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论文-高建平

中国文学理论论文-高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文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文学理论,古代文论,文论史,创作方法,文论研究,文论界,中国文艺理论,《诗学》,罗根泽,现代中国

中国文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平[1](2019)在《中国文学理论70年的资源层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的文学理论来说,70年不寻常。从学科的草创,到如今的蔚为大观,有人数众多的研究者群体,在文学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历程。过去70年的中国文论,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0-02)

苏凌滢[2](2019)在《试析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了刘若愚"以西释中"的批评理论阐发模式在沟通中西诗学方面的独创性与贡献,同时亦指出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即具有明显的"西化"倾向。通过将其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中国文论研究工作应从本国批评理论自身的基础与传统出发,立足于汉文化之"文"与"言"的特质,方能更有效地传达出民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美娟[3](2019)在《彰显中国文学理论独特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在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中实现着文明的互鉴、互学。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进步,还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国文学理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29)

刘月悦[4](2019)在《场域理论视角下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方法来观照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变革,可提供一种流动的、可变的观察剧烈变化中的中国文学的视角。"文学场"作为文化生产场中的一个次场,在政治场、经济场、媒介场等场域及其资本作用下,生产、流通、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精英文学观念中反复陈述的文学"式微",其实不过是场域的边界日渐模糊的表现,"去精英化""媒介化"正在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变革的可能道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建次,刘嘉欣[5](2019)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着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着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着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着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分体文学批评史的撰着,更体现出传统文论史内在的逻辑性;专题文学批评史的撰着,表明文论史的建构正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几个方面,标示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日见兴盛与成熟。(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广州[6](2019)在《“理论”的兴起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定名及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文学理论,学科草创者陈钟凡1927年以"中国文学批评史"命名自己的着作时,主要是借鉴西方的言路,并影响到1934年的批评史作者们。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作为现代概念的"理论"才真正兴起,同时"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分野也逐渐形成,这才引起了后来者对"批评史"这一名称的反思与一系列调整。这一调整,显示了"理论"概念在此过程中的潜在而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松[7](2019)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性是当前世界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大局,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依存不断加深,中国学术话语的建设需要文化自觉、尊重多元与合作共赢。本文试图从中国与世界的宏大视野与结构关系出发,思考中国文学理论的存在境遇、价值重建与发展方向。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学的经验、心理、模式及其再现越来越重视,试图从中国文学经验和理论中寻找普遍(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6期)

渠天花[8](2019)在《布迪厄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狼图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狼图腾》是中国当代作家姜戎的代表作,其英译版是由美国着名汉学家葛浩文完成的。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分别从"场域""惯习""资本"这叁个社会学中的核心概念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解析,以论证译者及其翻译行为在翻译实践中的社会学特征。(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苏泽[9](2019)在《从反本质主义到公共阐释—当下中国文学理论两种主要的反思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以“反思”为核心标识的文学理论研究蔚为大观。采取不同视角,运用不同路径和方法的文学理论反思的具体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主要试图从反思范式的整体视角,考察当下颇具反思性和影响力的反本质主义、强制阐释论、本体阐释与公共阐释论等理论话题。通过整体的范式视角建构起当下主要的反本质主义文论范式和反强制阐释—公共阐释文论范式,并考察两种文论反思范式的关系和语境,指出在范式张力中呈现出学科基本问题的不同预设之间的一种“互补”关系。这种范式的张力提供了一种对话式的自我修正的可能,也为进一步反思留下空间。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叁部分组成。绪论指出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已经形成了一种内部充满张力的特殊场域。文学理论的“反思”话语构成一种总体性的话语关联。主要梳理文学理论反思研究,尤其是与反本质主义、强制阐释论、本体阐释和公共阐释论相关的研究成果,阐明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建构起当下反本质主义和反强制阐释—公共阐释两种主要的反思范式。首先从反思的对象及目的出发,简要地梳理各自的理论缘起,并进一步明确各自理论范式的核心要义,进而描绘各自理论范式的实践路径。目的是在宏观上建构起各自理论要义和相关实践路径之间的一种范式关联,由此进入一种整体的理论范式的视域。第二章主要考察两种反思范式的关系。在理论形态的话语权力对抗中,更为精准地揭示两种反思范式在相关问题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分别从反本质主义与强制阐释论在场外理论和主观预设问题上的对抗,反本质主义与公共阐释在个人与公共阐释,阐释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上的争论,整体展示出两种反思范式的对抗性关系。第叁章主要选取全球化与后现代两个维度呈现两种反思范式的语境。全球化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导致文化与理论的双重“失语”焦虑,结合两种范式反思具体的“中西之争”命题;而后现代的大众文化语境则揭示出反思的启蒙目的,并探讨此种语境下公共性的实践困境。第四章主要反思当下反本质主义范式的问题,并揭示强制阐释论与公共阐释论内在的悖反,指出范式之间的张力是一种对抗与对话的共存关系。这种张力呈现出文学理论对基本问题追问的不同进路,承担不同反思功能,为新的反思留下了空间。反思的真意就是走出自我中心,而这需要不同范式之间互为镜像,认识各自理论的不足,并不断修正。结语部分进一步总结了反思文学理论的启示,认识反思的意义和局限,指出反思由“为学”进入到“为道”层面,是反思的应有之义。反思不局限于文学的场域,人民性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都需要反思精神。(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冷卉[10](2019)在《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启示——以《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翻译理论是依托东方哲学理念和生态智慧发展起来的以生态视角解读翻译行为的新理论。该文从《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入手,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维度两个层面上来对比分析这两个译本。该文研究发现:要使中国文学顺利走出国门并完成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任,译者除了要重视斟酌译语和再现原作艺术性,更要注重在文化传播性和读者接受度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必要时应采取"两步走"的文化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0期)

中国文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肯定了刘若愚"以西释中"的批评理论阐发模式在沟通中西诗学方面的独创性与贡献,同时亦指出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即具有明显的"西化"倾向。通过将其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中国文论研究工作应从本国批评理论自身的基础与传统出发,立足于汉文化之"文"与"言"的特质,方能更有效地传达出民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文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高建平.中国文学理论70年的资源层次[N].文艺报.2019

[2].苏凌滢.试析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孙美娟.彰显中国文学理论独特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刘月悦.场域理论视角下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胡建次,刘嘉欣.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着述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王广州.“理论”的兴起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定名及变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李松.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理论”[J].文艺争鸣.2019

[8].渠天花.布迪厄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狼图腾》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9].苏泽.从反本质主义到公共阐释—当下中国文学理论两种主要的反思范式[D].河北师范大学.2019

[10].冷卉.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启示——以《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

标签:;  ;  ;  ;  ;  ;  ;  ;  ;  ;  

中国文学理论论文-高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