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论文-林木

中国画学论文-林木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宾虹,中国画学,吴冠中,黄秋园

中国画学论文文献综述

林木[1](2019)在《笔墨冷热70年——新中国以来中国画学中的笔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画学中的笔墨问题及其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受到西方科学主义的影响,一直未能充分展开。20世纪初,人们注意的是西方科学"先进"的写实,批判的是传统绘画的不科学、不先进和不写实。30年代前后,对传统关注起来,但关注点也较多地是从20世纪初的思路逻辑发展而来,即中西艺术的广泛比较、传统绘画各种特征的总结研究、传统绘画东方哲学的文化性质等。笔墨在其中无疑是重要内(本文来源于《中华书画家》期刊2019年10期)

殷晓蕾[2](2019)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文献的辑佚、整理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对于中国古代画学文献的辑佚、整理及研究曾出现了十余种相关着作,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其自身的学术局限,它们大都已丧失了知识或工具的"有效性",但对其的重新揭示和研究却利于还原彼时中国画学研究的真实情境,让后人了解即便是"整理国故",发扬国粹,也应当是在吸取新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更行之有效,因为随着社会性质的剧烈变化,旧有的文化形式和内核都需要被重新整理和塑造,接续能量,才能被再度激活,为世人所用。而这一点,对于今天从事古代画学文献研究犹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方[3](2019)在《阮璞中国画学研究方法与成就的再思与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着名学者阮璞先生(为避繁琐,下文均省称阮璞)的代表性研究论着为例,商榷、讨论相关方法论及其学术观点。文章首先对阮璞画学研究方法的渊源提出了新的观点,并通过阮璞从事学术研究的历程及其所处时代的学术现况进行考证和分析;其次围绕乾嘉考据学这一基本方法及其代表性研究成果对考据学方法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褚庆立[4](2018)在《《中国画学全史》编撰特色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兴起,一些受过较好学校教育的画家开始在各类美术院校中担任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教学实践的需要,他们便把平时讲课的讲义,修改编撰成美术史教材,这样一批此类着作相继完成。姜丹书、滕固、陈师曾、潘天寿、傅抱石、郑午昌、俞剑华等即是绘画史学先驱,他们对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设和对教材的编撰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第一部现代意义的中国美术史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美术史》,它是由当时在浙(本文来源于《书与画》期刊2018年07期)

陈池瑜[5](2018)在《中国画学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中国画理论有丰富的资源,是发展我们当代艺术理论的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黄宾虹、邓实、于安澜、余绍宋、俞剑华、谢巍等人都分别对中国画论进行过整理、汇编、选编及类编的工作。本栏目发表一组关于古代画论画史论文,尹子琪对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进行新的研究。中国画史和画品,常常对画家及作品进行各自的品评和记录,概括地叙述较少。(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贾涛[6](2018)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发展的得失之于艺术学理论建设的借鉴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发展潮头兴起,兴盛一时;但是也有不少局限,主要体现在:第一,从着作出版到文章发表,从社团活动到国际交流,虽然丰富多彩,却几乎没有涉及画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内容;第二,其学术展开过程中,目标没有明确设置,学科没有精准定位,效果没有智慧预见,纷繁而无统领,丰富而无头绪,致使对画学走向何处的学理认识根本性不足;第叁,学科与绘画创作之关联、在美术大学科中的定位与地位、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与联系、与西方画论之沟通等,皆不甚明了;第四,基本的学科理论问题没有解决,只能拘泥于某些具体层面的推进,而难以系统提升;第五,由于时代的局限,其研究囿于学科自身,不能融通其他艺术理论,未能打通学科关节要害,无法整合为统一的学理认识。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发展的局限性,试图从多角度检视中国画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而为我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制机制的建构寻求更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孟繁玮,缑梦媛[7](2018)在《固本浚源——当代中国画学新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百余年,作为中国文化之艺术表征的中国画,伴随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文化激荡,经历了各种类型及不同程度的"改革"洗礼,其根基已经受到不小震动和冲击。然而,中国画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方式精心守护着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文化自信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的支撑力(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8年01期)

邵彦[8](2018)在《中国画学的“门槛”──再论绘画史(书画史)为什么难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画学"这个概念易于使人联想到绘画史料研究。史料的重要性自无疑义,但是绘画史料以文献为首还是以作品为首,却有不同看法,前不久业内同仁在微信群里还发生过争论。在我看来,史料由文献和作品两部分构成,不可偏废,这正是艺术史(不仅是美术史)学科异于一般历史学的基本特点;艺术史首先是对作品物质存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探讨作品的精神内涵与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8年01期)

张伟平[9](2018)在《正确的笔墨观是构建当代中国画学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画学应该是一部保障中国画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迷失、不消弱、不变质的"宝典",我们从历代的画论中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时代对中国画的审美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派别之间也会互有褒贬,但前人从来都不会去质疑和改变它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今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这个领域已变得非常复杂。基于此一背景,眼下去讨论当代中国画学的构建正当其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画全方位地(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8年01期)

王艾[10](2018)在《大学之道──从学科到学术体系的“中国画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近一个世纪前的1922年,上海美专为了获得省款补助,刘海粟经蔡元培致函当时的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陈垣申请支持[1]。类似的申请,在这所资金一直没有宽裕过的私立学校的校史中,不管之前还是之后,都并不罕见。然而这一次申请的结果与平时不同的是,虽然得到政府的"暂予照准",教育部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要求,即指示当时以洋画教育为主的上海美专"中国画须与西洋画同时举办"[2]。实(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8年01期)

中国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上半叶对于中国古代画学文献的辑佚、整理及研究曾出现了十余种相关着作,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其自身的学术局限,它们大都已丧失了知识或工具的"有效性",但对其的重新揭示和研究却利于还原彼时中国画学研究的真实情境,让后人了解即便是"整理国故",发扬国粹,也应当是在吸取新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更行之有效,因为随着社会性质的剧烈变化,旧有的文化形式和内核都需要被重新整理和塑造,接续能量,才能被再度激活,为世人所用。而这一点,对于今天从事古代画学文献研究犹有启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画学论文参考文献

[1].林木.笔墨冷热70年——新中国以来中国画学中的笔墨研究[J].中华书画家.2019

[2].殷晓蕾.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文献的辑佚、整理及研究[J].中国美术研究.2019

[3].刘方.阮璞中国画学研究方法与成就的再思与商榷[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9

[4].褚庆立.《中国画学全史》编撰特色探赜[J].书与画.2018

[5].陈池瑜.中国画学文献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8

[6].贾涛.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发展的得失之于艺术学理论建设的借鉴意义[J].民族艺术研究.2018

[7].孟繁玮,缑梦媛.固本浚源——当代中国画学新建设[J].美术观察.2018

[8].邵彦.中国画学的“门槛”──再论绘画史(书画史)为什么难学[J].美术观察.2018

[9].张伟平.正确的笔墨观是构建当代中国画学的基础[J].美术观察.2018

[10].王艾.大学之道──从学科到学术体系的“中国画学”[J].美术观察.2018

标签:;  ;  ;  ;  

中国画学论文-林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