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觉机制论文-徐晓娜

色觉机制论文-徐晓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色觉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器人,视网膜,色觉机制,耦合

色觉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娜[1](2008)在《基于生物色觉机制的机器人视网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仿生学原理及方法,以灵长类生物视网膜为原型,对机器人的彩色视网膜结构及工作机理进行了设计、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也努力探究生物彩色视网膜具有的视觉信息加工规律及其数学结构,以期在生物视网膜与机器视网膜之间建立起同构桥梁,从而为创造基于生物色觉机制的机器人视网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根据生物彩色视网膜的工作机理,探讨了机器人彩色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细胞及其耦合效应;ON、OFF通道分离原理;红-绿、蓝-黄拮抗系统的功能结构;M通道、P通道和K通道的部分信息加工过程;简单运动的信号提取以及它们内在关系机制的数学结构和功能结构。正是这些结构反映了它们的本质关系和规律。对生物彩色视网膜部分工作机理的功能仿真实验研究表明:基于生物色觉机制的机器人视网膜系统可以对颜色、亮度、运动等基本视觉信息进行较好的提取、分类。这些结果证明了生物彩色视网膜系统的光感受器细胞耦合机理、ON与OFF通道工作机理、红-绿与蓝-黄拮抗系统的工作机理对机器人彩色视网膜系统来说是必要和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王智勇,瞿佳[2](2005)在《色觉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综述了色觉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以M系统、P系统以及K系统为主线,描述了它们从光感受器到光感受器后的各类细胞(特别是各种神经节细胞),从神经节细胞到外膝核,从外膝核至大脑皮层有关功能区的研究进展,还讨论了叁色理论、拮抗色理论的详细机制。(本文来源于《眼视光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范学良,程晓舫[3](2005)在《浅谈色觉的数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人眼拥有色觉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辨识不同的光辐射能谱分布。色觉的生理基础是:在视网膜上具有叁类视锥细胞,它们将光信号转换成为使大脑便于分析和处理的神经电信号。由于单个视锥细胞产生的神经电信号只反映光辐射的强度信息,所以光辐射的谱信息(波长分布)须由叁类视锥细胞的响应比来反映。以光辐射中的单色辐射及线性连续辐射为辨识对象,构造了光辐射辨识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用叁类视锥细胞的响应比来表征光辐射的谱信息这一命题的必要性与完备性进行了理论论证。(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05年02期)

范学良,程晓舫[4](2004)在《浅谈色觉的数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人眼拥有色觉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辨识不同的光辐射能谱分布。色觉的生理基础是视网膜上具有叁类视锥细胞,它们将光信号转换为大脑用于分析和处理的神经电信号。由于单个视锥细胞产生的神经电信号只反映光辐射的强度信息,光辐射的谱信息(波长分布)则须由叁类视锥细胞的响应比来反映。本文以光辐射中的单色辐射及线性连续辐射为辨识对象,对叁类视锥细胞的响应比可以表征光辐射的谱信息这一命题的必要性与完备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论证。(本文来源于《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陈长生[5](1991)在《色觉异常机制的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超微电极等新技术的发展,从事视觉研究的科学家利用眼底分光光度法、显微分光光度法、电生理等方法对视细胞的功能以及光感受器的光敏色素和光作用后产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及热(本文来源于《实用眼科杂志》期刊1991年10期)

鲁晨光[6](1987)在《机器人色觉机制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糊译码,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数学变换,把叁元色信号 B,G,R 转换为心理颜色尺度θ,r,z,并且可以得到一个和牛顿色盘有类似性质的四元色心理颜色空间以及可用于机器人的四元色色觉机制数学模型。使用叁元色模型,我们做了联机颜色识别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方法简单可行。(本文来源于《机器人》期刊1987年06期)

鲁晨光[7](1986)在《色觉新说及机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色光给予的叁剌激信号在视网膜中进行的并非象阶段说认为的那样是加减运算,而是逻辑运算,其运算规则恰似数字电路中常用的叁-八译码规则,可以说视网膜色觉机制在本质上是一个模拟量叁-八译码器;文中提出,可用格雷码译码规则以及一些简单运算而不需要任何测试数据,便由色光的叁刺激值翻译出叁个分别与色调,饱和度及明度相当的量;同时,文中给出色觉机制电路模拟原理图。(本文来源于《心理学动态》期刊1986年02期)

色觉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综述了色觉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以M系统、P系统以及K系统为主线,描述了它们从光感受器到光感受器后的各类细胞(特别是各种神经节细胞),从神经节细胞到外膝核,从外膝核至大脑皮层有关功能区的研究进展,还讨论了叁色理论、拮抗色理论的详细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觉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晓娜.基于生物色觉机制的机器人视网膜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王智勇,瞿佳.色觉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眼视光学杂志.2005

[3].范学良,程晓舫.浅谈色觉的数学机制[J].光学技术.2005

[4].范学良,程晓舫.浅谈色觉的数学机制[C].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2004

[5].陈长生.色觉异常机制的研讨[J].实用眼科杂志.1991

[6].鲁晨光.机器人色觉机制数学模型[J].机器人.1987

[7].鲁晨光.色觉新说及机制模拟[J].心理学动态.1986

标签:;  ;  ;  ;  

色觉机制论文-徐晓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