镧系过渡金属论文-翟睿,龚晓云,江游,黄泽健,戴新华

镧系过渡金属论文-翟睿,龚晓云,江游,黄泽健,戴新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镧系过渡金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酸肽富集,磁性纳米材料,质谱

镧系过渡金属论文文献综述

翟睿,龚晓云,江游,黄泽健,戴新华[1](2017)在《固载镧系金属Tb和过渡金属Ti的磁性纳米材料用于磷酸肽富集》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其不仅参与调节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动[1,2],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复杂生物样本中存在大量非磷酸肽信号干扰,磷酸化肽段丰度低且离子化效率不理想,使得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规模化鉴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质谱鉴定前发展快速高效的磷酸肽分离富集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以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为前体,通过乙二胺将亲水连接臂TCPP(tetrakis(4-carboxylphenyl) porphyrin)和双功能试剂DOTA(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 N,N‘,N‘‘,N‘‘‘-tetraacetic acid)共价连接到材料表面,然后将镧系金属Tb和过渡金属Ti分别固载在材料表面合成新型磁性纳米材料Fe3O4@TCPP-DOTA-Tb/Ti(图1)。新材料对α-casein的酶切产物、α-casein与BSA(1:50)混合物的酶切产物以及复杂的实际生物样本(Hela细胞)酶切产物分别进行了磷酸肽富集。1 ugα-casein酶切产物经Fe3O4@TCPP-DOTA-Tb/Ti富集后可鉴定到14条和15条磷酸肽;100 fmolα-casein酶切产物经Fe3O4@TCPP-DOTA-Tb/Ti富集后可分别鉴定到3条和5条磷酸肽;α-酪蛋白和BSA按摩尔比1:50混合后,其酶切产物经Fe3O4@TCPP-DOTA-Tb/Ti富集后可分别鉴定到15条和14条磷酸肽。最后,新材料应用于Hela细胞蛋白提取液酶切产物中磷酸肽富集,共鉴定到13450条磷酸肽,优于商业化Ti O2对磷酸肽的富集效果(9707条磷酸肽)。Fe3O4@TCPP-DOTA-Tb/Ti对磷酸肽富集的特异性高达94%,明显高于商业化Ti O2富集磷酸肽的特异性(70%),说明新方法克服了IMAC材料富集磷酸肽过程中非特异性肽段吸附较多的缺点。综上,Fe3O4@TCPP-DOTA-Tb/Ti对磷酸肽的富集具有更高的选择性、灵敏度、稳定性以及富集效率,为规模化磷酸肽的富集和鉴定提供了一个新策略。(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期刊2017-12-09)

赵彦武[2](2017)在《镧系、过渡金属功能配合物的构筑及荧光性质、手性传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具有多孔、结构和性质可调控性等特点,使其在光、电、磁、传感与分离、催化、气体吸附、药物传输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根据晶体学工程原理,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功能为导向,重点研究了MOFs在光学和手性传感领域的应用,其中选用了镧系金属与合适的有机羧酸配体以及具有d10电子组态的过渡金属与合理设计的含有羧基和氮的手性杂化配体通过水热法或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的配合物,主要分析了其结构,对其荧光或圆二色性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探索了其应用。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发光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LnMOFs)的原理以及构筑该类材料的一些原则,我们结合理论计算,选取了合适的有机配体,设计和构筑了一系列多色的LnMOFs材料。根据叁基色原理,将发蓝光的配体、发红光的Eu3+和发绿光的Tb3+构筑在同一MOFs中,经过调节激发波长,获得了两种发白光的近紫外单相MOFs材料:Eu0.045Tb0.955CPOMBA(λex=365 nm)和La0.6Eu0.1Tb0.3CPOMBA(λex=380 nm),通过研究其晶体形貌、热稳定性、热猝灭性质、荧光性质、量子产率以及荧光寿命等,我们发现它们完全具备UV LED用荧光粉的条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在UV LED上。我们用Eu0.045Tb0.955CPOMBA作为荧光粉手工制作了一系列大功率(1W)UV WLEDs,其中激发波长为365 nm的紫外白光LED灯珠,它的相关色温较低,达到5733K,显色指数较高,Ra达到73.4,色坐标是(0.3264,0.3427),这和市场上销售的蓝光芯片和YAG:Ce3+黄光荧光粉制备的白光LED是可比较的。2.为了开发出适合在UV WLED上应用的更加高效的白光MOFs材料,在第1部分工作基础上,我们做了改进,选取了量子产率较高的LnMOFs(Ln BTPCA)。根据叁基色原理,将镧系金属离子掺杂入同一个Ln MOFs中,获得了完全不同于文献报道的激发波长为380 nm的白光掺杂材料Eu0.025Tb0.975(BTPCA)。我们特别改进了实验方法,获得了粒径均匀的(8-15μm)且适合应用在LED上的晶体,经过研究其晶体形貌、热稳定性、热猝灭效应、荧光性质、量子产率以及荧光寿命等,发现该材料适合应用在LED上,用该白光材料手工制作了380 nm的n-UV WLEDs,其色坐标为(0.3281,0.3316),色温为5609 K,显色指数为78.9,在不同的驱动电流下其流明值为28-35 lm。3.食品与人类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对食品添加剂中具有性质不同的手性对映体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传统探测方法表现了费用较高、耗时较长等缺陷,而光学传感器已成为研究的主流。MOFs在手性传感领域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促使我们开发了手性MOFs荧光传感器,并用来探测和识别性质不同的食品添加剂中的手性对映体。选择廉价易得的(1R,2R)-环己二甲酸作为原料设计了手性有机配体,其立体构型类似于螺旋桨的叶片,该配体和吡啶辅助配体,共同构筑的HMOF-2展示了比配体更强的荧光,且具有菱形状的二维螺旋管结构,其管道沿c轴方向较窄,只有3.567?,然而沿a轴方向管道则较宽,能达到13.152?,这种特殊的结构对进入管道内的分子有一定的选择性。HMOF-2作为荧光传感器可选择性地传感手性α-羟基羧酸有机小分子,对于体积较大的扁桃酸分子使HMOF-2的荧光猝灭率低、识别能力较差,而对酒石酸、乳酸等体积较小的分子则猝灭率较大,且对D-和L-酒石酸识别体现为KD/KL能达到1.884:1,而对D-和L-乳酸的识别体现为KD/KL能达到1:1.313,这些值是较高的,特别是对D-和L-乳酸的识别能力在已报道的荧光传感器中是最高的。4.生命体的生物和化学活动取决于其基本手性构筑单元(氨基酸等)的立体化学,对食品和有机体中不同构型氨基酸的手性识别和传感在分析营养成分和诊断疾病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圆二色谱能快速、直观地展示分子的立体构型(这要优于那些传统的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识别氨基酸对映体),我们开发了一个能快速、高效以及对映选择性地识别氨基酸的新策略,通过一个类似于DNA结构的纯手性MOFs(拥有内在的CD信号)和D/L-氨基酸进行作用。运用合理设计的手性配体和Zn盐构筑了HMOF-3,它具有类似于DNA的右手双螺旋二维结构。HMOF-3乳状液显示了强的圆二色信号,通过氨基酸的诱导可引起CD强度信号有规律的变化,它能快速、方便、灵敏地识别微量的未修饰的氨基酸。最为显着的是3?10-8 mol的L-天冬氨酸和4?10-8 mol的D-天冬氨酸能完全猝灭HMOF-3水相乳状液的CD信号,对天冬氨酸的检测限为13.31ppm。在所有被探测的8对氨基酸中,其中有关对映体识别能力最高的是D-和L-脯氨酸,其识别效率分别为22.9%和65.7%。这是首次将圆二色谱引入MOFs的传感领域,开创了MOFs传感领域的先河,拓宽了MOFs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牟世芬,丁晓静,黄源,吕海涛[3](2015)在《复杂基体中痕量阴、阳离子,过渡金属及镧系元素的离子色谱法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浓度基体或高浓度干扰组分存在下,痕量组分的测定一直是分析化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获奖者提出了两种新的方法,用于多种实际样品的分析,得到较好的效果。共发表了13篇论文,其中11篇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其研究成果是获奖者1999年在离子色谱方面获得突出贡献国际奖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期刊2015-07-01)

章彩伟[4](2014)在《手性席夫碱镧系—过渡金属异双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抑菌、抗癌、催化等优良性能的席夫碱配合物,在生物、医药、材料、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研究。Salen(N,N′-disalicylideneethylenediamine dianion)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席夫碱,可以同时作为N2O2供体以及O2O2供体将过渡金属和镧系金属结合起来形成3d-4f型异核金属配合物。在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手性,可以完善该类配合物的功能研究。鉴于目前对salen型手性镧系-过渡金属异核配合物研究的还较少,本论文主要研究salen型Ni-Ln和Cu-Ln系列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利用salen型手性单核Ni(II)配合物为前驱构筑基块,通过溶液法得到了四个镧系-过渡金属异核配合物:(S, S)-Ni-L-Ce(H2O)(NO3)3(1),(R, R)-Ni-L-Nd(H2O)(NO3)3(2),(S,S)-Ni-L-Ln(NO3)3(Ln=Sm(3),Dy(4))。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为同一种构型的异双核金属配合物,配合物3和4为同一种构型的异双核金属配合物。配合物_1-4均结晶于非手性空间群P1。除去镧系金属离子之外,配合物1和2的空间结构成镜像对称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配合物4在低温时出现了磁缓慢弛豫,其虚部交流磁化率随频率产生变化,是一个单分子磁体。利用salen型手性单核Cu(II)配合物为前驱构筑基块,通过溶液法得到了七个镧系-过渡金属异核配合物:(S, S)-Cu-Ce(H2O)(NO3)3(5),(S, S)-Cu-Nd(NO3)3·CH3CN (6),(S,S)-Ni-L-Tb(NO3)3(7),(R, R)-Cu-L-Dy(NO3)3(8),(R, R)-[Cu-L-Ln(NO3)3]2(Ln=Ho (9), Er(10), Yb (11))。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其中配合物7和8结构类似,配合物9和10_结构类似。配合物5,7和8属P1空间群,配合物6属P21/c空间群,配合物9-11属手性空间群P21。配合物5和9为反铁磁体,金属离子间存在反铁磁耦合相互作用。配合物8在高温段呈现出弱铁磁性,在低温段则以反铁磁性为主,整体为反铁磁性,金属离子间以反铁磁耦合相互作用为主。(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4-05-31)

张嵩波[5](2014)在《铁钴镍系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钴镍系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由于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磁学、光学、电学等性能,被广泛的应用在磁存储器件、核磁共振成像、催化剂、敏感器件、吸波材料、光电器件等领域。纳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很大程度上与其形貌、尺寸和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发展能够有效控制合成具有特定尺寸和形貌、结构良好、性能优越的铁钴镍系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单一组分的纳米粒子表面极不稳定,容易产生团聚,且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被氧化或腐蚀,导致其性能大大降低。为了有效的阻止纳米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团聚,避免其被氧化或腐蚀,找到一种步骤简单、合成周期短、成本低廉、无污染的合成方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铁钴镍系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对进一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近年来,人们在非磁性和反铁磁性物质中发现了室温铁磁性后,随着化学合成方法的发展和测试手段的进步,有关NiO和CoO纳米颗粒室温铁磁性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然而,目前的工作中大多是有关NiO及CoO纳米颗粒的研究,很少有对具有各向异性形状的NiO及CoO纳米材料的室温铁磁性的报道。本论文以FexOy、NiO和CoO为研究对象,在FexOy核壳结构的合成新方法,NiO和CoO各向异性结构的合成及形成机制和所获得的铁钴镍系新型纳米结构的磁学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工作如下:1.以Fe(NO3)3·9H2O为铁源,PVA为软模板,首次在不需要添加任何催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FeOOH@PVA纳米棒,研究了PVA、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样品结构及形貌的影响。分析表明,在FeOOH@PVA纳米棒的形成过程中,PVA起到阻止FeOOH向α-Fe2O3转变和生长导向的作用。反应温度对样品的结构及形貌有重要影响,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样品逐渐由棒状变为球状。反应时间对样品的形貌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反应时间增加样品由棒状变为无规则形貌。因此,温度为160℃,反应12h为合成FeOOH@PVA纳米棒的最佳反应条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Fe3O4@PVA纳米颗粒,研究了反应温度、不同铁源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形貌样品的生长机理,并研究了样品的室温磁性。结果表明,以FeCl2为Fe2+源,反应温度为160℃时,样品为非晶态;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样品向八面体形状转化,温度升高至200℃时,样品完全转化为八面体结构Fe3O4@PVA纳米颗粒。实验中其它条件不变时,使用FeSO4代替FeCl2,得到的产物为立方体形状Fe3O4@PVA纳米颗粒。使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八面体结构和立方体结构Fe3O4@PVA样品的室温磁学性质,研究了样品形貌对磁性的影响。2.首次采用高温高压方法,以FeOOH@PVA纳米棒为前驱体,合成了γ-Fe2O3@C纳米棒。研究了HPHT过程中,合成温度对样品的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400℃,压强为1Gpa条件下制备的γ-Fe2O3@C纳米棒具有较高的长径比(直径约为20nm,长度约为150nm),室温矫顽力可达到330Oe。反应温度过高,会导致γ-Fe2O3@C纳米棒的核壳结构被破坏。HPHT方法与传统合成方法相比,反应环境密闭,不易引入杂质,反应时间短,该方法为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一维纳米材料提供了新思路。3.以FeOOH@PVA纳米棒为前驱物,在H2环境中,400℃下热处理1h得到了具有较高矫顽力的Fe3O4@C纳米粒子,研究了反应温度及反应气体环境不同对样品的物相及形貌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结晶度提高,但反应温度过高时,Fe3O4@C纳米颗粒的内核与壳层之间形成狭小缝隙。在室温下,Fe3O4@C纳米粒子的饱和磁化强度约为38emu g-1,矫顽力约为521Oe,大矫顽力的来源可能是由于核壳结构所引起的粒子表面磁各向异性导致。4.以硝酸镍、PVA水溶液为反应前驱物,通过水热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一步合成了具有花状结构的NiO样品。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其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发现合成花状NiO结构的最佳条件为在300℃条件下,反应24h。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样品进行了磁学性质研究,发现其具有铁磁性质,来源可能是由于样品表面具有大量未抵消的净自旋磁矩,从而表现出铁磁性质。5.以PVA水溶液为反应介质,硝酸钴为原料,通过高压水热法一步合成了具有一维结构的CoO纳米线。通过研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其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发现反应温度升高会导致CoO由纳米线生长为片状;相同反应温度下,随反应时间延长,氧化钴由最初的颗粒状生长为棒状,再由棒状组装成纳米线状。合成CoO纳米线的最佳条件为300℃条件下,反应24h。通过研究样品的磁学性能发现其具有铁磁性质,样品表现出较大的矫顽力(1100Oe),这可能是由于CoO纳米线的形状各向异性所导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董宏博,崔桂花,赵文秀[6](2013)在《Anderson结构钼系过渡金属稀土盐的电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具有Anderson结构的稀土元素钼系化合物进行电化学表征。方法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叁电极体系。结果首先合成了母核Na3[CrMo6O24H6]·8H2O,分别采用玻碳电极和制备的碳糊电极进行电化学表征。其次分别制备了Ce[CrMo6O24H6]、Sm[CrMo6O24H6]、Eu[CrMo6O24H6]的碳糊电极,测定了它们的循环伏安图。结论从循环伏安图中看出,使用两种电极时Na3[CrMo6O24H6]的氧化还原行为相似,均是单电子的一步不可逆还原。叁种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行为与母核相似,说明这叁种化合物均经历单电子的一步不可逆还原过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医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潘清[7](2013)在《Fe系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邻苯二胺、4-硝基邻苯二胺、二甲基丙二酰氯、草酰氯、草酰氯单乙酯、草酸二乙酯、2,2-二氟丙二酸二甲酯、1,8-萘二胺、8-氨基喹啉及过渡金属无水氯化物等原料,设计了五条合成路线尝试合成结构更稳定大环配体,共合成了 8种中间体和2种大环四酰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滴加速度、无水反应控制、溶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的方法对各个中间体及终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4-硝基邻苯二胺为原料,两步合成单硝基12元全环,产率78.5%,反应条件温和易控。以酯的胺解反应完成了 12元全环与2F-13元全环的合成,避免了以邻苯二胺和草酸二乙酯直接反应产生的6元小环副产品。一步合成了 2,2-二甲基-N,N'-双(8-喹啉基)-丙二酰胺和N,N'-双(8-喹啉基)-乙二酰胺,产率均大于86%。(本文来源于《北京服装学院》期刊2013-12-01)

栗玉叶[8](2013)在《有机—无机杂化多钨酸盐过渡金属/镧系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水热环境中,以多钨酸盐为前驱体,有机胺作为结构稳定剂的条件下,将过渡金属离子和镧系金属离子引入到反应体系中,成功的合成出叁个系列近十种新颖的有机–无机杂化的过渡/–镧系异金属取代的多钨酸盐衍生物,并对其谱学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磁化学性质和荧光等性能。这些新型化合物的合成,不但克服了镧系金属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之间的反应竞争,找到他们同时与多金属氧酸盐反应的条件,从而实现了镧系金属化学、过渡金属化学与多金属氧酸盐化学的学科交叉,而且也对多金属氧酸盐化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前景。1.合成了二种有机–无机杂化CuII–LnIII取代的砷钨酸盐衍生物:[Cu(H_2O))_5]_(0.5)[Cu(dap)_2(H_2O)]_2[Cu(dap)_2]_3[Tb(α-AsW_(11)O_(39))_2]·4H_2O (1)和[Cu(en)_2H_2O][Cu(en)_2]1.5Na_3H_3[Er(α-AsW_(11)O_(39))2]·5H_2O (2)(en=ethylenediamine,dap=1,2-diaminopropane)。化合物1主要骨架是[Tb(α-AsW11O39)2]11结构单元通过[Cu(dap)_2]~(2+)配离子连接成一维Z型链状结构,化合物2则由[Er(α-AsW_(11)O_(39))_2]_11结构单元通过[Cu(en)_2]~(2+)配离子连接成罕见的二维层结构。化合物1的热重曲线表现为两步失重过程,2的热重曲线表现为叁步失重过程。2.合成了五种有机–无机杂化CuII–LnIII取代的磷钨酸盐衍生物:[Cu(dap)_2(H_2O)][Cu(dap)_2]_3.5H_2[La(α-PW_(11)O_(39))_2]·6H_2O (3)、[Cu(dap)_2(H_2O)]_(0.5)[Cu(dap)_2]_4H_2[Nd(α-PW_(11)O_(39))_2]_·4H_2O (4)、[Cu(dap)_2(H_2O)]_2[Cu(dap)_2]_(3.5)[Eu(α-PW_(11)O_(39))2]·6H_2O (5)、[Cu(dap)_2(H_2O)][Cu(dap)_2]_(4.)5[Sm(-PW_(11)O_(39))_2]·4H_2O (6)和[Cu(dap)_2(H_2O)][Cu(dap)_2]_(4.5)[Er(-PW_(11)O_(39))_2]_·4H_2O (7)。3–7都由1:2型[Ln(α-PW_(11)O_(39))_2]_11结构单元经[Cu(dap)_2]~(2+)配离子桥连构成二维层结构。磁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4–7都表现出弱的反铁磁性行为。荧光测试表明,化合物5具有很好的荧光信号。3.合成了一例有机–无机杂化十二核钨酸盐:[enH_2]_2[Cu(en)_2]_3[H_2W_(12)O_(42)]·6H_2O (8)和一例过渡金属取代的砷钨酸盐(H_2en)_(0.5)[Cu(en)_2]_(0.5){[Cu(en)_2(H_2O)]_2[Cu(en)_2](α_1-As_2W_(17)CuO_(61))}·8H_2O (9)。化合物8是由[H_2W_(12)O_(42)]~(10–)基本构筑单元通过[Cu(en)_2]~(2+)配离子连接形成了六节点的叁维拓扑结构。此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与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吻合很好。化合物9是由[α-As_2W_(17)CuO_(61)]_8结构单元和[Cu(en)_2]~(2+)离子桥连成一维链。化合物8和9的热重曲线均表现为叁步失重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3-05-01)

张敬顺[9](2013)在《钳形镧系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过程在现代化学工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而实现催化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开发。理想的催化剂除了稳定性高,选择性强外,还应当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保在较低的催化剂用量时就能获得足够高的转化率。此外,它必须是设计合理的,这样才有可能通过金属中心的调整和配体的选择来调节其催化性能。钳形金属配合物无疑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因此开发可用于催化的新型钳形金属配合成为近年来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第叁章中以钳形双亚胺配体为原料,合成了叁个NCN钳形双亚胺铁配合物2,6-(ArN=CH)_2C_6H_3Fe(μ-Cl)_2Li(THF)_2(1a: Ar=2,6-Me_2C6H_3;1b: Ar=2,6-Et_2C_6H_3;1c: Ar=2,6-iPr_2C_6H_3)、一个NCN钳形双亚胺钴配合物{[2,6-(ArN=CH)_2C_6H_3]Co(μ-Cl)}_2Co(μ-Cl)_2(2: Ar=2,6-iPr_2C_6H_3)和叁个NCN钳形双亚胺镍配合物2,6-(ArN=CH)_2C_6H_3NiBr(3a: Ar=2,6-Me_2C_6H_3;3b: Ar=2,6-Et_2C_6H-3;3c: Ar=2,6-iPr_2C_6H_3)。对其中的六个钳形配合物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a、1b的固态分子结为氯桥连接的杂核双核结构。铁的构型为叁角双锥,并通过两个氯桥与锂原子相连,锂原子周围另有两个配位的四氢呋喃使其配位饱和。钴的配合物为两个{[2,6-(ArN=CH)_2C_6H_3]Co(μ-Cl)}(Ar=2,6-iPr_2C_6H_3)单元通过一个CoCl_2桥连的叁核结构,中间桥连的钴原子为扭曲的平面四边构型,使得整个分子略微折迭。3a-3c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镍的配合物固态分子中镍为扭曲的平面四边构型。初步研究了合成的钳形金属配合物对降冰片烯及丁二烯的聚合性能,结果表明在MAO的活化下钳形双亚胺镍配合物能以中等的活性催化降冰片烯进行加成聚合,其活性显着的受配体中与配位氮原子直接相连的芳环邻位的取代基影响。具有相似结构的钳形双亚胺铁配合物在取代基较小时对降冰片烯聚合表现出较低的催化活性,甚至在聚合结束时几乎分离不到聚合物。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较大空间阻碍的2,6-二异丙基取代的钳形双亚胺铁配合物表现出中等的催化活性(60分钟内能达到70%的转化率),能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当上述双亚胺钳形金属配合物用于催化丁二烯聚合时镍配合物无论是用MAO还是烷基铝活化均表现出极低的催化活性,几乎分离不到聚合物。相反,在同样的条件下,铁配合物均能以中等活性催化丁二烯进行cis-1,4选择性聚合。初步研究了配体的取代基大小、烷基铝种类、单体和催化剂的比例等因素对聚合效果的影响。第四章中首次合成了2-溴-3-溴甲基苯甲醛(4),以其为原料合成了两个含单亚胺的西弗碱3-(BrCH_2)-2-Br-(Ar~1N=CH)C_6H_3(Ar~1=2,6-Me_2C_6H_3(5a); Ar~1=2,6-~iPr_2C_6H_3(5b)),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四个NCO钳形亚胺醚配体3-(Ar_2OCH_2)-2-Br-(Ar~1N=CH)C_6H_3[~(Ar1)NCO~(Ar2)]Br (Ar~1=Ar~2=2,6-Me_2C_6H_3(6a);Ar1=2,6-Me_2C_6H_3, Ar~2=2,6-~iPr_2C_6H_3(6b); Ar~1=2,6-~iPr_2C_6H_3, Ar_2=2,6-Me_2C_6H_3(6c); Ar~1=Ar~2=2,6-~iPr_2C_6H_3(6d))对上述化合物均进行了元素分析和核磁表征。用上述非对称的NCO钳形配体先经卤素-锂交换,再经转移金属化合成相应的钇、镥、钆配合物([~(Ar1)NCO~(Ar2)]YCl_2(THF)_2Ar~1=Ar~2=2,6-Me_2C_6H_3(7a), Ar~1=2,6-Me_2C_6H_3Ar~2=2,6-~iPr_2C_6H_3(7b), Ar~1=2,6-~iPr_2C_6H_3Ar~2=2,6-Me_2C_6H_3(7c), Ar~1=Ar~2=2,6-~iPr_2C_6H_3(7d);[~(Ar1)NCO~(Ar2)]LuCl_2(THF)_2, Ar~1=A~r2=2,6-Me_2C_6H_3(8a), Ar~1=Ar~2=2,6-~iPr_2C_6H_3(8d);[~(Ar1)NCO~(Ar2)]GdCl_2(THF)_2Ar~1=Ar~2=2,6-Me_2C_6H_3(9a), Ar~1=2,6-Me_2C_6H_3Ar~2=2,6-~iPr_2C_6H_3(9b), Ar~1=2,6-~iPr_2C_6H_3Ar~2=2,6-Me_2C_6H_3(9c), Ar~1=Ar~2=2,6-~iPr_2C_6H_3(9d))。并对其中叁个配合物7a、8a、9a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NCO钳形金属配合物的分子中金属为五角双锥构型,同时有两个配位的四氢呋喃分子补充在金属原子周围使其配位饱和。钳形配体以平面叁齿的方式与稀土金属原子配位,取代基的芳香环与NCO平面相垂直。两个氯原子处于NCO平面的两侧Cl-M-Cl几乎在一条直线上。金属与NCO平面基本共面。对上述非对称钳形金属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当用烷基铝和有机硼([(Ph3C)(C6F5)4])活化时,这些钳形稀土化合物对异戊二烯的cis-1,4选择性聚合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效果。配合物9a在催化活性和cis-1,4选择性方面明显的高于其他配合物;在–20oC时所得聚合物的13C NMR谱图中检测不到cis-1,4以外其他组分的信号,同时活性仍然保持较高(480分钟时转化率可达59.6%)。第五章首次合成了两个亚胺硫醚类钳形配体3-(2,6-Me_2C_6H_3SCH_2)-2-Br-(Ar~1N=CH)C_6H_3[~(Ar1)NCS~(Me)]Br ((Ar~1=2,6-Me_2C_6H_3(10a);Ar~1=2,6-~iPr_2C_6H_3(10b)),对上述配体均进行了元素分析和核磁表征。以上述两个亚胺硫醚类钳形配体(10a、10b)为原料,先经卤素-锂交换,再经转移金属化合成了四个NCS配位的钳形金属配合物({[~(Ar1)NCS~(Me)]Y(μ-Cl)}_2((μ-Cl)Li(THF)_2(μ-Cl))_2(Ar~1=2,6-Me_2C_6H_3(11a), Ar~1=2,6-~iPr_2C_6H_3(11b));{[~(Ar1)NCS~(Me)]Gd(μ-Cl)}_2((μ-Cl)Li(THF)_2(μ-Cl))_2(Ar~1=2,6-Me_2C_6H_3(12a), Ar~1=2,6-~iPr_2C_6H_3(12b)))。对上述四个钳形配合物均进行了元素分析,并对配合物11a、11b用核磁进行了表征。对配合物12a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得12a的分子为以两个氯和两个Cl–Li–Cl桥连的两个({[~(Ar1)NCS~(Me)]GdCl_2}Ar~1=2,6-Me_2C_6H_3)结构单元组成的二聚结构。在每个({[~(Ar1)NCS~(Me)]GdCl_2}Ar~1=2,6-Me_2C_6H_3)结构单元中,钆为扭曲的五角双锥构型。当用烷基铝和有机硼盐([Ph_3C][(C_6F_5)_4B])活化时,这些配合物对丁二烯(95.1%~98.9%)和异戊二烯(97.5%~98.9%)都显示出很高cis-1,4选择性。在Al(iBu)3和([Ph_3C][(C_6F_5)_4B])活化下,钆配合物12a、12b在室温下表现出中等的催化活性,所得的聚异戊二烯cis-1,4选择性为97.5%~98.9%,聚丁二烯cis-1,4选择性为95.3%~98.9%。同为结构相似的NCS配位的钳形金属配合物,钇的配合物11a、11b与相应的钆的配合物相比,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都略低。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配体的修饰优化、金属中心的调整研究了钳形镧系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得到了一些性能优良的催化剂,为钳形金属配合物的开发和应用积累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周虎[10](2013)在《八氰基镧系金属和过渡金属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研究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八氰合金属盐构筑单元[M(CN)8]n-(M=Mo,W;n=3,4)由于具有灵活的配位方式和低的对称性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其与第二金属中心组装反应时可得到多种结构类型且性能优异的八氰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结构中的[M(CN)8]n-构筑块根据其周围化学环境的变化可表现出十二面体、反四棱柱和双帽叁棱柱等叁种不同的几何构型。然而,八氰基化合物研究领域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镧系金属离子本身配位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以及八氰基镧系金属化合物合成策略的缺失,导致了目前有关八氰基镧系金属化合物体系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该体系的结构-磁性相关性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亟待深入研究。其次,当前人们对八氰基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和磁学性质方面,而有关该体系多孔性和吸附性质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本论文在综述了八氰基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八氰基镧系金属化合物和八氰基过渡金属化合物。本文以设计合成八氰基功能化合物为目标,采用缓慢扩散或溶液直接混合两种制备方法,将八氰合金属盐构筑单元[M(CN)8]n-(M=Mo, W; n=3,4)与系列镧系金属离子Ln3+(Ln=La-Tb)或过渡金属离子M'2+(M'=Mn,Co,Fe,Cd)组装反应,设计合成了15个八氰基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八氰基镧系金属化合物和7个八氰基过渡金属化合物:Tb(H2O)4(pyrazine)0.5W(CN)8(1)La(H2O)4(pyrazine)0.5W(CN)8(2)Ce(H2O)4(pyrazine)0.5W(CN)8(3)Pr(H2O)4(pyrazine)0.5W(CN)8(4)Nd(H2O)4(pyrazine)0.5W(CN)8(5)Sm(H2O)4(pyrazine)0.5W(CN)8(6)Eu(H2O)4(pyrazine)0.5W(CN)8(7)Gd(H2O)4(pyrazine)0.5W(CN)8(8)[Mn(H2O)2]2Mo(CN)8·3H2O (9·7H2O)[Mn(H2O)2]2W(CN)8·3H2O (10·7H2O)[Mn(H2O)2]2Mo(CN)8·4H2O (11·8H2O)[Co(H2O)2]2Mo(CN)8·4H2O(12·8H20)[Fe(H2O)2]2Mo(CN)8·4H2O(13·8H2O)[Cd(H20)2]2Mo(CN)8·3.5H20(14·7.5H2O)[Cd(H2O)2]2W(CN)8·3.5H2O(15·7.5H2O)采用谱学、热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变温)粉末X射线衍射、SQUID仪、蒸汽和气体吸附仪等现代物理化学测试手段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系统表征与性质研究。对于叁维八氰基镧系金属化合物,根据二维层化合物Ln(H2O)5W(CN)8(Ln=La-Tb)的结构特点和镧系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有意选择含顺磁中心W(Ⅴ)的八氰合金属盐[W(CN)8]3-为构筑块,运用插层组装的构筑策略,将[W(CN)8]3-单元与系列镧系金属离子Ln3+(Ln=La-Tb)和二齿柱状含氮有机配体pyrazine在乙腈溶剂中组装反应,设计合成了8个同构的叁维八氰基镧系金属化合物(1-8)。该合成策略为八氰基体系中首次利用二维层为构筑块来组装叁维结构化合物的例子,同时化合物1-8也为首例八氰合钨(V)基镧系金属化合物。在对化合物1-8进行系统表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这类晶体的形成机理,以及该类体系的结构与磁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化合物1-8晶体的形成至关重要。化合物1-8的磁性质主要依赖于结构中所含镧系金属离子的种类,以及骨架中由氰根相连的无机子网络的连接方式与维数。其中,化合物1,3,5,6和8为典型的软磁体。对于叁维八氰基过渡金属化合物,以水作为反应溶剂,将八氰合金属盐构筑单元[M(CN)8]4-(M=Mo, W)与系列过渡金属离子M'2+(M=' Mn, Co, Fe, Cd)组装反应,得到了7个叁维八氰基过渡金属化合物:(9,10)·7H2O,(11-13)·8H2O和(14,15)·7.5H2O。这些化合物根据其结构和组成特点可分为叁种类型,重点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多孔结构、热稳定性、对水分子的脱附/吸附过程及气体吸附性质。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这叁类化合物的骨架结构与多孔性及吸附性质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这叁类化合物的孔道形状及大小因结构中所含结晶水数目及过渡金属离子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化合物(9,10)·7H2O结构中孔道内的四个结晶水和叁个配位水分子全部脱除后仍保留牢固的多孔骨架,其脱水相9和10表现出典型的微孔特征,对水分子、氮气和氢气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质。而化合物(11-13)·8H2O仅能脱除结构中的四个结晶水和两个配位水而变为部分脱水相(11-13)·2H2O。由于此时结构中孔道内仍有两个未被脱除的配位水分子,因此其孔尺寸和孔隙率相比脱水相9和10明显减小,几乎没有气体吸附性质。尽管化合物(14,15)·7.5H2O也可失去结构中的四个配位水和3.5个结晶水分子变为完全脱水相14和15,但由于结构中孔道尺寸较小,因此脱水相14和15并不具有明显的多孔性特征。此外,当这叁类化合物脱附/吸附配位水分子时,结构中金属中心的配位环境均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化合物结构的变化。同时,这叁类化合物对配位水和结晶水分子的脱附/吸附均具有可逆性,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略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对化合物(9,10)·7H20,脱去结构中所有配位水和结晶水后的骨架中含有大量配位不饱和的Mn金属中心,而这些不饱和裸露位点的存在对于提高化合物叁维骨架与客体分子之间的亲和力非常有利。(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3-04-01)

镧系过渡金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具有多孔、结构和性质可调控性等特点,使其在光、电、磁、传感与分离、催化、气体吸附、药物传输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根据晶体学工程原理,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功能为导向,重点研究了MOFs在光学和手性传感领域的应用,其中选用了镧系金属与合适的有机羧酸配体以及具有d10电子组态的过渡金属与合理设计的含有羧基和氮的手性杂化配体通过水热法或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的配合物,主要分析了其结构,对其荧光或圆二色性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探索了其应用。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发光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LnMOFs)的原理以及构筑该类材料的一些原则,我们结合理论计算,选取了合适的有机配体,设计和构筑了一系列多色的LnMOFs材料。根据叁基色原理,将发蓝光的配体、发红光的Eu3+和发绿光的Tb3+构筑在同一MOFs中,经过调节激发波长,获得了两种发白光的近紫外单相MOFs材料:Eu0.045Tb0.955CPOMBA(λex=365 nm)和La0.6Eu0.1Tb0.3CPOMBA(λex=380 nm),通过研究其晶体形貌、热稳定性、热猝灭性质、荧光性质、量子产率以及荧光寿命等,我们发现它们完全具备UV LED用荧光粉的条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在UV LED上。我们用Eu0.045Tb0.955CPOMBA作为荧光粉手工制作了一系列大功率(1W)UV WLEDs,其中激发波长为365 nm的紫外白光LED灯珠,它的相关色温较低,达到5733K,显色指数较高,Ra达到73.4,色坐标是(0.3264,0.3427),这和市场上销售的蓝光芯片和YAG:Ce3+黄光荧光粉制备的白光LED是可比较的。2.为了开发出适合在UV WLED上应用的更加高效的白光MOFs材料,在第1部分工作基础上,我们做了改进,选取了量子产率较高的LnMOFs(Ln BTPCA)。根据叁基色原理,将镧系金属离子掺杂入同一个Ln MOFs中,获得了完全不同于文献报道的激发波长为380 nm的白光掺杂材料Eu0.025Tb0.975(BTPCA)。我们特别改进了实验方法,获得了粒径均匀的(8-15μm)且适合应用在LED上的晶体,经过研究其晶体形貌、热稳定性、热猝灭效应、荧光性质、量子产率以及荧光寿命等,发现该材料适合应用在LED上,用该白光材料手工制作了380 nm的n-UV WLEDs,其色坐标为(0.3281,0.3316),色温为5609 K,显色指数为78.9,在不同的驱动电流下其流明值为28-35 lm。3.食品与人类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对食品添加剂中具有性质不同的手性对映体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传统探测方法表现了费用较高、耗时较长等缺陷,而光学传感器已成为研究的主流。MOFs在手性传感领域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促使我们开发了手性MOFs荧光传感器,并用来探测和识别性质不同的食品添加剂中的手性对映体。选择廉价易得的(1R,2R)-环己二甲酸作为原料设计了手性有机配体,其立体构型类似于螺旋桨的叶片,该配体和吡啶辅助配体,共同构筑的HMOF-2展示了比配体更强的荧光,且具有菱形状的二维螺旋管结构,其管道沿c轴方向较窄,只有3.567?,然而沿a轴方向管道则较宽,能达到13.152?,这种特殊的结构对进入管道内的分子有一定的选择性。HMOF-2作为荧光传感器可选择性地传感手性α-羟基羧酸有机小分子,对于体积较大的扁桃酸分子使HMOF-2的荧光猝灭率低、识别能力较差,而对酒石酸、乳酸等体积较小的分子则猝灭率较大,且对D-和L-酒石酸识别体现为KD/KL能达到1.884:1,而对D-和L-乳酸的识别体现为KD/KL能达到1:1.313,这些值是较高的,特别是对D-和L-乳酸的识别能力在已报道的荧光传感器中是最高的。4.生命体的生物和化学活动取决于其基本手性构筑单元(氨基酸等)的立体化学,对食品和有机体中不同构型氨基酸的手性识别和传感在分析营养成分和诊断疾病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圆二色谱能快速、直观地展示分子的立体构型(这要优于那些传统的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识别氨基酸对映体),我们开发了一个能快速、高效以及对映选择性地识别氨基酸的新策略,通过一个类似于DNA结构的纯手性MOFs(拥有内在的CD信号)和D/L-氨基酸进行作用。运用合理设计的手性配体和Zn盐构筑了HMOF-3,它具有类似于DNA的右手双螺旋二维结构。HMOF-3乳状液显示了强的圆二色信号,通过氨基酸的诱导可引起CD强度信号有规律的变化,它能快速、方便、灵敏地识别微量的未修饰的氨基酸。最为显着的是3?10-8 mol的L-天冬氨酸和4?10-8 mol的D-天冬氨酸能完全猝灭HMOF-3水相乳状液的CD信号,对天冬氨酸的检测限为13.31ppm。在所有被探测的8对氨基酸中,其中有关对映体识别能力最高的是D-和L-脯氨酸,其识别效率分别为22.9%和65.7%。这是首次将圆二色谱引入MOFs的传感领域,开创了MOFs传感领域的先河,拓宽了MOFs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镧系过渡金属论文参考文献

[1].翟睿,龚晓云,江游,黄泽健,戴新华.固载镧系金属Tb和过渡金属Ti的磁性纳米材料用于磷酸肽富集[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2017

[2].赵彦武.镧系、过渡金属功能配合物的构筑及荧光性质、手性传感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3].牟世芬,丁晓静,黄源,吕海涛.复杂基体中痕量阴、阳离子,过渡金属及镧系元素的离子色谱法分析研究[C].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2015

[4].章彩伟.手性席夫碱镧系—过渡金属异双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

[5].张嵩波.铁钴镍系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

[6].董宏博,崔桂花,赵文秀.Anderson结构钼系过渡金属稀土盐的电化学性质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

[7].潘清.Fe系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D].北京服装学院.2013

[8].栗玉叶.有机—无机杂化多钨酸盐过渡金属/镧系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3

[9].张敬顺.钳形镧系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0].周虎.八氰基镧系金属和过渡金属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3

标签:;  ;  ;  

镧系过渡金属论文-翟睿,龚晓云,江游,黄泽健,戴新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