3 m L/kg/min。关于体脂率、握力指数、最大摄氧量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存在专业差异。在体育生男生中,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作用大于单独的身体素质(最大摄氧量);而在非体育生男生和女生中,体脂率、身体素质(男生:握力指数,女生:最大摄氧量)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的联合指标均可作为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有效指标,且诊断价值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有14.9%的体育院校大学生存在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情况,且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随BMI升高而升高;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存在运动项目差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球拍类运动可能是降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适宜运动项目。2.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包括握力和最大摄氧量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的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最高。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应该重视体脂率升高和身体素质下降带来的心血管代谢风险。3.确定了诊断体育生和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切点。分别为BMI(体育生男生:23.2 kg/m2,体育生女生:22.0 kg/m2,非体育生男生:25.7 kg/m2,非体育生女生:23.3 kg/m2);体脂率(体育生男生:16.3%,非体育生男生:22.7%,非体育生女生:35.2%);Android脂肪率(体育生男生:18.7%,体育生女生:33.8%,非体育生男生:30.2%,非体育生女生:42.1%);握力指数(非体育生男生:0.53)以及最大摄氧量(体育生男生:41.2 m L/kg/min,非体育生女生:28.3 m L/kg/min)。为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应用于临床心血管代谢风险评估提供了指导。

郭建兰[3](2021)在《烟草依赖大学生心肺功能特征及不同运动模式的干预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烟草依赖属于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烟草依赖现象愈加严重,由此带来的心肺健康问题也往往被忽视。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能够改善多种人群的心肺功能。然而,运动与烟草依赖大学生心肺功能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在横断面观察烟草依赖大学生心肺功能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不同运动模式对烟草依赖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在研究一中,根据烟草依赖标准和量表,选取烟草依赖大学生30人(轻度、中度和重度人数分别为8、10和12),另选取非烟草依赖大学生30人作为对照。首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被试的年龄、生理素质(身高和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尼古丁依赖量表(Fage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吸烟年数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QA)等基本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其次,运用MAX-II运动心肺功能气体代谢测试系统和FGC-A+肺功能测试仪检测被试的心肺功能;最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烟草依赖组和非烟草依赖组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指标差异性,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烟草依赖程度与心肺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检验标准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研究二中,根据烟草依赖标准和量表,选取曲阜师范大学非体育系专业的45名男大学生,随机分成烟草依赖对照组(C)15人、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15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15人。首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被试的年龄、生理素质(身高和体重)、BMI、IPQA、FTND和吸烟年数等基本参数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次,C组不进行戒烟或运动干预,HIIT组进行为期4周,一周3次,每次2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干预,MICT组进行为期4周,一周3次,每次32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干预,运用MAX-II运动心肺功能气体代谢测试系统和FGC-A+肺功能测试仪在运动干预前后3-4天的相同时间段分别检测受试者的心肺功能;最后,采用3(组别:C组、HIIT组和MICT组)×2(时间:运动干预前、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不同运动模式下受试者的心肺功能改善情况以及HIIT和MICT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烟草依赖组的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且与烟草依赖程度呈负相关(P<0.05)。(2)烟草依赖组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秒率(The First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VC,FEV1/FVC)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且与烟草依赖程度呈负相关(P<0.05)。(3)HIIT和MICT都能够改善烟草依赖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表现在心功能指标最大心率(Maximal Heart Rate,HRmax)、静息心率(Heart Rate Rest,HR)、心率储备(Maximum Heart Rate,HRR)、VO2max和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用力呼气75%、50%、25%容积(V75、V50、V25)指标的上升。但HIIT对其HRR(P=0.011<0.05)、FEV1(P=0.007<0.01)的改善效果要好于MICT的改善效果,且仅有HIIT能够提高HRmax(P=0.018<0.05)。研究结论(1)烟草依赖会降低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主要表现在FVC、FEV1、FEV1/FVC和VO2max指标的下降,且烟草依赖程度与其造成的心肺功能下降正相关。(2)HIIT和MICT均能够改善烟草依赖大学生心肺功能,并HIIT在HRR、FEV1和HRmax指标的改善效果要好于MICT的改善效果。

邱宣凯[4](2020)在《运动类APP的介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基于感知效益/障碍变量分析》文中指出适当的身体活动水平会促进大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提高幸福感。中国20至69岁的成年人中,只有18.7%达到了目前建议的身体活动水平。大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有显着性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肥胖率增加,身体素质下降。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最主要的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这需要大学生自身、教育工作者、相关政策制定者从自我、人际、校园组织、校园相关政策乃至社会等各方面采取相关措施。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运动类APP的兴起为体育锻炼打造了一个新的场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健身体验。该类APP提供各类健身指导视频、帮助制定锻炼计划、辅助跑步、骑行等功能,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水平提供了一种方便且使用成本低廉的介入手段。对运动类APP的介入与大学生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研发人员改进相关APP产品,同时有助于提高APP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介入效果。该研究以苏州市三所高校的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在深入探讨锻炼行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大学生的锻炼感知效益/障碍以及运动类APP介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未达到WHO对于身体活动的建议。不同性别之间,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业之间的锻炼水平有显着差异。健康/体能、身体/体重、成就感、舒缓压力等是大学生普遍的锻炼感知效益。锻炼耗费精力、缺乏锻炼时间、缺乏锻炼场地/设施等是大学生普遍的锻炼感知障碍。(2)大学生运动类APP整体使用率较高,但大部分使用时间少于三个月,长期使用者比例较低。(3)运动类的APP介入可以降低大学生特定的锻炼感知障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锻炼水平。锻炼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可以降低锻炼感知障碍,同时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增加大学生的锻炼感知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锻炼水平。

陶丹[5](2020)在《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衡能力是维持或变换身体姿势的前提,是人体的一项基本能力。目前国内平衡能力研究倾向于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改善与预防跌倒,忽视了对青年女性的平衡能力训练研究,事实上中青年时期较好的平衡能力是今后保持平衡与减少跌倒的基础与保证。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预防和改善人体平衡能力。大众健美操动作简单,步法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好的健身功效,且其中的立踝、转体动作能够较好的发展踝关节力量、改善视觉器官与前庭器官的机能,进而改善或巩固平衡能力。有氧踏板操是在上下踏板过程中完成的,是一种身体姿态到另一种身体姿态的变换,能够通过不断的打破人体平衡再重新建立平衡,进而促进神经中枢对人体姿势控制起到良性刺激与锻炼。基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57位苏州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运动干预,探讨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三种教学方式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效果,旨在丰富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理论知识,拓宽其健身价值,为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运动项目在高校开展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均对女大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不同练习项目对动、静态平衡能力的刺激效果不同。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较好,有氧踏板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较好,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较好。(2)有氧踏板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左脚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要优于大众健美操。(3)大众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双足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要优于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组。

赵安娜[6](2020)在《普通高校大学生最大摄氧量非运动在线测量方法的甄选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最大摄氧量是公认的评价心肺耐力的“金标准”,其数值决定了人体有氧运动能力。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用于在线测评的方法成了社会所需。因此,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非运动推测最大摄氧量的方法,可支持在线自我评价,便于应用指导,实现普惠的目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自愿原则,共招募健康(无绝对和相对运动禁忌症)且有一定锻炼经历或运动习惯的大学生357名(男:193人,女:164人)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最终完成最大摄氧量实验测试并填写两次问卷且有效的人数为273人(男生:167人,女生106人)。研究方法包括:1.问卷法:包括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安全问卷(PAR-Q)问卷、自我感觉功能问卷(PFA)和身体活动情况问卷(PAR),得到各变量数据,代入各方程推测最大摄氧量。2.测试法:通过功率自行车次级运动量获取最大摄氧量作为校标。方程通过各组推测值与相应实测值的相关性程度进行筛选,筛选出的方程通过回归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可用于在线预测最大摄氧量的修正方程。研究结果:1.将筛选出的3种可用于在线通过非运动推测方法推测出的最大摄氧量预测值与通过功率自行车测得得最大摄氧量测试值进行比较,通过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方程三(y=48.0730+6.1779(GENDER)-0.2463(Age)-0.6186(BMI)+0.7115(PFA)+0.6709(PA-R))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最高(r=0.49)。2.为提高推测方程可靠性,进一步修正方程:Y=50.567+4.956(GENDER)-0.843(Age)-0.342(BMI)+0.571(PFA)+0.722(PAR);经修正后,与实测值达高度相关(r=0.819),具有一定信度。3.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各变量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均较低,无法建立可以适用于该人群的相对最大摄氧量可靠的推测方程。研究结论:1.方程三的修正方程(Y=50.567+4.956(GENDER)-0.843(Age)-0.342(BMI)+0.571(PFA)+0.722(PAR))可用于在线推测非体育大学生最大摄氧量;2.根据本研究问卷中的变量无法建立适用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回归模型。

顾婷婷[7](2020)在《12周苗鼓运动干预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在效果、环境和行为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倒挂现象”。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峻: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而肥胖检出率持续呈现上升态势,国家和社会对此高度关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当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引进校园。湘西苗鼓运动是典型而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2006年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录。本文通过研究苗鼓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程度,为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教学课堂、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吉首大学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30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15人(实验前无差异)。两组受试者除了公体课外,干预组进行65min/次、3次/周、共12周的苗鼓运动,对照组不进行额外运动。干预前后:分别测试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心肺功能、柔韧性以及肌力等;组内数据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结果(1)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女大学生的FAT%由28.34%下降到23.43%,肌肉量由32.93kg增加到36.65kg,同时左右臂、躯干、左右腿肌肉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干预组女大学生的FAT%显着降低,而肌肉量、左右臂、躯干、左右腿肌肉量则显着增加(P<0.05);体重、BMI对比均无差异(P>0.05);(2)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女大学生的肺活量、最大摄氧量显着增加,安静时心率下降(P<0.05),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比较稳定;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干预组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显着增加,安静时心率显着降低(P<0.05);(3)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女大学生的上肢肩部、腰腹部柔韧性显着增加,下肢左右竖叉、横叉距离地面的距离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干预组女大学生的上肢、腰腹、下肢左右竖叉、横叉距离地面距离的对比均显着性提升(P<0.05);(4)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女大学生的核心肌力由65.80s明显上升到92.93s,左右手握力、背力也均有所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干预组女大学生的左右手握力、背力、核心肌力显着性增强(P<0.05)。结论12周苗鼓运动可以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提高心肺功能,增强柔韧性及肌力、肌耐力,对健康体适能有促进作用,苗鼓运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锻炼与健身方式。

张淇[8](2020)在《河南工程学院“人体工程”课程对学生参与健康体适能锻炼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5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是体育工作者研究工作的一个热点。“人体工程”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以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为主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作用于增进机体健康,预防疾病和增进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需的体适能,所以该课程在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体适能锻炼起着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但在该课程的推广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思考,以河南工程学院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法等研究方法,调查目前河南工程学院“人体工程”课程对学生参与健康体适能锻炼效果的现状,深入分析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为我国高校“人体工程”课程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健康体适能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人体工程”课程是河南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体育选项必修课程,共32个学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课;课后教师布置作业促进了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学校的场地器材资源比较丰富,授课教师也会经常开发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功能;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出勤率、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三项考核内容。2.“人体工程”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健康体适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中肺活量、坐立体前屈、1000米/800米以及总成绩上优于其他选项班的学生,存在显着性差异,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测试项目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人体工程”选项班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后,深刻认识到健康体适能的重要性,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时间有所延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课前热身和课后放松的重要性并积极运用到课外锻炼中;学生对发展柔韧性练习方法的掌握及运用上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与耐力方面的掌握及运用有所欠缺。4.“人体工程”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体适能锻炼中存在着健康体适能相关知识内容介绍不够、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有待提高、授课教师年龄偏大,体适能相关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有待提高、学生获取健康体适能相关知识的途径太少、学生肌肉力量与耐力的发展不够等方面的问题。5.“人体工程”课程促学生健康体适能的锻炼应强化任课教师健康体适能相关教学技能,提升教学专业水平、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优化任课教师年龄结构、加大对“人体工程”课程的宣传力度。

何星宇[9](2020)在《初级长拳(三路)对高中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清江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江苏省教育厅于2019年5月29日在402会议室召开2018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江苏省2018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十二五”末相比,高中男女生在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等指标存在不同程度下滑,高中生超重率增加了 3.2%,高中生近视率接近90%。江苏省高中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高中生的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注高中生健康全面发展是目前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二年级武术选项课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初级长拳(三路)对高中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班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班在常规方式教学基础上每节课中融入10分钟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教学内容,通过18周36课时的不同教学手段教学干预后,对比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变化情况,并对比分析加入武术专项素质训练的教学手段对高中生健康体适能能的影响。期望为丰富高中武术选项教学手段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1)在身体成分方面,实验班男女生在实验前后身体质量指数测试指标中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生实验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男女生在实验后与对照班男女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男生在实验前后体脂百分比和腰臀比两项测试指标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女生实验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女生在实验后与对照班女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男生在实验后与对照班男生不具显着性差异(P>0.05)。(2)在心肺适能方面,实验班男生和对照班女生在实验前后肺活量测试指标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班男生实验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女生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男女生在实验后与对照班男女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男女生实验前后在台阶指数测试指标中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男女生在实验后与对照班男女生具显着性差异(P<0.05)。(3)在肌适能方面,实验班男女生在实验前后握力和仰卧起坐两项测试指标中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班男女生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男女生在实验后与对照班男女生具显着性差异(P<0.05)。(4)在柔韧适能方面,实验班男女生在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测试指标中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男女生在实验后与对照班女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经过18周的初级三路长拳练习后,加入专项素质训练模式对高中生健康体适能改善上更为全面,提高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方法。

孙文君[10](2020)在《天津市部分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天津市部分高校全日制硕士生的日常体力活动水平;(2)了解天津市部分高校全日制硕士生的心肺耐力情况;(3)探讨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的相关性。研究对象与方法:招募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部分全日制硕士生40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ouchard体力活动日记结合ActiGraph-GT3X加速度计记录7d体力活动数据,评价其日常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情况;采用Inbody520测试研究生体成分,筛选出BMI、体脂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age,PBF)、腰臀百分比(Waist-hip percentage,WHP)等指标;采用国产的HF-300系列身高-体重测试仪测量身高、体重;采用肺活量计测试肺活量;采用20米折返跑来推算最大摄氧量。运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采用Kolmogorov Smirnov方法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果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那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生各指标的均值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分别比较同性别内不同年龄、专业、体脂百分比等不同指标的均值差异,并选用LSD方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稚和检验比较男女生各指标的均值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男女生不同体脂率、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和不同PA等级各指标的均值差异。若数据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偏相关分析受试者不同PA水平与PBF、VC、VC/kg、VO2max值的相关性,若不数据满足正态分布,那么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男硕士生的PBF低于女生(P<0.01);男生体脂肥胖率比女生高13.7%。(2)日常PA情况研究中,体力活动不积极组所占比例最高,为37.2%,女生多于男生,体力活动非常积极组仅高于完全久坐组所占比例19.8%,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每天M-VPA时间、日均能量消耗、每周运动时间均高于女生(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23-27岁),男女硕士的久坐时间呈增加的趋势,单位体重能量消耗呈逐年下降;非体育专业组每天LPA时间、M-VPA时间、日均能量消耗和每天单位体重能量消耗均低于体育专业(P<0.05);不同体脂级别的男硕士生每天久坐时间、LPA、M-VPA、单位体重能量消耗、每周运动次数、每周运动时间组间差异显着(P<0.05),女硕士生同男生(P<0.05)。(3)CRF研究中,男生VC和VO2max高于女生(P<0.01);女硕士的VC在23-27岁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男女硕士的VO2max相对值逐年递减,递减幅度在0.2-0.5ml/kg/min之间;体育专业男硕士的VC高于非体育专业组(P<0.05),VO2max值高于非体育专业组(P<0.01),女硕士同男硕士;男硕士生VC肺活量体重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体脂过低组,标准组,偏高组,肥胖组,女生同男生,男生VO2max相对值体脂肥胖组低于标准组(P<0.01),女生体脂肥胖组和偏高组低于标准组(P<0.05);硕士生的VC体重指数和VO2max相对值随着体力活动等级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P值均小于0.05)。(4)总体上、男性和体育专业的受试者的VC和VO2max绝对值均与每天久坐时间呈负相关(P<0.05),与每天M-VPA时间、日均能量消耗和每周运动时间呈正相关;VC体重指数和VO2max相对值均与单位体重能量消耗呈正相关(P<0.05)。女性和非体育专业受试者的VC与每天M-VPA时间、每周运动时间和日均能量消耗均呈正相关(P<0.05);VO2max绝对值与每天久坐时间呈负相关(P<0.05),与日均能量消耗和每天M-VPA时间成正相关(P<0.05);VO2max相对值与单位体重能量消耗呈正相关(P<0.05),并且女性较男性,非体育专业较体育专业相比偏相关系数较低。结论:(1)天津市部分高校全日制男硕士生的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肥胖率低于女生。(2)体力活动不积极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女硕士生所占比例多于男生;硕士生日常体力活动呈增龄性(23-27岁)下降;体育专业的男女硕士的日常体力活动高于非体育专业;日均久坐时间较长有导致肥胖的风险,也是体力活动不足的主要原因。(3)受试者心肺耐力情况得出,男硕士生的心肺耐力高于女生;心肺耐力呈增龄性(23-27岁)下降;体育专业组男女硕士生的心肺耐力水平均高于非体育专业组;随着体脂级别的增加,肺通气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降低;日常体力活动的增加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心肺耐力。(4)硕士生的每天久坐时间与心肺耐力存在负相关,与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和日均能量消耗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增加硕士的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降低每天久坐时间可以有效增强硕士生的心肺耐力。

二、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认知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认知来源及分析
    2.2 大学生对常见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状况
        2.2.1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常见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状况
        2.2.2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常见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状况
    2.3 重要急救心肺复苏术的掌握程度状况
    2.4 大学生在突发状况下的施救行为
3 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2)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问题的提出
    3.研究目的
文献综述
    1.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情况
    2.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1 心血管疾病的不可控因素
        2.1.1 年龄与心血管疾病
        2.1.2 性别与心血管疾病
        2.1.3 种族与心血管疾病
        2.1.4 家族史、基因与心血管疾病
        2.2 心血管疾病的可控因素
        2.2.1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
        2.2.2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2.2.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2.2.4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2.2.5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2.2.6 吸烟、饮酒与心血管疾病
        2.2.7 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
        2.2.8 身体素质与心血管疾病
    3.心血管代谢风险
        3.1 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评估
        3.1.1 心血管代谢风险评估标准
        3.2 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系
    4.展望
第一部分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流行特征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体格检查
        1.2.1 身高、体重
        1.2.2 BMI
        1.2.3 血压
        1.3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1.3.1 空腹静脉血采集
        1.3.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4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1.5 身体成分
        1.6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2.2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检出率
        2.3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性别差异
        2.4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BMI差异
        2.5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体脂率差异
        2.6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专业差异
        2.7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运动项目差异
    3.分析与讨论
        3.1 成年初期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3.2 青年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流行率
        3.3 性别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3.4 BMI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3.5 体脂率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3.6 运动项目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4.小结
第二部分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体格检查
        1.2.1 身高、体重
        1.2.2 BMI
        1.2.3 血压
        1.3 问卷调查
        1.3.1 健康行为
        1.3.2 饮食习惯
        1.4 体力活动
        1.5 身体成分
        1.6 身体素质
        1.6.1 握力
        1.6.2 最大肺活量
        1.6.3 全身反应时
        1.6.4 坐位体前屈
        1.6.5 闭眼单脚站立
        1.6.6 最大摄氧量
        1.6.7 仰卧起坐
        1.6.8 立定跳远
        1.7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1.7.1 空腹静脉血采集
        1.7.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8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1.9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2.2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2.2.1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2.2.2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2.2.3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2.3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2.3.1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2.3.2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2.3.3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2.4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2.4.1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2.4.2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2.4.3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2.5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小结
    3.分析与讨论
        3.1 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3.2 体力活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3.3 身体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3.4 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4.小结
第三部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体格检查
        1.2.1 身高、体重
        1.2.2 BMI
        1.2.3 血压
        1.3 身体成分
        1.4 身体素质
        1.4.1 握力
        1.4.2 最大摄氧量
        1.4.3 身体素质分数计算
        1.5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1.5.1 空腹静脉血采集
        1.5.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6 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计算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2.2 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2.3 体脂率联合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2.4 体脂率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
        2.5 身体素质在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
    3.分析与讨论
        3.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3.2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3.3 体脂率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中介效应
    4.小结
第四部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模型构建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体格检查
        1.2.1 身高、体重
        1.2.2 BMI
        1.2.3 血压
        1.3 身体成分
        1.4 身体素质
        1.4.1 握力
        1.4.2 最大摄氧量
        1.5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1.5.1 空腹静脉血采集
        1.5.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6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2.1.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2.1.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2.2 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2.2.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2.3 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2.3.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2.3.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2.4 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2.4.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2.4.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3.分析与讨论
        3.1 体脂率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
        3.2 身体素质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
        3.3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4.小结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二、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三、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四、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五、健康行为量表

(3)烟草依赖大学生心肺功能特征及不同运动模式的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1 烟草依赖简介
        1.1 烟草依赖评价
        1.2 烟草依赖机理
    2 心肺功能简介
    3 烟草依赖危害心肺功能的机理
        3.1 心功能
        3.2 肺功能
    4 烟草依赖对不同人群心肺功能的影响
        4.1 健康成年人
        4.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4.3 孕妇及胎儿
        4.4 老年人
    5 运动对不同人群心肺功能的影响
        5.1 HIIT简介
        5.2 MICT简介
        5.3 HIIT和MICT对非烟草依赖人群心肺功能的影响
        5.4 HIIT和MICT对烟草依赖人群心肺功能的影响
    6 结语
研究一烟草依赖大学生的心肺功能特征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烟草依赖诊断标准
        2.3 烟草依赖程度评估
        2.4 PAR-Q体力活动准备问卷(运动风险评估)
        2.5 身体活动水平评估
        2.6 心肺功能测试
        2.7 实验程序
        2.8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烟草依赖对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3.2 烟草依赖对肺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运动对烟草依赖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烟草依赖诊断标准
        2.3 烟草依赖程度评估
        2.4 PAR-Q体力活动准备问卷(运动风险评估)
        2.5 身体活动水平评估
        2.6 运动干预方案
        2.7 心肺功能测试
        2.8 实验程序
        2.9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HIIT和MICT对烟草依赖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
        3.2 HIIT和MICT对烟草依赖大学生肺功能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HIIT和MICT对烟草依赖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
        4.2 HIIT和MICT对烟草依赖大学生肺功能的影响
    5 小结
总讨论和结论
    1.1 总讨论
    1.2 研究局限与展望
    1.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吸烟者尼古丁依赖检验量表(FTND)
附录3 国际体力活动量表短卷(IPAQ)
附录4 PAR-Q体力活动准备问卷(运动风险评估)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与成果
致谢

(4)运动类APP的介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基于感知效益/障碍变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与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身体活动概述
        1.3.2 运动类APP概述
        1.3.3 锻炼行为相关理论
        1.3.4 影响锻炼行为重要的中介变量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及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设计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一: 大学生锻炼行为及运动类APP使用情况
        3.1.1 样本特征
        3.1.2 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
        3.1.3 大学生身体活动情况
        3.1.4 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情况
    3.2 研究二: 锻炼感知效益/障碍与锻炼行为
        3.2.1 大学生锻炼感知效益
        3.2.2 大学生锻炼感知障碍
    3.3 研究三: 运动类APP的介入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3.3.1 运动类APP的使用与感知效益的关系
        3.3.2 运动类APP的使用与感知障碍的关系
        3.3.3 运动类APP在感知效益/障碍和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4 讨论与分析
    4.1 讨论一: 体育爱好、性别、体育类专业与锻炼行为
        4.1.1 体育爱好与锻炼行为
        4.1.2 性别与锻炼行为
        4.1.3 体育类专业与锻炼行为
    4.2 讨论二: 运动类APP的使用情况与影响因素
        4.2.1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影响因素
        4.2.2 运动类APP使用粘性
    4.3 讨论三: 感知效益/障碍、运动类APP、锻炼行为三者关系
        4.3.1 锻炼感知效益/障碍与锻炼行为
        4.3.2 运动类APP的使用与感知效益/障碍的关系
        4.3.3 运动类APP在感知效益/障碍和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4.4 总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大学生锻炼情况
        5.1.2 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情况
        5.1.3 运动类APP影响锻炼机制
    5.2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重要前提
        1.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平衡能力会呈下降趋势
        1.1.3 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可以降低人体发生跌倒的风险
        1.1.4 丰富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揭示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1.2.2 比较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改善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效果
        1.2.3 丰富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理论知识,拓宽其健身价值
    1.3 特色与创新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有关大众健美操的理论与研究
        1.4.2 国内外有关有氧踏板操的理论与研究
        1.4.3 国内外有关平衡能力的理论与研究
    1.5 文献综述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比较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1.1 实验前各组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1.2 实验前各组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2 实验后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2.1 实验后各组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2.2 实验后各组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3 实验前后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2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3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2 有氧踏板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3 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附录一: 教案范例
    附录二: 30周教学计划
    附录三: 受试者名单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着作与发表的论文
9 致谢

(6)普通高校大学生最大摄氧量非运动在线测量方法的甄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最大摄氧量是评价心肺耐力的“金标准”,是处方制定的依据
        1.1.2 通过运动方式测量最大摄氧量存在很多不足
        1.1.3 寻找简单易于推行的线上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方法,实现普惠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心肺功能概念
        2.1.2 最大摄氧量概述
    2.2 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2.2.1 直接测量法
        2.2.2 间接测量法
    2.3 非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2.3.1 非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的国内研究现状
        2.3.2 非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的国外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非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方法的分析
3 研究一: 最大摄氧量非运动在线测量方法的初步筛选
    3.1 研究方法
        3.1.1 测试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2.1 文献资料法
        3.1.2.2 问卷法
        3.1.2.3 实验法
        3.1.2.4 逻辑分析法
        3.1.2.5 数理统计法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3.2.2 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2.2.1 不同性别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2.2.2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2.2.3 体育专业男生与女生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2.2.4 非体育专业男生与女生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4 研究二: 初步筛选方程的修正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4.2.2 建立模型
        4.2.3 修正方程推测最大摄氧量残差分析
        4.2.3.1 修正方程残差正态性检验
        4.2.3.2 残差方差齐性检验
        4.2.4 回代分析
    4.3 小结
5 研究三: 体育专业大学生最大摄氧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5.1 研究方法
        5.1.1 测试对象
        5.1.2 研究方法
        5.1.2.1 问卷调查法
        5.1.2.2 测试法
        5.1.2.3 数据处理法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研究结果
        5.2.1.1 建模组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5.2.1.2 正态性检验
        5.2.2 回归分析
        5.2.2.1 问卷各指标与功率自行车试验相关性分析
        5.2.2.2 体育专业大学生非运动方式推测相对最大摄氧量回归模型拟合情况
        5.2.3 体育专业无法根据相关变量拟定推测方程得的原因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12周苗鼓运动干预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招募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实验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对比
        3.1.1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体重、BMI、FAT%的对比
        3.1.2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各部位肌肉量的对比
    3.2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对比
        3.2.1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肺活量的对比
        3.2.2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最大摄氧量、安静时心率、血压舒张压、收缩压的对比
    3.3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柔韧性的对比
    3.4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肌力及肌耐力的对比
第4章 分析讨论
    4.1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对比
    4.2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对比
    4.3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女大学生身体柔韧性指标的对比
    4.4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女大学生肌力及肌耐力指标的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食物热量表

(8)河南工程学院“人体工程”课程对学生参与健康体适能锻炼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
        1.4.2 健康体适能锻炼方法的相关研究综述
        1.4.3 关于健康体适能理念引入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综述
        1.4.4 “人体工程”课程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人体工程”课程开设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1 “人体工程”课程开设学时、人数情况的调查
        3.1.2 “人体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3 “人体工程”课程课堂教学组织与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3.1.4 “人体工程”课程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5 “人体工程”课程考核情况的调查
    3.2 “人体工程”课程对促进学生健康体适能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2.1 “人体工程”课程学生对健康体适能认知情况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3.2.2 学生掌握发展健康体适能知识方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2.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态度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3.2.4 “人体工程”课程选项班学生健康体适能测试结果的分析
    3.3 “人体工程”课程对学生参与健康体适能锻炼效果存在问题的分析
        3.3.1 健康体适能相关知识内容介绍不够
        3.3.2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有待提高
        3.3.3 授课教师年龄偏大,体适能相关知识与运动技能有待提高
        3.3.4 学生获取健康体适能相关知识的途径太少
        3.3.5 学生身体肌肉力量与耐力的发展不够
    3.4 “人体工程”课程对学生参与健康体适能锻炼效果的对策
        3.4.1 强化任课教师健康体适能相关教学技能,提升教学专业水平
        3.4.2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3.4.3 优化教师年龄结构
        3.4.4 加大对“人体工程”课程的宣传力度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初级长拳(三路)对高中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清江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中武术课程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
        1.1.2 江苏省高中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研究述评
    2.1 关于健康体适能的研究
    2.2 关于武术对健康体适能影响的研究
    2.3 关于专项素质训练与健康体适能研究
    2.4 关于武术教学手段现状及改革的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流程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健康体适能测试结果
        4.1.1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身体成分的影响
        4.1.2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心肺适能的影响
        4.1.3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肌适能的影响
        4.1.4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柔韧适能的影响
    4.2 分析与讨论
        4.2.1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身体成分的影响
        4.2.2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心肺适能的影响
        4.2.3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肌适能的影响
        4.2.4 不同教学手段的武术选项课对高中生柔韧适能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10)天津市部分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体力活动的有关研究
        1.4.2 心肺耐力适能的有关研究
        1.4.3 体力活动与心肺耐力的相关性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测试法
        2.2.2 文献资料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受试者年龄及基本身体形态
        3.1.1 受试者年龄及基本身体形态情况
        3.1.2 受试者年龄及基本身体形态情况分析
    3.2 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情况
        3.2.1 加速度计数据导出情况结果与分析
        3.2.2 不同性别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情况与分析
        3.2.3 不同年龄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情况与分析
        3.2.4 不同专业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情况与分析
        3.2.5 不同体脂级别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情况与分析
    3.3 受试者心肺耐力情况
        3.3.1 不同性别受试者心肺耐力情况与分析
        3.3.2 不同年龄受试者心肺耐力情况与分析
        3.3.3 不同专业受试者心肺耐力情况与分析
        3.3.4 不同体脂级别受试者心肺耐力情况与分析
        3.3.5 不同体力活动等级受试者心肺耐力情况与分析
    3.4 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的相关性
        3.4.1 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总体相关性情况与分析
        3.4.2 不同性别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总体相关性情况与分析
        3.4.3 不同专业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总体相关性情况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四、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认知调查与分析[J]. 朱肖肖,邱芬. 当代体育科技, 2021(20)
  • [2]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D]. 田倩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烟草依赖大学生心肺功能特征及不同运动模式的干预效应[D]. 郭建兰.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运动类APP的介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基于感知效益/障碍变量分析[D]. 邱宣凯. 苏州大学, 2020(03)
  • [5]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陶丹. 苏州大学, 2020(03)
  • [6]普通高校大学生最大摄氧量非运动在线测量方法的甄选研究[D]. 赵安娜.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12周苗鼓运动干预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D]. 顾婷婷. 吉首大学, 2020(03)
  • [8]河南工程学院“人体工程”课程对学生参与健康体适能锻炼效果的研究[D]. 张淇. 河南大学, 2020(02)
  • [9]初级长拳(三路)对高中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清江中学为例[D]. 何星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10]天津市部分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相关性研究[D]. 孙文君.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标签:;  ;  ;  ;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