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型论文-王时中

理念型论文-王时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念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理念型,马克思,韦伯,许茨

理念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时中[1](2019)在《如何构建切合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形态?——以韦伯、许茨和马克思的“理念型”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韦伯沿着新康德主义的区分框架,在自然科学、历史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比较中,试图通过"理念型"的构建,为"社会"进入"科学"确立方法论前提;许茨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将韦伯的"理念型"纳入到"共同世界"与"周遭世界"、"行动者"与"匿名者"的区分中,大大地拓展了"理念型"的内涵;马克思援引黑格尔辩证法所构造的"具体的总体",既不同于韦伯的"康德式理念型",也不同于许茨的"现象学理念型",而是一种"辩证的理念型"。如何限定马克思"辩证的理念型"的边界,进而处理其与"康德式理念型""现象学理念型"之间的关系,以为"中国社会"的"科学"化确立方法论前提,应是当前哲学界与社会学界的共同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胡志刚[2](2019)在《儒者理想与理念型机构的现实难题——关于钱穆在新亚书院实践的知行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亚书院是一个由学问家创办主持、带有强烈儒家理想色彩的理念型教育机构。新亚书院的主要创办人钱穆有着明确和一贯的理想,通过其作为和其理想相对照以及考察新亚书院的种种遭遇,可透视出理念型教育机构会遇到由文人理想和学者行政之间的张力而衍生出来的各种现实难题,包括经费问题、文化主权问题、分科设置与学生职业前途问题、理念型团队和人事问题、规模问题、学术研究问题和身份冲突、与行政当局的冲突等。这些矛盾具有典范性,体现出变革时代具有儒家理想的知识分子在变与不变中的知行持守。理念型机构的成败不能简单地以其自身兴衰为标准,蜕变为常态机构某种意义上也是理念型机构的成功。(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5期)

孔令卫,赵琛徽,朱晓妹[3](2018)在《理念型领导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过程——基于扎根理论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领导风格以及领导风格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通过选取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了本土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所具有的独特领导风格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过程。本文首先探索性地提出了理念型领导的概念,并指出该领导风格由德行善正、精神引领、变革挑战和权力平衡4个维度构成;然后,本文建构了理念型领导通过影响中层领导的价值一致性、组织承诺、基于组织的自尊以及执行承诺,对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建言行为、组织认同、离职倾向和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人事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曾薪颖[4](2018)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理念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小学语文界出现了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众多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变得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要认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究竟应该怎样,以及了解目前阅读教学对于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情况,就需要新的视角和突破口。无论哪种阅读教学模式,都存在教师、学生和文本叁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在此方面,解释学相关理论为我们认识阅读教学过程提供了研究视角。所以本研究从解释学的视角,审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进一步,为了对各种关系进行理论分型,本研究运用了马克斯·韦伯的“理念型”(ideal type)作为思维工具,在梳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的基础上,构建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叁大理念型: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教师辅导学生自主理解文本、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进行对话。“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知识授受的过程观、客观主义的知识论、被动接受的学生角色以及教师主导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辅导学生自主理解文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学生自主理解的过程观、个人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独立自主的学生角色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进行对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对话协商的过程观、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独立关联的学生角色以及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对阅读教学过程叁大理念型的分析,既能让我们认清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理据,又能为一线语文教师趋近阅读教学的最佳实践方式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新课改精神的深度落实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内在提升。(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森田名彦,吴国邦[5](2017)在《东亚政治理念型的共同模式:天理、国法与人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亚各国近来的政治议程与声明中,“法治”是最常被引述的概念。尽管不同理论家在不同语境中对“法治”意涵的阐释表现出明显的相对主义特征,对其核心意旨的挖掘工作却未曾示弱,布莱恩·Z·塔玛纳哈(Brian Z. Tamanaha)、约瑟夫·拉兹(Joseph Raz)等杰出学者在1885年出版的艾伯特·韦恩·戴雪(Albert Venn Dicey)经典着作《宪法研究导论》(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法学》期刊2017年03期)

陈赟[6](2015)在《早期儒家对周代宗法的理念型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今天批判性地讨论周代宗法,与讨论嫡庶之制一样,都会遇到王国维1914年4月在《明堂庙寝通考》中所提出的问题,即"居今日而欲考上古之制度,将安所正哉?"这里不仅有"自周之衰,礼乐放失,有司失传于前,诸侯去籍于后;六艺之书,七十子后学所述,固已掇拾于残阙之后、放废之余,欲以窥叁代盛时之制,固非易矣"的问题,更有"中更(本文来源于《中国儒学》期刊2015年00期)

万娟娟[7](2015)在《中国社会新“理念型”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瞿同祖先生“不是法律系科班出身”,但因缘际会,而“有撰述中国法律史之意”,于是有了1947年国内初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下称《法律社会》)。据闻,该书英文版1961年在海外面世时,伟大如哈耶克,都唯恐不能先睹而提前预订。反倒是国内,要到1981年该(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4-23)

黎亚辉[8](2014)在《理念型纪录片的表述及其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互联网时代》是一部重宏观论述、重理念表达的大型纪录片,这一定位在给这部纪录片带来了信息量大、启发性与思辨性强、视点高屋建瓴、让人深刻反思的优势的同时,也给这部片子在可视性方面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拍摄客体自身所具备的抽象、内在、单一等特征,又进一步给这部纪录片的影像表达造成了天然的困难,这也进一步决定了《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构成会不同(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朱学红,杨静,伍如昕[9](2014)在《理念型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绩效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念型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和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理念型心理契约对团队绩效的叁个维度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理念型心理契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是通过组织公民行为这一中介变量表现出来的。面向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在理念型心理契约与目标达成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面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在理念型心理契约与成员满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面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在理念型心理契约与团队发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4年22期)

林小英[10](2014)在《普通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的“理念型建构”:因果适当还是意义适当?》一文中研究指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正在成为未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措施。这个制度设计将教育系统当作一个嵌套在整个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来看待,照顾到了教育系统的流程递进和内循环,贯通了教育系统内各个层级和结构的内在关联。其显明的逻辑是"手段—目的"式的"因果适当性",意在将各级教育都当作重重手段,唯一目的在于考大学。如果在因果适当性的逻辑基础上加入意义适当性逻辑,对前者的"因"和"果"还原到各级教育应该放置的"意义脉络"中进行重新界定,才能让这个政策的"理念型建构"恰如其分地实现成"现实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4年02期)

理念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亚书院是一个由学问家创办主持、带有强烈儒家理想色彩的理念型教育机构。新亚书院的主要创办人钱穆有着明确和一贯的理想,通过其作为和其理想相对照以及考察新亚书院的种种遭遇,可透视出理念型教育机构会遇到由文人理想和学者行政之间的张力而衍生出来的各种现实难题,包括经费问题、文化主权问题、分科设置与学生职业前途问题、理念型团队和人事问题、规模问题、学术研究问题和身份冲突、与行政当局的冲突等。这些矛盾具有典范性,体现出变革时代具有儒家理想的知识分子在变与不变中的知行持守。理念型机构的成败不能简单地以其自身兴衰为标准,蜕变为常态机构某种意义上也是理念型机构的成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念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时中.如何构建切合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形态?——以韦伯、许茨和马克思的“理念型”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

[2].胡志刚.儒者理想与理念型机构的现实难题——关于钱穆在新亚书院实践的知行检验[J].天府新论.2019

[3].孔令卫,赵琛徽,朱晓妹.理念型领导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过程——基于扎根理论的个案研究[J].中国人事科学.2018

[4].曾薪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理念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5].森田名彦,吴国邦.东亚政治理念型的共同模式:天理、国法与人情[J].研究生法学.2017

[6].陈赟.早期儒家对周代宗法的理念型刻画[J].中国儒学.2015

[7].万娟娟.中国社会新“理念型”假设[N].社会科学报.2015

[8].黎亚辉.理念型纪录片的表述及其手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

[9].朱学红,杨静,伍如昕.理念型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绩效关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

[10].林小英.普通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的“理念型建构”:因果适当还是意义适当?[J].全球教育展望.2014

标签:;  ;  ;  ;  

理念型论文-王时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