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间论文-赵永恒,记者,黄官国

农村空间论文-赵永恒,记者,黄官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图,农业生产现状,空间资源,农用地,农业信息化水平,上图,现状图,用地现状,农业布局,地理信息

农村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恒,,黄官国[1](2020)在《上海率先实现“一张图”管理农业农村空间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赵永恒 黄官国 发自上海“一张图”实现农业农村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是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大标志,过去一年里,上海突破了业务标准、技术规范、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瓶颈,率全国之先实现了上海市农业生产现状用地上图。上海是农业信息化领跑者,自2003(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安全报》期刊2020-01-21)

丁波[2](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间变迁及乡村治理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何博汶,李丁,刘笑杰[3](2019)在《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着,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着,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着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吴泽洲[4](2019)在《空间重构视角下的神府煤田典型矿区农村空间演变及其规划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乡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如何合理高效利用乡村内部资源,如何协调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破环之间的两难窘境,如何借助规划手段来促进乡村良性发展,已成为政学两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可持续农村发展、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等理论,以神府煤田(榆林市府谷县新民镇)新民村为研究区,关注该村基于“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线的村庄演变过程,借助参与式访谈回顾过去,依据调研数据评估现状,并借助规划手段来探究新民村未来发展路径。即文中借用问卷访谈获取第一手数据,在全面掌握新民村现状基础上,运用EXCEL分析研究区空间演化数据,并借助GIS、实现相关数据的空间表达。遵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全面分析研究区“建筑空间、道路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动态演变,总结新民村空间演变的特征及其影响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随后基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探究矿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规划应对及优化策略。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村庄居住空间主要演变特征如下:“平面扩展,密度持续增加,从低向高,差异化,空心化”的演变特征。建筑空间自21世纪以来有立体扩展趋势,建筑形式转变;道路空间密集度增加,宽度增加;生产功能变化和生产空间转变生产功能变化,生态空间随着资源开发呈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2)矿区农村居住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人文因素、道路交通因素、历史宗教因素。(3)基于层次分析法和DPSIR框架模型的新民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显示,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较差。(4)鉴于研究区目前人口空心化严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文针对村庄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应从强化产业规划、历史保护规划,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及村庄建筑、空间、道路、景观整治等方面的规划应对,以期在优化新民村“叁生”空间的同时,促进该村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成果,在深化矿区农村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针对村情提出了规划应对,可为矿区农村乡村振兴提供思路,并为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唐溧,刘亚慧,董筱丹,温铁军[5](2019)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空间资源定价制度,防止乡村“隐性剥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将"一二叁产深度融合"作为农村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调研发现,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等空间资源很容易被"搭便车",收益分配极不均衡。应及时建立和完善农村空间定价制度,从制度上避免农村"一二叁产融合"演变为对农民收益的"隐性剥夺"。(本文来源于《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03期)

樊立惠,王鹏飞,王成,范艺娜[6](2019)在《中国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及其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已有文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讨论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之间的关联。借助CiteSpaceⅤ软件可视化分析发现乡村重构研究热点趋于多样化、分散化。"乡村旅游"作为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空间商品化的重点研究对象。梳理二者的研究框架,得出农村空间商品化研究从属于乡村重构研究框架,且突出概括农村经济重构过程。农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重构实现的有效途径,乡村重构得益于农村空间商品化的推动等结论。(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邓凯,朱世泉,黄长江,袁慧慧[7](2018)在《基于地理探测器和TOPSIS的县域农村空间贫困特征分析——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省舒城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探测器、TOPSIS模型得出影响贫困发生率的主导因素及其综合评价,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舒城县贫困率的决定力依次为:到县城中心距离(0. 228)、地形起伏度(0. 151)、人均耕地面积(0. 112)、路网密度(0. 085)、教育可达性(0. 059)、医疗可达性(0. 050);(2)到县城中心距离、地形起伏度、教育和医疗交通可达性与贫困发生率呈正相关,人均耕地、路网密度与贫困发生率呈负相关;(3)不同因素导致的农村贫困存在明显地区的差异,并且对贫困发生率的决定力越大,其地区差异越明显;(4)中北部指标评价高于南部,最高评价为0. 982 9,最低评价为0. 336 5,舒城县存在严重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5)不同因子影响下的扶贫开发亟须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冯艳芳,王鹏飞[8](2018)在《北京市农村空间重构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北京市155个乡镇地区的分析,研究了北京农村地区空间重构的时空变化。[方法]基于农村空间重构理论,利用锡尔系数和Arc GIS计算法,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北京农村地区的空间重构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深化阶段"及"成熟阶段"。[结果]在北京农村空间重构成熟的区域,农业呈现出多元化、商品化的形态;工业呈现出绿色、节能的形态;农村开发转向农村文化、农村景观方面。其中,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重构,进而导致社区生活环境与服务领域发生变化。在农村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农村地方政府的角色也由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参与者,变为促进社区发展的管理者。[结论]北京农村地区的空间重构普遍受到政策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影响,农民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农村空间重构的内部驱动力;城乡交流所引发的观念变化成为农村空间重构的外部驱动力;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是在内外驱动力作用下农村空间重构最好的体现形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8年06期)

徐清,梁雅洁,周静雯[9](2018)在《基于空间句法的旅游型新农村空间形态分异研究——以杭州外桐坞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旅游型新农村——杭州外桐坞村为例,通过空间句法解释其空间形态分异,以发现村落空间形态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外桐坞村空间形态全局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较低,空间集成能力较弱;平均深度较低,内部空间可达性较好;空间形态可理解度一般,相关性中等。外桐坞村可利用调整内部交通网络、合理规划村落空间的可达性分布、设计合理的空间整合度等手段,打造艺术家、游客和村民的和谐共处空间,满足旅游型新农村建设开发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2期)

潘琳[10](2017)在《论墙体广告在农村空间中的政治信息传播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墙体广告是一种农村地区传统的广告形式,从白色大字到图文并茂,普遍存在于村头、房前、大路两边,向人们无声地传播着文化、政治、经济信息的情况,体现着村子的经济环境、文化氛围和政府执政理念。本文通过对石龙村墙面广告样本的考察,探讨墙体广告在农村空间中的政治信息传播功能。(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1期)

农村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赵永恒,,黄官国.上海率先实现“一张图”管理农业农村空间资源[N].中国食品安全报.2020

[2].丁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间变迁及乡村治理变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何博汶,李丁,刘笑杰.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4].吴泽洲.空间重构视角下的神府煤田典型矿区农村空间演变及其规划应对[D].西北大学.2019

[5].唐溧,刘亚慧,董筱丹,温铁军.建立和完善农村空间资源定价制度,防止乡村“隐性剥夺”[J].经济导刊.2019

[6].樊立惠,王鹏飞,王成,范艺娜.中国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及其研究展望[J].地理科学.2019

[7].邓凯,朱世泉,黄长江,袁慧慧.基于地理探测器和TOPSIS的县域农村空间贫困特征分析——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8

[8].冯艳芳,王鹏飞.北京市农村空间重构演变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9].徐清,梁雅洁,周静雯.基于空间句法的旅游型新农村空间形态分异研究——以杭州外桐坞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

[10].潘琳.论墙体广告在农村空间中的政治信息传播功能[J].北方文学.2017

标签:;  ;  ;  ;  ;  ;  ;  ;  ;  ;  

农村空间论文-赵永恒,记者,黄官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