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中心论文-吴家华,施钰

消解中心论文-吴家华,施钰

导读:本文包含了消解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道德观念

消解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吴家华,施钰[1](2019)在《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悖论”及其消解——以佩弗、尼尔森为中心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念与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存在一种阐释悖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扭曲性与无产阶级道德的合法性的矛盾。佩弗通过切割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来为无产阶级道德观念辩护,虽然其得出道德不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因此不必被拒斥的结论,但这一结论已经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尼尔森意图在承认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前提下重新定义意识形态,但其对道德观念的语境主义阐释又滑向了道德相对主义,由而从另一个层面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消解这一"悖论"一方面要避免陷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认识误区,把握意识形态概念的多层次内涵并重申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道德批判之维,另一方面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为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作出正面辩护,并以历史辩证法呈现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关系演变的具体样态。(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贾金语,郭晶晶[2](2018)在《中心的消解与对立的颠覆——论《誊写员巴特比》中隐藏的解构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誊写员巴特比》虽然是麦尔维尔19世纪的作品,却处处体现出超前的解构倾向:首先,体现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上,律师对巴特比由冷漠到关怀的态度转换体现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心的消解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回归;其次,体现在传统二元对立的转换上,律师和巴特比的对立即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的颠覆和转换无一不展现了麦尔维尔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解构思想。(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期刊2018年00期)

童锋,陈敏,林林[3](2018)在《国家实验室管理文化冲突及消解——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实验室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性举措,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国家实验室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一是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二是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冲突的内部根源是不同的文化特征,外部根源在于领导者特征因素、员工行为因素和外部促进因素。实践表明,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实验室管理绩效,但其消解是困难的。国家实验室成熟的标志在于其管理文化的作用机制建立和完善,各利益相关者要遵循文化冲突、融合的规律,采取恰当的文化整合策略,使之成为提高国家实验室管理运营价值倍增的动力之源。(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23期)

邱艳萍[4](2018)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阻碍及其消解——基于西北非中心城市高校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是西北非中心城市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认识不到位、考评制度不合理、重要他者缺位、专业化教师发展者缺失等是制约其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考评体系,建立合理的教师考评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发展者的专业化程度是消解西北非中心城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制约因素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8年12期)

鲍哲悦[5](2018)在《越轨与消解:新闻自由的隐私边界——以香港的法治实践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对新闻媒体的规制源自于英国。香港所有传媒机构,除了属于政府部门的香港电台之外,全是牟利的私营机构。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新闻媒体滥用新闻自由、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屡有出现。香港政府为此构建了一套涵盖基本法、普通法、个人隐私保护条例、国际条约的隐私权法律制度。香港经验启示我们,隐私权保护与新闻自由本来就没有直接冲突。新闻媒体不能只管销量和盈利而不问社会效果。法律维护新闻自由,但自由必须在法定的限度内,不能侵犯公民的其他合法权利。(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8年09期)

张金桐,曹素贞[6](2018)在《从中心消解到多元传播:媒介舆论传播形态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变革和技术发展推动了传播领域的全新构型,传播主体的多样化消解了传统媒体舆论传播的中心地位,传播客体的多渠道和多平台发布,不断改变着舆论传播形态的架构。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变迁的现实基础,探讨媒介舆论传播空间延展的互联与开放,分析新传播格局下的舆论传播态势并指出媒介舆论传播格局逐渐演变为一个复杂性、流动性和秩序性兼具的多元传播系统。(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8年05期)

宗新华,吕福龙[7](2018)在《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基于对儒家文化注重强化“反报性”的特点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问题是当前差序格局研究的一个重要瓶颈。截至目前的研究虽然提出了这一问题,但尚没有文献说明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如何成为可能。造成这一研究困境的原因在于,以往有关差序格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了儒家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差序性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儒家文化强调"反报性"的一面。文章通过引入"反报性"的概念,揭示了儒家文化注重强化"反报性"的特点,进而说明儒家文化强化"反报性"旨在促进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儒家文化对"反报性"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成为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8年02期)

陈海嵩[8](2017)在《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困境及其消解——以“PX事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以PX事件为代表的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陷入了"政府和公众都不满意"的治理困境,社会评价也发生了从"双赢"到"双输"的变化,而现有理论不能给出有效的解释。对近年来具代表性PX事件的多案例比较研究表明,在法律规则的实施上,厦门PX事件与其他PX事件相比并不处于领先的地位;PX事件中的政府行政决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视为"民意的胜利";将厦门PX事件视为"范例"掩盖了其复杂的博弈过程,隐含着道德预判和话语暴力,反而对类似事件的合理解决造成阻碍。PX事件治理困境之根源,在于政府权力运作的短期性与随意性。消解这一治理困境,关键在于实现政府决策模式的转型,改变策略思维和实用思维支配下的"嵌入式决策",在综合评价和风险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环境公共问题的"善治"。(本文来源于《社会治理法治前沿年刊》期刊2017年00期)

艾侠,黄志毅,潘逸翰[9](2016)在《消解于城市街区的办公场所:阿里云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解读了阿里巴巴在深圳最新落成的云计算中心,它与传统意义的办公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连接性和城市场景的设计思考:堆迭的体量把大尺度的建筑分解成相互迭加的方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于城市街区之中,建筑成为一个混合、生动的企业符号。(本文来源于《世界建筑》期刊2016年11期)

李映,孔芳[10](2016)在《基于中心理论和话语结构的交互式问答文本指代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新闻文本相比,交互式问答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语言现象。在传统的针对新闻文本的指代消解方案的基础上,融入了交互式问答特有的特征集,给出了一个适于交互式问答文本的指代消解方案。具体而言,基于浅层语义角色分析的结果进行话语结构的识别,根据识别出的话语结构进行话语中心及中心跳转的识别。将获取到的话语中心及跳转信息组织成交互式文本特有的特征集,使用交互式问答领域广泛使用的TREC2004和TREC2007的评测语料进行指代消解的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方案能大大提高交互式问答文本中指代消解的性能,系统F值提高了3.2%。(本文来源于《中文信息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消解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誊写员巴特比》虽然是麦尔维尔19世纪的作品,却处处体现出超前的解构倾向:首先,体现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上,律师对巴特比由冷漠到关怀的态度转换体现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心的消解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回归;其次,体现在传统二元对立的转换上,律师和巴特比的对立即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的颠覆和转换无一不展现了麦尔维尔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解构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解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吴家华,施钰.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悖论”及其消解——以佩弗、尼尔森为中心的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贾金语,郭晶晶.中心的消解与对立的颠覆——论《誊写员巴特比》中隐藏的解构思想[J].外语教育.2018

[3].童锋,陈敏,林林.国家实验室管理文化冲突及消解——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

[4].邱艳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阻碍及其消解——基于西北非中心城市高校的考察[J].教育导刊.2018

[5].鲍哲悦.越轨与消解:新闻自由的隐私边界——以香港的法治实践为中心[J].新闻前哨.2018

[6].张金桐,曹素贞.从中心消解到多元传播:媒介舆论传播形态重构[J].当代传播.2018

[7].宗新华,吕福龙.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基于对儒家文化注重强化“反报性”的特点的分析[J].天府新论.2018

[8].陈海嵩.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困境及其消解——以“PX事件”为中心[J].社会治理法治前沿年刊.2017

[9].艾侠,黄志毅,潘逸翰.消解于城市街区的办公场所:阿里云中心[J].世界建筑.2016

[10].李映,孔芳.基于中心理论和话语结构的交互式问答文本指代消解[J].中文信息学报.2016

标签:;  ;  ;  ;  

消解中心论文-吴家华,施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