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族观论文-邵方

儒家民族观论文-邵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儒家民族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家思想,民族法制,华夷之辨,用夏变夷

儒家民族观论文文献综述

邵方[1](2018)在《儒家民族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民族法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受到儒家民族观的深远影响。儒家民族观具有华夷有别、大一统、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等内容。儒家认为华夷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礼乐文明,而夷人在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明之后,则可以由夷入华。儒家民族观,其发展变化与适应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相一致。历代王朝制定治边政策时,主要遵循两种原则,一是"用夏变夷",一是"因俗而治",其目的均为实现儒家倡导的"王者无外""华夷一体"的大一统。儒家坚持"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坚持"有教无类",将教化与仁、义、礼相结合,构成儒家民族观的基本要义。历代统治者制定针对汉地与四周少数民族的政策与法制时,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儒家民族观的思想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学》期刊2018年03期)

周竞红[2](2016)在《王朝中国“多元一体”与儒家的民族观——读李克建博士《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执政党和政府为有效调节不同民族间社会关系,推动各民族团结有序地走向共同繁荣发展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在谋求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借鉴全球各国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充分了解中国自身的历史与国情,找到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社会基(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熊坤新[3](2016)在《中国古代主流民族观的呈现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偌大一个中国,自古就共生并存着众多的民族。既然有这么多的民族,就必然会有一个如何看待民族的问题,上升到一个高度,那就是民族观问题。众所周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学不仅在先秦时便成为‘显学’之一,而且从两汉迄清,(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6-07-22)

陈雯霞[4](2011)在《儒家民族观对当今民族认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是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部分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民族观及民族思想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我国历代都有不同的民族观和民族思想,但是儒家思想的民族观则一直都占主流地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今。虽然时代不同,但儒家民族观依然给当今的民族观和民族精神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陈玉屏[5](2011)在《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和历代王朝民族政策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儒术独尊之后,儒家民族观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包含"五方之民"一统于天子、礼别华夷、由"叁世说"和"五服论"构成的时空观、王者爱及四夷、夷夏大防、尊王攘夷与用夏变夷等等,均应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解读;以儒家民族观作为理论依据,历代民族政策虽因时而异,但基本坚持了大一统、体现怀柔为主的羁縻和重义轻利、剥削从轻的叁项原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李克建[6](2009)在《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民族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它所倡导的"天下观念"、"大一统"思想、"仁爱"精神、"贵和"理念,以及在"夷夏之辨"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文化标准,都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主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李克建[7](2008)在《儒家民族观思想基础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儒家民族观为切入点,展开对传统民族观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儒学长期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因而儒家民族观也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天下观念"和"大一统"思想,以及儒家"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不仅为儒家民族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为儒家民族观得以世代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内在动力。(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8年11期)

李克建[8](2008)在《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历史现实为酝酿最早的民族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伴随着华夏族漫长而复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复杂的族际关系、严峻的民族情势、多变的政治格局、动荡的社会局势、丰富的社会思想、繁荣的学术景象,无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置身于春秋战国时期严峻的夷夏情势之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张,初步奠定了儒家民族观的理论基调。儒家民族观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儒家思考民族问题的结果。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是由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民族思想构成的一个整体。一方面,鉴于春秋战国时期“夷”犯“夏”的严酷形势,受中国早期夷夏观“夷夏有别”思想的深刻影响,先秦儒家强烈赞成明“华夷之辨”,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旦出现夷狄“乱华”之事,儒家则义不容辞地高举“尊王攘夷”大旗,主张严“夷夏之防”。另一方面,将“夷夏之辨”思想落实到政治操作层面,先秦儒家又主张在“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辨夷夏”的标准之下“用夏变夷”。在“华夏文化中心主义”意识的支配下,儒家认为,用“华夏”之先进文化改造“夷狄”之落后文化,以华夏同化夷狄,是合情合理之事。儒家虽然强调“夷变夏”,但在“以文化论民族”的标准之下,“夏变夷”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地说,儒家强调“变夷”和“化夷”的思想,并非将夷、夏身份凝固化,而是将夷、夏置于一个可变的秩序内予以看待,显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先秦儒家看待民族问题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在“天下”的范围内来思考民族问题,从“大一统”的角度出发来处理民族关系,并以着名的“春秋叁世说”和“服事制度”为基点,萌生出儒家视阈内的民族时空观念。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开明性的一面。可见,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统一体内,排他性和包容性、保守性和开明性、原则性和灵活性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支撑着儒家民族观朝着理论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儒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儒家民族观亦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儒家民族观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产生于春秋战国儒家学派创立和发展时期,初步成型于两汉时期,发展、丰富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成熟、完善于宋元明清理学鼎盛时期。其中,宋代可谓儒家民族观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在理学“道统论”的影响下,传统的“华夷之辨”和“正统之争”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华”、“夷”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此后,“华夷之辨”思想逐步让位于“华夷一体”思想。到清代,随着国家“大一统”格局的最终确定,“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思想也最终成为儒家民族观的主旋律。至此,一个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理论内容、完善的理论结构、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且独具自身特点的儒家民族观理论体系终于构建起来了。儒家民族观对中国古代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也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无论是古代民族政策的制定原则,还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发展方向;无论是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还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都深受儒家民族观的重大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儒家民族观也不例外。儒家民族观同样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先进性,也有落后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理论和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对待儒家民族观的基本主张和学术态度。笔者认为,只有在客观认识和科学评价儒家民族观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其合理内核,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以史鉴今”。(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08-06-30)

张鹏[9](2008)在《先秦儒家民族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观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族观是儒家民族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其基本内容大致包括明夷夏之别、重礼乐文化、以夏变夷、因俗而治以及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等。虽然孔子、孟子、荀子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和理论渊源各有不同,其民族观的具体内容也各有侧重,由于历史的局限,其思想中仍有重华轻夷等歧视少数民族的意味,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先秦儒家民族观的主流是趋向宽容开明、兼容并济与和谐一统的,其华夷对立的观念是逐渐趋于淡化的,对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的渴求则是逐渐趋于强烈的。先秦儒家民族观呈现了以华夏为正统、德化怀柔、兼容并包的总体特征,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历代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融合的深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08-04-16)

来媛媛,刘曼[10](2007)在《浅析儒家民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部分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的影响涉及各个方面。儒家民族观是其一,儒家民族观就是以华夷之辩为出发点,以文化程度作为区分华夷的根本标志,以"以夏变夷"的手段实现华夏一统为最终归宿。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期刊2007年11期)

儒家民族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执政党和政府为有效调节不同民族间社会关系,推动各民族团结有序地走向共同繁荣发展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在谋求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借鉴全球各国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充分了解中国自身的历史与国情,找到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社会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家民族观论文参考文献

[1].邵方.儒家民族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民族法制[J].中国法学.2018

[2].周竞红.王朝中国“多元一体”与儒家的民族观——读李克建博士《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有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熊坤新.中国古代主流民族观的呈现方式[N].中国民族报.2016

[4].陈雯霞.儒家民族观对当今民族认同的影响[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

[5].陈玉屏.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和历代王朝民族政策遵循的基本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6].李克建.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7].李克建.儒家民族观思想基础探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8].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西南民族大学.2008

[9].张鹏.先秦儒家民族观研究[D].青岛大学.2008

[10].来媛媛,刘曼.浅析儒家民族观[J].科学大众.2007

标签:;  ;  ;  ;  

儒家民族观论文-邵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